美丽人生之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服饰文化
或许鲜有人会注意到,在这部罗伯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集99年奥斯卡多项大奖的意大利电影背后,还有一位曾经两度夺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的服装设计师,达尼洛•杜纳蒂。
在电影情节本身的光芒万丈下,服饰设计似乎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每一部属历史题材的电影都或多或少是一场时代服饰秀,它反应的不仅仅是剧中人物衣着品味,更是历史背景下人物有力的还原手段。
一定时代的服饰文化往往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正所谓“管中窥豹”,我们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服饰状况,也就能够看出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
这次我将针对电影《美丽人生》人物衣着服饰,探讨二战时期,即20世纪中期40年代的意大利服饰文化。
从欧洲历史来看,二战前后服装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法西斯统治者的癖好——追求全民国母标准形象。回顾墨索里尼时代,参加活动的意大利女性,会佩戴各种不同的首饰装饰,比如项链、耳环甚至蕾丝披肩等盛装出行,与我们印象中法西斯主义大相径庭。
多拉和未婚夫从剧院出来的那一幕,女人们都妆容精致,衣着讲究。多拉自己便着了一套黑色小礼裙,别致细腻。在当时,年轻职业女性会经常挤出时间来化妆,以一种精心的态度修饰自己,尤其是在工作日。
这种追求,实质上便是法西斯人种优越论的映射,只有优越人种才有追求美丽的资格。剧中圭多假扮督学到学校传授 “人种优越论”,即是当时纳粹大力鼓吹的用科学测量的方法,从眉毛形状到身高体重等来形成人体“标准模样”。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二战战期间物资短缺。与其他很多日用品一样,服装也是限量供应的,这样,服装的款式不得不改变得又短又小,裙长及膝而且裁剪得很窄,简洁流畅的线条成为主流,女装裙子的褶裥数量也受到限制,袖子、领子和腰带的宽度也有了相应的规定。
早在一战时期,由于女性独立个性意识开始觉醒,紧身胸衣等束缚身体的服饰纷纷遭到抛弃。往后在被誉为时尚届“咆哮20年代”这一期间,由法国巴黎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开创的女装简约时尚开始成为主流(前面提到的多拉身着的黑色小礼裙则是香奈儿的经典力作,一直到现代社会,经久不衰),一直占领欧洲女装高级服饰市场直至二战后迪奥风格的崛起。
而在20世纪之前,即洛可可时代,巴洛克时代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等,欧洲服饰极为繁缛,妇女的体形侧影需呈S型,束身骨架、紧身褡和各式衬裙统治了欧洲女性几百年,一直桎梏着女性的身体。二战时期由于物资紧缺,其服装风格沿用20年代的实用概念。剧中唯一一次出现复古撑裙的场景是在多拉的订婚典礼上,多拉身着的粉红色大蓬裙便是上世纪欧洲女性的时尚服饰,在当时的社会这种裙子只局限在盛大宴会上。
另外,如若大家稍加注意,导演还给了宴会上一套白色荷叶边的长裙特写镜头,其设计风格也是缘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蓬荷叶裙,但是没有了无边的花饰和巨大的裙撑,整体简洁舒爽很多。
呢子套装也颇为盛行。其设计注重功能性,并且适合各种场合穿着。受士兵军服影响,呢子装款式与军装相似,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宽宽的垫肩和硬朗的线条。稍微留意一下剧中女性们平日服饰——制服式二件套裙,往往设有垫肩。从时代来看,法西斯当权,制服风格似乎是当时最“保险”的 流行,当然,从客观上来讲,制服风格确也是大势所趋,是女性解放的一种象征。
另外一款在当时很流行的女性肩位设计是现在依旧流行的大名鼎鼎的泡泡袖。如我没有观察错误,一般电影里的过膝连衣裙或者女衬衣都设有泡泡袖,见于剧中每一处除了制服式呢子套装以外的女性服饰,例如,第一次登场的多拉、鲁道夫的女助理、女校长和女教室、在书店见乔舒亚的多拉母亲等等,泡泡袖都是她们服饰元素之一。这种出现在19世纪初大蓬裙上的服饰元素在当时由巴黎设计师所最先沿用,随后欧洲各地广泛推崇,可谓新古典主义与时代潮流之间完美结合的力作。
最后,服饰中的重头戏——帽子。20世纪的欧洲,无论男性女性,帽子都如影随形。剧中圭多多次偷拿别人比他好看的、事实上档次也比他高的帽子。
其实是因为帽子在那个年代即被视为身份的象征。有钱人固然要戴好帽子,穷人出于体面也得花大价钱在帽子上,因此圭多对自己的帽子也很重视。
而女性的帽子无论过去现在都可谓风华绝代,在欧洲服装传统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画龙点睛之笔,更是整套女士们整套行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戴帽的女人和一个不懂礼仪的女人一样是绝对不招人待见的角色。女人的帽子上,蝴蝶、花朵、蕾丝、羽毛……一切女性化的元素都得到极致展现。
电影中多拉偏爱的是小帽檐的淑媛女帽,搭配裙装尽显细腻委婉小女人气质,而年纪稍大的多拉母亲以及女校长则选用大宽沿的帽子装饰显现自己典雅高贵的气场。
另外,帽子与衣服的颜色搭配上也是相当讲究的,最为受捧且不易出错的是与服装同色系的搭配,多拉在剧中经常以一身套装外加一顶同色调小檐帽,比如前面说过的,在与鲁道夫看剧的时候,便是一袭小黑礼裙与一顶纯黑帽;在去追赶被纳粹带走的圭多和乔舒亚时,也是同色的套装帽子。
而如果你穿的并非纯色服装,那么帽子至少要包含服装的一种颜色,这样才会显整体感与端庄感。在多拉母亲与乔舒亚见面那一幕,她身着是黑底黄花套裙,帽子虽是黑色但帽顶有黄色花朵点缀,与套裙在颜色上相呼应,这样搭配起来自然更显协调。
总的来说,在过去欧洲,受皇室影响,人们穿衣服讲究合体,注重服装的色泽和款式、全身搭配要协调,服装的样式和颜色,要与自己的肤色和性格相适应,讲究整体搭配,又喜欢标新立异和时髦,除了以上所列举的,还有各种项链、耳环、手套、皮包等等,都值得女人们大费心思,以使自己服饰形象臻于完美与完善。这些在剧中都要大量明显的表现,鉴于篇幅,我便不一一列举了。
在电影情节本身的光芒万丈下,服饰设计似乎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每一部属历史题材的电影都或多或少是一场时代服饰秀,它反应的不仅仅是剧中人物衣着品味,更是历史背景下人物有力的还原手段。
一定时代的服饰文化往往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正所谓“管中窥豹”,我们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服饰状况,也就能够看出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
这次我将针对电影《美丽人生》人物衣着服饰,探讨二战时期,即20世纪中期40年代的意大利服饰文化。
从欧洲历史来看,二战前后服装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法西斯统治者的癖好——追求全民国母标准形象。回顾墨索里尼时代,参加活动的意大利女性,会佩戴各种不同的首饰装饰,比如项链、耳环甚至蕾丝披肩等盛装出行,与我们印象中法西斯主义大相径庭。
多拉和未婚夫从剧院出来的那一幕,女人们都妆容精致,衣着讲究。多拉自己便着了一套黑色小礼裙,别致细腻。在当时,年轻职业女性会经常挤出时间来化妆,以一种精心的态度修饰自己,尤其是在工作日。
这种追求,实质上便是法西斯人种优越论的映射,只有优越人种才有追求美丽的资格。剧中圭多假扮督学到学校传授 “人种优越论”,即是当时纳粹大力鼓吹的用科学测量的方法,从眉毛形状到身高体重等来形成人体“标准模样”。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二战战期间物资短缺。与其他很多日用品一样,服装也是限量供应的,这样,服装的款式不得不改变得又短又小,裙长及膝而且裁剪得很窄,简洁流畅的线条成为主流,女装裙子的褶裥数量也受到限制,袖子、领子和腰带的宽度也有了相应的规定。
早在一战时期,由于女性独立个性意识开始觉醒,紧身胸衣等束缚身体的服饰纷纷遭到抛弃。往后在被誉为时尚届“咆哮20年代”这一期间,由法国巴黎设计师可可•香奈儿开创的女装简约时尚开始成为主流(前面提到的多拉身着的黑色小礼裙则是香奈儿的经典力作,一直到现代社会,经久不衰),一直占领欧洲女装高级服饰市场直至二战后迪奥风格的崛起。
而在20世纪之前,即洛可可时代,巴洛克时代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等,欧洲服饰极为繁缛,妇女的体形侧影需呈S型,束身骨架、紧身褡和各式衬裙统治了欧洲女性几百年,一直桎梏着女性的身体。二战时期由于物资紧缺,其服装风格沿用20年代的实用概念。剧中唯一一次出现复古撑裙的场景是在多拉的订婚典礼上,多拉身着的粉红色大蓬裙便是上世纪欧洲女性的时尚服饰,在当时的社会这种裙子只局限在盛大宴会上。
另外,如若大家稍加注意,导演还给了宴会上一套白色荷叶边的长裙特写镜头,其设计风格也是缘于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蓬荷叶裙,但是没有了无边的花饰和巨大的裙撑,整体简洁舒爽很多。
呢子套装也颇为盛行。其设计注重功能性,并且适合各种场合穿着。受士兵军服影响,呢子装款式与军装相似,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宽宽的垫肩和硬朗的线条。稍微留意一下剧中女性们平日服饰——制服式二件套裙,往往设有垫肩。从时代来看,法西斯当权,制服风格似乎是当时最“保险”的 流行,当然,从客观上来讲,制服风格确也是大势所趋,是女性解放的一种象征。
另外一款在当时很流行的女性肩位设计是现在依旧流行的大名鼎鼎的泡泡袖。如我没有观察错误,一般电影里的过膝连衣裙或者女衬衣都设有泡泡袖,见于剧中每一处除了制服式呢子套装以外的女性服饰,例如,第一次登场的多拉、鲁道夫的女助理、女校长和女教室、在书店见乔舒亚的多拉母亲等等,泡泡袖都是她们服饰元素之一。这种出现在19世纪初大蓬裙上的服饰元素在当时由巴黎设计师所最先沿用,随后欧洲各地广泛推崇,可谓新古典主义与时代潮流之间完美结合的力作。
最后,服饰中的重头戏——帽子。20世纪的欧洲,无论男性女性,帽子都如影随形。剧中圭多多次偷拿别人比他好看的、事实上档次也比他高的帽子。
其实是因为帽子在那个年代即被视为身份的象征。有钱人固然要戴好帽子,穷人出于体面也得花大价钱在帽子上,因此圭多对自己的帽子也很重视。
而女性的帽子无论过去现在都可谓风华绝代,在欧洲服装传统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画龙点睛之笔,更是整套女士们整套行头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会戴帽的女人和一个不懂礼仪的女人一样是绝对不招人待见的角色。女人的帽子上,蝴蝶、花朵、蕾丝、羽毛……一切女性化的元素都得到极致展现。
电影中多拉偏爱的是小帽檐的淑媛女帽,搭配裙装尽显细腻委婉小女人气质,而年纪稍大的多拉母亲以及女校长则选用大宽沿的帽子装饰显现自己典雅高贵的气场。
另外,帽子与衣服的颜色搭配上也是相当讲究的,最为受捧且不易出错的是与服装同色系的搭配,多拉在剧中经常以一身套装外加一顶同色调小檐帽,比如前面说过的,在与鲁道夫看剧的时候,便是一袭小黑礼裙与一顶纯黑帽;在去追赶被纳粹带走的圭多和乔舒亚时,也是同色的套装帽子。
而如果你穿的并非纯色服装,那么帽子至少要包含服装的一种颜色,这样才会显整体感与端庄感。在多拉母亲与乔舒亚见面那一幕,她身着是黑底黄花套裙,帽子虽是黑色但帽顶有黄色花朵点缀,与套裙在颜色上相呼应,这样搭配起来自然更显协调。
总的来说,在过去欧洲,受皇室影响,人们穿衣服讲究合体,注重服装的色泽和款式、全身搭配要协调,服装的样式和颜色,要与自己的肤色和性格相适应,讲究整体搭配,又喜欢标新立异和时髦,除了以上所列举的,还有各种项链、耳环、手套、皮包等等,都值得女人们大费心思,以使自己服饰形象臻于完美与完善。这些在剧中都要大量明显的表现,鉴于篇幅,我便不一一列举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