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老的灵魂(迈克尔杰克逊之死)
昨天早晨的消息,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了。
手机报上的这条新闻真像一个愚人节玩笑。虽然他曾经说过“我将活不过40岁”。对于一个希望永葆青春与传奇,世界因他而疯狂,舞台因他而辉煌的巨星来说,他希望40岁就可以死去,在衰老来临之前猝然死去,留给众人一个永难忘怀的背影,让历史唏嘘不已,让歌迷泪如雨下——这样的死亡不再是一场悲剧,更是一次光芒四射、盛大无匹的落幕演出,这是我的理解。
他比自己预言的死亡时间推迟了10年,也正因此,这场死亡成了一场悲剧。
在最后的十年里,没有巡回演出,没有精彩绝伦的MTV,没有引发轰动的唱片,甚至没有一首让人们记住的歌。
天才的陨落,并不是昨天的事。
迈克尔杰克逊更多成为街边小报的花边噱头,关于娈童案,关于整容手术,关于巨额债务,关于越来越古怪的性情,每况愈下的健康,面临拍卖的豪华庄园“梦幻岛”……曾经被他的舞姿和音乐震撼的我(算是“前粉丝”吗?),对这些消息淡淡看过,有些惋惜,又有些说不出的厌烦——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他究竟有没有猥亵过那些孩子?有没有对自己黑人的血统不满?我宁肯相信都是没有的,可这是我一厢情愿的宁肯相信,我也没有把握,我希望他没有,希望他像他的那些MV中的角色一样——机敏、骄傲、纤细、善良、纯洁。像他的那些音乐一样,既有疯狂的摇滚,怪异的高音,也有细腻的柔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些碎碎念都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在看过这些新闻过后,也就过去了。现实生活有很多事情要忙碌,我从未为迈克尔疯狂,更不会在成年后还操心大洋彼岸这位昔日巨星旷日持久的官司。
但是,当最终判决下来,他被判无罪时,我仍是一个人欢喜了一场。像是某种重要的佐证为我证明了他的清白。
对他来说,官司结束了,生活的艰难并没有结束。当然,他依然过着帝王一样的生活,但是这些丑闻已经毁了他,打碎了他的光芒,耗费了他的精力,年过40的他依然活着,但几乎看不到东山再起的希望。
迈克尔的另一首歌可成注脚——Stranger In Moscow。对迈克尔而言,从未获得世人真正理解的他,不仅仅是莫斯科的陌生人。当他炙手可热时,人们膜拜他;当他失意时,人们疏远他;当他黯然退场时,人们遗忘他;当终于失去他,人们如梦初醒捶胸顿足,但我们知道,他也知道,这种悲伤很快会过去。地球是宇宙的孤儿,而我们,都是地球的陌生人。
他的艰难是我想象的。我的想象加上逻辑分析(我真的很变态),一个习惯了掌声、欢呼、镁光灯这种众星捧月之感的巨星,在最后的岁月里近乎隐居的生活。精神上的失落是能将一个人从内到外全面击溃的折磨。
我忽然有种疯狂的设想,倘若这位天王巨星在他才华横溢最为辉煌的时刻去世——像他所说的,“我活不过40岁”,一切又会怎样?这种设想当然毫无道理。只要活着就是好的,失去生命是最悲惨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失去一切,一切都无可挽回——这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但是,我又不断怀疑,只要活着,真的就是好的吗?无论怎样毫无趣味的活着,都比恰当的死去好吗?
然而迈克尔不仅活着,还计划复出了。他的新一场巡回演唱会正在筹备,他本人正在积极排练,事情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然后,他死了。
不是死于传说中的皮肤癌,而是死于心脏衰竭。据说死亡前一天,他还排练到很晚,因此可能是过劳死,也可能是压力过大。
就像他最为风光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迈克尔杰克逊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全球歌迷悼念,美国众议院默哀,各国电视台中止原本的节目播出计划,连篇累牍追踪报道他的死讯。
再次成为焦点,最后一次。
世界的某个角落,我心情失落漂在网上,搜遍了他所有经典的MV和歌曲。
无论如何,这个悲剧落幕了,虽然落幕时他的星光已经黯淡,但是依然万众瞩目举世惋叹。不必再担心整容后遗症,不必担心上了年纪的迈克尔是否还能跳出美妙的、仿佛脱离地球引力一般的舞步,不必再担心他的演唱会能否重写传奇……一切结束。
只是这与我何干?为什么在看着当年震撼全球的那首《We are the world》时,我会不知不觉湿了眼眶?一个人在家,我矫情个啥劲?
不知道。
忽然想起高中时,每天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抬不起头,那时每到午餐时间,教室里会放电视,有时候是无聊的校园新闻,有一段时间,校电视台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天天中午放迈克尔的MV——世界巡回演唱会、Earth Song、Black or White……彼时引发轰动。后来导致如果电视台不放迈克尔,而播放校园新闻,学生们就会一起起哄抗议。有时还在操场散步,听见教学楼传来阵阵尖叫,就知道又放迈克尔了,拔脚就往教室跑。
彼时感慨,怎么会有跳舞帅得这么一塌糊涂的人?怎么会有身材这样纤细而又不失性感的人?怎么会有抽筋、尖叫也这么动人的人?怎么会有如此自恋的人……
在无数个“怎么会”的问号中,我的中学时代悄然而过。似乎总是那么明亮的夏日阳光,总是那么没完没了的作业,总是那么叫个不停的知了,总是那么光芒四射、无所不能的迈克尔。
后来买了他的盗版专辑,其中一首《Whatever happens》至今仍是我最爱的歌曲之一。那里面寂寞而又悠扬的口哨声,歌者在反反复复念叨着“Whatever happens,don't let go of my hand”。那里面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可理解,我们永远也不能真正懂得自己之外的人,不论彼此有多相爱。这是与生俱来的孤独,让我们带着苍老的灵魂来到这世上。然而,不论发生了什么,不要放开我的手。
不论发生了什么。
他放手去了。
2009年6月27日
手机报上的这条新闻真像一个愚人节玩笑。虽然他曾经说过“我将活不过40岁”。对于一个希望永葆青春与传奇,世界因他而疯狂,舞台因他而辉煌的巨星来说,他希望40岁就可以死去,在衰老来临之前猝然死去,留给众人一个永难忘怀的背影,让历史唏嘘不已,让歌迷泪如雨下——这样的死亡不再是一场悲剧,更是一次光芒四射、盛大无匹的落幕演出,这是我的理解。
他比自己预言的死亡时间推迟了10年,也正因此,这场死亡成了一场悲剧。
在最后的十年里,没有巡回演出,没有精彩绝伦的MTV,没有引发轰动的唱片,甚至没有一首让人们记住的歌。
天才的陨落,并不是昨天的事。
迈克尔杰克逊更多成为街边小报的花边噱头,关于娈童案,关于整容手术,关于巨额债务,关于越来越古怪的性情,每况愈下的健康,面临拍卖的豪华庄园“梦幻岛”……曾经被他的舞姿和音乐震撼的我(算是“前粉丝”吗?),对这些消息淡淡看过,有些惋惜,又有些说不出的厌烦——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他究竟有没有猥亵过那些孩子?有没有对自己黑人的血统不满?我宁肯相信都是没有的,可这是我一厢情愿的宁肯相信,我也没有把握,我希望他没有,希望他像他的那些MV中的角色一样——机敏、骄傲、纤细、善良、纯洁。像他的那些音乐一样,既有疯狂的摇滚,怪异的高音,也有细腻的柔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些碎碎念都是一闪而过的念头,在看过这些新闻过后,也就过去了。现实生活有很多事情要忙碌,我从未为迈克尔疯狂,更不会在成年后还操心大洋彼岸这位昔日巨星旷日持久的官司。
但是,当最终判决下来,他被判无罪时,我仍是一个人欢喜了一场。像是某种重要的佐证为我证明了他的清白。
对他来说,官司结束了,生活的艰难并没有结束。当然,他依然过着帝王一样的生活,但是这些丑闻已经毁了他,打碎了他的光芒,耗费了他的精力,年过40的他依然活着,但几乎看不到东山再起的希望。
迈克尔的另一首歌可成注脚——Stranger In Moscow。对迈克尔而言,从未获得世人真正理解的他,不仅仅是莫斯科的陌生人。当他炙手可热时,人们膜拜他;当他失意时,人们疏远他;当他黯然退场时,人们遗忘他;当终于失去他,人们如梦初醒捶胸顿足,但我们知道,他也知道,这种悲伤很快会过去。地球是宇宙的孤儿,而我们,都是地球的陌生人。
他的艰难是我想象的。我的想象加上逻辑分析(我真的很变态),一个习惯了掌声、欢呼、镁光灯这种众星捧月之感的巨星,在最后的岁月里近乎隐居的生活。精神上的失落是能将一个人从内到外全面击溃的折磨。
我忽然有种疯狂的设想,倘若这位天王巨星在他才华横溢最为辉煌的时刻去世——像他所说的,“我活不过40岁”,一切又会怎样?这种设想当然毫无道理。只要活着就是好的,失去生命是最悲惨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失去一切,一切都无可挽回——这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在我心中根深蒂固。但是,我又不断怀疑,只要活着,真的就是好的吗?无论怎样毫无趣味的活着,都比恰当的死去好吗?
然而迈克尔不仅活着,还计划复出了。他的新一场巡回演唱会正在筹备,他本人正在积极排练,事情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然后,他死了。
不是死于传说中的皮肤癌,而是死于心脏衰竭。据说死亡前一天,他还排练到很晚,因此可能是过劳死,也可能是压力过大。
就像他最为风光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样,迈克尔杰克逊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全球歌迷悼念,美国众议院默哀,各国电视台中止原本的节目播出计划,连篇累牍追踪报道他的死讯。
再次成为焦点,最后一次。
世界的某个角落,我心情失落漂在网上,搜遍了他所有经典的MV和歌曲。
无论如何,这个悲剧落幕了,虽然落幕时他的星光已经黯淡,但是依然万众瞩目举世惋叹。不必再担心整容后遗症,不必担心上了年纪的迈克尔是否还能跳出美妙的、仿佛脱离地球引力一般的舞步,不必再担心他的演唱会能否重写传奇……一切结束。
只是这与我何干?为什么在看着当年震撼全球的那首《We are the world》时,我会不知不觉湿了眼眶?一个人在家,我矫情个啥劲?
不知道。
忽然想起高中时,每天被繁重的学业压得抬不起头,那时每到午餐时间,教室里会放电视,有时候是无聊的校园新闻,有一段时间,校电视台不知哪根筋搭错了,天天中午放迈克尔的MV——世界巡回演唱会、Earth Song、Black or White……彼时引发轰动。后来导致如果电视台不放迈克尔,而播放校园新闻,学生们就会一起起哄抗议。有时还在操场散步,听见教学楼传来阵阵尖叫,就知道又放迈克尔了,拔脚就往教室跑。
彼时感慨,怎么会有跳舞帅得这么一塌糊涂的人?怎么会有身材这样纤细而又不失性感的人?怎么会有抽筋、尖叫也这么动人的人?怎么会有如此自恋的人……
在无数个“怎么会”的问号中,我的中学时代悄然而过。似乎总是那么明亮的夏日阳光,总是那么没完没了的作业,总是那么叫个不停的知了,总是那么光芒四射、无所不能的迈克尔。
后来买了他的盗版专辑,其中一首《Whatever happens》至今仍是我最爱的歌曲之一。那里面寂寞而又悠扬的口哨声,歌者在反反复复念叨着“Whatever happens,don't let go of my hand”。那里面充斥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可理解,我们永远也不能真正懂得自己之外的人,不论彼此有多相爱。这是与生俱来的孤独,让我们带着苍老的灵魂来到这世上。然而,不论发生了什么,不要放开我的手。
不论发生了什么。
他放手去了。
2009年6月27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
抒睿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我们脆弱的日常与恒久的无常 (23人喜欢)
- 《北京城里的徐大爷和北京城里的王二蛋他们两人各自的梦》 (3人喜欢)
- 四故事 (13人喜欢)
- 通灵宝玉 (186人喜欢)
- Gone with The Wind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