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未来该怎么玩儿
互联网覆盖更多领域的步伐从来都没有停止。于东一句“未来电影业都将为BAT打工”在影视圈引发了不少的震动。谈到“谁给谁打工”,这是一个博弈的结果。但电影业产业链条和业务模式,的确正在被闯进来的互联网重构。
可以说,互联网已渗透到电影投资、制作、发行产业链的许多重要环节,开始形成独特的生态链闭环,并以其便捷的操作和高效的执行获得各方的追捧。
互联网将给电影带来什么?或者给未来的电影业带来什么?
NO1:互联网搞颠覆凭什么?
谈到颠覆和改造,首先要看看过去的影视业的现状。
1.一直以来,投资电影或影视剧是一个“赌博”味道较重的生意,只有大的影视制作、发行公司,才有话语权,能“绑架”发行和院线,获得高的票房。
所以经常会出现,一部烂片全国各大院线齐刷刷地上映,结果遭到公众一片吐槽。而一部好的电影,如果没发行和院线的支持,很难获得对等的收益。这导致市场处于一个畸形状态,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并不少见。
2.影视剧、电影的链条相对并不长,从最原始的剧本、制作、策划、发行、播出,各个链条独立运作,每个链条上都依附着大大小小的企业,但有实力在规模、收入上做大的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所有链条最终分食的都是票房收入,在中国230亿元的市场容量里,得养活一大链条的企业和从业者,僧多粥少,带来的是一个混乱、分散的业态,上游还被下游卡了脖子。
3.直到现在,影视产业的链条依然是典型的产品驱动模式,甚至各个环节都封闭式运作,彼此不协作和交流,只在最终成品后交到下一个环节。
但在过去电影数量、影视娱乐节目“卖方市场”时,尚可有利润可言,但到了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比如互联网自制剧、微电影、各大卫视真人秀轮番开播等冒出来后,“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血本无归。
分析了影视娱乐业的状态,看下互联网闯进来后怎么改造和升级这个产业。
过去这个链条是串联的,一环扣一环,互联网能借助大数据和前期用户需求挖掘,更准确地捕捉到观众的偏好和兴趣,来定制和优化影片制作,拍电影就不再像押宝一样,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了互联网多屏、多终端、多收入模式的支撑,影视业不再高度依赖票房,保守估计也从230亿元基础上增长一倍。
NO2:3个流派间在PK?
互联网在影视圈玩生态、搞联盟,目的是把零散、碎片资源和能力拼接起来。
过去从策划、制作、播出、衍生品等是分散的独立王国,但互联网时代要求这些环节协同起来,能找到一条“生产和变现影视内容”最优的流水线模式,各个环节彼此协同发力,实现利益最大化。
目前,互联网玩娱乐影视牌的有几家,乐视、阿里、爱奇艺、腾讯,虽然套路和阶段不同,但干的都是这个事。
阿里——
先看阿里,上半年马云一连串的动作——3月初以总值约为62.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的股份,3月底发布娱乐宝,让用户来出钱并决定影片拍摄、情节等,4月初入股华数传媒20%股权,4月底与云峰基金出资12.2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18.5%的股份。有了这些资产,阿里的影视娱乐版块浮现了。
乐视——
再看乐视,乐视最早囤积视频版权,然后快速地切入到超级电视、盒子和商城,布局乐视影业,收购花儿影视,再到马上将推出的手机、路由器等,当初乐视内部很多人甚至高层也不理解,也提出反对意见,现在看,乐视CEO贾跃亭是眼光独到的人,看到了互联网改造影视娱乐产业的趋势和机会。
现在,乐视“内容+应用+终端+平台”的生态形成了,按互联网玩法炮制影视生意,已经驾轻就熟了。从《小时代》的10亿元票房,《归来》10天2亿元票房,到正与新丽传媒、陈凯歌打造的力作《道士下山》,会在乐视网、超级电视、手机APP、院线等五屏播出。
腾讯、爱奇艺、搜狐视频——
最后,则是腾讯、爱奇艺、搜狐视频等一派。比如腾讯视频提出了“为虎添翼”计划,打算要投6部影片;百度一边靠爱奇艺与影视业跨界合作,还拿理财产品搞电影众筹;搜狐视频一边搞自制剧《匆匆那年》,拿独播权,不一而足。
NO3:影视娱乐的结局如何?
说得更简单一些,互联网融合进来后,会变成一个更高效链条,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是一个正向叠加、增益的体系。
这也是乐视、阿里、腾讯等一干大佬们要干影视娱乐的目标,传统的讨论很单一、很无趣,互联网能让影视业在商业模式、业务收入和营销、发行、播出、衍生品等各个环节发生“化学反应”,开启一个更具想像力的窗口。
最后影视娱乐产业的结局会是什么格局呢?会不会被乐视、阿里、小米、百度、腾讯等互联网“搅局者”们给颠覆?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绝对是一股不可小视的主导型力量。
最终,不管谁能一统江湖,娱乐影视板块与互联网融合,必将诞生新的巨头型企业,真正有机会改变中国电影散、乱、小的局面,形成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
NO4:互联网对电影的深远影响?
那么,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深远影响又将展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有3个方向可以关注:
其一是电影的本源——创作。
互联网时代,电影创作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更为关键的是,它的创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以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大数据和众筹举例,前者可以让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创作阶段就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后者则可在影片开拍前,用类似“预付费”方式,解决制作者资金上的部分后顾之忧。
此外,在传统电影产业链上,发行公司往往获得最丰厚的利润,而随着电影O2O模式的尝试推广,发行方的业内权重将发生变化。或许,日后关于分成的更多话语权也将前移至创作环节。
其二是版权利好。
近年来,各家互联网视频公司为购买、竞争电影版权大大发力,频频动作。主要视频网站每年版权支出更是以10亿元级当量计算。
与此同时,电影付费点播的模式也逐渐被观众接受,并为网站积累起一定规模的在线影视消费人群。互联网版权市场逐步完善是大势所趋,在此大环境下,拥有经典优质电影的版权方将获得更多收益。
其三是电影衍生品市场蓄势待发。
在好莱坞,影片的衍生品收入甚至可以高于票房,约占到影片总收入的七成。而在我国,许多国产电影九成以上收入还都是来自票房和植入广告,衍生品收入非常微薄,甚至没有。
未形成版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和衍生品本身缺乏创意设计,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两大主要原因。
但互联网强大的整合力,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
以阿里巴巴为例,其旗下的天猫商城5月与北京国际设计周达成战略合作,并共同推出“设计猫”产品,一举拥有大量设计师资源,同时进行设计作品和用户反馈的积累。这些或将成为其在未来电影衍生品市场进行次第开发的优势资源。
总之,互联网与电影产业间的“基因”正在重新整合。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终归不能忘记的是,我们的观众期待以更舒心的方式,欣赏到更多好看接地气的电影。
可以说,互联网已渗透到电影投资、制作、发行产业链的许多重要环节,开始形成独特的生态链闭环,并以其便捷的操作和高效的执行获得各方的追捧。
互联网将给电影带来什么?或者给未来的电影业带来什么?
NO1:互联网搞颠覆凭什么?
谈到颠覆和改造,首先要看看过去的影视业的现状。
1.一直以来,投资电影或影视剧是一个“赌博”味道较重的生意,只有大的影视制作、发行公司,才有话语权,能“绑架”发行和院线,获得高的票房。
所以经常会出现,一部烂片全国各大院线齐刷刷地上映,结果遭到公众一片吐槽。而一部好的电影,如果没发行和院线的支持,很难获得对等的收益。这导致市场处于一个畸形状态,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并不少见。
2.影视剧、电影的链条相对并不长,从最原始的剧本、制作、策划、发行、播出,各个链条独立运作,每个链条上都依附着大大小小的企业,但有实力在规模、收入上做大的寥寥无几。
原因何在?所有链条最终分食的都是票房收入,在中国230亿元的市场容量里,得养活一大链条的企业和从业者,僧多粥少,带来的是一个混乱、分散的业态,上游还被下游卡了脖子。
3.直到现在,影视产业的链条依然是典型的产品驱动模式,甚至各个环节都封闭式运作,彼此不协作和交流,只在最终成品后交到下一个环节。
但在过去电影数量、影视娱乐节目“卖方市场”时,尚可有利润可言,但到了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比如互联网自制剧、微电影、各大卫视真人秀轮番开播等冒出来后,“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血本无归。
分析了影视娱乐业的状态,看下互联网闯进来后怎么改造和升级这个产业。
过去这个链条是串联的,一环扣一环,互联网能借助大数据和前期用户需求挖掘,更准确地捕捉到观众的偏好和兴趣,来定制和优化影片制作,拍电影就不再像押宝一样,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了互联网多屏、多终端、多收入模式的支撑,影视业不再高度依赖票房,保守估计也从230亿元基础上增长一倍。
NO2:3个流派间在PK?
互联网在影视圈玩生态、搞联盟,目的是把零散、碎片资源和能力拼接起来。
过去从策划、制作、播出、衍生品等是分散的独立王国,但互联网时代要求这些环节协同起来,能找到一条“生产和变现影视内容”最优的流水线模式,各个环节彼此协同发力,实现利益最大化。
目前,互联网玩娱乐影视牌的有几家,乐视、阿里、爱奇艺、腾讯,虽然套路和阶段不同,但干的都是这个事。
阿里——
先看阿里,上半年马云一连串的动作——3月初以总值约为62.4亿港元收购文化中国60%的股份,3月底发布娱乐宝,让用户来出钱并决定影片拍摄、情节等,4月初入股华数传媒20%股权,4月底与云峰基金出资12.2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18.5%的股份。有了这些资产,阿里的影视娱乐版块浮现了。
乐视——
再看乐视,乐视最早囤积视频版权,然后快速地切入到超级电视、盒子和商城,布局乐视影业,收购花儿影视,再到马上将推出的手机、路由器等,当初乐视内部很多人甚至高层也不理解,也提出反对意见,现在看,乐视CEO贾跃亭是眼光独到的人,看到了互联网改造影视娱乐产业的趋势和机会。
现在,乐视“内容+应用+终端+平台”的生态形成了,按互联网玩法炮制影视生意,已经驾轻就熟了。从《小时代》的10亿元票房,《归来》10天2亿元票房,到正与新丽传媒、陈凯歌打造的力作《道士下山》,会在乐视网、超级电视、手机APP、院线等五屏播出。
腾讯、爱奇艺、搜狐视频——
最后,则是腾讯、爱奇艺、搜狐视频等一派。比如腾讯视频提出了“为虎添翼”计划,打算要投6部影片;百度一边靠爱奇艺与影视业跨界合作,还拿理财产品搞电影众筹;搜狐视频一边搞自制剧《匆匆那年》,拿独播权,不一而足。
NO3:影视娱乐的结局如何?
说得更简单一些,互联网融合进来后,会变成一个更高效链条,各个环节协同发力,是一个正向叠加、增益的体系。
这也是乐视、阿里、腾讯等一干大佬们要干影视娱乐的目标,传统的讨论很单一、很无趣,互联网能让影视业在商业模式、业务收入和营销、发行、播出、衍生品等各个环节发生“化学反应”,开启一个更具想像力的窗口。
最后影视娱乐产业的结局会是什么格局呢?会不会被乐视、阿里、小米、百度、腾讯等互联网“搅局者”们给颠覆?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绝对是一股不可小视的主导型力量。
最终,不管谁能一统江湖,娱乐影视板块与互联网融合,必将诞生新的巨头型企业,真正有机会改变中国电影散、乱、小的局面,形成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
NO4:互联网对电影的深远影响?
那么,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互联网对电影产业的深远影响又将展现在哪几个方面呢?有3个方向可以关注:
其一是电影的本源——创作。
互联网时代,电影创作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更为关键的是,它的创作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以互联网最具代表性的大数据和众筹举例,前者可以让电影制作者在电影创作阶段就了解目标用户的需求,做到有的放矢;
后者则可在影片开拍前,用类似“预付费”方式,解决制作者资金上的部分后顾之忧。
此外,在传统电影产业链上,发行公司往往获得最丰厚的利润,而随着电影O2O模式的尝试推广,发行方的业内权重将发生变化。或许,日后关于分成的更多话语权也将前移至创作环节。
其二是版权利好。
近年来,各家互联网视频公司为购买、竞争电影版权大大发力,频频动作。主要视频网站每年版权支出更是以10亿元级当量计算。
与此同时,电影付费点播的模式也逐渐被观众接受,并为网站积累起一定规模的在线影视消费人群。互联网版权市场逐步完善是大势所趋,在此大环境下,拥有经典优质电影的版权方将获得更多收益。
其三是电影衍生品市场蓄势待发。
在好莱坞,影片的衍生品收入甚至可以高于票房,约占到影片总收入的七成。而在我国,许多国产电影九成以上收入还都是来自票房和植入广告,衍生品收入非常微薄,甚至没有。
未形成版权保护的良好环境和衍生品本身缺乏创意设计,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两大主要原因。
但互联网强大的整合力,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
以阿里巴巴为例,其旗下的天猫商城5月与北京国际设计周达成战略合作,并共同推出“设计猫”产品,一举拥有大量设计师资源,同时进行设计作品和用户反馈的积累。这些或将成为其在未来电影衍生品市场进行次第开发的优势资源。
总之,互联网与电影产业间的“基因”正在重新整合。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终归不能忘记的是,我们的观众期待以更舒心的方式,欣赏到更多好看接地气的电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