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木野茶:自然与花香的完美交融
直至写这个文字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好阵子没有喝过这泡茶了。所剩不多,套用前阵子很流行的一句网络语言:且喝且珍惜。
因为珍惜,所以我直至现在仍能记得起这泡茶的很多个点滴。这应该是所谓“茶人”的一个常有态度吧。昨天在微博上面看到一篇长博文,名字大概是“何为茶人”,其实我只是看了一个标题,内容并没有看到。而我心里对“茶人”这个词也似乎有些概念,“茶人”似乎应该算是一个统称,里面应该有包含了“伺茶人”、“事茶人”、“玩茶人”、“伪茶人”等等的小分支吧。
对于这些小分支的更细的理解,以后或许会说说我心里的想法。
言归正传,说说这泡茶:非常纯正的桐木关野茶。
为什么我特别的突出这个“纯正”呢?其实现在太多的以假乱真了,不说不熟悉桐木茶的茶友们,被一个其他的茶所迷惑,误以为这个是桐木茶。就是我们这些混迹武夷本地茶叶产地的人,都经常会被忽悠:你去买一百斤桐木茶,人家拿九十斤纯正的掺十斤外山的,你能喝的出来吗?即使有这个功力,但是也不能保证状态一直都很稳定,所谓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所以我进这个茶的时候特别的小心:得知明天开采,今天下午我就已经到了桐木关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跟他们上山去采茶,看着他们采,看着他们背青叶下山,看着他们做茶,然后毛茶做出来了之后,我就直接带出来了。
所以我敢保证,这个茶的每一片叶子,都是实实在在桐木关的野生茶青叶。
现在似乎“野生茶”这个概念开始被外界所触及了,作为一种原生态的茶叶分支,其实我个人也是对此有所偏爱。
我记得有一次冲泡这个茶的时候,那会儿应该是天气正好,温度适宜,神清气爽,无甚闲事挂心头:茶水入口,我分明就感觉到了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在口腔里面蔓延。
有多清新?有多自然?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那么我便勉强解释一下那种感觉:好似你走进那盛夏之际,大雨初停,浓云未散的原始森林,你深吸一口气,你眼光所及之处,便是那绿意盎然的树叶,青苔,野草,藤蔓。你鼻息之间,蔓延的是那花的香,那叶的香,那纯净的香。你耳际响起的,是那虫鸣,是那鸟唱,是那微风拂过的温柔。
从此我便记住了这个感觉。
它的香,是悠远深邃的。
它的汤水,是清澈爽滑的。
它的气息,能让你想起远在城市之外的大山深处的静谧。
写于2014年6月
因为珍惜,所以我直至现在仍能记得起这泡茶的很多个点滴。这应该是所谓“茶人”的一个常有态度吧。昨天在微博上面看到一篇长博文,名字大概是“何为茶人”,其实我只是看了一个标题,内容并没有看到。而我心里对“茶人”这个词也似乎有些概念,“茶人”似乎应该算是一个统称,里面应该有包含了“伺茶人”、“事茶人”、“玩茶人”、“伪茶人”等等的小分支吧。
对于这些小分支的更细的理解,以后或许会说说我心里的想法。
言归正传,说说这泡茶:非常纯正的桐木关野茶。
为什么我特别的突出这个“纯正”呢?其实现在太多的以假乱真了,不说不熟悉桐木茶的茶友们,被一个其他的茶所迷惑,误以为这个是桐木茶。就是我们这些混迹武夷本地茶叶产地的人,都经常会被忽悠:你去买一百斤桐木茶,人家拿九十斤纯正的掺十斤外山的,你能喝的出来吗?即使有这个功力,但是也不能保证状态一直都很稳定,所谓人有失手,马有失蹄。
所以我进这个茶的时候特别的小心:得知明天开采,今天下午我就已经到了桐木关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跟他们上山去采茶,看着他们采,看着他们背青叶下山,看着他们做茶,然后毛茶做出来了之后,我就直接带出来了。
所以我敢保证,这个茶的每一片叶子,都是实实在在桐木关的野生茶青叶。
现在似乎“野生茶”这个概念开始被外界所触及了,作为一种原生态的茶叶分支,其实我个人也是对此有所偏爱。
我记得有一次冲泡这个茶的时候,那会儿应该是天气正好,温度适宜,神清气爽,无甚闲事挂心头:茶水入口,我分明就感觉到了一股清新自然的气息在口腔里面蔓延。
有多清新?有多自然?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那么我便勉强解释一下那种感觉:好似你走进那盛夏之际,大雨初停,浓云未散的原始森林,你深吸一口气,你眼光所及之处,便是那绿意盎然的树叶,青苔,野草,藤蔓。你鼻息之间,蔓延的是那花的香,那叶的香,那纯净的香。你耳际响起的,是那虫鸣,是那鸟唱,是那微风拂过的温柔。
从此我便记住了这个感觉。
它的香,是悠远深邃的。
它的汤水,是清澈爽滑的。
它的气息,能让你想起远在城市之外的大山深处的静谧。
写于2014年6月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