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五月 以及那些节日们
夏至已至,当天还巴巴地跑到有才家称体重(据说是可以不疰夏,可是老天知道我这身子骨称上一百次也只是见瘦的),第二天就在院子里听见蝉鸣,而木槿花也深了。不由得惊叹,所谓物候,真是灵验得紧。于是赶到公司把开机密码从浴兰换到蝉羽,却突然看到现下是闰五月,一时手足无措。
闰五月,是说,我还得过一次端午节么?
突然就想写写我素常在意的一些节日们,有二童鞋说我是个大俗人,现在,就俗一把:
龙抬头:这个是到了北京很久才知道的节日。头一次过的时候兴致十足地买了一大堆炒豆,黑的绿的黄的都有,结果一个月都没有吃完……理发店正好在做妇女节的活动,免费剪洗吹,于是呼朋引伴去抢位置。本来留长发就是为了懒得打理,一年不过剪一次尾梢,索性就合节应景地搁在了这天。倒是听几个湖北同学说她们过这个节的,很惊讶了一番,难不成龙头都是朝北方抬的?另外要多嘴一句,龙抬头的前几天,也就是正月三十,雍和宫有“打鬼节”仪式,面具舞很不错,值得一观。听说会撒福豆,我本是做好了全副武装抢福豆的准备,无奈从头盯到尾也没有见到豆子。想想也许是腊八的时候都煮到粥里去了?抑或留着炒给龙抬头呢?然后突然又想,和尚们可该怎么过这个节啊!
花朝:为究竟哪一天过花朝我颇费了一番考究。最后决定从了曹先生雪芹给黛玉定下的生日:二月十二。都市里容不下那么多蝴蝶,所以即使有一颗花心,也做不来那些花事。惯例就是去植物园,要是日子早天气冷,一定能见到卧佛寺的腊梅,素心磬口,是我每个冬天念念的心事。如果不幸赶上日子晚些,记得有一年就是到了4月,恰赶上玉渊潭的樱花,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沐浴焚香,这也是一定有的。
上巳:一把荠菜,嫩得掐出水,湛绿。不起眼的白花却漫过了鸡蛋的香味。三月三,地米菜煮蛋。这是家家户户例行张罗的。地米菜也就是荠菜,一到这个季候就蹿得满地都是,随手一镐就足以过节。但节日的韵味却并不因这简易失了芬芳。来北京8年,每每到这天前后就格外怀念那股乡野的青青气味。这天正好也是外公的生日,印象也就特别深,可惜老人过世得早,来不及由我怀念,于是就在年年荠花满地的时节聊做祭奠。也是到很后来,才知道有曲水流觞和祓禊祭祀,一直幻想着是日穿上那套大红镶黑曲裾深衣,或执簠簋、舞礼法,或浅斟酌、醉风月。
清明:我的清明,是淹没河堤的油菜花和飞到看不见的纸鸢,是穿过蜂繁蝶浓的豌豆花田后那一树烟霞般的桃花。坐上几个小时的车去乡下给素未蒙面的爷爷上坟,小小的人不懂得祭奠的意义,只记得那些浓烈的春天色彩,记得被高高举起,从那一片烟霞里攀下桃花一枝两枝三枝。回家供在宝蓝色的竹节瓶里,分外鲜艳明媚,奶奶说是爷爷的笑脸。下楼就是河堤,瘦瘦的青石板路,楼房累累,挤出约莫两人宽的小路,走到头豁然开朗,两带灿灿的油菜花夹着初开的春水一起流到天边。天边是谁家的纸鸢?那时候有条巷子里有人家画纸鸢卖的,挂了满溜巷子墙上都是。最喜欢大老鹰,又稳健又威风。央着父母要,不与,说是小孩子放不起来,只肯拿燕子蝴蝶。蜈蚣只从书里看到,小镇上怕是没有那个手艺。但从不知有剪线放晦气一说,于是为那些在手中溜走的燕子蝴蝶们追过,摔过,叹息过,流泪过,还要安慰自己它们都是到天上去了。
春分:还有人会在这一天竖鸡蛋么?那年我从北五环外转了三趟还是四趟公交,终于到了日坛。祭台上,端端正正走到中心,幻想自己是九五之尊,开口曰:众卿平身——
芒种:有花朝,就得有芒种。迎来送往。只是每每有心无力了。
七夕:其实与2.14相比,我更钟情于七夕。家家户户把宽大的竹凉板架上顶楼,两条长板凳上一铺,就是一个清凉的夏夜。总是觉得儿时的天空都很近,朝阳就在对面的烟囱后边,月亮从楼下的河里升起来,漫天星光,尤其是银河,就是用来给仲夏夜之梦盖上被子的。父亲抓着我的手,指向星空:看,这是牛郎,这是织女。二十多年后的七夕,在从市里赶回家的路上,半夜车过某人家门,扔下一车人去找他,理由是穿了一身新衣要他看。偎在他怀里指给他的却是:看,这是牛郎,这是织女……有一年闰七月,两度七夕都在火车上,孤旅,制了两首鹊桥仙,不同的情绪,一般的情思。到末句,自己都要笑,费这么写的笔墨,“总不过、相思二字”。女红不是我所长,所以穿针的习俗也就免了。总不能真摆个香炉来祭拜的,想来想去,这天合宜的事,也就晒晒书了。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是来北京才知道的。其实我耳朵一直都不会冻伤,有没有什么习俗是可以不冻伤手的呢?我很有兴趣一试。
腊八:父亲生日在腊月七,所以顺理成章地记得这个节日。粥是必须。宏状元之类的铺子当天都爆满。小时候被一篇课文诱惑着,成天跟父母吵吵着要在这天喝粥。偏偏我家的惯例是,正餐一定要吃了米饭才算吃过。尤其大冬天的,当然是不应。于是很可怜地自己偷偷攒下零钱去买娃哈哈八宝粥。直到来北京读书,才有机会真的过上一回腊八。听说雍和宫是舍腊八粥的,但我这几年都没有机会去验证。现在的腊八定然不会有它起初那样令人向往,但相反,把过去的打牙祭变成现在的粗粮体验也未尝不是件乐事。
小年:北方过二十三,我们过二十四。孩子们会收到各色糖果点心。奶奶会一样一样地把早就准备好的点心碟子搬出来,然后带着满意的甚或是得意的表情,看我从蠢蠢欲动到狼吞虎咽。大人过大年,小孩过小年。所以是日父母也都会给我们换上新衣服,当然,不是最好的,因为最好的一定会留到大年穿。可惜现在点心多得不知道吃什么好,奶奶也过世了。现在我的小年能做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庆祝的理由,重温儿时的美梦。
闰五月,是说,我还得过一次端午节么?
突然就想写写我素常在意的一些节日们,有二童鞋说我是个大俗人,现在,就俗一把:
龙抬头:这个是到了北京很久才知道的节日。头一次过的时候兴致十足地买了一大堆炒豆,黑的绿的黄的都有,结果一个月都没有吃完……理发店正好在做妇女节的活动,免费剪洗吹,于是呼朋引伴去抢位置。本来留长发就是为了懒得打理,一年不过剪一次尾梢,索性就合节应景地搁在了这天。倒是听几个湖北同学说她们过这个节的,很惊讶了一番,难不成龙头都是朝北方抬的?另外要多嘴一句,龙抬头的前几天,也就是正月三十,雍和宫有“打鬼节”仪式,面具舞很不错,值得一观。听说会撒福豆,我本是做好了全副武装抢福豆的准备,无奈从头盯到尾也没有见到豆子。想想也许是腊八的时候都煮到粥里去了?抑或留着炒给龙抬头呢?然后突然又想,和尚们可该怎么过这个节啊!
花朝:为究竟哪一天过花朝我颇费了一番考究。最后决定从了曹先生雪芹给黛玉定下的生日:二月十二。都市里容不下那么多蝴蝶,所以即使有一颗花心,也做不来那些花事。惯例就是去植物园,要是日子早天气冷,一定能见到卧佛寺的腊梅,素心磬口,是我每个冬天念念的心事。如果不幸赶上日子晚些,记得有一年就是到了4月,恰赶上玉渊潭的樱花,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沐浴焚香,这也是一定有的。
上巳:一把荠菜,嫩得掐出水,湛绿。不起眼的白花却漫过了鸡蛋的香味。三月三,地米菜煮蛋。这是家家户户例行张罗的。地米菜也就是荠菜,一到这个季候就蹿得满地都是,随手一镐就足以过节。但节日的韵味却并不因这简易失了芬芳。来北京8年,每每到这天前后就格外怀念那股乡野的青青气味。这天正好也是外公的生日,印象也就特别深,可惜老人过世得早,来不及由我怀念,于是就在年年荠花满地的时节聊做祭奠。也是到很后来,才知道有曲水流觞和祓禊祭祀,一直幻想着是日穿上那套大红镶黑曲裾深衣,或执簠簋、舞礼法,或浅斟酌、醉风月。
清明:我的清明,是淹没河堤的油菜花和飞到看不见的纸鸢,是穿过蜂繁蝶浓的豌豆花田后那一树烟霞般的桃花。坐上几个小时的车去乡下给素未蒙面的爷爷上坟,小小的人不懂得祭奠的意义,只记得那些浓烈的春天色彩,记得被高高举起,从那一片烟霞里攀下桃花一枝两枝三枝。回家供在宝蓝色的竹节瓶里,分外鲜艳明媚,奶奶说是爷爷的笑脸。下楼就是河堤,瘦瘦的青石板路,楼房累累,挤出约莫两人宽的小路,走到头豁然开朗,两带灿灿的油菜花夹着初开的春水一起流到天边。天边是谁家的纸鸢?那时候有条巷子里有人家画纸鸢卖的,挂了满溜巷子墙上都是。最喜欢大老鹰,又稳健又威风。央着父母要,不与,说是小孩子放不起来,只肯拿燕子蝴蝶。蜈蚣只从书里看到,小镇上怕是没有那个手艺。但从不知有剪线放晦气一说,于是为那些在手中溜走的燕子蝴蝶们追过,摔过,叹息过,流泪过,还要安慰自己它们都是到天上去了。
春分:还有人会在这一天竖鸡蛋么?那年我从北五环外转了三趟还是四趟公交,终于到了日坛。祭台上,端端正正走到中心,幻想自己是九五之尊,开口曰:众卿平身——
芒种:有花朝,就得有芒种。迎来送往。只是每每有心无力了。
七夕:其实与2.14相比,我更钟情于七夕。家家户户把宽大的竹凉板架上顶楼,两条长板凳上一铺,就是一个清凉的夏夜。总是觉得儿时的天空都很近,朝阳就在对面的烟囱后边,月亮从楼下的河里升起来,漫天星光,尤其是银河,就是用来给仲夏夜之梦盖上被子的。父亲抓着我的手,指向星空:看,这是牛郎,这是织女。二十多年后的七夕,在从市里赶回家的路上,半夜车过某人家门,扔下一车人去找他,理由是穿了一身新衣要他看。偎在他怀里指给他的却是:看,这是牛郎,这是织女……有一年闰七月,两度七夕都在火车上,孤旅,制了两首鹊桥仙,不同的情绪,一般的情思。到末句,自己都要笑,费这么写的笔墨,“总不过、相思二字”。女红不是我所长,所以穿针的习俗也就免了。总不能真摆个香炉来祭拜的,想来想去,这天合宜的事,也就晒晒书了。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是来北京才知道的。其实我耳朵一直都不会冻伤,有没有什么习俗是可以不冻伤手的呢?我很有兴趣一试。
腊八:父亲生日在腊月七,所以顺理成章地记得这个节日。粥是必须。宏状元之类的铺子当天都爆满。小时候被一篇课文诱惑着,成天跟父母吵吵着要在这天喝粥。偏偏我家的惯例是,正餐一定要吃了米饭才算吃过。尤其大冬天的,当然是不应。于是很可怜地自己偷偷攒下零钱去买娃哈哈八宝粥。直到来北京读书,才有机会真的过上一回腊八。听说雍和宫是舍腊八粥的,但我这几年都没有机会去验证。现在的腊八定然不会有它起初那样令人向往,但相反,把过去的打牙祭变成现在的粗粮体验也未尝不是件乐事。
小年:北方过二十三,我们过二十四。孩子们会收到各色糖果点心。奶奶会一样一样地把早就准备好的点心碟子搬出来,然后带着满意的甚或是得意的表情,看我从蠢蠢欲动到狼吞虎咽。大人过大年,小孩过小年。所以是日父母也都会给我们换上新衣服,当然,不是最好的,因为最好的一定会留到大年穿。可惜现在点心多得不知道吃什么好,奶奶也过世了。现在我的小年能做的,就是给自己一个庆祝的理由,重温儿时的美梦。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