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于我
足球于我
一直认为,所有体育运动可以分为两类:足球,其他运动。足球于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直陪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说起来我知道足球这项运动并不算早,自己踢球就更晚了。小学四五年级时我更喜欢篮球。当时我们班篮球好手特别多,基本上垄断了校队阵容,尽管我很努力,但当时身材瘦小,投篮很差,连班里的替补阵容都进不去;每次上体育课,只能跟女生抢抢球。当时操场另一边已经有人在踢球了,不过我还不知道这就叫足球,只是觉得一群人追着一个橡胶皮球跑得尘土飞扬满头大汗一点没意思,一个人分一个球玩不好吗?
小学毕业时兴送贺卡留念,收到几张球星主题的。一张上是当时还在尤文图斯踢球的齐达内,算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巨星;另一张上是正在停球的“斑马王子”皮耶罗,还有一张是德国的“矮脚虎”哈斯勒。再次看到齐达内的名字是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全书的最后提到了齐达内神奇的光头闪耀法兰西大球场。我一直疑惑的是这本书1988年完稿,而路遥也于1992年去世,怎么会预见到这一幕?想来应该是盗版书出现了衍文。齐达内直到06年退役之前都是我最喜欢的球员,后来有网络视频后,找了很多他的集锦观摩,一度在球场上模仿他踢球。06年世界杯在朋友家里看球,亲眼目睹他带领法国一路挺进决赛,却以那么决绝的方式功亏一篑,最后他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背影令人心碎……
真正踢球是从初一开始的。这一年山东台开始在傍晚6点播放日本动画片《足球小子》(其实官方的正确翻译应该是《足球小将》,作者高桥阳一),看了之后一下子迷上了这种足球的运动。那时候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哪里也不去,就钉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天纵奇才的大空翼、英俊潇洒的若林、轻灵沉稳的大郎、剽悍勇猛的松山、蠢萌的啦啦队队长“大姐头”中泽……每个人的性格都是那么鲜明生动,更别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射门方式,对那时的我真是有无穷的吸引力;而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对梦想的执著更是深植于我的心中。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并不算主角的“足球王子”三杉淳,他热爱足球、渴望挑战却不幸患有心脏病,但依然决绝地踏上球场为梦想拼搏,真正地诠释了“足球无关生死,却高于生死”的精神。在这些足球小将的影响下,我和周围的朋友开始疯狂迷恋足球,在街道上、操场上、走廊里、麦地里都可以摆上球门开踢。那时候什么技战术都不懂,只知道球来了踢一脚再不停地追,不关心胜负,只追求那种不停奔跑的快感。现在想起来最遗憾的就是,如果那时候我有球赛、视频看该多好,可以有一些学习模仿的样板,肯定比大学时候再学起容易得多。
初三时转学到了另一所初中,开始寄宿生活。这里有标准的足球场,铺着真正的草坪,当时觉得特别幸福,每次体育课都踢足球。有天踢球时连摔了三四次跟头,晚上回家后才知道当天奶奶去世了……可惜好景不长,下学期体育课被取消了,我们只能趁着广播操时踢踢形状稍圆的石头。后来不知道谁想出来的,开始用报纸团成球形,再缠上厚厚的胶带,做成网球大小,课间休息时当作足球来踢。虽然如此,如果被班主任看到,依然难逃被没收的命运。有一次费了大卷报纸和几卷胶带做了一个铅球大小的,刚放在地上踢了没几脚,就被教导主任收了。悔死。那年夏天正赶上韩日世界杯。教室里没有电视,老师办公室有,我们就装作去找老师问问题,其实就想看几眼直播;也有人故意闹事被叫到办公室罚站。有天周末放假前,班主任好像跟我们和解了,把没收的足球还给了我们一个,结果我们没忍住当天放学后就开踢,又被路过的老师没收了。心塞。
中考完有天在家里翻出一张《体坛周报》,有01-02赛季意甲盘点。我看到了国际米兰在离意甲冠军只差70分钟的时候被拉齐奥逆转,时隔近两年才伤愈复出、为夺冠拼尽全力的罗纳尔多伤心欲绝,被换下后坐在替补席上掩面痛哭。我坐在阴暗的屋子里,反复看着那几行文字,在心中不停存想这个伤心的画面,第一次意识到足球也有残酷的一面。
升入高中后,管制略微宽松。我们班踢球的人很多,大家买了英格兰球衣,拉起了一直队伍,各个位置上都有实力很强的同学。我有了第一件球衣,白色的英格兰0号(1-10号都被抢了,又不想印个两位数),经常踢的是中场位置,还是只知道带球奔跑。那时我们班实力很强,到处约战,胜多负少。学校操场很小,还是炭渣球场,晴天踢球烽烟滚滚,雨天踢球遍地水坑,每次摔倒膝盖都被砂砾石子磨得鲜血淋淋,尽管如此,大家仍乐在其中,算得上是废寝忘食。早饭只有三十分钟时间,匆匆吃完一定要去踢上几脚;中午午休前、上晚自习前都要去追逐一会。周末不用上早自习,大家5、6点就起来踢球。有次天还没亮,又是大雾,七八米外就什么看不见,球快砸到脸上了才看见;前锋射门了,自己都看不清进没进,后面的队员要等到前面的欢呼声才知道。另外一次大雨里跟最强的对手踢球,球在遍地水汪中漂来漂去,衣服全湿透了缠在身上,非常消耗体力,快要1:3结束时,我进了两个球扳平,比赛完全身脱力一样躺在泥水里,不想起来。那时候体育课是最盼望的东西,一次上体育课踢球,当时班里很喜欢的一个姑娘来看,我进了一个球,后来得到了她的称赞,心情美极了……那时候的踢的那些比赛,我至今记忆最深,是我最纯粹、最快乐的足球时光。
进大学了,终于可以自由地踢球了。军训时听说国际传播学院的足球队在招人,早早地就在负责人李梦笔那里报了名。后来军训完,开始组队了,我去看了一眼,看到多数人都在抽烟,而且球队人太多,就没有参加。除了平时自己踢球外,大一时还报了足球课。院队的人大都一起上这课。那时候认识了好多朋友,有踢得特别好的,比如后来的队长李梦笔,大概在我见过的非专业选手里可以排前三(没有女朋友之前),是我非常佩服的。当了两年“广院杯”观众,很想自己也尝试一下捧杯的感觉,所以大三时候参加了院队,开始跟大家师哥、师弟一起训练、比赛,那也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09年“广院杯”时候算是院队的主力,但踢得不好,国传队碰到那届最后的冠军研究生队被淘汰。这年底国际传播学院被迫改名“外国语学院”,不过球队里的人还坚持称自己“国传”,表达一种对荒谬命令的坚持、不妥协。“国传队”一直是一支强队,每次都能进入半决赛或决赛,却每每功亏一篑,所以对冠军就愈发的渴望。每次关键比赛,那些毕业了或远在国外的师哥还打来电话关注比赛实时结果。大四这年,忙于找工作,下一届师弟们也成长起来,我就基本上淡出了球队的比赛,训练时还经常参加。
研究生时候也参加了院队,但踢得少了。12年广院杯,我踢边锋,在半决赛对宿敌工学院时替补上场,幸运地打进了制胜球,激动万分。我们进了决赛,对手却是本科时的球队——外国语院队。
决赛颇具戏剧性,令人一生难忘。两队实力接近,我们运气稍好,比赛最后完成绝杀。我首发出场踢了几十分钟,发挥一般,被换下;下半场队友受伤时又被换上场(广院杯规则允许换下后可以再上场),踢到比赛结束。比赛结束后,双方爆发了冲突,对方说我们“有段时间有12人在场上”,不承认比赛结果。这么一闹,颁奖仪式也取消了,我也没完成一捧“广院杯”的夙愿。当天晚上,我用自己的账号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我们是冠军,研究生队真牛逼!”,结果被原来学院认识的不认识的、看过这场球和没看过的、看得懂球看不懂的批评,莫名其妙成了球队的“第12人”,当场宣布绝交的也有,至今想来仍有点不可思议。我也是从此懂了真正的球迷是不能以理说服的,而胜者须有雅量,败者须有风度。
我觉得自己算是幸运的,踢球这么多年,直到2010年之前,没有受过大伤,顶多就是摔倒膝盖、手肘皮肤擦破。10年夏天一天晚上在梆子井篮球场踢球跳起落地时扭伤脚踝,至今没有完全痊愈,所以踢球的次数也少了。随着熬夜能力下降,看球的时间也在减少。
虽然如此,但对足球的热爱依然未改。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追逐着足球满场飞奔的少年早已不见踪影,那些跟我并肩战斗过的球友们也已散落天涯。那些因为足球而洒下的泪水、汗水、鲜血,那些因为足球萌发的热情、梦想、爱恋,那些因为足球遭遇的挫折、屈辱、荣耀,都早已经遗落在记忆深处。如今,足球于我,不再仅仅是一项“每方11人参加90分钟决出胜负平”的“世界第一运动”,它是庸常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短促青春中的希望之光;它代表着对冠军的渴望、对梦想的执著、对命运的反抗,代表着追求荣耀绝不止息,追求胜利永不退缩,代表着对唯有一次、不可重来的生命的无比热爱、无尽珍惜!
足球无关生死,足球高于生死。
写在德国与阿根廷决赛前夜
一直认为,所有体育运动可以分为两类:足球,其他运动。足球于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直陪伴我成长的良师益友。
说起来我知道足球这项运动并不算早,自己踢球就更晚了。小学四五年级时我更喜欢篮球。当时我们班篮球好手特别多,基本上垄断了校队阵容,尽管我很努力,但当时身材瘦小,投篮很差,连班里的替补阵容都进不去;每次上体育课,只能跟女生抢抢球。当时操场另一边已经有人在踢球了,不过我还不知道这就叫足球,只是觉得一群人追着一个橡胶皮球跑得尘土飞扬满头大汗一点没意思,一个人分一个球玩不好吗?
小学毕业时兴送贺卡留念,收到几张球星主题的。一张上是当时还在尤文图斯踢球的齐达内,算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巨星;另一张上是正在停球的“斑马王子”皮耶罗,还有一张是德国的“矮脚虎”哈斯勒。再次看到齐达内的名字是在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时,全书的最后提到了齐达内神奇的光头闪耀法兰西大球场。我一直疑惑的是这本书1988年完稿,而路遥也于1992年去世,怎么会预见到这一幕?想来应该是盗版书出现了衍文。齐达内直到06年退役之前都是我最喜欢的球员,后来有网络视频后,找了很多他的集锦观摩,一度在球场上模仿他踢球。06年世界杯在朋友家里看球,亲眼目睹他带领法国一路挺进决赛,却以那么决绝的方式功亏一篑,最后他与大力神杯擦肩而过的背影令人心碎……
![]() |
![]() |
![]() |
![]() |
真正踢球是从初一开始的。这一年山东台开始在傍晚6点播放日本动画片《足球小子》(其实官方的正确翻译应该是《足球小将》,作者高桥阳一),看了之后一下子迷上了这种足球的运动。那时候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哪里也不去,就钉在电视机前等着看:天纵奇才的大空翼、英俊潇洒的若林、轻灵沉稳的大郎、剽悍勇猛的松山、蠢萌的啦啦队队长“大姐头”中泽……每个人的性格都是那么鲜明生动,更别提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匪夷所思的射门方式,对那时的我真是有无穷的吸引力;而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对梦想的执著更是深植于我的心中。但是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并不算主角的“足球王子”三杉淳,他热爱足球、渴望挑战却不幸患有心脏病,但依然决绝地踏上球场为梦想拼搏,真正地诠释了“足球无关生死,却高于生死”的精神。在这些足球小将的影响下,我和周围的朋友开始疯狂迷恋足球,在街道上、操场上、走廊里、麦地里都可以摆上球门开踢。那时候什么技战术都不懂,只知道球来了踢一脚再不停地追,不关心胜负,只追求那种不停奔跑的快感。现在想起来最遗憾的就是,如果那时候我有球赛、视频看该多好,可以有一些学习模仿的样板,肯定比大学时候再学起容易得多。
初三时转学到了另一所初中,开始寄宿生活。这里有标准的足球场,铺着真正的草坪,当时觉得特别幸福,每次体育课都踢足球。有天踢球时连摔了三四次跟头,晚上回家后才知道当天奶奶去世了……可惜好景不长,下学期体育课被取消了,我们只能趁着广播操时踢踢形状稍圆的石头。后来不知道谁想出来的,开始用报纸团成球形,再缠上厚厚的胶带,做成网球大小,课间休息时当作足球来踢。虽然如此,如果被班主任看到,依然难逃被没收的命运。有一次费了大卷报纸和几卷胶带做了一个铅球大小的,刚放在地上踢了没几脚,就被教导主任收了。悔死。那年夏天正赶上韩日世界杯。教室里没有电视,老师办公室有,我们就装作去找老师问问题,其实就想看几眼直播;也有人故意闹事被叫到办公室罚站。有天周末放假前,班主任好像跟我们和解了,把没收的足球还给了我们一个,结果我们没忍住当天放学后就开踢,又被路过的老师没收了。心塞。
中考完有天在家里翻出一张《体坛周报》,有01-02赛季意甲盘点。我看到了国际米兰在离意甲冠军只差70分钟的时候被拉齐奥逆转,时隔近两年才伤愈复出、为夺冠拼尽全力的罗纳尔多伤心欲绝,被换下后坐在替补席上掩面痛哭。我坐在阴暗的屋子里,反复看着那几行文字,在心中不停存想这个伤心的画面,第一次意识到足球也有残酷的一面。
![]() |
升入高中后,管制略微宽松。我们班踢球的人很多,大家买了英格兰球衣,拉起了一直队伍,各个位置上都有实力很强的同学。我有了第一件球衣,白色的英格兰0号(1-10号都被抢了,又不想印个两位数),经常踢的是中场位置,还是只知道带球奔跑。那时我们班实力很强,到处约战,胜多负少。学校操场很小,还是炭渣球场,晴天踢球烽烟滚滚,雨天踢球遍地水坑,每次摔倒膝盖都被砂砾石子磨得鲜血淋淋,尽管如此,大家仍乐在其中,算得上是废寝忘食。早饭只有三十分钟时间,匆匆吃完一定要去踢上几脚;中午午休前、上晚自习前都要去追逐一会。周末不用上早自习,大家5、6点就起来踢球。有次天还没亮,又是大雾,七八米外就什么看不见,球快砸到脸上了才看见;前锋射门了,自己都看不清进没进,后面的队员要等到前面的欢呼声才知道。另外一次大雨里跟最强的对手踢球,球在遍地水汪中漂来漂去,衣服全湿透了缠在身上,非常消耗体力,快要1:3结束时,我进了两个球扳平,比赛完全身脱力一样躺在泥水里,不想起来。那时候体育课是最盼望的东西,一次上体育课踢球,当时班里很喜欢的一个姑娘来看,我进了一个球,后来得到了她的称赞,心情美极了……那时候的踢的那些比赛,我至今记忆最深,是我最纯粹、最快乐的足球时光。
进大学了,终于可以自由地踢球了。军训时听说国际传播学院的足球队在招人,早早地就在负责人李梦笔那里报了名。后来军训完,开始组队了,我去看了一眼,看到多数人都在抽烟,而且球队人太多,就没有参加。除了平时自己踢球外,大一时还报了足球课。院队的人大都一起上这课。那时候认识了好多朋友,有踢得特别好的,比如后来的队长李梦笔,大概在我见过的非专业选手里可以排前三(没有女朋友之前),是我非常佩服的。当了两年“广院杯”观众,很想自己也尝试一下捧杯的感觉,所以大三时候参加了院队,开始跟大家师哥、师弟一起训练、比赛,那也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09年“广院杯”时候算是院队的主力,但踢得不好,国传队碰到那届最后的冠军研究生队被淘汰。这年底国际传播学院被迫改名“外国语学院”,不过球队里的人还坚持称自己“国传”,表达一种对荒谬命令的坚持、不妥协。“国传队”一直是一支强队,每次都能进入半决赛或决赛,却每每功亏一篑,所以对冠军就愈发的渴望。每次关键比赛,那些毕业了或远在国外的师哥还打来电话关注比赛实时结果。大四这年,忙于找工作,下一届师弟们也成长起来,我就基本上淡出了球队的比赛,训练时还经常参加。
研究生时候也参加了院队,但踢得少了。12年广院杯,我踢边锋,在半决赛对宿敌工学院时替补上场,幸运地打进了制胜球,激动万分。我们进了决赛,对手却是本科时的球队——外国语院队。
决赛颇具戏剧性,令人一生难忘。两队实力接近,我们运气稍好,比赛最后完成绝杀。我首发出场踢了几十分钟,发挥一般,被换下;下半场队友受伤时又被换上场(广院杯规则允许换下后可以再上场),踢到比赛结束。比赛结束后,双方爆发了冲突,对方说我们“有段时间有12人在场上”,不承认比赛结果。这么一闹,颁奖仪式也取消了,我也没完成一捧“广院杯”的夙愿。当天晚上,我用自己的账号发了一条微博,大意是“我们是冠军,研究生队真牛逼!”,结果被原来学院认识的不认识的、看过这场球和没看过的、看得懂球看不懂的批评,莫名其妙成了球队的“第12人”,当场宣布绝交的也有,至今想来仍有点不可思议。我也是从此懂了真正的球迷是不能以理说服的,而胜者须有雅量,败者须有风度。
我觉得自己算是幸运的,踢球这么多年,直到2010年之前,没有受过大伤,顶多就是摔倒膝盖、手肘皮肤擦破。10年夏天一天晚上在梆子井篮球场踢球跳起落地时扭伤脚踝,至今没有完全痊愈,所以踢球的次数也少了。随着熬夜能力下降,看球的时间也在减少。
虽然如此,但对足球的热爱依然未改。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那个追逐着足球满场飞奔的少年早已不见踪影,那些跟我并肩战斗过的球友们也已散落天涯。那些因为足球而洒下的泪水、汗水、鲜血,那些因为足球萌发的热情、梦想、爱恋,那些因为足球遭遇的挫折、屈辱、荣耀,都早已经遗落在记忆深处。如今,足球于我,不再仅仅是一项“每方11人参加90分钟决出胜负平”的“世界第一运动”,它是庸常生活中的英雄梦想,短促青春中的希望之光;它代表着对冠军的渴望、对梦想的执著、对命运的反抗,代表着追求荣耀绝不止息,追求胜利永不退缩,代表着对唯有一次、不可重来的生命的无比热爱、无尽珍惜!
足球无关生死,足球高于生死。
写在德国与阿根廷决赛前夜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