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郑伯克段
春秋时期,郑伯胞弟共叔段起不臣之心,逾制建城,广积粮草,大臣先后多次劝诫,望郑伯早日图之,然郑伯以“多行不义必自毙”为由以待时机。当共叔段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引起民愤,“将袭郑”时,郑伯才决心平叛,击溃来犯之敌。
对于该历史事件,《左传》褒扬赞赏郑伯的宽容与仁慈,而《谷梁传》则各打兄弟俩五十大板,本文另辟新角度论述。
事物发展总有方向和结果,把控事物发展方向是为了得到最终的结果。在敌我斗争中,在事物发展伊始先发制人,还是“子姑待之”以厚积薄发?如何判断抉择,都需要智慧。
史家在记录历史事件时,也难免掺杂个人情感。郑伯“放纵”共叔段任意妄为,得从两种情况来看。一方面,表面上郑伯宽厚,包容其行为,或许郑伯在背后已经做了大量的事实调查和论断,他有信心把握事情的发展,不足以对其造成颠覆性的威胁,但郑伯并不说破,而假托仁慈之言,做了群臣与亲情的表率。另外,郑伯赢得了更多道义上的支持,在舆论上占得先机,臣子齐心、战士协力,在百姓支持下,无往而不胜。
作为外在敌对势力,同时共叔段可看作一种矛盾的净化剂,可以转移朝廷内在的君臣、臣臣、君民之间的矛盾,有节制地默认共叔段势力发展,成了郑伯适时解决内在危机的一种手段。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相互交错而形成的群体关系网,人与人之间走近,可以是价值观的相近,或是血脉的绑定,或是利益的相关,如此种种,当然选择共同对付外在敌人,也可以促其团结,以消泯其内在矛盾,不知郑伯是否有这番思量。
另一种可能,完全是从儒家的角度出发。大行仁爱于天下,臣民必归顺,然而当一股势力违背仁爱而对自身构成威胁时,可以待其引起公愤时,让其整个社会的力量起而讨之。当然,在仁爱的命题之下,当一股邪恶的势力不断变化壮大,或形成多股势力时,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施仁爱之心,必先观察事情发展的阶段,以及将来发展到何种阶段的可能性。百姓的利益为大,郑伯在施以仁爱时,还需要考虑到方式和方法,倘若一味地施仁爱而不顾影响,必然会影响君主和法律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像病症一样,病可以有,可以养,可以治,但不可无视久拖,扁鹊为蔡桓公诊断之例便可应证。
事情发展中,于何阶段下针除病,需要考虑前前后后的影响,这包括了处理事情上的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面。病,让人为之精神萎靡,身体不振,也让身体机理因病得到更新,免疫力得到增强。古人的智慧,不完全在其外在的一言一语,也在没有文辞的事物如何发展的背后,挖掘和打捞并结晶,让其焕发现实意义的光彩,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行为。
对于该历史事件,《左传》褒扬赞赏郑伯的宽容与仁慈,而《谷梁传》则各打兄弟俩五十大板,本文另辟新角度论述。
事物发展总有方向和结果,把控事物发展方向是为了得到最终的结果。在敌我斗争中,在事物发展伊始先发制人,还是“子姑待之”以厚积薄发?如何判断抉择,都需要智慧。
史家在记录历史事件时,也难免掺杂个人情感。郑伯“放纵”共叔段任意妄为,得从两种情况来看。一方面,表面上郑伯宽厚,包容其行为,或许郑伯在背后已经做了大量的事实调查和论断,他有信心把握事情的发展,不足以对其造成颠覆性的威胁,但郑伯并不说破,而假托仁慈之言,做了群臣与亲情的表率。另外,郑伯赢得了更多道义上的支持,在舆论上占得先机,臣子齐心、战士协力,在百姓支持下,无往而不胜。
作为外在敌对势力,同时共叔段可看作一种矛盾的净化剂,可以转移朝廷内在的君臣、臣臣、君民之间的矛盾,有节制地默认共叔段势力发展,成了郑伯适时解决内在危机的一种手段。社会是人与人的关系相互交错而形成的群体关系网,人与人之间走近,可以是价值观的相近,或是血脉的绑定,或是利益的相关,如此种种,当然选择共同对付外在敌人,也可以促其团结,以消泯其内在矛盾,不知郑伯是否有这番思量。
另一种可能,完全是从儒家的角度出发。大行仁爱于天下,臣民必归顺,然而当一股势力违背仁爱而对自身构成威胁时,可以待其引起公愤时,让其整个社会的力量起而讨之。当然,在仁爱的命题之下,当一股邪恶的势力不断变化壮大,或形成多股势力时,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施仁爱之心,必先观察事情发展的阶段,以及将来发展到何种阶段的可能性。百姓的利益为大,郑伯在施以仁爱时,还需要考虑到方式和方法,倘若一味地施仁爱而不顾影响,必然会影响君主和法律的权威性与公正性。像病症一样,病可以有,可以养,可以治,但不可无视久拖,扁鹊为蔡桓公诊断之例便可应证。
事情发展中,于何阶段下针除病,需要考虑前前后后的影响,这包括了处理事情上的纵向和横向的两个方面。病,让人为之精神萎靡,身体不振,也让身体机理因病得到更新,免疫力得到增强。古人的智慧,不完全在其外在的一言一语,也在没有文辞的事物如何发展的背后,挖掘和打捞并结晶,让其焕发现实意义的光彩,也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行为。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