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骀荡
前几日读钱穆《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发现一个好玩的地方:“……又马衔脱曰骀,今径称马衔脱。”
据维基百科:
马衔、马嚼子,俗称“水勒”,是放置在马嘴里的金属条状物,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成。马衔并不如大众所想象的安放在马的牙齿上,而是挂在前“切”齿之后和后“磨”齿之前的空当之中。这里通常叫做“bar”。俗话说一匹马“用它的牙夺过嚼子”(grab the bit in its teeth)实际上是指马用自己的嘴唇使劲夹住马衔而不听骑手的命令。
故“骀荡”本意应该是把马衔解下来,不再骑马,慢慢步行。由此引申为,慢慢悠悠,光景很好的意思。词义背后是有个人在品味风景,心情怡然的模样。现在很少人用“骀荡”去形容春光,估计是作为交通工具的马,已经被淘汰。没有马衔可脱,自然不能骀荡了。另有孟郊的诗,春风得意马蹄疾。马衔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会不会脱落,作荡来荡去的模样呢?不管是哪种状态,“骀荡”一词背后是很欢喜的心情。
又,读张定浩《既见君子》,他写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也令人耳目一新。“‘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tian nian,污浊之意)不鲜,是曰静。’而那最终静静的能够涵容五色的颜色,是白色……如果说‘余霞散成绮’堪比人世间可以目睹的绚烂繁华,那么‘澄江静如练’其实只是一种存在于心底的相信,相信存在一个更为阔大圆满的宇宙,在哪里,一切都不会被毁灭,一切只是从水面静静消失”。“静”字还有如此的深意,以前是想不到的。一本好书应该就是这样了,能激发人探索的欲望。
![]() |
据维基百科:
马衔、马嚼子,俗称“水勒”,是放置在马嘴里的金属条状物,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制成。马衔并不如大众所想象的安放在马的牙齿上,而是挂在前“切”齿之后和后“磨”齿之前的空当之中。这里通常叫做“bar”。俗话说一匹马“用它的牙夺过嚼子”(grab the bit in its teeth)实际上是指马用自己的嘴唇使劲夹住马衔而不听骑手的命令。
![]() |
故“骀荡”本意应该是把马衔解下来,不再骑马,慢慢步行。由此引申为,慢慢悠悠,光景很好的意思。词义背后是有个人在品味风景,心情怡然的模样。现在很少人用“骀荡”去形容春光,估计是作为交通工具的马,已经被淘汰。没有马衔可脱,自然不能骀荡了。另有孟郊的诗,春风得意马蹄疾。马衔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会不会脱落,作荡来荡去的模样呢?不管是哪种状态,“骀荡”一词背后是很欢喜的心情。
又,读张定浩《既见君子》,他写谢朓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也令人耳目一新。“‘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则虽绚烂之极,而无淟涊(tian nian,污浊之意)不鲜,是曰静。’而那最终静静的能够涵容五色的颜色,是白色……如果说‘余霞散成绮’堪比人世间可以目睹的绚烂繁华,那么‘澄江静如练’其实只是一种存在于心底的相信,相信存在一个更为阔大圆满的宇宙,在哪里,一切都不会被毁灭,一切只是从水面静静消失”。“静”字还有如此的深意,以前是想不到的。一本好书应该就是这样了,能激发人探索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