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语做设计
答辩完一直处于兴奋之中。昨天虽然很困,困到在公交车上时不时陷入半睡不醒直到把奶茶泼到腿上才醒来,但是就是不想睡。这些日子无暇顾及房间卫生,不想吃东西,不想逛淘宝,连洗脸洗澡都不想做。答辩完了仍然不想洗脸。。。。。。。。。因为没兴趣!我觉得我一直在被一种兴奋感占据!
早上蜷缩在沙发上,看着客厅的天花板。我尽量伸展四肢,在沙发上各种扭动,但是仍然很舒服!在设计图纸上,这个沙发也就是1.2*2*0.45之类的几个数据。以前听一些老师讲,这些尺度做了微小改动就会很不一样。还说有些建筑师随身携带卷尺,坐了什么舒服的椅子就量一量。我信以为真,特意去雕刻时光做过家具调研。或者收集一些人体工学数据。但我觉得并不是这么回事。并没有哪个数据更好这样的事,我们也许不能够用数据的不断更改,逼近一个终值,这个终值塑造了我们身体所在的空间。看看沙发,再想想中式家具,那种明清的座椅。我对明清家具不很了解,在我的想象中,明清家具应该是凳子是凳子,椅子是椅子,床是床。或许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什么躺椅,摇椅之类的。但是每种家具承载的使用方法有限。在椅子上,你就是坐着,你要是想躺下来,你得去床上,或者最起码搬个桌子,把脚跷在上面。沙发则截然不同,沙发可以坐着吃饭,吃完饭放下碗筷,你可以靠在沙发背上看电视。你可以和家人并坐,你们之间没有椅子把手。白天家里人少,你还可以躺在沙发上做白日梦。我并不是沙发更好,只是沙发的各项数据,和人体的各项数据,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数据没有绝对的好坏,不是说椅子高550和高500真的区别有大到人人都能感觉出来。数据有个范围,高350的沙发和高550的转椅是不太一样。重要的可能是界定范围。我妈老是会抱怨我们坐在沙发上时爱把脚跷茶几上,现在我觉得这是个必然结果。坐在那样尺度的沙发上,面前有个那样尺度的茶几,如果是在写字楼大厅或者银行这种正经八百的地儿,你大约不会产生把脚跷上去的欲望。然而在家里,穿着拖鞋和宽松的衣服,看着电视,无需顾忌形象教养,把脚跷在吃饭也用的茶几上似乎都不用经过大脑。回顾这种行为,我没有悔意,只能说那个地方就适合跷脚,不适合吃饭。
我躺在上述的沙发上,迷迷糊糊间心里想的是一次看ted看到的艺术家讲的话。他说他小时候每天中午会被他妈逼上阁楼睡午觉,这个地方又小又热。但是当他真的这么一天天睡午觉了,他慢慢觉得那个地方越来越凉快,越来越大。然后他就开始享受在那儿睡午觉。接下来,他说他的创作的核心理念就是探索空间,不是外部的空间,而是人身体里的狭小的,黑暗的空间,你闭上眼睛,你就进入到那个空间。接下来他展示了他的一些作品。我当时看的时候真的非常不懂。他的那些人体雕塑确实很不错,但是怎么就关乎人体空间了?那些雕塑虽然是人体雕塑,但是不也是一个物体么,是在身体之外的物体!我们看见它,观察它,触摸它,就像你和另一个人所能做的那样。你并不能和它融合,用所有五感感觉它。怎么就space inside了?
后来又看过一个博物馆设计,下层有个带穹顶的屋子,顶上嵌着很多纺织品道具,你去上层可以把你的四肢和头套进那些布套子,你这时候就是下层空间的展品。当我想做一个关乎人体的设计时,我会想到它。后来还看过一些装置设计,比如你走到一个装置前,它就把你的影像马赛克化投到墙上展出来。上面一段说的艺术家Antony Gormley,他在那段ted里展示了一个博物馆装置,是一个玻璃屋子,整间房子都是迷雾。他说,你走进去,你就消失了,你就看不见自己的四肢和身体的其他部分,看不见别人的。当然黑屋子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装置,我有点怕黑。我想黑的时候人总是有点儿危机四伏的感觉吧。然而迷雾不一样,它轻柔有质感,你进去虽然什么都看不见,但你能看见迷雾中的光。
后来又看了藤本壮介的《建筑诞生的时刻》。话说藤本壮介真的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么!?我反正看不懂他什么意思。他大约就是堆砌另类词汇表达他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些点子还蛮好玩,比如说一个点子是打破层高,做一个人工地形,站在其中一层的和其他层可以发生更多活动。我觉得还蛮有意思,这样的一个房子可以做的超复杂,甚至你都无法描述自己在什么地方。。。这个概念甚至要颠覆人们对地点的描述方式!你不能说你在三层的蒙娜丽莎的那副画边上,你不知道你在几层,你就算知道,这栋房子里也许有别的路径到达一个别的所谓的三层!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样的概念不太实用。。。。。我只是想说,人们不能总是想着法子越活越舒服,所谓经济实用不就是不想动可以懒在那里,做什么都很方便么。当原始人在开拓领地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会遇见什么。现代人也许不用面对很多生存危机,但是也该时不时的有点这种体验,让人有点儿兴奋,有点儿害怕迷茫什么的。
话说回来,于是藤本就做了一个房子,好像是叫house na?房子有好多平台,家具因此被淡化了,你可以在房子的不同层之间找到一个临时家具。但是我觉得这个房子少了点什么。说的老套点,可能是房间吧。人类开始造建筑,就造了水平遮蔽物,屋顶,然后加了垂直遮蔽物,这些总是有点儿原因的吧。我觉得打破了房间之间的隔阂,甚至打破房间,也不是很大问题,但是好像建筑师为了房子好看,整个把房子搞得好通透,这些平台不是通向户外就是隔着玻璃。不知道在日本那么拥挤的居住街区,这家住户住在玻璃房子里是什么感受。。。貌似藤本做的蛇形画廊和这个点子也有关系,做了超多层的一个构筑物,人主要是在房子上面活动,而不是里面。但是房子漏雨了。打破层高就意味着漏雨?!打破垂直家具和空间划分就意味着没隐私??也不一定吧。比如藤本的另一个小房子,由好多木头条子组成,尺度是他钟爱的350mm。貌似入口在房子的顶端,然后你顺着这些木头你可以下到房子里,而木头组合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产生了很多家具空间。你可以以很多姿势在这个房子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高度,不同光线,不同大小做各种事。这样甚至可以开发出不同的做饭行为,洗澡行为。。我瞎说的。。。。。。。。。反正重要的是,藤本这次做了家具的消解,而且也做了构件化,也没有影响隐私。总之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很好玩!从上面进入有点像原始人进洞穴!用一个构件形成空间这种做法也很贴近原始。
话说回来,我在沙发上想起了Antony Gormley的话,阁楼睡午觉的那段。我觉得好像迷迷糊糊的有点懂了。那个空间为什么越来越大越来越凉快?除了人体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碰撞之外,人对空间的感知好像也是不断变化的!你去一个熟悉的地方,和一个陌生的地方,空间对你的影响自然不一样!假如你上班从A路走,下班从B路走,你更喜欢B路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又小又热的空间,貌似是不适合睡午觉的。也许建筑师会选择放厕所或者储物在这儿。然而当人必须在这里睡觉时,人就会慢慢习惯它,直到它真的成为一个睡觉空间。如果一个建筑,你把每个地方都做得超级合理,也许人就没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没有变化。人在之中的体验是可以被取代的。貌似说着说着有点儿像坂本一成的深奥建筑论了。。。。。。。。。
总之,我写这篇流水账的原因是,感觉想明白这个事儿了之后,我突然想起了部雷。一直搞不懂部雷为什么要做巨型建筑。以前觉得是时代影响吧,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哲学了解太少了,自然不能理解。可是我总是觉得人类不管出于什么时空总是有些共通之处的。今天我突然觉得,比之上述建筑师艺术家所做的身体和空间的关系的工作,部雷是不是在反其道行之呢?通过做超大空间来反应宇宙空间,星系空间,或者星球空间和人体的关系。建筑越来越小可以逼近人体空间,很多尺度显得很宜人;越来越大是不是可以把人从日常生活中拔起,抛向宇宙,给你一个刺激:虽然我们接触的都是日常,但是我们可是生活在宇宙的!包围我们的都是未知空间!请不要对日常的控制感习以为常!。。。。。。。哎,伪科幻迷的我脑洞大开,越写越长。。。我是不是能把毕业论文变成科幻盛宴呢!!!!!!想想有点小激动啊!
激动归激动。我还是去洗个脸吧。。。。
早上蜷缩在沙发上,看着客厅的天花板。我尽量伸展四肢,在沙发上各种扭动,但是仍然很舒服!在设计图纸上,这个沙发也就是1.2*2*0.45之类的几个数据。以前听一些老师讲,这些尺度做了微小改动就会很不一样。还说有些建筑师随身携带卷尺,坐了什么舒服的椅子就量一量。我信以为真,特意去雕刻时光做过家具调研。或者收集一些人体工学数据。但我觉得并不是这么回事。并没有哪个数据更好这样的事,我们也许不能够用数据的不断更改,逼近一个终值,这个终值塑造了我们身体所在的空间。看看沙发,再想想中式家具,那种明清的座椅。我对明清家具不很了解,在我的想象中,明清家具应该是凳子是凳子,椅子是椅子,床是床。或许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什么躺椅,摇椅之类的。但是每种家具承载的使用方法有限。在椅子上,你就是坐着,你要是想躺下来,你得去床上,或者最起码搬个桌子,把脚跷在上面。沙发则截然不同,沙发可以坐着吃饭,吃完饭放下碗筷,你可以靠在沙发背上看电视。你可以和家人并坐,你们之间没有椅子把手。白天家里人少,你还可以躺在沙发上做白日梦。我并不是沙发更好,只是沙发的各项数据,和人体的各项数据,碰撞出更多的可能性。数据没有绝对的好坏,不是说椅子高550和高500真的区别有大到人人都能感觉出来。数据有个范围,高350的沙发和高550的转椅是不太一样。重要的可能是界定范围。我妈老是会抱怨我们坐在沙发上时爱把脚跷茶几上,现在我觉得这是个必然结果。坐在那样尺度的沙发上,面前有个那样尺度的茶几,如果是在写字楼大厅或者银行这种正经八百的地儿,你大约不会产生把脚跷上去的欲望。然而在家里,穿着拖鞋和宽松的衣服,看着电视,无需顾忌形象教养,把脚跷在吃饭也用的茶几上似乎都不用经过大脑。回顾这种行为,我没有悔意,只能说那个地方就适合跷脚,不适合吃饭。
我躺在上述的沙发上,迷迷糊糊间心里想的是一次看ted看到的艺术家讲的话。他说他小时候每天中午会被他妈逼上阁楼睡午觉,这个地方又小又热。但是当他真的这么一天天睡午觉了,他慢慢觉得那个地方越来越凉快,越来越大。然后他就开始享受在那儿睡午觉。接下来,他说他的创作的核心理念就是探索空间,不是外部的空间,而是人身体里的狭小的,黑暗的空间,你闭上眼睛,你就进入到那个空间。接下来他展示了他的一些作品。我当时看的时候真的非常不懂。他的那些人体雕塑确实很不错,但是怎么就关乎人体空间了?那些雕塑虽然是人体雕塑,但是不也是一个物体么,是在身体之外的物体!我们看见它,观察它,触摸它,就像你和另一个人所能做的那样。你并不能和它融合,用所有五感感觉它。怎么就space inside了?
后来又看过一个博物馆设计,下层有个带穹顶的屋子,顶上嵌着很多纺织品道具,你去上层可以把你的四肢和头套进那些布套子,你这时候就是下层空间的展品。当我想做一个关乎人体的设计时,我会想到它。后来还看过一些装置设计,比如你走到一个装置前,它就把你的影像马赛克化投到墙上展出来。上面一段说的艺术家Antony Gormley,他在那段ted里展示了一个博物馆装置,是一个玻璃屋子,整间房子都是迷雾。他说,你走进去,你就消失了,你就看不见自己的四肢和身体的其他部分,看不见别人的。当然黑屋子也是这个道理。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个装置,我有点怕黑。我想黑的时候人总是有点儿危机四伏的感觉吧。然而迷雾不一样,它轻柔有质感,你进去虽然什么都看不见,但你能看见迷雾中的光。
后来又看了藤本壮介的《建筑诞生的时刻》。话说藤本壮介真的知道他自己在说什么么!?我反正看不懂他什么意思。他大约就是堆砌另类词汇表达他自己的与众不同。有些点子还蛮好玩,比如说一个点子是打破层高,做一个人工地形,站在其中一层的和其他层可以发生更多活动。我觉得还蛮有意思,这样的一个房子可以做的超复杂,甚至你都无法描述自己在什么地方。。。这个概念甚至要颠覆人们对地点的描述方式!你不能说你在三层的蒙娜丽莎的那副画边上,你不知道你在几层,你就算知道,这栋房子里也许有别的路径到达一个别的所谓的三层!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样的概念不太实用。。。。。我只是想说,人们不能总是想着法子越活越舒服,所谓经济实用不就是不想动可以懒在那里,做什么都很方便么。当原始人在开拓领地的时候,他们不知道会遇见什么。现代人也许不用面对很多生存危机,但是也该时不时的有点这种体验,让人有点儿兴奋,有点儿害怕迷茫什么的。
话说回来,于是藤本就做了一个房子,好像是叫house na?房子有好多平台,家具因此被淡化了,你可以在房子的不同层之间找到一个临时家具。但是我觉得这个房子少了点什么。说的老套点,可能是房间吧。人类开始造建筑,就造了水平遮蔽物,屋顶,然后加了垂直遮蔽物,这些总是有点儿原因的吧。我觉得打破了房间之间的隔阂,甚至打破房间,也不是很大问题,但是好像建筑师为了房子好看,整个把房子搞得好通透,这些平台不是通向户外就是隔着玻璃。不知道在日本那么拥挤的居住街区,这家住户住在玻璃房子里是什么感受。。。貌似藤本做的蛇形画廊和这个点子也有关系,做了超多层的一个构筑物,人主要是在房子上面活动,而不是里面。但是房子漏雨了。打破层高就意味着漏雨?!打破垂直家具和空间划分就意味着没隐私??也不一定吧。比如藤本的另一个小房子,由好多木头条子组成,尺度是他钟爱的350mm。貌似入口在房子的顶端,然后你顺着这些木头你可以下到房子里,而木头组合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产生了很多家具空间。你可以以很多姿势在这个房子的不同地方,有着不同高度,不同光线,不同大小做各种事。这样甚至可以开发出不同的做饭行为,洗澡行为。。我瞎说的。。。。。。。。。反正重要的是,藤本这次做了家具的消解,而且也做了构件化,也没有影响隐私。总之看起来很简单,用起来很好玩!从上面进入有点像原始人进洞穴!用一个构件形成空间这种做法也很贴近原始。
话说回来,我在沙发上想起了Antony Gormley的话,阁楼睡午觉的那段。我觉得好像迷迷糊糊的有点懂了。那个空间为什么越来越大越来越凉快?除了人体数据和空间数据的碰撞之外,人对空间的感知好像也是不断变化的!你去一个熟悉的地方,和一个陌生的地方,空间对你的影响自然不一样!假如你上班从A路走,下班从B路走,你更喜欢B路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又小又热的空间,貌似是不适合睡午觉的。也许建筑师会选择放厕所或者储物在这儿。然而当人必须在这里睡觉时,人就会慢慢习惯它,直到它真的成为一个睡觉空间。如果一个建筑,你把每个地方都做得超级合理,也许人就没有一个接受的过程,没有变化。人在之中的体验是可以被取代的。貌似说着说着有点儿像坂本一成的深奥建筑论了。。。。。。。。。
总之,我写这篇流水账的原因是,感觉想明白这个事儿了之后,我突然想起了部雷。一直搞不懂部雷为什么要做巨型建筑。以前觉得是时代影响吧,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哲学了解太少了,自然不能理解。可是我总是觉得人类不管出于什么时空总是有些共通之处的。今天我突然觉得,比之上述建筑师艺术家所做的身体和空间的关系的工作,部雷是不是在反其道行之呢?通过做超大空间来反应宇宙空间,星系空间,或者星球空间和人体的关系。建筑越来越小可以逼近人体空间,很多尺度显得很宜人;越来越大是不是可以把人从日常生活中拔起,抛向宇宙,给你一个刺激:虽然我们接触的都是日常,但是我们可是生活在宇宙的!包围我们的都是未知空间!请不要对日常的控制感习以为常!。。。。。。。哎,伪科幻迷的我脑洞大开,越写越长。。。我是不是能把毕业论文变成科幻盛宴呢!!!!!!想想有点小激动啊!
激动归激动。我还是去洗个脸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