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毁灭,所以永恒——读尼采有感
在尼采看来,“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只能用生命意志和人生冲动才能解释艺术的发展和价值。在《悲剧的诞生》一文中,通过对前人的艺术文论思想的总结与研究,尼采提出“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结合形成艺术的最高形式”的观点,同时阐释了这两种人生冲动所体现的艺术冲动和哲学思想。这不仅是尼采具有代表性的文论作品,同时也表达了他积极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一直生活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中,如同日神精神所体现的一样,梦是人生的主要存在形式,至少是在希腊时期,做梦被看作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冲动,在梦中,日神似乎一直在预示着什么,向人们展示他们的潜意识活动,“梦的静观有一种深沉内在的快乐”。梦虽然在神秘的基础上给人沉静的快乐,但作为面对人生痛苦的一种冲动,它仅是以幻象的朦胧外纱遮盖生命痛苦的本质,使人短暂性地逃离生活的烦忧,相比之下,酒神精神则体现出人类强大的生命意志的本质。而尼采,在他天才式的迷狂思想中,酒神精神才是生命的主导,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悲剧的源泉。
“甚至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肯定生命,生命意志在生命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劳尽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尼采美学文论作品时,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他的美学观或是艺术形式的论述,而是他对酒神精神的理解与诠释。我欣赏尼采用“醉”的状态来肯定悲剧,肯定这种通过直面生命最真实的痛苦来释放人生最强烈感情的状态,并且通过个体毁灭达到生命意志的完全释放。即使在酒神祭祀节日上,人们会狂歌乱舞,无节制的滥饮,放纵性欲,无视神的一切法则,但它却赋予人们直面人生,在迷狂中毁灭自己,用最强大的生命意志认清自己,认清生命本质的力量。酒神精神不止是希腊悲剧的起源,同时体现在后世的不同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想中,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思想借鉴,同时作为哲学思想引导人们在接受最残酷、最疼痛的现实时爆发出强大的生命意志和激情,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在无限地自我放纵和彻底的个体毁灭之后,达到生命力表现的永恒。
近两个世纪以前,一代枭雄在神州大地吟诵“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竹林七贤高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开一代魏晋风骨。阮籍、嵇康在反抗主流价值观的同时,隐身自晦,在迷狂的状态下用自我放纵等方式解读生命,彰显生命意志,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中国魏晋诗人所表现的叛逆与诗句的力量感与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存在渊源。我们不常说尼采是个叛逆者,而常有人评论他为英雄、天才、狂热的思想家,他的想法有时十分极端,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圈都能找到共同感,人类似乎在同一问题上存有一些不约而同的感知和表现。20世纪中旬轰动一时,以金斯伯格、凯鲁亚克和巴勒斯为代表的美国“跨掉的一代”充分体现了放纵与追求、叛逆与归属、毁灭与永恒等二元矛盾统一。代表作品《在路上》以公路旅行、毒品、酒精、性等狂躁的叛逆意象,表达对生命力的纯粹释放和对混乱无情的生活依旧充满的热情的强烈情感;强调“性”是重要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存在,是人们探求生命中各种可能性的重要方式,为了突出对纯粹追求自我的突破和本真。我们不回避真实,不排斥痛苦,接受命运,直面人生,同时不相信节制和美好的外观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永恒幸福,因此,人们选择放纵,选择正面面对。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悲剧之不同于宗教,就在于它真实地揭示人生和命运中的冲突与身不由己,而宗教则用慰藉心灵的糖衣包裹苦难,让人进入生命美好的假象。
我相信,“尽管万象变动不居,流动不息,但生命本身牢不可破,从而使人感受到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感”。只有敢于自我毁灭,才能达到生命力永恒的释放和强大。
人一直生活在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中,如同日神精神所体现的一样,梦是人生的主要存在形式,至少是在希腊时期,做梦被看作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冲动,在梦中,日神似乎一直在预示着什么,向人们展示他们的潜意识活动,“梦的静观有一种深沉内在的快乐”。梦虽然在神秘的基础上给人沉静的快乐,但作为面对人生痛苦的一种冲动,它仅是以幻象的朦胧外纱遮盖生命痛苦的本质,使人短暂性地逃离生活的烦忧,相比之下,酒神精神则体现出人类强大的生命意志的本质。而尼采,在他天才式的迷狂思想中,酒神精神才是生命的主导,才是艺术的最高形式悲剧的源泉。
“甚至在生命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肯定生命,生命意志在生命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劳尽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尼采美学文论作品时,令我感触最深的不是他的美学观或是艺术形式的论述,而是他对酒神精神的理解与诠释。我欣赏尼采用“醉”的状态来肯定悲剧,肯定这种通过直面生命最真实的痛苦来释放人生最强烈感情的状态,并且通过个体毁灭达到生命意志的完全释放。即使在酒神祭祀节日上,人们会狂歌乱舞,无节制的滥饮,放纵性欲,无视神的一切法则,但它却赋予人们直面人生,在迷狂中毁灭自己,用最强大的生命意志认清自己,认清生命本质的力量。酒神精神不止是希腊悲剧的起源,同时体现在后世的不同文学流派与文学思想中,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思想借鉴,同时作为哲学思想引导人们在接受最残酷、最疼痛的现实时爆发出强大的生命意志和激情,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在无限地自我放纵和彻底的个体毁灭之后,达到生命力表现的永恒。
近两个世纪以前,一代枭雄在神州大地吟诵“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竹林七贤高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开一代魏晋风骨。阮籍、嵇康在反抗主流价值观的同时,隐身自晦,在迷狂的状态下用自我放纵等方式解读生命,彰显生命意志,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中国魏晋诗人所表现的叛逆与诗句的力量感与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存在渊源。我们不常说尼采是个叛逆者,而常有人评论他为英雄、天才、狂热的思想家,他的想法有时十分极端,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圈都能找到共同感,人类似乎在同一问题上存有一些不约而同的感知和表现。20世纪中旬轰动一时,以金斯伯格、凯鲁亚克和巴勒斯为代表的美国“跨掉的一代”充分体现了放纵与追求、叛逆与归属、毁灭与永恒等二元矛盾统一。代表作品《在路上》以公路旅行、毒品、酒精、性等狂躁的叛逆意象,表达对生命力的纯粹释放和对混乱无情的生活依旧充满的热情的强烈情感;强调“性”是重要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存在,是人们探求生命中各种可能性的重要方式,为了突出对纯粹追求自我的突破和本真。我们不回避真实,不排斥痛苦,接受命运,直面人生,同时不相信节制和美好的外观能够帮助我们达到永恒幸福,因此,人们选择放纵,选择正面面对。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悲剧之不同于宗教,就在于它真实地揭示人生和命运中的冲突与身不由己,而宗教则用慰藉心灵的糖衣包裹苦难,让人进入生命美好的假象。
我相信,“尽管万象变动不居,流动不息,但生命本身牢不可破,从而使人感受到不可遏制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感”。只有敢于自我毁灭,才能达到生命力永恒的释放和强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