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怕错过
往上海不足一周,未能上网。感觉自己错过了什么热闹。焦急。
“绿坝”的字样到处都是,说的是那个政府要求在电脑里初装的过滤程序。名义大概是“保护青少年”。据说此程序卸载困难,影响运行速度。唯一可行的删除方法就是重新格式化硬盘,然后重装系统。这么说来,还是个颇霸道的程序。
“保护青少年”,这对于我们70年代生人也不算陌生。80年代曾遭遇过“反精神污染”的运动。当时年纪尚幼,运动的指向也实在不明确,被人们扩大的当时的流行文化,主要是港台歌曲。其时,还未见后来那种模仿的娱乐综艺。
这运动很不长久,其推动者邓力群等人如今是否还活着呢?
后来看到有人回忆当时向中央谏言说“反精神污染”是希特勒纳粹政权曾经使用过的用语,在红色中国是不太妥当的。
在翻译中遇到讲30年代纳粹德国要防止“腐蚀青少年”(Jugend-verwahrlogung),而之前就早已有过“反色情与污秽”(gegen Schund und Schmutz)的提法,虽不是纳粹党提出来的,但精神差不多。
看来,此次的“绿坝”运动,正是“反精神污染”的续篇。
“绿坝”的字样到处都是,说的是那个政府要求在电脑里初装的过滤程序。名义大概是“保护青少年”。据说此程序卸载困难,影响运行速度。唯一可行的删除方法就是重新格式化硬盘,然后重装系统。这么说来,还是个颇霸道的程序。
“保护青少年”,这对于我们70年代生人也不算陌生。80年代曾遭遇过“反精神污染”的运动。当时年纪尚幼,运动的指向也实在不明确,被人们扩大的当时的流行文化,主要是港台歌曲。其时,还未见后来那种模仿的娱乐综艺。
这运动很不长久,其推动者邓力群等人如今是否还活着呢?
后来看到有人回忆当时向中央谏言说“反精神污染”是希特勒纳粹政权曾经使用过的用语,在红色中国是不太妥当的。
在翻译中遇到讲30年代纳粹德国要防止“腐蚀青少年”(Jugend-verwahrlogung),而之前就早已有过“反色情与污秽”(gegen Schund und Schmutz)的提法,虽不是纳粹党提出来的,但精神差不多。
看来,此次的“绿坝”运动,正是“反精神污染”的续篇。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