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投资游戏到理性决策
上周,我在西门子管理学院上了一起冲突管理的课程,其中的一个游戏及其结果发人深省。游戏是这样的,首先,老师将游戏规则告诉学员们:本期冲突管理的学员共有21人,每位学员需要准备50元的零钱用于投资,大家游戏的时候围成一个大圈,要求他们游戏时面朝外且不能看别人的动作也不能用言语进行交流,其中找出了一个学员作为监督员争睹整个游戏环节。游戏开始后老师会拿着一个袋子走过每个人的身后,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将一定数量的钱投入袋子中,一圈过后,如果袋子里面的钱超过130元钱(大致是200*0.618的黄金分割点),全部参与人员将每人得到老师付给大家的10元收益,如果没有达到130元,那么所有的收益将归我所有。
游戏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收益游戏,因为如果在场的每个学员都付出6.5元左右的钱,每个人将获益3.5元。但事实是,每个人本金50元,老师一共进行了4轮游戏,第一轮一共投入为122,所以122元全部归我所有,第二轮是116元,我又获得了116元,第三轮是192元,这一轮中,作为庄家的老师要返还给学员每人10元,总共加起来我损失8元,第四轮只有69元,这69元自然又都策划更为我的收益。整轮游戏下来,作为庄家的老师总购收益=122+116-8+69=299。这场本来看上去应该是庄家占劣势的游戏最后却让庄家赚得盆满钵满,原因何在?
我想这就是理性决策中,个人理性决策与群体理性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个游戏就像典型的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在这个理性决策的例子中,同样很好的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学员们经过前期两天的课程都对彼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每个人心中的想法和对彼此的信任有所不同,20个人之间且不说是否都能够对游戏规则有相同的理解并且准确把握游戏的实质,但是对彼此的信任而言就无法排除有人希望“搭便车”不劳而获的情形,所以说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在这个游戏过程后,很多学员分享了自己当时的决策过程,我很惊讶的发现,即便在西门子这个基本学历都是硕士以上的国际50强公司,即便我面对的都是一批年长而较为资深的学员,每个人对问题的领悟和思考也不是理性和唯一的。有人在老师宣布游戏的一开始,就非常清楚的指导这个游戏的规则,所以,他们所做的,按照他们的说法,最理性的决策就是应该一直一分钱都不投,然后期望其他人去完成135元的这个任务,从而零成本的获取10元收益,达到最大化的利益,但是也有学员,分享说自己是出于道义或者是个人责任的角度,每局至少投入7-10元钱,这样算是完成了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的人虽然是清醒的了解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投机获利者,但是同时也不愿意损害同伴的利益。还有一种人,他选择在前两局不投或者只是投入少量的金钱,观察局势,当他发现前两局都因为微小的差距儿时的庄家获益时,他们选择了破釜沉舟的将自己所有的本金投入,即便了解自己最多也只能获得10元的回报,也不愿让庄家继续获益,这样壮士断腕的人不在少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第三局投入的资金数目会忽然激增到了192,这种基于个人情感的非理性因素也会导致个人决策的不理性,但却在最终,使整个决策群体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益最大化。还有一部分人,从始至终对游戏规则都有不同的理解,主观认识的偏差也造成了在整个决策中的非理性。
其实,只要是一个人,就不可能做决策的完全理性,而单一个体的理性决策,未必能使群体决策的结果达到最优,而个人基于道德或者是个人情感的自我牺牲式的非理性决策,往往能够为群体创造福祉。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是他们作为一种群居生物,不但看到了个人决策的利弊,更了解群体福祉的意义,并有人愿意为了一个结果、一个真理挺身而出,最终实现社会的变革和理论的飞跃。
游戏表面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收益游戏,因为如果在场的每个学员都付出6.5元左右的钱,每个人将获益3.5元。但事实是,每个人本金50元,老师一共进行了4轮游戏,第一轮一共投入为122,所以122元全部归我所有,第二轮是116元,我又获得了116元,第三轮是192元,这一轮中,作为庄家的老师要返还给学员每人10元,总共加起来我损失8元,第四轮只有69元,这69元自然又都策划更为我的收益。整轮游戏下来,作为庄家的老师总购收益=122+116-8+69=299。这场本来看上去应该是庄家占劣势的游戏最后却让庄家赚得盆满钵满,原因何在?
我想这就是理性决策中,个人理性决策与群体理性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这个游戏就像典型的囚徒困境,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在这个理性决策的例子中,同样很好的反映了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学员们经过前期两天的课程都对彼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是每个人心中的想法和对彼此的信任有所不同,20个人之间且不说是否都能够对游戏规则有相同的理解并且准确把握游戏的实质,但是对彼此的信任而言就无法排除有人希望“搭便车”不劳而获的情形,所以说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
在这个游戏过程后,很多学员分享了自己当时的决策过程,我很惊讶的发现,即便在西门子这个基本学历都是硕士以上的国际50强公司,即便我面对的都是一批年长而较为资深的学员,每个人对问题的领悟和思考也不是理性和唯一的。有人在老师宣布游戏的一开始,就非常清楚的指导这个游戏的规则,所以,他们所做的,按照他们的说法,最理性的决策就是应该一直一分钱都不投,然后期望其他人去完成135元的这个任务,从而零成本的获取10元收益,达到最大化的利益,但是也有学员,分享说自己是出于道义或者是个人责任的角度,每局至少投入7-10元钱,这样算是完成了自己“应尽的义务“。这样的人虽然是清醒的了解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投机获利者,但是同时也不愿意损害同伴的利益。还有一种人,他选择在前两局不投或者只是投入少量的金钱,观察局势,当他发现前两局都因为微小的差距儿时的庄家获益时,他们选择了破釜沉舟的将自己所有的本金投入,即便了解自己最多也只能获得10元的回报,也不愿让庄家继续获益,这样壮士断腕的人不在少数,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第三局投入的资金数目会忽然激增到了192,这种基于个人情感的非理性因素也会导致个人决策的不理性,但却在最终,使整个决策群体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利益最大化。还有一部分人,从始至终对游戏规则都有不同的理解,主观认识的偏差也造成了在整个决策中的非理性。
其实,只要是一个人,就不可能做决策的完全理性,而单一个体的理性决策,未必能使群体决策的结果达到最优,而个人基于道德或者是个人情感的自我牺牲式的非理性决策,往往能够为群体创造福祉。人类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就是他们作为一种群居生物,不但看到了个人决策的利弊,更了解群体福祉的意义,并有人愿意为了一个结果、一个真理挺身而出,最终实现社会的变革和理论的飞跃。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