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打开网易浏览新闻,看到关于狗肉。
看到“宣扬动物保护主义”的人士的化妆表演,看到描在眼眶的血。看到正在烹饪的狗肉汤石锅正在冒着雾气。看到开水烫过刚剥了皮的整条的狗被屠夫拎着。我正吃着面包,喝着牛奶。
我想说什么呢?
也许我应该觉得恶心。毕竟我正在咀嚼和吞咽。看到剥了皮的画面,也许我该呕吐。
但是我没有。我勉励自己。想起一位可爱的长辈亲戚,一名快乐的想吃掉一切的传统中国人。唉。我到底想说什么?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我果真能理解。这不是纯粹装逼的一句话。不过我勉励自己。
反过来说,既然我心中毕竟有“善”,面对被剥皮的生命,我的心毕竟震颤,而我何以仍不悔改呢?投入没有杀戮的爱的新世界吧!
我喉咙里已经不再有十分钟前吞下去的牛奶的味道了,口齿内泛出熟悉的酸味。我只想说,你们不该在我吃早点的时候用这恶心的照片打搅我。我想通了,是一群吃饱了撑的傻逼打搅了我的早餐,而不是他们以为自己正在做的事。
这年头傻逼为什么这么多?书里说一直傻逼很多,充斥大街小巷,填塞在每一个角落里。他们相互传染,不断复制,也随即枯萎。也许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可以站出来说话了,于是傻逼会不断的打扰你不断的打扰你。
其实我也是个傻逼。因为一个小时以前,我终于想到了一个更“圆满”的解释。为什么我一直很不喜欢自己的照片?这个到目前为止最“圆满”最“合理”的解释是:我一直以为自己该长得更漂亮。
还是什么都不要想算了。再过40年左右我就会死了。死亡意味着一种选择。死亡是无后文的发问。死亡是生命的边界。死亡是镜子。死亡是可怕的。死亡是无奈的解脱。死亡是思考中唯一真实的逻辑出发点。死亡是你不该去想的事。死亡是你该想的事。死亡不是你最该想的事。死亡是你的老师。
昨天的早点是很开心的。10点钟,在天津的家的楼下的路边,一条充满懒洋洋的生机的路。路边的小商家把边道视为自家领地。绕过种种不该堆在路边的物件,来到亲切的“二姐”家。一碗豆浆,两套煎饼果子,我到了下午三点才觉得饿。“二姐”问“你们对象呐?”,我说“没回来。”。“哦。”她就继续干着她的活儿。坐在路边的桌子旁,吹着小风,虽然很热,但此时越热越舒服。一只半大的鸡唧唧唧的跑过去。它是谁家的?这是要去哪?天津可真是个闲散得可爱的地方,几乎地处市中心的一条小路上,在跑公共汽车的小路上,还有鸡,像家养的狗一样自己遛!等我刚刚吃完,站起身要离开时,这小鸡又唧唧唧的回来了!它这儿搜搜,那儿啄啄,跳上“二姐”摆在路边的破凳子,再跳上破水桶,搜罗搜罗落下的碎花芽,扑棱棱跳下地面,慢悠悠的钻过停着的自行车,钻过摆在地上的阳台护栏,继续回家去了。这是个什么地方啊!几个月回来一次的我觉得很欣慰。
我离开了这里,去了另一条自己小学时就存在的街市。现在这里仍然那样拥挤,表露着天津人式的生气——没钱、便宜、乱、脏——这是一种我也许迟早会为之哭泣的气息。这里是回民聚集区,很多老者头戴白色圆帽,像扣了一只很合头型的碗。我来这里是为了买糕干。老板60上下,穿着花狸狐哨的褂子,手里摇着只蒲扇。看着她,我能想起自己的老太太的样子,想起姥姥,想起奶奶,想起姑老太太,想起表姨姥姥,想起四姨姥姥,大姑姥姥,我还能想起更多,只要我乐意犯傻。我买糕干是为了给四姨和大学同学捎去,不想空手去,想分享食物的欢乐。“三嫂子,出来啦”,身后的声音应该来自一个骑车经过的老女人。“出来啦,二姑”老板瞬时抬起头注视对方离去,眼神里没一丝情意,脸上写满世故。两句声音都念得慢条斯理,坚实,而又叵测。乡音的力量,来自于离乡者的年限。仿佛一段简短的音波之密匙,使尘封旧屋里堆满的老木器家具突然发生谐振,灰尘跳跃,从木纹缝中飞出。如果我愿意犯傻,我可以在耳边再现我老太太的声音,我姥姥的,奶奶的,姑老太太的,奶奶的,表姨姥姥的,二姥姥的,三姥姥的,胡同拐弯儿慧来他妈的,等等等等。我提着糕干,穿过这车水马龙的掩藏在楼群背后的街市,五彩斑斓的阳伞凉棚在夏日和树荫下鲜艳而柔和。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招牌、门面锈迹斑斑,粘着油泥,挂着虫网。一处转角的后面,竟然圈着几只大绵羊。几个头戴白帽衣着肮脏的男人在旁边抽着烟说话。我走过一间公厕,里面的味道漫出来。我正吃着刚买的蟠桃,也没洗,我并不在意。天津就是这样,一直是这样,纷乱,肮脏,拥挤,散漫。“桃甜吗?”一个现在就开始乘凉的大娘对着我亲热地问。“还行,红的挺甜。”大娘一边热情的点头一边用扇子扇着小腿和脚。那卖桃的就在我身后五米远。坐在斜对面大院门口一边的她看来一直好奇。“……张全儿他爸叫张惠民……”一个摆摊的男人正在和一个年纪相仿的女人说着,一段记忆打开,口吻就像评书的正文刚刚开讲。他们应该是同事,或者同学,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既是街坊邻居,又是同学,后来又做过一阵同事。天津是个不大的地方,好像谁家都有谁会认识谁。我开始在大路边等公车了,等车的人都一头汗。我要先去参加小学同学的聚会。
坐在大圆桌这头的我,听着他们开始说谁住哪条胡同哪栋楼,想起小时候有时自己很黯然,他们是学校划片内的学生,我是跨区的。他们有些人既是街坊邻居又是同学,甚至还做过同事。这样更显得天津市区的某种狭隘。十几年二十年不见的聚在一起,感觉是很复杂的。人和人的差距真的很大。我愿意看你们聊天,但我知道,没法和你们单独聊天。就像吃早点时,坐在我旁边的那男人。他相貌一般,戴副眼镜,嗓音黯淡,小手指留着长指甲。我很讨厌留指甲的男人。他先是和男老板说起家里没满月的小孩儿,然后又说这一段晚上熬夜看球自己有些扛不住了。然后,他反复的感叹自己有些扛不住了,然后又说今天晚上还会有几个哥们儿一起看球。唉。我很高兴听路人说些什么,但我不喜欢他们中单独的任何一个。于是久而久之,我总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黯然的孤寂,难以排解,反反复复。我亲爱的旧相识们,也许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还不够长,不足以踏平所有重聚的不快。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仍然是个傻逼,至少在很多时候是如此表现的。有办法改观吗?
“有孩子了吗?”
“还没有。”
“不想?”
“还不太想。”
“好。不要对了。操你妈我要是想当初,操!”
“诶诶诶,你怎么说话呐!”
“赖我赖我!我重新说!没孩子的啊,好好好好考虑考虑要不要孩子。还没结婚的,操你妈一辈子也别结婚!喝酒!”
看到“宣扬动物保护主义”的人士的化妆表演,看到描在眼眶的血。看到正在烹饪的狗肉汤石锅正在冒着雾气。看到开水烫过刚剥了皮的整条的狗被屠夫拎着。我正吃着面包,喝着牛奶。
我想说什么呢?
也许我应该觉得恶心。毕竟我正在咀嚼和吞咽。看到剥了皮的画面,也许我该呕吐。
但是我没有。我勉励自己。想起一位可爱的长辈亲戚,一名快乐的想吃掉一切的传统中国人。唉。我到底想说什么?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我果真能理解。这不是纯粹装逼的一句话。不过我勉励自己。
反过来说,既然我心中毕竟有“善”,面对被剥皮的生命,我的心毕竟震颤,而我何以仍不悔改呢?投入没有杀戮的爱的新世界吧!
我喉咙里已经不再有十分钟前吞下去的牛奶的味道了,口齿内泛出熟悉的酸味。我只想说,你们不该在我吃早点的时候用这恶心的照片打搅我。我想通了,是一群吃饱了撑的傻逼打搅了我的早餐,而不是他们以为自己正在做的事。
这年头傻逼为什么这么多?书里说一直傻逼很多,充斥大街小巷,填塞在每一个角落里。他们相互传染,不断复制,也随即枯萎。也许是因为现在大家都可以站出来说话了,于是傻逼会不断的打扰你不断的打扰你。
其实我也是个傻逼。因为一个小时以前,我终于想到了一个更“圆满”的解释。为什么我一直很不喜欢自己的照片?这个到目前为止最“圆满”最“合理”的解释是:我一直以为自己该长得更漂亮。
还是什么都不要想算了。再过40年左右我就会死了。死亡意味着一种选择。死亡是无后文的发问。死亡是生命的边界。死亡是镜子。死亡是可怕的。死亡是无奈的解脱。死亡是思考中唯一真实的逻辑出发点。死亡是你不该去想的事。死亡是你该想的事。死亡不是你最该想的事。死亡是你的老师。
昨天的早点是很开心的。10点钟,在天津的家的楼下的路边,一条充满懒洋洋的生机的路。路边的小商家把边道视为自家领地。绕过种种不该堆在路边的物件,来到亲切的“二姐”家。一碗豆浆,两套煎饼果子,我到了下午三点才觉得饿。“二姐”问“你们对象呐?”,我说“没回来。”。“哦。”她就继续干着她的活儿。坐在路边的桌子旁,吹着小风,虽然很热,但此时越热越舒服。一只半大的鸡唧唧唧的跑过去。它是谁家的?这是要去哪?天津可真是个闲散得可爱的地方,几乎地处市中心的一条小路上,在跑公共汽车的小路上,还有鸡,像家养的狗一样自己遛!等我刚刚吃完,站起身要离开时,这小鸡又唧唧唧的回来了!它这儿搜搜,那儿啄啄,跳上“二姐”摆在路边的破凳子,再跳上破水桶,搜罗搜罗落下的碎花芽,扑棱棱跳下地面,慢悠悠的钻过停着的自行车,钻过摆在地上的阳台护栏,继续回家去了。这是个什么地方啊!几个月回来一次的我觉得很欣慰。
我离开了这里,去了另一条自己小学时就存在的街市。现在这里仍然那样拥挤,表露着天津人式的生气——没钱、便宜、乱、脏——这是一种我也许迟早会为之哭泣的气息。这里是回民聚集区,很多老者头戴白色圆帽,像扣了一只很合头型的碗。我来这里是为了买糕干。老板60上下,穿着花狸狐哨的褂子,手里摇着只蒲扇。看着她,我能想起自己的老太太的样子,想起姥姥,想起奶奶,想起姑老太太,想起表姨姥姥,想起四姨姥姥,大姑姥姥,我还能想起更多,只要我乐意犯傻。我买糕干是为了给四姨和大学同学捎去,不想空手去,想分享食物的欢乐。“三嫂子,出来啦”,身后的声音应该来自一个骑车经过的老女人。“出来啦,二姑”老板瞬时抬起头注视对方离去,眼神里没一丝情意,脸上写满世故。两句声音都念得慢条斯理,坚实,而又叵测。乡音的力量,来自于离乡者的年限。仿佛一段简短的音波之密匙,使尘封旧屋里堆满的老木器家具突然发生谐振,灰尘跳跃,从木纹缝中飞出。如果我愿意犯傻,我可以在耳边再现我老太太的声音,我姥姥的,奶奶的,姑老太太的,奶奶的,表姨姥姥的,二姥姥的,三姥姥的,胡同拐弯儿慧来他妈的,等等等等。我提着糕干,穿过这车水马龙的掩藏在楼群背后的街市,五彩斑斓的阳伞凉棚在夏日和树荫下鲜艳而柔和。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招牌、门面锈迹斑斑,粘着油泥,挂着虫网。一处转角的后面,竟然圈着几只大绵羊。几个头戴白帽衣着肮脏的男人在旁边抽着烟说话。我走过一间公厕,里面的味道漫出来。我正吃着刚买的蟠桃,也没洗,我并不在意。天津就是这样,一直是这样,纷乱,肮脏,拥挤,散漫。“桃甜吗?”一个现在就开始乘凉的大娘对着我亲热地问。“还行,红的挺甜。”大娘一边热情的点头一边用扇子扇着小腿和脚。那卖桃的就在我身后五米远。坐在斜对面大院门口一边的她看来一直好奇。“……张全儿他爸叫张惠民……”一个摆摊的男人正在和一个年纪相仿的女人说着,一段记忆打开,口吻就像评书的正文刚刚开讲。他们应该是同事,或者同学,或者街坊邻居,或者既是街坊邻居,又是同学,后来又做过一阵同事。天津是个不大的地方,好像谁家都有谁会认识谁。我开始在大路边等公车了,等车的人都一头汗。我要先去参加小学同学的聚会。
坐在大圆桌这头的我,听着他们开始说谁住哪条胡同哪栋楼,想起小时候有时自己很黯然,他们是学校划片内的学生,我是跨区的。他们有些人既是街坊邻居又是同学,甚至还做过同事。这样更显得天津市区的某种狭隘。十几年二十年不见的聚在一起,感觉是很复杂的。人和人的差距真的很大。我愿意看你们聊天,但我知道,没法和你们单独聊天。就像吃早点时,坐在我旁边的那男人。他相貌一般,戴副眼镜,嗓音黯淡,小手指留着长指甲。我很讨厌留指甲的男人。他先是和男老板说起家里没满月的小孩儿,然后又说这一段晚上熬夜看球自己有些扛不住了。然后,他反复的感叹自己有些扛不住了,然后又说今天晚上还会有几个哥们儿一起看球。唉。我很高兴听路人说些什么,但我不喜欢他们中单独的任何一个。于是久而久之,我总会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黯然的孤寂,难以排解,反反复复。我亲爱的旧相识们,也许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还不够长,不足以踏平所有重聚的不快。我不得不承认,自己仍然是个傻逼,至少在很多时候是如此表现的。有办法改观吗?
“有孩子了吗?”
“还没有。”
“不想?”
“还不太想。”
“好。不要对了。操你妈我要是想当初,操!”
“诶诶诶,你怎么说话呐!”
“赖我赖我!我重新说!没孩子的啊,好好好好考虑考虑要不要孩子。还没结婚的,操你妈一辈子也别结婚!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