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行音乐的发展 回头一看:真长啊!
我脚的:你看不完!
“东风风云榜颁奖典礼”出炉了。感觉是,不尴不尬(要知道08年的很多颁奖礼,都很尴尬。)。谁谁拿奖,我一概不知,也没兴趣知道!我倒是有兴趣了解,这个行业优秀从业者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的思维,直接联系着乐坛的现状,决定着遥远的未来。
“东风榜”把业内一些优秀从业者聚在一起开了个“中国流行乐现状研讨会”。专家们把当今乐坛萎靡的软硬伤,研讨了个遍也没得到个具体解决的方案。可能是要把问题的答案交给时间老人来解答,但我们的乐坛没有那个时间来等待。因为都知道"唱片工业"早已爬进棺材,只等一双或是无数双手来盖上棺木。网络的繁荣昌盛加之我们监管的不力,直接导致了免费“数字音乐”下载成为了既“盗版”后传统唱片工业的又一大杀手。(我坦白,听歌十多年只买过一张正版CD,其余全部为盗版和下载所占据。)音乐产业“转型”已成定局,行业“改革”也迫在眉睫。
在专家们讨论的同时,我把这些高端且散乱的“各家之言”总结在一起,并综合自己在“底层”生活,歌迷群众的一些喜好和想法和自己在音乐院校求学时的遭遇。一一反馈出来,以求找到解决难题之方法。
这些优秀从业者分别是:音乐产业的优秀“操盘手”太麦老总——宋柯;内地民谣标杆式人物——高晓松;横跨乐坛三个时代的超级老炮——罗、李、周、张;选秀出身的新声带——王啸坤;半透明的乐评大佬们——王小峰、张晓舟、孙孟晋。
他们的言论,间接的反映出:一种态度(做音乐的态度);两个硬伤(音乐相关法制法规;音乐产业自身问题);三方论点(音乐公司,创作者/歌手,乐评人)。
一种态度。这个主要从“直接从业者”(歌手/词曲作者)角度来看。
我们的直接从业者做音乐时心态一定要摆正。需要专注的是自己对音乐的表达,而不是名利或是别的东西。张震岳说其做音乐时,根本不去注意市场的问题。所以张的音乐很个性,容易被铭记。罗大佑也强调,做音乐要扎扎实实,要练出来。
因为音乐是感性的,以满足市场做出的东西不叫音乐,也注定会失去市场。陈绮贞的大火,不是没有道理,就是因为她在做自己想要的音乐,而不是忙着看市场要什么。现在市面流行的下一刻就是臭的,这就是当下音乐市场的奇妙之处。(想想04年起网络歌手的大火到熄火,口水歌的泛滥到惹人生厌。)
现在一夜成名的美梦,太多的人都在做,于是投机者充斥着整个乐坛。举个例子,前几年,酒吧歌手黑龙《回心转意》是插在盗版牒里从而被发现,红遍全国的(他别的歌,你记得么?!)。这个推销案例很经典,但也很无奈。像这样,一首歌红,第二首消失的歌手太多了。说明了什么?因为他们是冲着名和钱去的,所以生命力短暂。
现在选秀歌手们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还很严重。他们是一夜成名的最有力注脚,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超高的人气。所以由此带了的自信膨胀也最为严重,那么他们心态能否摆正?!前不久,天娱的接连两起“解约门”事件就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与会的选秀代表,王啸坤就坦白:“艺人和公司之间非常不平衡,当然艺人不用太多的抱怨,实在是素质太差了(指专业素质)。这些人(也包括自己)根本不是专业的人,选秀歌手是因为展示了性格真实而让大家感动,而不是因为唱的好。”所以,你就没资格向你的公司叫板,因为你是新人,还是有别于传统的、半成品新人。当然,能像王啸坤这样有清醒认识的选秀艺人占大多数。不然,乐坛早就是一团乱麻,连个表面平静都不会有。
所以,不论做音乐、做歌手或是做别的。态度决定着一切。
两个硬伤。一个是,音乐产业自身问题。一个是,音乐相关法制法规。
从商业运作营销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音乐行业的问题太多了!
商业模式模糊、不成熟,缺乏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缺少对市场的判断力、应变能力;行业伙伴间不团结,处于弱势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们没有自信。市场的战略眼光更是无从提起。(宋柯大意)
我来说明:1、商业模式的模糊不清、不成熟,以致盗版盛行时,整个音乐行业束手无策,没有相应有效的措施。别指望“法制法规”它们是人制定的,永远慢市场半拍。
2、我们产业跟风现象严重。口水歌来了都去蓄积口水,选秀来了都去选秀,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这是很明显的投机做法,所以我们产业链条单一,且利润少。(彩铃,挣钱的是SP公司和移动等电信终端)。
3、我们没有自己的音乐商业联盟,没有能影响立法倾斜的产业大鳄(几年前,几大唱片公司和百度就“音乐下载”问题打官司,只能以失败告终)。所以我们没有发言权,不能维护自身权利。
音乐相关法制法规是否健全,对音乐行业的影响巨大。我们的相关法案漏洞多、推行不力。
首先,急需解决的,歌曲的版权、版税问题。
叶蓓说:作为创作者,只收到过一次版税,也仅仅5000块钱而已(还不如其唱一首歌挣的多。)。而且,还不知道这个5000是怎么被计算出来的,是按分钟、按整首,或是别的计算方法。可见版税的计算含糊不清。
高晓松说,回国收到收到两份版税: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些主动守法的店堂播放的版税有5.8万多;北京、上海全部的卡拉OK付来的版税,1700元人民币(还是在相关法律的监管下勉强收到)。这就是差距,我们不仅差在法律上,更差在法律意识上。
来看看我们国与国、歌手与创作者间的收入差距:
“我在人大常委15年,这3届我每年都提关于著作权落实的问题,国外都是按照每分钟来计算版权费给原作者,欧洲国家是每分钟160元,最高的是日本,每分钟960元,而我们这边协商的结果却是每分钟3毛钱,目前我们提出的是按照港台的标准每分钟60元,但是也很难落实。”(谷建芬老师原话)三毛和九百六十元(注意是人民币,不是日元!)相差了3000倍。
“我写的歌曲版权代理都给了音著协,半年一结帐是4万元左右,全年才8万,这主要是硬版权复制的费用,譬如磁带、CD,还比不上歌手唱一遍的收入!”(原话)
“一个歌手参加一个演出唱一首歌就能拿30万报酬,连续参加30场演出,反复唱这一首歌,能拿到900万的演出费,词曲作者却分文没有,所以我们提出,从开始使用作品到最后使用作品,应该给作者相应的保护。”(原话。可能是指毛阿敏。)
硬件(磁带、CD)复制费用,我们已比人家少很多,因为我们有大量盗版。歌曲用于商业的演出、播放(无形),我们比最高的差3000倍,比最低的还差200倍,且还是在协商没有执行,但这侮辱人的三毛也万万不能接受执行!(要知道,林夕的版税收入是上千万的。知道张亚东的版税收入吗?!十多万!还不如唱歌去,口水歌都不止这个数!)
说到这你该明白,为什么乐坛近几年好歌少了吧?!
你该知道,为什么许多能唱的制作人都跳到台前了吧?!
写完歌,被人无数次使用(甚至“无偿”使用),领取那些可怜的正版CD“复制费”和一分钟三毛的羞辱?!创作前途在哪?!创作热情又在哪?!
听说,“中音”毕业的牛X倒霉蛋——曹轩宾(去搜他的作品。看看台前和幕后的反差吧!)。他因写歌、制作还破产了!
作者大学期间,也曾为所在市武警大队作过队歌。也和上面的大家是一个结果,甚至连顿饭都没请吃过。白用了你的歌,还认为“给了你锻炼机会”感觉你还要反过来谢谢他!版权?!版税?!天方夜谭!
试问:创作者的权利谁来维护、捍卫?!据悉,人大常委里,音乐方面好像就只剩下了谷建芬、徐沛东两位老师,我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以谷老师的年迈之躯,又还能呼喊几个十五年?!
再则,就是版权维护意识。
在中国,我们是没有多少版权意识的!上至国家,下到小民,都是一样。国家有关部门是监管不力,我们的商家是乐于捡漏。意识?!谈不上!
国家虽有《著作权法》保护作者合法权益,但起步晚、漏洞多,且推行监管不力。人家老美,第一部美国版权法是于1790年制定的,制定的早,推行的好,而且随时修订。人家懂得维护规则的重要性,因为那关系到持续发展。而在我国,版权法律在书面上写着,但主要还是靠可笑的自律!真要有问题,打官司,周期长的能烦死你,且结果难料。想像一下,去年和美廉美超市打官司的不是全国皆知的谷建芬老师,换做一个不出名的小作者呢?!要版税?!你讹诈吧?!
据悉,此次“两会”谷老师提出为中国词曲作家增加版权费的问题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认可。注意,仅仅是“认可”!呼喊了十五年,是否算有了结果?!实施时又会遇到什么情况?!不得而知。但我们都要关心、关注,因为这关系到你我的切身利益,与你我的耳朵也息息相关。
三方论点。
音乐经销商认为:法律上,音乐产业应得到政策的扶持;行业间,要团结、要同盟、要话语权;运作上,要有战略眼光。
音乐直接从业者认为:法律上,权益要得到保护;音乐上,要扎实,不能投机,要有职业操守。
音乐评论者则认为:1、创作能力下降(孙孟晋)!2、唱片公司影响力下降,对乐坛促进作用降低(王小峰)!3、国人不太需要音乐(张晓舟)!
“真音乐·向前走”讨论的结果,内地从业者给人一种悲观的论调。
宋柯觉得,音乐产业不挣钱没自信了,没有政策扶持很悲哀。感性的高晓松跑到美国,回来后高呼:放弃歌曲写作,我们直接填词!(走几百年前“易乐填词”的老路?!丢人呐!)三名著名乐评人里,王小峰表示:唱片公司,可以关门。去建设网络,搞数字音乐。(三表哥,以往的锐气呢?!这样的话说等于没说。)孙孟晋表示:我们创造力非常薄弱。(废话吗!大家都知道!)张晓舟则最为感性!他比高晓松还感性!直接就是:中国人不需要音乐!
满腹牢骚!毫无办法! 是什么让这些优秀从业者颓废至此?!
音乐行业不挣钱了?!相比上世纪黄金年代是缩水了,但还是挣钱的。唱片、彩铃,养肥了盗版者和中间公司,但音乐公司还是拿到了自己的那部分,虽然少但是总比没有好!
没有政策扶持?!首先,这个行业本身就不强大,不能给国家带来太多创收,民营企业也不可能甘为国家喉舌。试问,政策为何要向你倾斜?!我们和欧洲美国不同,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就是音乐行业。人家有实力能引起国家机器的重视,但我们不行!再则,我们的音乐产业,做过什么有利的举措?!行业内幕重重,经营没有独创性,跟风、复刻是主旋律,也没有保障自身利益的商业联盟。你有什么资格,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庇护?!最主要的,我们的国家还意识不到,音乐行业会成为软实力的一种,可能在这个时期也无暇顾及。
我们在悲观,港台不悲观!为什么?!人家在严格执行着规则!创作者版税,人家有!所以,人家有创作激情!音乐产业,人家从1950年就渐渐形成规模,有了清晰的产业模式,心里有底。我们呢?!1949—1987年内地是没有流行音乐的。什么都没有!
就算政策不占优势,行业也要发展!可以看到,我们的相关法律也在逐步健全。当下我们最缺的,是一股子精神!一股扎扎实实、不骄不躁的创业精神!此次研讨会,纵贯线,提出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还有,内地音乐产业了解这个市场吗?!
一下就是本人的一些调查和切身体验了。
首先,中国人肯定需要音乐!而且应是供不应求!但音乐产业的从业者,似乎不太注意关注这个市场!
流行音乐是大众音乐,不是高端音乐,面向的应该是普通消费者。同时中国底层消费的基数庞大,做好了同样有利可图。但事实上,音乐产业这方面做的很不够,他们的正版,大多数人都消费不起!
卡带/CD盗版为什么多?!答:“因为,正版我们消费不起!”这是我问过无数爱乐者及自身经历得到的答案!
卡带时期,我在上初中,学校单放机流行(一台50—100元不等)。但一盘小虎队的“正版”(内地第一手代理版)卡带最低30元;王力宏的稍贵;天王们的则最低60元。(注意:仅为内地代理版,原厂进口更贵)而那时我们一星期的伙食费是20元左右!一个月不超100元!买一盘正版,要喝半月西北风!而盗版卡带,一盘最贵不超5元,且经典荟萃!作为最大、最穷的听歌团体——学生会选择什么?!
CD时期,我在上高中,这一时期,CD正版的价格,比卡带稍贵,我们的消费水平只是稍稍上升,所以依旧无力消费正版。同时,便携式CD机基本无人买起(400——2000元不等)!全校不到10台(本校近两千人)占有率0.5%!播放媒介都不能普及,音乐何从传播?!流行音乐遭遇了双重难题的考验!
CD/网络音乐交叉时期,我上了大学(04年),06年买了一张王力宏《盖世英雄》演唱会专辑(内地阉割正版,45元)。但我很快发现,网上的更全、更精彩!这是我唯一一次正版经历!很不痛快!同年,我用暑假打工的钱忍痛买了台MP3(500元),音乐从此免费!这意味着,我放血购买一次音乐装载媒介,就可以享受无尽的免费音乐!这对正版音乐,是何其的讽刺?!
我问过很多85、90年后比我稍小的底层孩子:喜欢谁的音乐?!答:好听的都听!(我在其手机里发现了,港台/内地大腕、一线明星的大量曲目,同时还有大量口水歌。)追星吗?!答:不追、没钱追!要知道,北京一场流行音乐演唱会,最低门票80。
这里反映两个问题:1、消费水平达不到、所以你的正版没市场。2、音乐产业几乎没正确的导向作用!
我们的长辈有音乐听吗?!没有!京剧、地方大戏,死的差不多了。样板戏,还有人演吗?!邓丽君、苏芮,还能是主流吗、还能让商家感兴趣吗?!所以,长辈们很沉闷!
我们的小朋友(18岁以前的孩子)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吗?!没有!学堂乐歌?!死的和京剧一样久!我们唱的红色歌曲?!他们觉得老土!现在的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听爱来爱去的流行歌!呵呵!悲哀吗?!
这里又反映两个问题:1、音乐工业眼光的狭隘、市场的狭窄;2、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你没有好感,何来消费选择?!)。
高端从业者们侃侃而谈,行业怎么怎么样!音乐怎么怎么做!但事实是:以前的正版音乐,大多数人消费不起或是不愿消费,现在底层大众音乐消费问题缺乏引导而又无人关心,都跟着所谓的庸俗流行跑。老人、孩子很久都没有适合自己的音乐可听。这些说明了什么?!当你让流行音乐形式片面化、狭隘化,不能满足全社会时,说明你做的就不是“流行音乐”?!而是“小圈子音乐”、是“阶级音乐”!是追星族的音乐、是有钱人的音乐!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我在中关村小坐时,遇见IT、英语、美容、健身的调查员很多,但调查音乐的从未碰见过!按说这里有新浪、有搜狐有全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也有数不清的音乐公司。唯独没有音乐调查!网络调查,似乎也很少。只知道投资要挣钱,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后果是什么!这就是内地流行音乐的尴尬!
发育不良+投机倒把+不良竞争+职业操守有恙+目光狭隘
你想繁荣?!做梦吧!
乘着新音乐时代来临,内地企业需要尽快改革、改组、调船头!
东风渐起,还让纸鸢满是灰尘,挂在墙上吗?!
“东风风云榜颁奖典礼”出炉了。感觉是,不尴不尬(要知道08年的很多颁奖礼,都很尴尬。)。谁谁拿奖,我一概不知,也没兴趣知道!我倒是有兴趣了解,这个行业优秀从业者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的思维,直接联系着乐坛的现状,决定着遥远的未来。
“东风榜”把业内一些优秀从业者聚在一起开了个“中国流行乐现状研讨会”。专家们把当今乐坛萎靡的软硬伤,研讨了个遍也没得到个具体解决的方案。可能是要把问题的答案交给时间老人来解答,但我们的乐坛没有那个时间来等待。因为都知道"唱片工业"早已爬进棺材,只等一双或是无数双手来盖上棺木。网络的繁荣昌盛加之我们监管的不力,直接导致了免费“数字音乐”下载成为了既“盗版”后传统唱片工业的又一大杀手。(我坦白,听歌十多年只买过一张正版CD,其余全部为盗版和下载所占据。)音乐产业“转型”已成定局,行业“改革”也迫在眉睫。
在专家们讨论的同时,我把这些高端且散乱的“各家之言”总结在一起,并综合自己在“底层”生活,歌迷群众的一些喜好和想法和自己在音乐院校求学时的遭遇。一一反馈出来,以求找到解决难题之方法。
这些优秀从业者分别是:音乐产业的优秀“操盘手”太麦老总——宋柯;内地民谣标杆式人物——高晓松;横跨乐坛三个时代的超级老炮——罗、李、周、张;选秀出身的新声带——王啸坤;半透明的乐评大佬们——王小峰、张晓舟、孙孟晋。
他们的言论,间接的反映出:一种态度(做音乐的态度);两个硬伤(音乐相关法制法规;音乐产业自身问题);三方论点(音乐公司,创作者/歌手,乐评人)。
一种态度。这个主要从“直接从业者”(歌手/词曲作者)角度来看。
我们的直接从业者做音乐时心态一定要摆正。需要专注的是自己对音乐的表达,而不是名利或是别的东西。张震岳说其做音乐时,根本不去注意市场的问题。所以张的音乐很个性,容易被铭记。罗大佑也强调,做音乐要扎扎实实,要练出来。
因为音乐是感性的,以满足市场做出的东西不叫音乐,也注定会失去市场。陈绮贞的大火,不是没有道理,就是因为她在做自己想要的音乐,而不是忙着看市场要什么。现在市面流行的下一刻就是臭的,这就是当下音乐市场的奇妙之处。(想想04年起网络歌手的大火到熄火,口水歌的泛滥到惹人生厌。)
现在一夜成名的美梦,太多的人都在做,于是投机者充斥着整个乐坛。举个例子,前几年,酒吧歌手黑龙《回心转意》是插在盗版牒里从而被发现,红遍全国的(他别的歌,你记得么?!)。这个推销案例很经典,但也很无奈。像这样,一首歌红,第二首消失的歌手太多了。说明了什么?因为他们是冲着名和钱去的,所以生命力短暂。
现在选秀歌手们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目前情况来看,还很严重。他们是一夜成名的最有力注脚,有庞大的粉丝群体、超高的人气。所以由此带了的自信膨胀也最为严重,那么他们心态能否摆正?!前不久,天娱的接连两起“解约门”事件就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与会的选秀代表,王啸坤就坦白:“艺人和公司之间非常不平衡,当然艺人不用太多的抱怨,实在是素质太差了(指专业素质)。这些人(也包括自己)根本不是专业的人,选秀歌手是因为展示了性格真实而让大家感动,而不是因为唱的好。”所以,你就没资格向你的公司叫板,因为你是新人,还是有别于传统的、半成品新人。当然,能像王啸坤这样有清醒认识的选秀艺人占大多数。不然,乐坛早就是一团乱麻,连个表面平静都不会有。
所以,不论做音乐、做歌手或是做别的。态度决定着一切。
两个硬伤。一个是,音乐产业自身问题。一个是,音乐相关法制法规。
从商业运作营销的角度来看,我们的音乐行业的问题太多了!
商业模式模糊、不成熟,缺乏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缺少对市场的判断力、应变能力;行业伙伴间不团结,处于弱势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们没有自信。市场的战略眼光更是无从提起。(宋柯大意)
我来说明:1、商业模式的模糊不清、不成熟,以致盗版盛行时,整个音乐行业束手无策,没有相应有效的措施。别指望“法制法规”它们是人制定的,永远慢市场半拍。
2、我们产业跟风现象严重。口水歌来了都去蓄积口水,选秀来了都去选秀,没有长远的发展眼光。这是很明显的投机做法,所以我们产业链条单一,且利润少。(彩铃,挣钱的是SP公司和移动等电信终端)。
3、我们没有自己的音乐商业联盟,没有能影响立法倾斜的产业大鳄(几年前,几大唱片公司和百度就“音乐下载”问题打官司,只能以失败告终)。所以我们没有发言权,不能维护自身权利。
音乐相关法制法规是否健全,对音乐行业的影响巨大。我们的相关法案漏洞多、推行不力。
首先,急需解决的,歌曲的版权、版税问题。
叶蓓说:作为创作者,只收到过一次版税,也仅仅5000块钱而已(还不如其唱一首歌挣的多。)。而且,还不知道这个5000是怎么被计算出来的,是按分钟、按整首,或是别的计算方法。可见版税的计算含糊不清。
高晓松说,回国收到收到两份版税: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这些主动守法的店堂播放的版税有5.8万多;北京、上海全部的卡拉OK付来的版税,1700元人民币(还是在相关法律的监管下勉强收到)。这就是差距,我们不仅差在法律上,更差在法律意识上。
来看看我们国与国、歌手与创作者间的收入差距:
“我在人大常委15年,这3届我每年都提关于著作权落实的问题,国外都是按照每分钟来计算版权费给原作者,欧洲国家是每分钟160元,最高的是日本,每分钟960元,而我们这边协商的结果却是每分钟3毛钱,目前我们提出的是按照港台的标准每分钟60元,但是也很难落实。”(谷建芬老师原话)三毛和九百六十元(注意是人民币,不是日元!)相差了3000倍。
“我写的歌曲版权代理都给了音著协,半年一结帐是4万元左右,全年才8万,这主要是硬版权复制的费用,譬如磁带、CD,还比不上歌手唱一遍的收入!”(原话)
“一个歌手参加一个演出唱一首歌就能拿30万报酬,连续参加30场演出,反复唱这一首歌,能拿到900万的演出费,词曲作者却分文没有,所以我们提出,从开始使用作品到最后使用作品,应该给作者相应的保护。”(原话。可能是指毛阿敏。)
硬件(磁带、CD)复制费用,我们已比人家少很多,因为我们有大量盗版。歌曲用于商业的演出、播放(无形),我们比最高的差3000倍,比最低的还差200倍,且还是在协商没有执行,但这侮辱人的三毛也万万不能接受执行!(要知道,林夕的版税收入是上千万的。知道张亚东的版税收入吗?!十多万!还不如唱歌去,口水歌都不止这个数!)
说到这你该明白,为什么乐坛近几年好歌少了吧?!
你该知道,为什么许多能唱的制作人都跳到台前了吧?!
写完歌,被人无数次使用(甚至“无偿”使用),领取那些可怜的正版CD“复制费”和一分钟三毛的羞辱?!创作前途在哪?!创作热情又在哪?!
听说,“中音”毕业的牛X倒霉蛋——曹轩宾(去搜他的作品。看看台前和幕后的反差吧!)。他因写歌、制作还破产了!
作者大学期间,也曾为所在市武警大队作过队歌。也和上面的大家是一个结果,甚至连顿饭都没请吃过。白用了你的歌,还认为“给了你锻炼机会”感觉你还要反过来谢谢他!版权?!版税?!天方夜谭!
试问:创作者的权利谁来维护、捍卫?!据悉,人大常委里,音乐方面好像就只剩下了谷建芬、徐沛东两位老师,我们是真正的“弱势群体”!以谷老师的年迈之躯,又还能呼喊几个十五年?!
再则,就是版权维护意识。
在中国,我们是没有多少版权意识的!上至国家,下到小民,都是一样。国家有关部门是监管不力,我们的商家是乐于捡漏。意识?!谈不上!
国家虽有《著作权法》保护作者合法权益,但起步晚、漏洞多,且推行监管不力。人家老美,第一部美国版权法是于1790年制定的,制定的早,推行的好,而且随时修订。人家懂得维护规则的重要性,因为那关系到持续发展。而在我国,版权法律在书面上写着,但主要还是靠可笑的自律!真要有问题,打官司,周期长的能烦死你,且结果难料。想像一下,去年和美廉美超市打官司的不是全国皆知的谷建芬老师,换做一个不出名的小作者呢?!要版税?!你讹诈吧?!
据悉,此次“两会”谷老师提出为中国词曲作家增加版权费的问题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认可。注意,仅仅是“认可”!呼喊了十五年,是否算有了结果?!实施时又会遇到什么情况?!不得而知。但我们都要关心、关注,因为这关系到你我的切身利益,与你我的耳朵也息息相关。
三方论点。
音乐经销商认为:法律上,音乐产业应得到政策的扶持;行业间,要团结、要同盟、要话语权;运作上,要有战略眼光。
音乐直接从业者认为:法律上,权益要得到保护;音乐上,要扎实,不能投机,要有职业操守。
音乐评论者则认为:1、创作能力下降(孙孟晋)!2、唱片公司影响力下降,对乐坛促进作用降低(王小峰)!3、国人不太需要音乐(张晓舟)!
“真音乐·向前走”讨论的结果,内地从业者给人一种悲观的论调。
宋柯觉得,音乐产业不挣钱没自信了,没有政策扶持很悲哀。感性的高晓松跑到美国,回来后高呼:放弃歌曲写作,我们直接填词!(走几百年前“易乐填词”的老路?!丢人呐!)三名著名乐评人里,王小峰表示:唱片公司,可以关门。去建设网络,搞数字音乐。(三表哥,以往的锐气呢?!这样的话说等于没说。)孙孟晋表示:我们创造力非常薄弱。(废话吗!大家都知道!)张晓舟则最为感性!他比高晓松还感性!直接就是:中国人不需要音乐!
满腹牢骚!毫无办法! 是什么让这些优秀从业者颓废至此?!
音乐行业不挣钱了?!相比上世纪黄金年代是缩水了,但还是挣钱的。唱片、彩铃,养肥了盗版者和中间公司,但音乐公司还是拿到了自己的那部分,虽然少但是总比没有好!
没有政策扶持?!首先,这个行业本身就不强大,不能给国家带来太多创收,民营企业也不可能甘为国家喉舌。试问,政策为何要向你倾斜?!我们和欧洲美国不同,美国第二大支柱产业,就是音乐行业。人家有实力能引起国家机器的重视,但我们不行!再则,我们的音乐产业,做过什么有利的举措?!行业内幕重重,经营没有独创性,跟风、复刻是主旋律,也没有保障自身利益的商业联盟。你有什么资格,得到国家政策法规的庇护?!最主要的,我们的国家还意识不到,音乐行业会成为软实力的一种,可能在这个时期也无暇顾及。
我们在悲观,港台不悲观!为什么?!人家在严格执行着规则!创作者版税,人家有!所以,人家有创作激情!音乐产业,人家从1950年就渐渐形成规模,有了清晰的产业模式,心里有底。我们呢?!1949—1987年内地是没有流行音乐的。什么都没有!
就算政策不占优势,行业也要发展!可以看到,我们的相关法律也在逐步健全。当下我们最缺的,是一股子精神!一股扎扎实实、不骄不躁的创业精神!此次研讨会,纵贯线,提出的精神,值得我们铭记!
还有,内地音乐产业了解这个市场吗?!
一下就是本人的一些调查和切身体验了。
首先,中国人肯定需要音乐!而且应是供不应求!但音乐产业的从业者,似乎不太注意关注这个市场!
流行音乐是大众音乐,不是高端音乐,面向的应该是普通消费者。同时中国底层消费的基数庞大,做好了同样有利可图。但事实上,音乐产业这方面做的很不够,他们的正版,大多数人都消费不起!
卡带/CD盗版为什么多?!答:“因为,正版我们消费不起!”这是我问过无数爱乐者及自身经历得到的答案!
卡带时期,我在上初中,学校单放机流行(一台50—100元不等)。但一盘小虎队的“正版”(内地第一手代理版)卡带最低30元;王力宏的稍贵;天王们的则最低60元。(注意:仅为内地代理版,原厂进口更贵)而那时我们一星期的伙食费是20元左右!一个月不超100元!买一盘正版,要喝半月西北风!而盗版卡带,一盘最贵不超5元,且经典荟萃!作为最大、最穷的听歌团体——学生会选择什么?!
CD时期,我在上高中,这一时期,CD正版的价格,比卡带稍贵,我们的消费水平只是稍稍上升,所以依旧无力消费正版。同时,便携式CD机基本无人买起(400——2000元不等)!全校不到10台(本校近两千人)占有率0.5%!播放媒介都不能普及,音乐何从传播?!流行音乐遭遇了双重难题的考验!
CD/网络音乐交叉时期,我上了大学(04年),06年买了一张王力宏《盖世英雄》演唱会专辑(内地阉割正版,45元)。但我很快发现,网上的更全、更精彩!这是我唯一一次正版经历!很不痛快!同年,我用暑假打工的钱忍痛买了台MP3(500元),音乐从此免费!这意味着,我放血购买一次音乐装载媒介,就可以享受无尽的免费音乐!这对正版音乐,是何其的讽刺?!
我问过很多85、90年后比我稍小的底层孩子:喜欢谁的音乐?!答:好听的都听!(我在其手机里发现了,港台/内地大腕、一线明星的大量曲目,同时还有大量口水歌。)追星吗?!答:不追、没钱追!要知道,北京一场流行音乐演唱会,最低门票80。
这里反映两个问题:1、消费水平达不到、所以你的正版没市场。2、音乐产业几乎没正确的导向作用!
我们的长辈有音乐听吗?!没有!京剧、地方大戏,死的差不多了。样板戏,还有人演吗?!邓丽君、苏芮,还能是主流吗、还能让商家感兴趣吗?!所以,长辈们很沉闷!
我们的小朋友(18岁以前的孩子)有属于自己的音乐吗?!没有!学堂乐歌?!死的和京剧一样久!我们唱的红色歌曲?!他们觉得老土!现在的他们和我们一样,在听爱来爱去的流行歌!呵呵!悲哀吗?!
这里又反映两个问题:1、音乐工业眼光的狭隘、市场的狭窄;2、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对你没有好感,何来消费选择?!)。
高端从业者们侃侃而谈,行业怎么怎么样!音乐怎么怎么做!但事实是:以前的正版音乐,大多数人消费不起或是不愿消费,现在底层大众音乐消费问题缺乏引导而又无人关心,都跟着所谓的庸俗流行跑。老人、孩子很久都没有适合自己的音乐可听。这些说明了什么?!当你让流行音乐形式片面化、狭隘化,不能满足全社会时,说明你做的就不是“流行音乐”?!而是“小圈子音乐”、是“阶级音乐”!是追星族的音乐、是有钱人的音乐!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我在中关村小坐时,遇见IT、英语、美容、健身的调查员很多,但调查音乐的从未碰见过!按说这里有新浪、有搜狐有全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也有数不清的音乐公司。唯独没有音乐调查!网络调查,似乎也很少。只知道投资要挣钱,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后果是什么!这就是内地流行音乐的尴尬!
发育不良+投机倒把+不良竞争+职业操守有恙+目光狭隘
你想繁荣?!做梦吧!
乘着新音乐时代来临,内地企业需要尽快改革、改组、调船头!
东风渐起,还让纸鸢满是灰尘,挂在墙上吗?!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