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根上的我老家之 拂晓拉面
舌根上的我老家之 拂晓拉面
上小学之前,姥爷会经常的起个大早,带我走几站路去吃牛肉面,因为那家店要赶早去排队,早到公交车还没有开始运营,非要走着去吃。一老一小,走在渭河支流的堤岸上,奔赴几站地外的拉面馆,一路上话也不说,觉也没醒。劲头不可谓不足。
到地方,店肯定没开张,门口早就有人排队。门板还没卸,里面其实已经在备料了,你在门前能听见很多声音,剁肉剁葱花的声音连贯有节拍,灶台里吹风机小声呼着,摔面的声音大,打雷一样。
我跟姥爷起的再早,一般也只能排在第二三个,为啥有人为了吃个面能比我们来的还早,是人生中最早想不通的问题。这些前面来的人神秘极了,各有怪相,酷酷的站成一队,从不跟人说话,顶着西北人特有的横眉冷眼,也不是跟你生气,但就是不和人打招呼。第二次来碰上熟面孔,点个头,鼻音重重的嗯一声,算是客气极了。我真想穿越时空回去问一声,起这么早来排队吃面,你家里人知道么。
天麻麻亮,路灯齐刷刷熄了,还要候上几分钟,面馆两扇门就向里收进去,卸门板的少年一边一个,卖票的回民大胡子老汉坐在中间,绿票是大碗,红票是小碗,还有加肉的白票排在一起。票是用很薄的草图纸机器印的,上面画一个阿拉伯语的,十张左右一排,老汉拿一根钢尺子,收钱的时候顺手一撕,钱扔进抽屉里,钢尺子又顺手压在票上。两个少年把沿街一面墙上的木头窗板也卸完,戴上围裙进门去帮厨了。排队的人也就跟着绕到堆门板后面,因为陆续来的人要走到队伍最头里来,看票卖完没有,票卖完了,队也就不用排了。
一般卖到八点来钟,一天的生意就做完了,店里店外个别客人还吃着,卸门板的少年就脱下围裙,出来上门板了。没错,就这么火,不然为啥天黑着就有人排队呢。上班上学的人时间紧,不容易赶上,队伍里老头带着小毛孩居多。我那时候肯定还没上小学,小到记不清具体多大,只记得一个这么场面。
买完票,自己到里面窗口去交给师傅,说清楚你要啥面,要啥做法,乖乖站在窗口候着,不能乱走,因为几秒钟就好了。师傅把票钉在案板上,揪起一坨面往锅里一摔,面坨在空中变成面条,落在锅里就捞出来,另一边案板上摆一排碗,捞一勺面进去再灌一勺汤,你就要赶紧说清楚要不要葱花香菜,要不要油泼辣子。不赶紧端走,师傅就要动怒,端面的速度咋比做面还慢,态度不积极,思想有问题。
面的种类太多了,从最粗到最细,名字能写一面墙,不粗不细的里面还分韭叶宽,二细宽,还有些师傅自由发挥的野路子形状。那面端上来,你能从面汤的表面望见碗底沉下去的肉渣,因为这汤不是面汤,是牛肉汤,我一直觉得汤的成本比面贵,你吃完了端着空碗去再要碗汤喝,人家就只给你舀面汤了。
刚来南京时,学校周围的牛肉面大都不分粗细,肉也没有几颗,分成红烧和干切两种,羊肉泡馍里泡的居然是油饼,我当自己遇上黑店了,扩大范围去寻觅,发现全城都是如此。虽然做面的时候也都摔的震天响,那味道是完全没有了。
十年下来,日子五味杂陈,嘴里却很寡淡。再也没有花很多精力,走很远的路,只专门为了去吃点什么。一年忙下来,只有回老家才会认真的吃饭,倒不是因为平时真就那么忙,老家的味道就跟母语一样,每天都见到不会稀罕,只有隔绝到无法接触,才会很煽情的去描述它。煽情得让自己感觉有点讨厌。
反正我想今年过年要回去,带我姥爷吃一碗清可见底的牛肉面。
写完想了一下,感觉挺煽情,挺傻逼的。外面混了这么多年,回去就请人吃拉面?他老人家能理解我这是在闹哪样么。。
上小学之前,姥爷会经常的起个大早,带我走几站路去吃牛肉面,因为那家店要赶早去排队,早到公交车还没有开始运营,非要走着去吃。一老一小,走在渭河支流的堤岸上,奔赴几站地外的拉面馆,一路上话也不说,觉也没醒。劲头不可谓不足。
到地方,店肯定没开张,门口早就有人排队。门板还没卸,里面其实已经在备料了,你在门前能听见很多声音,剁肉剁葱花的声音连贯有节拍,灶台里吹风机小声呼着,摔面的声音大,打雷一样。
我跟姥爷起的再早,一般也只能排在第二三个,为啥有人为了吃个面能比我们来的还早,是人生中最早想不通的问题。这些前面来的人神秘极了,各有怪相,酷酷的站成一队,从不跟人说话,顶着西北人特有的横眉冷眼,也不是跟你生气,但就是不和人打招呼。第二次来碰上熟面孔,点个头,鼻音重重的嗯一声,算是客气极了。我真想穿越时空回去问一声,起这么早来排队吃面,你家里人知道么。
天麻麻亮,路灯齐刷刷熄了,还要候上几分钟,面馆两扇门就向里收进去,卸门板的少年一边一个,卖票的回民大胡子老汉坐在中间,绿票是大碗,红票是小碗,还有加肉的白票排在一起。票是用很薄的草图纸机器印的,上面画一个阿拉伯语的,十张左右一排,老汉拿一根钢尺子,收钱的时候顺手一撕,钱扔进抽屉里,钢尺子又顺手压在票上。两个少年把沿街一面墙上的木头窗板也卸完,戴上围裙进门去帮厨了。排队的人也就跟着绕到堆门板后面,因为陆续来的人要走到队伍最头里来,看票卖完没有,票卖完了,队也就不用排了。
一般卖到八点来钟,一天的生意就做完了,店里店外个别客人还吃着,卸门板的少年就脱下围裙,出来上门板了。没错,就这么火,不然为啥天黑着就有人排队呢。上班上学的人时间紧,不容易赶上,队伍里老头带着小毛孩居多。我那时候肯定还没上小学,小到记不清具体多大,只记得一个这么场面。
买完票,自己到里面窗口去交给师傅,说清楚你要啥面,要啥做法,乖乖站在窗口候着,不能乱走,因为几秒钟就好了。师傅把票钉在案板上,揪起一坨面往锅里一摔,面坨在空中变成面条,落在锅里就捞出来,另一边案板上摆一排碗,捞一勺面进去再灌一勺汤,你就要赶紧说清楚要不要葱花香菜,要不要油泼辣子。不赶紧端走,师傅就要动怒,端面的速度咋比做面还慢,态度不积极,思想有问题。
面的种类太多了,从最粗到最细,名字能写一面墙,不粗不细的里面还分韭叶宽,二细宽,还有些师傅自由发挥的野路子形状。那面端上来,你能从面汤的表面望见碗底沉下去的肉渣,因为这汤不是面汤,是牛肉汤,我一直觉得汤的成本比面贵,你吃完了端着空碗去再要碗汤喝,人家就只给你舀面汤了。
刚来南京时,学校周围的牛肉面大都不分粗细,肉也没有几颗,分成红烧和干切两种,羊肉泡馍里泡的居然是油饼,我当自己遇上黑店了,扩大范围去寻觅,发现全城都是如此。虽然做面的时候也都摔的震天响,那味道是完全没有了。
十年下来,日子五味杂陈,嘴里却很寡淡。再也没有花很多精力,走很远的路,只专门为了去吃点什么。一年忙下来,只有回老家才会认真的吃饭,倒不是因为平时真就那么忙,老家的味道就跟母语一样,每天都见到不会稀罕,只有隔绝到无法接触,才会很煽情的去描述它。煽情得让自己感觉有点讨厌。
反正我想今年过年要回去,带我姥爷吃一碗清可见底的牛肉面。
写完想了一下,感觉挺煽情,挺傻逼的。外面混了这么多年,回去就请人吃拉面?他老人家能理解我这是在闹哪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