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中的掺水与掺酒
南方某大学教授在川大讲学,第一次讲我没有去听,题目其实很感兴趣,第二次无论如何要去了。结果,该教授不仅没有讲稿,而且在问过大家喜欢听故事还是讲学术以后,还是讲故事去了。要听故事会,或者百家讲坛,我们何必要到大学里去听。
我想起曾经有老师说,国外大学的讲学制度非常严格,因为讲学的机会难得,所以教授们一般都会抓住机会多做学术上的研讨或交流,看重的是学术上的成果。国内看起来不是这样,川大最近几次讲座,有些人有名有些人没名,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很少有人拿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报告,除了他们或者觉得川大资格不够,自己的研究成果还是要到更知名的地方宣讲,恐怕和学术体制也有关系。
虽然曾经在著名学府听过一些课,也习惯了那些名声在外的人讲课讲得一塌糊涂,而且也明白,所谓现场的交流、学术的探讨,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意义或者在于对学术、名家的祛魅,但是,如此掺水到完全是水的讲座,真是有些过分了。或者,我们应该转换心态,不要指望教授们不掺水,而是期望教授们偶尔掺点酒?
决定学术交流的因素,一方面是学术气氛,另一方面跟资金也有关系。这些人来讲座,不管是顺带还是专门,相信都会从大学学术交流经费中扣除一笔。现实的情况,如果资金不够,很有可能一些很有意义的交流活动不能成行,但是,学术经费有限,也就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妥协处理。问题是,一方面经费偏低,一方面学术活动掺水,恶性循环,最后大概都会像这次南方大学教授这样,把学术交流弄成故事会,或者干脆像上次东部某著名大学的非著名教授那样,拿上课的PPT来照本宣科介绍了某研究流派而已,要说学术交流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完全没有。
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比如对学术交流经费实行严格审查,对每一次学术交流的效果进行评议,如果当时就能判断该次学术交流达不到原定的目标,那么经费就不能足额发放,并且要记入该教授或推荐人的信用记录中,作为下次邀请学术交流者时的重要参考。但是,这样做起来,不仅容易得罪人,而且效果不是马上看得到,而长官们谁会管千秋万代,又有几个以教育家自居,任期结束以后的事情,干卿何事。
只不过,长此以往,大学何为?
我想起曾经有老师说,国外大学的讲学制度非常严格,因为讲学的机会难得,所以教授们一般都会抓住机会多做学术上的研讨或交流,看重的是学术上的成果。国内看起来不是这样,川大最近几次讲座,有些人有名有些人没名,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很少有人拿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报告,除了他们或者觉得川大资格不够,自己的研究成果还是要到更知名的地方宣讲,恐怕和学术体制也有关系。
虽然曾经在著名学府听过一些课,也习惯了那些名声在外的人讲课讲得一塌糊涂,而且也明白,所谓现场的交流、学术的探讨,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意义或者在于对学术、名家的祛魅,但是,如此掺水到完全是水的讲座,真是有些过分了。或者,我们应该转换心态,不要指望教授们不掺水,而是期望教授们偶尔掺点酒?
决定学术交流的因素,一方面是学术气氛,另一方面跟资金也有关系。这些人来讲座,不管是顺带还是专门,相信都会从大学学术交流经费中扣除一笔。现实的情况,如果资金不够,很有可能一些很有意义的交流活动不能成行,但是,学术经费有限,也就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妥协处理。问题是,一方面经费偏低,一方面学术活动掺水,恶性循环,最后大概都会像这次南方大学教授这样,把学术交流弄成故事会,或者干脆像上次东部某著名大学的非著名教授那样,拿上课的PPT来照本宣科介绍了某研究流派而已,要说学术交流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完全没有。
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比如对学术交流经费实行严格审查,对每一次学术交流的效果进行评议,如果当时就能判断该次学术交流达不到原定的目标,那么经费就不能足额发放,并且要记入该教授或推荐人的信用记录中,作为下次邀请学术交流者时的重要参考。但是,这样做起来,不仅容易得罪人,而且效果不是马上看得到,而长官们谁会管千秋万代,又有几个以教育家自居,任期结束以后的事情,干卿何事。
只不过,长此以往,大学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