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陈寅恪先生 俞大维
我与陈寅恪先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连续同学七年。寅恪先生的母亲是我唯一嫡亲的姑母;寅恪先生的胞妹是我的内人。他的父亲陈三立(散原)先生是晚清有名的诗人;他的祖父陈宝箴(右铭)先生是戊戌湖南维新时期的巡抚。右铭先生有才气,有文名,在江西修水佐其父办团练时,即为曾国藩先生所器重,数次邀请加入他的幕府,并送右铭先生一付对联,以表仰慕。上联寅恪先生不复记忆,下联为:“半杯旨酒待君温”,其推重右铭先生如此。曾文正公又有与陈宝箴太守论文书,此文收入王先谦的续古文辞类纂中。我的母亲是文正公的孙女,我的伯父俞明震(恪士)先生、舅父曾广钧(重伯)先生(均是前清翰林),与陈氏父子祖孙皆是好友。本人与寅恪先生可说是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同学。
读书须先识字
在史中求史识
严谨而不偏狭
春秋,寅恪先生认为左传为优美的文学外,对公羊三科九旨之说很少兴趣。对榖梁除范序外,我也未尝听他提起过。
孝经,他认为是一部好书,但篇幅太小,至多只抵得过礼记中的一篇而已。
他很注意三礼。周礼,他同意一般人的看法,认为不是周公所作,然说刘歆伪撰碑文,到处埋藏,则甚为可笑。他说,周礼是一部记载法令典章最完备的书,不论其真伪,不可不研读。他尤其佩服孙诒让的周礼正义一书。
仪礼,寅恪先生认为“礼”与“法”为稳定社会的因素。礼法虽随时俗而变更,至于礼之根本,则终不可废。他常提起“礼教”思想在唐律疏议中的地位;他说这些是人人应该重视的。
礼记,他说这是儒家杂凑之书,但包含儒家最精辟的理论。除了解释仪礼及杂论的部分外,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坊记等等,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最精釆的作品。我们不但须看书,且须要背诵。
特别注重志书
他特别注重各史中的志书。如史记的天官书、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晋书天文志、晋书刑法志、隋书天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地理志等等。
各种会要,他也甚为重视,尤其重视五代会要等。
他也重视三通,三通序文,他都能背诵。其他杂史,他看得很多。
寅恪先生特别注重史实,他很钦佩刘知几与章实斋。他尤其推崇司马温公通鉴的见解,读过他隋唐政治史述论稿者,都能看到这一点。
喜欢庄子荀子
子书方面除有关典章制度者外,他很少提及。但他很喜欢庄子的文章,也很重视荀子,认为荀子是儒门的正统。这可能是他受了汪中的影响。他偶然也提到子书中较“僻”的几章,例如:抱朴子的诘鲍篇,列子(可视为一部伪书)的汤问篇等等。
其他中国一般学者所推崇的书,如论衡之类,他似乎并不很重视。
诗推崇白香山
凡集部之书,包含典章制度者,他都特别注意。
寅恪先生对文,最推崇欧阳文忠公、韩文公、王荆公、归震川、姚姬传、曾文正公诸大家。他推崇曾文而认为姚文叙事条理有余,而气魄不够。
诗,寅恪先生佩服陶杜,他虽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香山。
词,清代词人中,他常提到龚自珍(定庵)、朱祖谋(古微)及王国维三先生。
学梵文研佛经
在美国哈佛大学,随Lanman学习梵文与巴利文二年,在德国柏林大学随Lueders学习梵文及巴利文近五年。回国后,在北平,他又与钢和泰(Baron A. Stael Von. Holstein)继续研究梵文四五年。
他的兴趣是研究佛教对我国一般影响,至于印度的因明学及辩证学,他的兴趣就比较淡薄了。寅恪先生常说,他研究中西一般的关系,尤其于文化的交流、佛学的传播、及中亚的史地。
他深受西洋学者的影响,例如法国 P.Pelliot(伯希和)、德国的 F.W.K.Muelle、俄国的 W.Barthhold。
精通各种文字
除梵文外,他曾学过蒙文、藏文、满文、波斯文及土耳其文。兹以元史为例,略作说明。
第一代,是元秘史与圣武亲征录的发现。代表此时期的名家:钱大昕、何秋涛、李文田、张穆、魏源等。
第二代,利用欧洲译文,补正元代史实。洪钧所著元史译文证补,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屠敬山的蒙兀儿史记与柯凤荪的新元史也都属於此时期的作品。王国维先生为我们这一代第一流学者,其考据之精,可与乾嘉大师并美,即关於蒙古史著作亦极精确。惟王氏只通日文,故其关於元代著作,或是利用我国原有资料互校,或利用日人转译欧洲学者著述,未能用直接史料也。惟王氏启後承先,厥功甚伟。
第三代,我国学者开始研治西北及中亚文字,期可阅读关於蒙古史的直接资料;然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写成一部新的蒙古史。代表此时期者即为陈寅恪先生。他未能完成他的心愿,留给我们一部他的新蒙古史,只仓促写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在他看来不过是整个国史研究的一部分而已。他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
缅怀一代大儒
五十九年三月
读书须先识字
在史中求史识
严谨而不偏狭
春秋,寅恪先生认为左传为优美的文学外,对公羊三科九旨之说很少兴趣。对榖梁除范序外,我也未尝听他提起过。
孝经,他认为是一部好书,但篇幅太小,至多只抵得过礼记中的一篇而已。
他很注意三礼。周礼,他同意一般人的看法,认为不是周公所作,然说刘歆伪撰碑文,到处埋藏,则甚为可笑。他说,周礼是一部记载法令典章最完备的书,不论其真伪,不可不研读。他尤其佩服孙诒让的周礼正义一书。
仪礼,寅恪先生认为“礼”与“法”为稳定社会的因素。礼法虽随时俗而变更,至于礼之根本,则终不可废。他常提起“礼教”思想在唐律疏议中的地位;他说这些是人人应该重视的。
礼记,他说这是儒家杂凑之书,但包含儒家最精辟的理论。除了解释仪礼及杂论的部分外,其他所谓通论者,如: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坊记等等,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最精釆的作品。我们不但须看书,且须要背诵。
特别注重志书
他特别注重各史中的志书。如史记的天官书、货殖列传、汉书艺文志、晋书天文志、晋书刑法志、隋书天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地理志等等。
各种会要,他也甚为重视,尤其重视五代会要等。
他也重视三通,三通序文,他都能背诵。其他杂史,他看得很多。
寅恪先生特别注重史实,他很钦佩刘知几与章实斋。他尤其推崇司马温公通鉴的见解,读过他隋唐政治史述论稿者,都能看到这一点。
喜欢庄子荀子
子书方面除有关典章制度者外,他很少提及。但他很喜欢庄子的文章,也很重视荀子,认为荀子是儒门的正统。这可能是他受了汪中的影响。他偶然也提到子书中较“僻”的几章,例如:抱朴子的诘鲍篇,列子(可视为一部伪书)的汤问篇等等。
其他中国一般学者所推崇的书,如论衡之类,他似乎并不很重视。
诗推崇白香山
凡集部之书,包含典章制度者,他都特别注意。
寅恪先生对文,最推崇欧阳文忠公、韩文公、王荆公、归震川、姚姬传、曾文正公诸大家。他推崇曾文而认为姚文叙事条理有余,而气魄不够。
诗,寅恪先生佩服陶杜,他虽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香山。
词,清代词人中,他常提到龚自珍(定庵)、朱祖谋(古微)及王国维三先生。
学梵文研佛经
在美国哈佛大学,随Lanman学习梵文与巴利文二年,在德国柏林大学随Lueders学习梵文及巴利文近五年。回国后,在北平,他又与钢和泰(Baron A. Stael Von. Holstein)继续研究梵文四五年。
他的兴趣是研究佛教对我国一般影响,至于印度的因明学及辩证学,他的兴趣就比较淡薄了。寅恪先生常说,他研究中西一般的关系,尤其于文化的交流、佛学的传播、及中亚的史地。
他深受西洋学者的影响,例如法国 P.Pelliot(伯希和)、德国的 F.W.K.Muelle、俄国的 W.Barthhold。
精通各种文字
除梵文外,他曾学过蒙文、藏文、满文、波斯文及土耳其文。兹以元史为例,略作说明。
第一代,是元秘史与圣武亲征录的发现。代表此时期的名家:钱大昕、何秋涛、李文田、张穆、魏源等。
第二代,利用欧洲译文,补正元代史实。洪钧所著元史译文证补,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屠敬山的蒙兀儿史记与柯凤荪的新元史也都属於此时期的作品。王国维先生为我们这一代第一流学者,其考据之精,可与乾嘉大师并美,即关於蒙古史著作亦极精确。惟王氏只通日文,故其关於元代著作,或是利用我国原有资料互校,或利用日人转译欧洲学者著述,未能用直接史料也。惟王氏启後承先,厥功甚伟。
第三代,我国学者开始研治西北及中亚文字,期可阅读关於蒙古史的直接资料;然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写成一部新的蒙古史。代表此时期者即为陈寅恪先生。他未能完成他的心愿,留给我们一部他的新蒙古史,只仓促写成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及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在他看来不过是整个国史研究的一部分而已。他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
缅怀一代大儒
五十九年三月
-
苦集灭道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3 09: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