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人俱乐部第二推——“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
其实,在确定起这个标题之后,我还是略有迟疑。我害怕被贴上标题党的标签,也许是由于我的微博名被归为是僵尸粉常用名系列。标题这句话还没有完,大家知道下一句,就大概知道我今天想讲什么。
我想跟大家说说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的一首诗。可能你不曾留意这个名字,但是其实不是因为她冷门,相反,你,甚至你周围的人,很可能和她在很久之前已经建立一种懵懂的联系。在幾米的畅销绘本《向左走,向右走》中,她的诗被幾米绘成男女主角无数次的擦肩而过,藏匿在圆形花坛中的静默如迷,或者是爱幻想的屋檐见证着的斗转星移。
这首诗是《一见钟情》:
有一种爱叫做一见钟情,
突如其来,清醒而笃定;
另有一种迟缓的爱,或许更美:暗暗的渴慕,
淡淡的纠葛,若即若离,朦胧不明。
既然素不相识,他们便各自认定
自己的轨道从未经过对方的小站;
而街角、走廊和楼梯早已见惯
他们擦肩而过的一百万个瞬间。
……
Love at First Sight
They’re both convinced
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
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
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Since they’d never met before, they’re sure
that there’d been nothing between them.
But what’s the word from the streets, staircases, hallways-
perhaps they’ve passed by each other a million times?
……
前两节叙述的画面感太强烈,导致我的抽象思绪卷入了幾米的绘本,就连我在逐字逐句敲下这首诗的时候,心里也充满了愉悦。这个是苏缨翻译的版本,也是我见过无论是格律还是尾韵处理得最好的版本。第一节的尾韵是aaba形式(情/定/慕/明),第二节的尾韵是abbc形式(定/站/惯/间),这使得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无论是语调还是情感都出现丰富而婉转的变化。但是苏缨的版本过于妙曼,意象十分朦胧,属于贴合自己情绪的十分主观的意译。所以一些具象和哲理,便迷失在苏缨笔下那股迷迭芳香。的其实我想强调的,并不是格调,不是字腔。这首诗有一种女孩特有的敏感又睿智的情绪,情绪装在透明的玻璃罐当中,折射着些许哲思的彩纹。辛波斯卡在这里并不只是简单的情感倾泻,带有一些猜想的顽皮,又有一种自信的气质。与这位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对话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卑微下去。
再回看” They’re both convinced/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有一种爱叫做一见钟情,突如其来,清醒而笃定;”到底为何对于这美丽的邂逅,他们如此清醒而笃定,这就是一见钟情?紧接着,辛波斯卡微笑着吸了一口烟,胸中氤氲着这双男女的偷偷相望,写下:
“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 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然后,吐出旋转而不辨方向的烟气,她清醒而笃定。在这时,这句富含哲理的诗句的另一个译本应该合时宜地出现,你就会明白,苏缨的情绪如何埋没了辛波斯卡所要表达的哲理:
“这样的笃定是美丽的,但变化无常更美丽。”
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但是辛波斯卡给出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解释,那就是人们往往更喜欢不确定性带给自己的惊喜。在那个体温升至38.6℃的瞬间,衍生了笃定和变化无常,就像双方突然在在争论爱是否是一个哲学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惊喜,却又恐惧种种的不确定;而我们略逊于辛波斯卡,就是因为她对拥抱变化无常的笃定,战胜了我们对于这种矛盾的摇摆不定。“无论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风和日丽,还是一次将会注定一生的邂逅,总是像一个个漂浮在朝九晚五之上的童话气球,色彩斑斓,因我们仰望和期待。”苏缨这段话,并不只是让我们短视于一见钟情,若不想破坏生活的诗意,我们是否更应该去勇敢而睿智地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要以一种诗意而少女的姿态。
“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做一见钟情。”这句话并不是莎翁说的,因为,38.6℃是摄氏度,摄氏度是18世纪时提出的,而莎士比亚是16世纪的人。这句话,也很可能在《东成西就2011》这部电影中出现过罢了。深夜我总是避免将自己的思绪过多地敲下来,因为在黑夜中总是会过分偏执地注视自己的内心。我希望把辛波斯卡和苏缨的文字和诗情传播给爱诗之人,我希望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赏析。Anyway,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据说人的体温在18岁到35岁比其他时期高0.1度,而其余的生命靠感受这0.1度的余温而活。”(《冬日细语》,2002)我会更喜欢这样持久的温度,毕竟你,我,正值这段多散发了0.1度温热的年华,而且仍有十多年的持久度。这会让我感到幸福。And all we need to do is to seize the day.
相关书籍推荐:
《诗的时光书》 作者:苏缨 毛晓雯
《万物静默如谜》 作者: 辛波斯卡
我想跟大家说说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的一首诗。可能你不曾留意这个名字,但是其实不是因为她冷门,相反,你,甚至你周围的人,很可能和她在很久之前已经建立一种懵懂的联系。在幾米的畅销绘本《向左走,向右走》中,她的诗被幾米绘成男女主角无数次的擦肩而过,藏匿在圆形花坛中的静默如迷,或者是爱幻想的屋檐见证着的斗转星移。
![]() |
这首诗是《一见钟情》:
有一种爱叫做一见钟情,
突如其来,清醒而笃定;
另有一种迟缓的爱,或许更美:暗暗的渴慕,
淡淡的纠葛,若即若离,朦胧不明。
既然素不相识,他们便各自认定
自己的轨道从未经过对方的小站;
而街角、走廊和楼梯早已见惯
他们擦肩而过的一百万个瞬间。
……
Love at First Sight
They’re both convinced
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
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
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Since they’d never met before, they’re sure
that there’d been nothing between them.
But what’s the word from the streets, staircases, hallways-
perhaps they’ve passed by each other a million times?
……
前两节叙述的画面感太强烈,导致我的抽象思绪卷入了幾米的绘本,就连我在逐字逐句敲下这首诗的时候,心里也充满了愉悦。这个是苏缨翻译的版本,也是我见过无论是格律还是尾韵处理得最好的版本。第一节的尾韵是aaba形式(情/定/慕/明),第二节的尾韵是abbc形式(定/站/惯/间),这使得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无论是语调还是情感都出现丰富而婉转的变化。但是苏缨的版本过于妙曼,意象十分朦胧,属于贴合自己情绪的十分主观的意译。所以一些具象和哲理,便迷失在苏缨笔下那股迷迭芳香。的其实我想强调的,并不是格调,不是字腔。这首诗有一种女孩特有的敏感又睿智的情绪,情绪装在透明的玻璃罐当中,折射着些许哲思的彩纹。辛波斯卡在这里并不只是简单的情感倾泻,带有一些猜想的顽皮,又有一种自信的气质。与这位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对话时,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卑微下去。
再回看” They’re both convinced/that a sudden passion joined them”,“有一种爱叫做一见钟情,突如其来,清醒而笃定;”到底为何对于这美丽的邂逅,他们如此清醒而笃定,这就是一见钟情?紧接着,辛波斯卡微笑着吸了一口烟,胸中氤氲着这双男女的偷偷相望,写下:
“Such certainty is beautiful, but 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然后,吐出旋转而不辨方向的烟气,她清醒而笃定。在这时,这句富含哲理的诗句的另一个译本应该合时宜地出现,你就会明白,苏缨的情绪如何埋没了辛波斯卡所要表达的哲理:
“这样的笃定是美丽的,但变化无常更美丽。”
我不相信一见钟情。但是辛波斯卡给出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解释,那就是人们往往更喜欢不确定性带给自己的惊喜。在那个体温升至38.6℃的瞬间,衍生了笃定和变化无常,就像双方突然在在争论爱是否是一个哲学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惊喜,却又恐惧种种的不确定;而我们略逊于辛波斯卡,就是因为她对拥抱变化无常的笃定,战胜了我们对于这种矛盾的摇摆不定。“无论是一个意料之外的风和日丽,还是一次将会注定一生的邂逅,总是像一个个漂浮在朝九晚五之上的童话气球,色彩斑斓,因我们仰望和期待。”苏缨这段话,并不只是让我们短视于一见钟情,若不想破坏生活的诗意,我们是否更应该去勇敢而睿智地拥抱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要以一种诗意而少女的姿态。
“第一次见一个人,体温在38.6℃,就叫做一见钟情。”这句话并不是莎翁说的,因为,38.6℃是摄氏度,摄氏度是18世纪时提出的,而莎士比亚是16世纪的人。这句话,也很可能在《东成西就2011》这部电影中出现过罢了。深夜我总是避免将自己的思绪过多地敲下来,因为在黑夜中总是会过分偏执地注视自己的内心。我希望把辛波斯卡和苏缨的文字和诗情传播给爱诗之人,我希望他们会有不一样的赏析。Anyway,uncertainty is more beautiful still.
“据说人的体温在18岁到35岁比其他时期高0.1度,而其余的生命靠感受这0.1度的余温而活。”(《冬日细语》,2002)我会更喜欢这样持久的温度,毕竟你,我,正值这段多散发了0.1度温热的年华,而且仍有十多年的持久度。这会让我感到幸福。And all we need to do is to seize the day.
相关书籍推荐:
《诗的时光书》 作者:苏缨 毛晓雯
《万物静默如谜》 作者: 辛波斯卡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