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废的一天以心动结尾 (厦门之旅)
在书店翻了翻各式各样的书,算是了解当下“行情”,中信出版社的书还是那么贵啊!光合作用已经于两年前倒闭了;所幸在它的旧址仍然开了书店,名字是外文书店,但是外文书并不多。经营方式和光合作用一样,咖啡厅兼书店,但是没有强制消费,好像咖啡是非常边缘的附属,里面桌椅也很多,可以毫无压力的拿一本书不用点咖啡就地阅读,这使我对它很有好感。如果不是因为行李重不想多带东西,我是想在那里买一本书算做一种感谢的。
体力不支,很早我就回青旅了。看到对床的住客回来了,是一位美国的老太太。虽然后来知道她七十岁了,但是看起来六十岁的样子。我看她第一眼就对她有绝对的好感。她在缓慢地整理东西,床尾立着两只非常大的行李箱。架子上挂着一条宽大的毛巾和一件烟灰蓝色的棉质短袖褂。它的床铺理得非常整洁,枕边放着眼镜盒和一本厚厚的英文小说。置物架上错落地摆放着护肤用品和杯子。她的东西虽然非常多,但是整洁有序,透露出主人的安静和修养(我就是乱糟糟一片)。她本人瘦而且高,这个年纪已经无法做到身材挺拔,但是她的身姿毫无佝偻之态,似乎有点疲惫但是非常从容。面孔瘦削,浅浅的麦色皮肤有均匀的皱纹,鼻子却是典型的英国人的鼻子,瘦长,鼻尖很突出,给她的脸庞增添了精致。浅金和灰白相间的头发在脑后整整齐齐地扎起来挽起一只圆圆的发髻——也是非常妥帖和整齐,没有一丝乱发逸出。
她穿着一件烟灰紫的短袖上衣,下着柔软的褐红底色带金色和茶色花纹的裙子——比较典型的藏式孔雀尾花纹。我由衷喜欢她,所以先开口夸她的裙子非常漂亮。她显得很开心,很自然地解开裙带——打开裙子——我看出原来是一条裹裙,这样的裙子在这里穿是非常方便的。她毫不介意向我展示裙子而露出内裤和整条腿,实际上她的腿修长而笔直,松弛的皮肤并不能让我停止对其美丽的喜爱。她说这条裙子是在印度买的,她很喜欢因为它非常柔软,怎么叠都不怕皱。——这更加深了我对她的好感,因为我爱长裙,我对裙子的要求也是这样的。
她洗完澡回来坐在床边和我聊天,语气淡淡的,声音很轻很柔和,配合着认真和思索的表情,像极了一个有点疲惫的写完了长篇的作家。她告诉我她在这里教英文,但是因为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所以(美国)政府不允许她继续工作。我问如果不在大学里做正式的老师,没有正式的合同,那么政府也不知道她是在旅游还是在教书啊!她说,是的。但是如果那样的话,要么她就去机构教小孩子或是做家教,但是她不喜欢。教孩子总是重复单调的东西这这那那,非常无趣,没有真正的交流。她喜欢在大学里,有自己的办公室,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来找她问问题或是聊天,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如果在机构,那么因为中国的房价无论是买还是租都很贵,工资除去房租和交通通讯的费用,所剩就非常少,无法过上令她自己满意的生活。但是她不想回去美国,她喜欢工作,尤其喜欢教中国人英语。——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少年不能得到自己爱人一般的失落和迷惘。她反复叹息着像我表达,她一点也不想回去,但是又能怎样呢?!
她的每个语气,每个表情,每个无奈的耸肩和手势对我而言都传达着一种失落的轻柔的美,像薄雾一样。她的眼神则是习惯了专注的人才有的眼神,目光没有丝毫的涣散,即便在没有eye contect的时候,它也有稳妥的着落点。我回来后跟狂狂说起意大利人说我与众不同的理由时,我们一致想到,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即便在说话时看着对方,但是那种眼神也往往是涣散的。我觉得她像潮湿渗入空气一样渗入我的内心,我开始安静而稳妥地喜欢着她,有一点心动。
我指着她的行李说,你只身一人吗?没有朋友一起?你的行李似乎太重了呀。她说她一个人,两个孩子都在美国。“我去机场会打的。”
“可是,从这里出去到打的的地方也不是很近啊,你这么重的行李一定要让人帮你。”
“看情况吧。”她边说边指着右手通红的虎口处给我看,就是拖行李留下的,现在还很酸疼。
我立刻怜香惜玉之情涌起,赶紧加重语气告诉她:“一定要让别人帮你。陌生人没有问题。中国人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尤其是帮助外国人。你主动提出来,他们不会拒绝的!”
她点点头。然后说,中国人对美国有太多的想象,以为美国住大房子,东西很便宜。——实际上很多美国人也和中国人一样住公寓,只有很小的厨房和洗漱间。而且,在美国一切都需要钱,什么都不是免费的。我知道她的意思指,如果在美国需要服务性的帮助,那么一定要给小费。也许我们的出租司机可以免费替她搬运和卸载行李,但在美国她就需要付小费。可是,她一定不能明白,中国的养老和医疗这么严重的事务都是老百姓自己承担,——她不能了解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负担,既是经济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因为她说,美国也不是免费的,老百姓自己要承担一部分。我无法和她讨论这个“部分”的比例,这是太复杂的问题。就像我说,中国人买了房子却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她就说,美国也一样,土地是属于国家的。——显然我们对“权“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在美国土地虽然归国家,但是只要使用权还在你手上,它就不能强拆;但中国不是啊,它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立刻就不是你的,理论上的法律上的权力要让位给政府部门的权力。这是她作为一个浅尝辄止的外国人不可能体会到的,而如果她未亲身经历或目睹过,那么我即使能够流畅地使用英文来解释估计她也不能明白,因为中国的一切根本不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所谓,你跟它讲法律,它就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人就跟你讲法律。
由此她提出一个困惑:为什么中国很多的地方都没有残疾人专用通道。——我猜想,当她拖着很重很大的行李的时候,如果有残疾人使用的坡道而不是台阶,很多困难的时候她就能应付了。我只好抱歉地告诉她,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城市拥挤,在大部分的城市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她对这个解释表示能够接受,但是她绝对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在大学里没有残疾人通道和设施?难道中国不允许残疾人接受教育吗?我说,法律不会禁止残疾人进入大学求学。我停顿了一下,心想:——我操!好像真的很少在大学里见到残疾人,而社会上却很多啊!为什么?为什么?我大脑飞转,想到如果他是一个残疾孩子,那么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收到社会的排挤——来自所有人,甚至有时候是父母——假设为治疗这残疾要花费家庭无法承受的金钱而他妈的我们的医疗不是免费的!我们的教育也不是免费的!残疾孩子送入学校没有专人看护——这个政府和教育部门也是从来不考虑的!除非你是李嫣你爹娘是李亚鹏王菲否则这孩子就惨了!
我能告诉她我们社会歧视残疾人吗?——是的,作为个人,我们心理上也许不歧视残疾人,可当政府没有为他们提供制度的保障,当残疾人的生活变成一种沉重的现实和我们普通人纠结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能够问心无愧地说这个社会不歧视他们吗?当”平等“和"歧视"不再肤浅地作为言语的概念而是作为一种行动的表现而存在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难道敢说我们在追求平等和自由吗?中国真他妈地只会做梦啊!
我只能告诉她,在中国平等只是一个梦。我们的法律有平等,但是我们的传统里并没有。中国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她再次不甘心地问:”如果一个孩子有很聪明的大脑,但是身体严重残疾,那么他不可以接受教育吗?“我说:“法律允许他接受教育,但是政府不提供帮助,学校也不提供帮助,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会遭到拒绝。”她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我说:“在美国,任何残疾人只要愿意求学,他们都可以上学。而且如果残疾严重很多事自理困难的话,在课堂上,他的身边会专门安排老师为他服务,随时帮助他。在美国,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薪水也会更高。在美国,学校里到处都是残疾人专用设施,因为校园里残疾人很多。”
体力不支,很早我就回青旅了。看到对床的住客回来了,是一位美国的老太太。虽然后来知道她七十岁了,但是看起来六十岁的样子。我看她第一眼就对她有绝对的好感。她在缓慢地整理东西,床尾立着两只非常大的行李箱。架子上挂着一条宽大的毛巾和一件烟灰蓝色的棉质短袖褂。它的床铺理得非常整洁,枕边放着眼镜盒和一本厚厚的英文小说。置物架上错落地摆放着护肤用品和杯子。她的东西虽然非常多,但是整洁有序,透露出主人的安静和修养(我就是乱糟糟一片)。她本人瘦而且高,这个年纪已经无法做到身材挺拔,但是她的身姿毫无佝偻之态,似乎有点疲惫但是非常从容。面孔瘦削,浅浅的麦色皮肤有均匀的皱纹,鼻子却是典型的英国人的鼻子,瘦长,鼻尖很突出,给她的脸庞增添了精致。浅金和灰白相间的头发在脑后整整齐齐地扎起来挽起一只圆圆的发髻——也是非常妥帖和整齐,没有一丝乱发逸出。
她穿着一件烟灰紫的短袖上衣,下着柔软的褐红底色带金色和茶色花纹的裙子——比较典型的藏式孔雀尾花纹。我由衷喜欢她,所以先开口夸她的裙子非常漂亮。她显得很开心,很自然地解开裙带——打开裙子——我看出原来是一条裹裙,这样的裙子在这里穿是非常方便的。她毫不介意向我展示裙子而露出内裤和整条腿,实际上她的腿修长而笔直,松弛的皮肤并不能让我停止对其美丽的喜爱。她说这条裙子是在印度买的,她很喜欢因为它非常柔软,怎么叠都不怕皱。——这更加深了我对她的好感,因为我爱长裙,我对裙子的要求也是这样的。
她洗完澡回来坐在床边和我聊天,语气淡淡的,声音很轻很柔和,配合着认真和思索的表情,像极了一个有点疲惫的写完了长篇的作家。她告诉我她在这里教英文,但是因为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所以(美国)政府不允许她继续工作。我问如果不在大学里做正式的老师,没有正式的合同,那么政府也不知道她是在旅游还是在教书啊!她说,是的。但是如果那样的话,要么她就去机构教小孩子或是做家教,但是她不喜欢。教孩子总是重复单调的东西这这那那,非常无趣,没有真正的交流。她喜欢在大学里,有自己的办公室,这样学生可以随时来找她问问题或是聊天,这样的生活很充实。如果在机构,那么因为中国的房价无论是买还是租都很贵,工资除去房租和交通通讯的费用,所剩就非常少,无法过上令她自己满意的生活。但是她不想回去美国,她喜欢工作,尤其喜欢教中国人英语。——我在她的身上看到了少年不能得到自己爱人一般的失落和迷惘。她反复叹息着像我表达,她一点也不想回去,但是又能怎样呢?!
她的每个语气,每个表情,每个无奈的耸肩和手势对我而言都传达着一种失落的轻柔的美,像薄雾一样。她的眼神则是习惯了专注的人才有的眼神,目光没有丝毫的涣散,即便在没有eye contect的时候,它也有稳妥的着落点。我回来后跟狂狂说起意大利人说我与众不同的理由时,我们一致想到,绝大部分的中国人即便在说话时看着对方,但是那种眼神也往往是涣散的。我觉得她像潮湿渗入空气一样渗入我的内心,我开始安静而稳妥地喜欢着她,有一点心动。
我指着她的行李说,你只身一人吗?没有朋友一起?你的行李似乎太重了呀。她说她一个人,两个孩子都在美国。“我去机场会打的。”
“可是,从这里出去到打的的地方也不是很近啊,你这么重的行李一定要让人帮你。”
“看情况吧。”她边说边指着右手通红的虎口处给我看,就是拖行李留下的,现在还很酸疼。
我立刻怜香惜玉之情涌起,赶紧加重语气告诉她:“一定要让别人帮你。陌生人没有问题。中国人非常乐于帮助别人,尤其是帮助外国人。你主动提出来,他们不会拒绝的!”
她点点头。然后说,中国人对美国有太多的想象,以为美国住大房子,东西很便宜。——实际上很多美国人也和中国人一样住公寓,只有很小的厨房和洗漱间。而且,在美国一切都需要钱,什么都不是免费的。我知道她的意思指,如果在美国需要服务性的帮助,那么一定要给小费。也许我们的出租司机可以免费替她搬运和卸载行李,但在美国她就需要付小费。可是,她一定不能明白,中国的养老和医疗这么严重的事务都是老百姓自己承担,——她不能了解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负担,既是经济上的也是心理上的。因为她说,美国也不是免费的,老百姓自己要承担一部分。我无法和她讨论这个“部分”的比例,这是太复杂的问题。就像我说,中国人买了房子却只有使用权没有拥有权。她就说,美国也一样,土地是属于国家的。——显然我们对“权“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在美国土地虽然归国家,但是只要使用权还在你手上,它就不能强拆;但中国不是啊,它说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立刻就不是你的,理论上的法律上的权力要让位给政府部门的权力。这是她作为一个浅尝辄止的外国人不可能体会到的,而如果她未亲身经历或目睹过,那么我即使能够流畅地使用英文来解释估计她也不能明白,因为中国的一切根本不符合正常人的逻辑。所谓,你跟它讲法律,它就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耍流氓,人就跟你讲法律。
由此她提出一个困惑:为什么中国很多的地方都没有残疾人专用通道。——我猜想,当她拖着很重很大的行李的时候,如果有残疾人使用的坡道而不是台阶,很多困难的时候她就能应付了。我只好抱歉地告诉她,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城市拥挤,在大部分的城市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备。她对这个解释表示能够接受,但是她绝对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在大学里没有残疾人通道和设施?难道中国不允许残疾人接受教育吗?我说,法律不会禁止残疾人进入大学求学。我停顿了一下,心想:——我操!好像真的很少在大学里见到残疾人,而社会上却很多啊!为什么?为什么?我大脑飞转,想到如果他是一个残疾孩子,那么其实在很小的时候已经收到社会的排挤——来自所有人,甚至有时候是父母——假设为治疗这残疾要花费家庭无法承受的金钱而他妈的我们的医疗不是免费的!我们的教育也不是免费的!残疾孩子送入学校没有专人看护——这个政府和教育部门也是从来不考虑的!除非你是李嫣你爹娘是李亚鹏王菲否则这孩子就惨了!
我能告诉她我们社会歧视残疾人吗?——是的,作为个人,我们心理上也许不歧视残疾人,可当政府没有为他们提供制度的保障,当残疾人的生活变成一种沉重的现实和我们普通人纠结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能够问心无愧地说这个社会不歧视他们吗?当”平等“和"歧视"不再肤浅地作为言语的概念而是作为一种行动的表现而存在的时候,我们这个国家难道敢说我们在追求平等和自由吗?中国真他妈地只会做梦啊!
我只能告诉她,在中国平等只是一个梦。我们的法律有平等,但是我们的传统里并没有。中国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她再次不甘心地问:”如果一个孩子有很聪明的大脑,但是身体严重残疾,那么他不可以接受教育吗?“我说:“法律允许他接受教育,但是政府不提供帮助,学校也不提供帮助,所以这样的孩子往往会遭到拒绝。”她用不可思议的目光看着我说:“在美国,任何残疾人只要愿意求学,他们都可以上学。而且如果残疾严重很多事自理困难的话,在课堂上,他的身边会专门安排老师为他服务,随时帮助他。在美国,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薪水也会更高。在美国,学校里到处都是残疾人专用设施,因为校园里残疾人很多。”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