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谁在独憔悴?
09.06.09/浙大紫金港校友书屋/黑白剧社/《斯人独憔悴》
那城门那墙,那个北京,是我的家!
拆了,我只是一个过客
记忆里的PH城,应该就只有东西两条小街。好像所有亲眷都住在这条街上。奶奶家在人民路的一条小弄堂里,每个周日,我都会坐在爸爸“老坦克”前面那根横杆上,蹭着他下巴上青黑色的胡子茬,还有一段我很喜欢的下坡路,因为爸爸的自行车会快速地冲下去,很好玩,很刺激,好像一个礼拜都是在期待这一刻的到来。最后,到了奶奶家,与很多很多的姑姑叔叔表哥表姐们一起吃一顿午饭,饭后大人们各自拉着家常,孩子们在院子里,土墙外,石桥上疯跑,跑着~胆小的我从来没有去过石桥的那头,那头,对童年的我来说,是最最神秘的地方...如今,每每回家,我都会去那里看看。院子没了,土墙倒了,那段下坡路被一幢楼房堵住了,只有石桥还在,只是那头不再神秘;爸爸老了,“老坦克”被摩托车取代,又换汽车,甚至连当年坐在自行车上那个小孩也会屁颠屁颠地驾车了;再有,就是奶奶走了,每周一次的家庭聚餐变成了一年一次,在清明。
我的院子,我的弄堂,我的大梧桐树都不见了。于是我发疯似拼命地在这座离我越来越远的城市里四处寻找着过去的现在还存在的真正属于我的或在我记忆里的东西。因为,我,不想做一个过客。这是我的家。不管我去过哪里去了多久哪怕客死在他乡,这里,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家,我永远的家
好了,说了太多的回忆来煽情,只怪我突然间看到“家”、“过客”这些字眼。好像也并不贴切这部戏噢。因为永定门嘛,毕竟还是一个属于历史的东西,至少属于400多年北京城的历史,只谈及个人情感的话好像小气了点。“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说的到底还是“你们” ,这是一种群体性的情感。作者选取角度也是两位主角脱离小我(像上文中的我),完成大我的一次升华。这可比我戚戚念叨自己的童年NB多啦,呵呵
当俞航说起建筑是有生命的时候,我擅自(或独自)在座位上鼓起了掌,可能是因为最近在看Daniel Libeskind的书吧,也可能因为是编剧本身来自建筑学系,反正那一刻,我特别特别的入戏。感觉他好像就是说出了我的声音。
但,恰恰问题也在于此,结尾处,这人作为原来的“微弱力量”居然也和谐了,当然你也可以给我一个向谢先生“赎罪”的借口。但还是觉得,这个本来就不具有太鲜明的个性的角色(有些地方对该人物的处理过于随意,特别是向他有疾的老父亲吼道谢已离世时的过度激动,当然也可理解为人物之前情绪铺垫的爆发,或剧情发展需要,但还是觉得过分了点),难得建立起来的人物厚度突然间又垮塌了。这里,我倒觉得给个开放式或半开放的结尾会好点。一个欣欣向荣的结尾把句号画得太满,是经不起推敲的。
末了,还是说点小观感吧。
非常意外!很棒!这是我留在意见单上的话。因为黑白的之前只看过《爆米花》和《赵氏孤儿》,都不满意,所以今天也没带多少期待去看,结果就大出意外咯。(听说曾经的《迷城》比《斯人》更好,而且题材也是我一直想做的大学生自己的故事,尤其是网络游戏。无名同学发来的迷城主题曲,听了,也甚是喜欢。可惜当年啦,馋啊......)
俩临毕的演技真不错!另外俩位舞台上小动作小碎步多了点,应该还会做几年吧,以后可以注意一下。中年俞航演员的一些表情与台步上的表现,感觉有点固步自封,略微开一点会更好,不过感觉他声音蛮正的。少年那位演员是不是在黑白很红啊?他出场时台下的爆笑,我个人觉得有点破坏整个戏的气场与演出节奏的。(觉得没必要在这里逗我们笑吧?当然,个人没笑,可能现场该演员的亲友蛮多的吧)
本子挺棒的,不过按回民脱花大叔的说法,还是对其政治态度保留意见。舞美一般吧,中规中矩的。不过在灯光和小舞台的运用方面还是挺有意思的,也算突破了吧(因为最近10天看了5部戏,包括老孟的《爱比死冷酷》和大导的《樱桃园》,它们在舞台设计与灯光运用上都太TM极致了,所以口味变刁了点...呵呵)。有一次转场用的是北京大大小小的门劫难的投影,字幕速度快了点,往往刚浏览了一遍文字就换下一张图片了,这里可以放缓点,虽然整个转场的过程挺长的了,但看这些文字的过程,是观众自我对节奏的控制,情绪方面也会起点波澜
另一点是就现场,因为观众席是平的,而非阶梯式,后面的观众视野的大多数是前面N排人的后脑勺...这当然不是说小剧场不好啦,个人一向认为,在大陆小剧场发展应该走在大剧院前面,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广泛的人群进入剧场,这是后话。我觉得就这场演出现场观众席的问题,主办方也可以动下脑筋,比如在现场摆放座椅的高度变化,或拉大主舞台的角度吧。
考虑到这是人家的毕业戏,还是最后一场,却没意料中应该有的high劲,小失望一下,大家都太含蓄了,还是太热了?但,说到底还是毕业戏啊,致敬一下!
PS:本来是想参与一下演后谈的,结果发现没坐两分钟观众席座位除了我和俩主演的家属都空了,也难为情再赖着,便一个人起身,独憔悴,走了...
那城门那墙,那个北京,是我的家!
拆了,我只是一个过客
记忆里的PH城,应该就只有东西两条小街。好像所有亲眷都住在这条街上。奶奶家在人民路的一条小弄堂里,每个周日,我都会坐在爸爸“老坦克”前面那根横杆上,蹭着他下巴上青黑色的胡子茬,还有一段我很喜欢的下坡路,因为爸爸的自行车会快速地冲下去,很好玩,很刺激,好像一个礼拜都是在期待这一刻的到来。最后,到了奶奶家,与很多很多的姑姑叔叔表哥表姐们一起吃一顿午饭,饭后大人们各自拉着家常,孩子们在院子里,土墙外,石桥上疯跑,跑着~胆小的我从来没有去过石桥的那头,那头,对童年的我来说,是最最神秘的地方...如今,每每回家,我都会去那里看看。院子没了,土墙倒了,那段下坡路被一幢楼房堵住了,只有石桥还在,只是那头不再神秘;爸爸老了,“老坦克”被摩托车取代,又换汽车,甚至连当年坐在自行车上那个小孩也会屁颠屁颠地驾车了;再有,就是奶奶走了,每周一次的家庭聚餐变成了一年一次,在清明。
我的院子,我的弄堂,我的大梧桐树都不见了。于是我发疯似拼命地在这座离我越来越远的城市里四处寻找着过去的现在还存在的真正属于我的或在我记忆里的东西。因为,我,不想做一个过客。这是我的家。不管我去过哪里去了多久哪怕客死在他乡,这里,这里的一切,都是我的家,我永远的家
好了,说了太多的回忆来煽情,只怪我突然间看到“家”、“过客”这些字眼。好像也并不贴切这部戏噢。因为永定门嘛,毕竟还是一个属于历史的东西,至少属于400多年北京城的历史,只谈及个人情感的话好像小气了点。“五十年后,你们会后悔的!”,说的到底还是“你们” ,这是一种群体性的情感。作者选取角度也是两位主角脱离小我(像上文中的我),完成大我的一次升华。这可比我戚戚念叨自己的童年NB多啦,呵呵
当俞航说起建筑是有生命的时候,我擅自(或独自)在座位上鼓起了掌,可能是因为最近在看Daniel Libeskind的书吧,也可能因为是编剧本身来自建筑学系,反正那一刻,我特别特别的入戏。感觉他好像就是说出了我的声音。
但,恰恰问题也在于此,结尾处,这人作为原来的“微弱力量”居然也和谐了,当然你也可以给我一个向谢先生“赎罪”的借口。但还是觉得,这个本来就不具有太鲜明的个性的角色(有些地方对该人物的处理过于随意,特别是向他有疾的老父亲吼道谢已离世时的过度激动,当然也可理解为人物之前情绪铺垫的爆发,或剧情发展需要,但还是觉得过分了点),难得建立起来的人物厚度突然间又垮塌了。这里,我倒觉得给个开放式或半开放的结尾会好点。一个欣欣向荣的结尾把句号画得太满,是经不起推敲的。
末了,还是说点小观感吧。
非常意外!很棒!这是我留在意见单上的话。因为黑白的之前只看过《爆米花》和《赵氏孤儿》,都不满意,所以今天也没带多少期待去看,结果就大出意外咯。(听说曾经的《迷城》比《斯人》更好,而且题材也是我一直想做的大学生自己的故事,尤其是网络游戏。无名同学发来的迷城主题曲,听了,也甚是喜欢。可惜当年啦,馋啊......)
俩临毕的演技真不错!另外俩位舞台上小动作小碎步多了点,应该还会做几年吧,以后可以注意一下。中年俞航演员的一些表情与台步上的表现,感觉有点固步自封,略微开一点会更好,不过感觉他声音蛮正的。少年那位演员是不是在黑白很红啊?他出场时台下的爆笑,我个人觉得有点破坏整个戏的气场与演出节奏的。(觉得没必要在这里逗我们笑吧?当然,个人没笑,可能现场该演员的亲友蛮多的吧)
本子挺棒的,不过按回民脱花大叔的说法,还是对其政治态度保留意见。舞美一般吧,中规中矩的。不过在灯光和小舞台的运用方面还是挺有意思的,也算突破了吧(因为最近10天看了5部戏,包括老孟的《爱比死冷酷》和大导的《樱桃园》,它们在舞台设计与灯光运用上都太TM极致了,所以口味变刁了点...呵呵)。有一次转场用的是北京大大小小的门劫难的投影,字幕速度快了点,往往刚浏览了一遍文字就换下一张图片了,这里可以放缓点,虽然整个转场的过程挺长的了,但看这些文字的过程,是观众自我对节奏的控制,情绪方面也会起点波澜
另一点是就现场,因为观众席是平的,而非阶梯式,后面的观众视野的大多数是前面N排人的后脑勺...这当然不是说小剧场不好啦,个人一向认为,在大陆小剧场发展应该走在大剧院前面,这样才有可能吸引更广泛的人群进入剧场,这是后话。我觉得就这场演出现场观众席的问题,主办方也可以动下脑筋,比如在现场摆放座椅的高度变化,或拉大主舞台的角度吧。
考虑到这是人家的毕业戏,还是最后一场,却没意料中应该有的high劲,小失望一下,大家都太含蓄了,还是太热了?但,说到底还是毕业戏啊,致敬一下!
PS:本来是想参与一下演后谈的,结果发现没坐两分钟观众席座位除了我和俩主演的家属都空了,也难为情再赖着,便一个人起身,独憔悴,走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