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攻略】美国套磁DIY留学攻略
~~~小洋继续给大家放送精彩的留学干货内容~~~~美国套磁DIY留学攻略~~~~~http://www.dryoungedu.com/gonglue1.php?id=42
目录:
02 套磁的作用
02 教授的筛选
03 套磁时间
04 第一封套磁信的写作
06 如何看待教授的回信
07 套磁信范例
精彩内容摘要:
什么是套磁?
“套磁”是留学申请者较为熟悉的一个术语,专指留学申请者和申请学校的有关教授通过Email联系,并通过联系达到增加自己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通常来说,使用“套磁”申请博士要比申请硕士有用,因为硕士是没有导师带的;申请理工科比文科有用,因为对于理工科的同学,你所拿到的奖学金其实就是教授的研究经费的一部分,因此与其说是学校给你发奖学金不如说是教授给你发。而对于文科,情况完全不同,研究经费一般由院系决定,教授可以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为什么要套磁?
个人联系虽然不是申请所必需的,却是很重要的,尤其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海外求学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是要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和金钱的,自费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奖学金的争取上,有“套磁”的必要性。
在各种奖学金中,TA&RA这种资助应该说是全球范围最普遍的。奖学金TA是院系招生办根据申请者在教学能力上表现出的条件给出的。影响这个奖学金的主要因素是你的口语能力包括推荐信中所涉及的内容。RA的决定权在教授手里,在审材料的过程中,如果某个教授对你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一般会从这个教授那里得到RA,也就是为教授打工的机会。这是所有奖学金中唯一和教授直接相关的。
套磁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和教授、同学的联系,加上专业的咨询,可以筛选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定位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和方向,减少申请的盲目性,减少申请的费用,同时增加申请的准确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什么样的人需要“套磁”?
套磁当然人人都可以去,但是并不是无差别的有效果,特定的专业/背景套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套磁意义最大,尤其是要做项目的,进实验室的学生,比如EE,CS,化学,生物等,数学、物理和经济学也不差。而文科套辞的意义就真的不大。
由于学业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本科生套磁的效果就没有研究生强。后者已经有确定的方向和实践的经验,与教授沟通和探讨起来顺畅得多,成功几率非常大;而前者只能把握专业的大体内容,表达某方面的兴趣以及表现自己的潜力,成功与否还是要看进行得如何。
从申请目标上说,对申请PHD的学生来讲,套磁尤为重要。因为有的教授手里拿着大把研究经费,有招收PHD学生的决定权。而申请Master的学生来讲,套磁就没有那么的重要。硕士生以上课为主,很少能获得助研的机会,录取也是由录取委员会来决定的。当然也要分国家和地区,比如英国、香港、新加坡的学术型硕士需要套磁,加拿大的硕士也需要套磁,因为加拿大的硕士阶段也是以研究为主,会给学生提供奖学金。
教授的筛选
一般来说,学校里的教授分为以下几种:
1. Professor(教授):年纪一般比较大,看过的“套磁”信也是多如牛毛,而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招生习惯,一般如果他对你感兴趣的话,一天之内就会回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希望很大。如果他迟迟不回的话,就代表你基本没戏了。
2. 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处世灵活,要求又高,当然这种类型的教授水平也是很高的,自我表现得宜是关键。
3. 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助理教授一般都有启动资金,需要人干活,而且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招生习惯,所以跟助理教授“套磁”成功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大。
4. Affiliated Professor:这一类型的教授是已经转到别的学校去了,但学生没毕业又不跟着走,因此只是挂个名,不招生。
5. Emeritus Professor:名誉教授:已退休,不招生
选择教授方法
剔除Affiliated Professor和Emeritus Professor之后,建议“套磁”排序为:
招过本校学生的教授>助理教授>老教授>副教授。
当然,这只是就统计结果得出来的一般性排序,事实上大部分硕士生都是由助理教授带的,博士生就是由教授带的。此外,一定要找和自己研究方向相似或相同的教授,经历相似的更好。如果很相似就很有希望了,如果又是最感兴趣的而且老板又有着显赫的地位的话,就是最完美的了。
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寻找合适的BOSS(教授) :
在申请的专业的主页上,都会有faculty的链接,里面就是这个专业的教授的联系方式,当然最通常的是E-mail和电话,有些教授会有个人的主页链接,这样的话可以进一步了解你要联系的教授,包括他们的研究经历,他们的文章,科研兴趣等,都是你可以利用的资源。另外从实验室里面也可以找到一些研究员,这些老师也有可能带学生。看完这些website也起码知道他大概是做的什么方向,用的是什么手段,是不是适合我套。
更多套磁干货,来戳这里吧~~~~~~~~~~~~~~~~~~~~~~~~
目录:
02 套磁的作用
02 教授的筛选
03 套磁时间
04 第一封套磁信的写作
06 如何看待教授的回信
07 套磁信范例
精彩内容摘要:
什么是套磁?
“套磁”是留学申请者较为熟悉的一个术语,专指留学申请者和申请学校的有关教授通过Email联系,并通过联系达到增加自己被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机会。通常来说,使用“套磁”申请博士要比申请硕士有用,因为硕士是没有导师带的;申请理工科比文科有用,因为对于理工科的同学,你所拿到的奖学金其实就是教授的研究经费的一部分,因此与其说是学校给你发奖学金不如说是教授给你发。而对于文科,情况完全不同,研究经费一般由院系决定,教授可以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为什么要套磁?
个人联系虽然不是申请所必需的,却是很重要的,尤其在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海外求学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是要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和金钱的,自费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在奖学金的争取上,有“套磁”的必要性。
在各种奖学金中,TA&RA这种资助应该说是全球范围最普遍的。奖学金TA是院系招生办根据申请者在教学能力上表现出的条件给出的。影响这个奖学金的主要因素是你的口语能力包括推荐信中所涉及的内容。RA的决定权在教授手里,在审材料的过程中,如果某个教授对你表示出了强烈的兴趣,一般会从这个教授那里得到RA,也就是为教授打工的机会。这是所有奖学金中唯一和教授直接相关的。
套磁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和教授、同学的联系,加上专业的咨询,可以筛选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定位自己最适合的专业和方向,减少申请的盲目性,减少申请的费用,同时增加申请的准确性,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什么样的人需要“套磁”?
套磁当然人人都可以去,但是并不是无差别的有效果,特定的专业/背景套磁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来说,理工科学生套磁意义最大,尤其是要做项目的,进实验室的学生,比如EE,CS,化学,生物等,数学、物理和经济学也不差。而文科套辞的意义就真的不大。
由于学业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本科生套磁的效果就没有研究生强。后者已经有确定的方向和实践的经验,与教授沟通和探讨起来顺畅得多,成功几率非常大;而前者只能把握专业的大体内容,表达某方面的兴趣以及表现自己的潜力,成功与否还是要看进行得如何。
从申请目标上说,对申请PHD的学生来讲,套磁尤为重要。因为有的教授手里拿着大把研究经费,有招收PHD学生的决定权。而申请Master的学生来讲,套磁就没有那么的重要。硕士生以上课为主,很少能获得助研的机会,录取也是由录取委员会来决定的。当然也要分国家和地区,比如英国、香港、新加坡的学术型硕士需要套磁,加拿大的硕士也需要套磁,因为加拿大的硕士阶段也是以研究为主,会给学生提供奖学金。
教授的筛选
一般来说,学校里的教授分为以下几种:
1. Professor(教授):年纪一般比较大,看过的“套磁”信也是多如牛毛,而且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招生习惯,一般如果他对你感兴趣的话,一天之内就会回信,在这种情况下,你希望很大。如果他迟迟不回的话,就代表你基本没戏了。
2. Associate Professor(副教授):处世灵活,要求又高,当然这种类型的教授水平也是很高的,自我表现得宜是关键。
3. Assistant Professor(助理教授):助理教授一般都有启动资金,需要人干活,而且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招生习惯,所以跟助理教授“套磁”成功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大。
4. Affiliated Professor:这一类型的教授是已经转到别的学校去了,但学生没毕业又不跟着走,因此只是挂个名,不招生。
5. Emeritus Professor:名誉教授:已退休,不招生
选择教授方法
剔除Affiliated Professor和Emeritus Professor之后,建议“套磁”排序为:
招过本校学生的教授>助理教授>老教授>副教授。
当然,这只是就统计结果得出来的一般性排序,事实上大部分硕士生都是由助理教授带的,博士生就是由教授带的。此外,一定要找和自己研究方向相似或相同的教授,经历相似的更好。如果很相似就很有希望了,如果又是最感兴趣的而且老板又有着显赫的地位的话,就是最完美的了。
可以用以下方式来寻找合适的BOSS(教授) :
在申请的专业的主页上,都会有faculty的链接,里面就是这个专业的教授的联系方式,当然最通常的是E-mail和电话,有些教授会有个人的主页链接,这样的话可以进一步了解你要联系的教授,包括他们的研究经历,他们的文章,科研兴趣等,都是你可以利用的资源。另外从实验室里面也可以找到一些研究员,这些老师也有可能带学生。看完这些website也起码知道他大概是做的什么方向,用的是什么手段,是不是适合我套。
更多套磁干货,来戳这里吧~~~~~~~~~~~~~~~~~~~~~~~~
![]() |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