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丁丁为《读品2008》序
2009-06-09 | 丁丁新作一篇 生活的阅读和阅读的生活
——序《读品2008》
汪丁丁
收录在这里的文章,是读书的随感,也是生活的随感。梁捷、边晓慧、沈宇、张雷、维舟、黄湘、仇鹿鸣,……阅读他们的书评,就是试着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中国人的世界,是世界化的而不是传统中国人的世界。
“坟前的小草在风中瑟瑟发抖。这是他永恒的故园。他的眼中溢出了甜蜜的泪水。他已忘记是谁的诗句:多美的墓园啊/世上再也找不到一个角落如此地/长着又大又红的草莓果了……。”这是张雷那一组随感的结尾。“……最近我的心绪不好。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究竟有什么用?自以为体悟了更深的人生哲理,然而社会中普通大众的所想所为,与这些人文智识相差十万八千里。还记得高尔基说过的话吗?‘爱情和饥饿统治着世界……人们寻求的是忘忧和安慰,并不是知识!……我所尊敬和信仰的那些知识分子都是非常孤独、落落寡合的……我常常发现人们所谓的仁爱或博爱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罢了,实际上连他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屈从了社会生活的习惯。’你拼命读书,你周围的人或许只想找一个女人的肉体来取暖。你坚守着人文的崇高,然而面对这个由欲望支配的社会,你恨不得朝你自己脸上啐一口!你看到那些研究生了么?灰头土脸,压抑迷茫,毫无任何生命力可言。课堂上的阳春白雪屏蔽了多少真实存在的问题和痛苦!回到寝室一面赶论文一面趁着室友不在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解决性压抑……你回避得了么?你相信这是洁白的象牙塔么?生活的无聊,就业的压力,经济困难,精神共同体存在的不可能,争做优秀的意识和竞争压力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疏离,单子般的生活状态,我们甚至连相信什么的希望都没有了……我真希望能在这校园里也圣愚一把,当个颠僧!我要把校长的脑袋按到充满病毒和A片的学生电脑面前,我要让他用舌头舔干跳楼自杀者溅满地面的鲜血!面对着这个极度压抑扭曲的校园,我们的俄罗斯情结哪里去了?!谁来揭露?谁来疾呼?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乡愁》中的多米尼克哪里去了?有谁胆敢站在学校的广场上播放贝九然后走上高台点燃汽油自焚以惊醒大家!……对不起,我浑身都在颤抖。我真希望有一颗导弹把整座校园全部炸毁,这样能不能把大家唤醒?!行尸走肉。我们每个人都TM过得有如行尸走肉——谁也逃不掉!不管你是学霸还是干部还是特困生保送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博导党委书记校长谁也逃不掉!谁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苦难?问题太多了!更糟糕的是,前人尚有苦难感,我们的苦难深重,却没有丝毫苦难感!!这才是最大的苦难!!我可不想等着这苦难最终演变成灾难……对不起,不知怎地,从蒲宁竟一下子扯到这里。我真想和你一起回家,丢开这里的一切苦闷烦恼,我们回到东北暖烘烘的家,夏天吃冰糕,冬天打雪仗,我们把整个世界抛到脑后,门已经关上,只剩你和我,我们待在自己的家园,生老病死,永远也不再出来,永远……。”这段文字出自张雷随感里女主角的一封信。
“正如《江西省委通告赤字第八号(1929年2月17日)》所号召的:“群众自发的一些大大小小斗争,亦必须打入进去领导”,“发动群众日常斗争,哪怕是三个铜板或者芝麻大的问题”。当然,群众越是一盘散沙,这种动员工作就越容易开展,革命者可以“通过对一个村庄整体的分化或者利用其内部已有的裂痕,从水平方向动员农民”……但在革命遭受挫折、“国际”和“中央”的权威性不再那么理所当然之际,两种权力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就变得难以调和了。正是中共和红军上上下下对于化解这一紧张关系的迫切需要,导致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复出以及此后的执掌大权。在这位具有韦伯所说的“超凡魅力”(Charisma)的领袖领导下,“中共中央”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宛如道成肉身,获得了亲切可感的形象。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段文字,引自黄湘的文章“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边晓慧的文章,标题是“权利需要斗争”。梁捷的那篇,“集体抗争发生的可能性”。这本文集的几个部分的标题,“无路可走”、“无家可归”、“无地彷徨”、“无可奈何”与“无人之境”。
这一年开始的时候,它被界定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念之年”。不过,当这一年过去的时候,对多数人而言,这一年其实可称为“反思之年”,至少是一场普遍反思的开始——关于以往三十年的、关于以往六十年的、以及关于以往一百五十年的。结果,在我看来,这组文章有意无意地成了这场普遍反思的一部分。
反思的过程,触类旁通,无论何处,无论何事,总要联系到我们自身的历史处境及前途。一部“潜伏”,一部“人间正道是沧桑”,或诸如此类的任何“一部”,引发的多是与上述反思有关的文字。假如当初主持“洋务运动”的不是李鸿章及其淮军将领而是曾国藩及其湘军将领,中国近代史是否会有极不相同的路径?据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里的描述,当初曾国藩的犹豫,与我们今天的彷徨,如出一源。
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呢?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迁,都会诱致那些经历着变迁的人询问根本问题。商周之际、晚周之际、汉魏之际、唐宋之际、明清之际、……。人心不安,何处寻安心之所?横渠四句,是这一处境的真切反映。程朱陆王,顾黄颜戴,以致“船山学社”、“新民学会”、“乡村建设”、“第三道路”、“社会主义”等等,皆可视为依不同路径突破这一处境的努力。
今天,我们知道,我们仍要突围,我们仍须努力。惟其如此,生活的阅读与阅读的生活,有了特殊的魅力。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298)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07:18
2009-06-11 | 丁丁新作一篇---向一份出色的期刊致意 以出家的精神
汪丁丁
2009年06月11日 11:11:57
这标题出自梁漱溟先生1934年8月在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讲习所的一次讲演,标题是“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工作”。开篇是这样写的:“真正的和尚出家,是被一件生死大事,打动他的心肝,牵动他的生命;他看到众生均循环沉沦于生死之中,很可怜的,所以超脱生死,解决生死,遂抛弃一切,不顾一切。现在我来作乡村运动,在现在的世界,在现在的中国,也是同和尚出家一样。我同样是被大的问题所牵动,所激发;离开了朋友,抛弃了亲属,……因为此事太大,整个的占据了我的生命,我一切都无有了,只有这件事。”这篇文章很简短,但深沉感人(《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425-426页)。
因为赵婕的缘故,我成了《启迪》的长期读者。她是这份期刊的执行主编,她说这是一份面向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读物,目前是双周刊,定价很低,发行量很大。我随意取了一期杂志,2009年3月上半月刊,定价3元。发行量多大?我没有仔细查询,我的印象,每期有几十万份之多。我写这篇随笔,没有征求赵婕的意见,随感而发,不必专门查询。
这样一份期刊,令人惊奇的是,不论你翻阅哪一页,以高于70%的概率,你会发现那一页的内容,必是仔细选择或编辑过的,文字也必是认真审阅或润色过的,所以显得与众不同。在编委的名字后面,与期刊编委会常见的列名方式不同,这里,每位编委都有职责。三位编委的职责分别是“选题总监”、“流程总监”、“文字总检”。以我的阅读经验,目前国内常见的大众期刊(包括报纸),每期里面(包括硬性广告和软性广告)若见到10%的内容和文字称得上“出色”,就已经是一份出色的期刊了。其余的内容和文字呢?我认为读者也能够谅解,因为记者和编辑忙于应付他们日益艰难的处境——市场、收入、内容及作者的水平、出版界的监管政策、大众品味及教育普遍失败的后果等等。大约2003年以来,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开始进入一个足以诱致报刊价格迅猛增长的阶段。不过,这样一个依照各国统计经验由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决定的文化产品需求迅猛增长的阶段,恰好陷入一个艰难的处境。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萧条,大众的收入远低于预期。而对期刊的需求,收入弹性通常较高。也就是说,消费者的收入下降百分之一,可导致期刊销量下降超过百分之一。记者和编辑如何应付这种困境呢?与我们周围发生的其它事情一样,不难推测,他们会为期刊的文章“掺水”,例如,以90%的比率掺水。
由此看来,《启迪》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一定很辛苦。因为,据我的观察,他们收入并不高。他们编辑的杂志,完全没有广告,而且文字的掺水比率很低,例如,低于30%。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呢?首先,我很可以借梁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种要以出家的精神来做的编辑工作。其次,我发现他们发表的文字多是从其它报章杂志摘编的。今天,在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切不可轻视了摘编的工作。我以前论证过,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大众早已无暇读书甚至无暇思考。大约十年前,我们的期刊编辑及优秀记者就开始承担替大众读书和思考的任务了。若要这几位年轻人每两星期将一份几十页的刊物(以不低于70%的概率)装满被我称为“出色”的文字——从那些过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世界并惟其如此而被普遍忽视了的无数报刊里筛选出来的文字,谈何容易!
“很多人一辈子读《红楼梦》,每次都看到不一样的意思,古人反复读为的不是这个,他是每次都读到同一个意思。他是要再三地提醒自己,比如,‘当一个人对你做错事之后,你不要愤怒,你反而要去想他为善或为恶的理由,然后你就不会愤怒了’,容不容易懂?做不做得到?这种书不是要你明白它的意思,是要你去做。所以真正读书读得好的人都会被某一本书变成另外一个人。古代读书人一定要是一个好人,如果不是一个好人证明书没有读好。所以读书是一种修炼,……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发现今天大家只是把读书当作一个工具,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已经失落的一个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恢复它,找一本书去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启迪》2009年5月上半月刊第14页)。这段十分口语化的文字,是梁文道说的,摘自《城市画报》。
写到此处,我不能不继续引述梁漱溟那篇讲词里其余的文字,接着上面的引文:“此时即如出家和尚出家时,觉得世人都在梦中,而自己甚为孤独,……在普通和尚很少这样激动,这样决心,自动发愿出家;如果那样的出家,等于未出家,他虽出了家,不过随随便便念念经,其生活是同世人一样的无聊。这样的生活是无味的生活。如果乡村运动者不是自动出家,在内心没起了激动,仍系鬼混度日,这是最冤枉最无味的生活。如果我们真是发愿而来,我们应当真的像和尚一样感到孤独,常常念着众生,……一个人很容易一阵明白,一阵糊涂;明白时很容易明了他的责任,糊涂时便恍惚忘记了。这只有常常提醒自己,要问出一个很真切的心来。如果不是真想干,干脆的不如不干;如果真想干,那么应该很深沉的内决于心,虽有时糊涂恍惚,也可觉醒的。”
谨以此文向赵婕和她的编辑们致敬,向每一位以出家的精神从事教育事业的同仁致敬。
《财经网》网友:
xiexie
2009-06-11 18:21:43
《财经网》网友:
致敬!我女儿长大了,也会她订一份。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273)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21:49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stock/
——序《读品2008》
汪丁丁
收录在这里的文章,是读书的随感,也是生活的随感。梁捷、边晓慧、沈宇、张雷、维舟、黄湘、仇鹿鸣,……阅读他们的书评,就是试着通过他们的眼睛看世界——中国人的世界,是世界化的而不是传统中国人的世界。
“坟前的小草在风中瑟瑟发抖。这是他永恒的故园。他的眼中溢出了甜蜜的泪水。他已忘记是谁的诗句:多美的墓园啊/世上再也找不到一个角落如此地/长着又大又红的草莓果了……。”这是张雷那一组随感的结尾。“……最近我的心绪不好。我们这些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究竟有什么用?自以为体悟了更深的人生哲理,然而社会中普通大众的所想所为,与这些人文智识相差十万八千里。还记得高尔基说过的话吗?‘爱情和饥饿统治着世界……人们寻求的是忘忧和安慰,并不是知识!……我所尊敬和信仰的那些知识分子都是非常孤独、落落寡合的……我常常发现人们所谓的仁爱或博爱只不过是口头上说说罢了,实际上连他们自己也不知不觉地屈从了社会生活的习惯。’你拼命读书,你周围的人或许只想找一个女人的肉体来取暖。你坚守着人文的崇高,然而面对这个由欲望支配的社会,你恨不得朝你自己脸上啐一口!你看到那些研究生了么?灰头土脸,压抑迷茫,毫无任何生命力可言。课堂上的阳春白雪屏蔽了多少真实存在的问题和痛苦!回到寝室一面赶论文一面趁着室友不在而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解决性压抑……你回避得了么?你相信这是洁白的象牙塔么?生活的无聊,就业的压力,经济困难,精神共同体存在的不可能,争做优秀的意识和竞争压力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疏离,单子般的生活状态,我们甚至连相信什么的希望都没有了……我真希望能在这校园里也圣愚一把,当个颠僧!我要把校长的脑袋按到充满病毒和A片的学生电脑面前,我要让他用舌头舔干跳楼自杀者溅满地面的鲜血!面对着这个极度压抑扭曲的校园,我们的俄罗斯情结哪里去了?!谁来揭露?谁来疾呼?塔尔科夫斯基的电影《乡愁》中的多米尼克哪里去了?有谁胆敢站在学校的广场上播放贝九然后走上高台点燃汽油自焚以惊醒大家!……对不起,我浑身都在颤抖。我真希望有一颗导弹把整座校园全部炸毁,这样能不能把大家唤醒?!行尸走肉。我们每个人都TM过得有如行尸走肉——谁也逃不掉!不管你是学霸还是干部还是特困生保送生讲师副教授教授院长博导党委书记校长谁也逃不掉!谁说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苦难?问题太多了!更糟糕的是,前人尚有苦难感,我们的苦难深重,却没有丝毫苦难感!!这才是最大的苦难!!我可不想等着这苦难最终演变成灾难……对不起,不知怎地,从蒲宁竟一下子扯到这里。我真想和你一起回家,丢开这里的一切苦闷烦恼,我们回到东北暖烘烘的家,夏天吃冰糕,冬天打雪仗,我们把整个世界抛到脑后,门已经关上,只剩你和我,我们待在自己的家园,生老病死,永远也不再出来,永远……。”这段文字出自张雷随感里女主角的一封信。
“正如《江西省委通告赤字第八号(1929年2月17日)》所号召的:“群众自发的一些大大小小斗争,亦必须打入进去领导”,“发动群众日常斗争,哪怕是三个铜板或者芝麻大的问题”。当然,群众越是一盘散沙,这种动员工作就越容易开展,革命者可以“通过对一个村庄整体的分化或者利用其内部已有的裂痕,从水平方向动员农民”……但在革命遭受挫折、“国际”和“中央”的权威性不再那么理所当然之际,两种权力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就变得难以调和了。正是中共和红军上上下下对于化解这一紧张关系的迫切需要,导致了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的复出以及此后的执掌大权。在这位具有韦伯所说的“超凡魅力”(Charisma)的领袖领导下,“中共中央”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宛如道成肉身,获得了亲切可感的形象。中国革命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这段文字,引自黄湘的文章“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边晓慧的文章,标题是“权利需要斗争”。梁捷的那篇,“集体抗争发生的可能性”。这本文集的几个部分的标题,“无路可走”、“无家可归”、“无地彷徨”、“无可奈何”与“无人之境”。
这一年开始的时候,它被界定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念之年”。不过,当这一年过去的时候,对多数人而言,这一年其实可称为“反思之年”,至少是一场普遍反思的开始——关于以往三十年的、关于以往六十年的、以及关于以往一百五十年的。结果,在我看来,这组文章有意无意地成了这场普遍反思的一部分。
反思的过程,触类旁通,无论何处,无论何事,总要联系到我们自身的历史处境及前途。一部“潜伏”,一部“人间正道是沧桑”,或诸如此类的任何“一部”,引发的多是与上述反思有关的文字。假如当初主持“洋务运动”的不是李鸿章及其淮军将领而是曾国藩及其湘军将领,中国近代史是否会有极不相同的路径?据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里的描述,当初曾国藩的犹豫,与我们今天的彷徨,如出一源。
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呢?每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迁,都会诱致那些经历着变迁的人询问根本问题。商周之际、晚周之际、汉魏之际、唐宋之际、明清之际、……。人心不安,何处寻安心之所?横渠四句,是这一处境的真切反映。程朱陆王,顾黄颜戴,以致“船山学社”、“新民学会”、“乡村建设”、“第三道路”、“社会主义”等等,皆可视为依不同路径突破这一处境的努力。
今天,我们知道,我们仍要突围,我们仍须努力。惟其如此,生活的阅读与阅读的生活,有了特殊的魅力。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298)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07:18
2009-06-11 | 丁丁新作一篇---向一份出色的期刊致意 以出家的精神
汪丁丁
2009年06月11日 11:11:57
这标题出自梁漱溟先生1934年8月在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讲习所的一次讲演,标题是“以出家的精神做乡村工作”。开篇是这样写的:“真正的和尚出家,是被一件生死大事,打动他的心肝,牵动他的生命;他看到众生均循环沉沦于生死之中,很可怜的,所以超脱生死,解决生死,遂抛弃一切,不顾一切。现在我来作乡村运动,在现在的世界,在现在的中国,也是同和尚出家一样。我同样是被大的问题所牵动,所激发;离开了朋友,抛弃了亲属,……因为此事太大,整个的占据了我的生命,我一切都无有了,只有这件事。”这篇文章很简短,但深沉感人(《梁漱溟全集》第5卷第425-426页)。
因为赵婕的缘故,我成了《启迪》的长期读者。她是这份期刊的执行主编,她说这是一份面向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读物,目前是双周刊,定价很低,发行量很大。我随意取了一期杂志,2009年3月上半月刊,定价3元。发行量多大?我没有仔细查询,我的印象,每期有几十万份之多。我写这篇随笔,没有征求赵婕的意见,随感而发,不必专门查询。
这样一份期刊,令人惊奇的是,不论你翻阅哪一页,以高于70%的概率,你会发现那一页的内容,必是仔细选择或编辑过的,文字也必是认真审阅或润色过的,所以显得与众不同。在编委的名字后面,与期刊编委会常见的列名方式不同,这里,每位编委都有职责。三位编委的职责分别是“选题总监”、“流程总监”、“文字总检”。以我的阅读经验,目前国内常见的大众期刊(包括报纸),每期里面(包括硬性广告和软性广告)若见到10%的内容和文字称得上“出色”,就已经是一份出色的期刊了。其余的内容和文字呢?我认为读者也能够谅解,因为记者和编辑忙于应付他们日益艰难的处境——市场、收入、内容及作者的水平、出版界的监管政策、大众品味及教育普遍失败的后果等等。大约2003年以来,中国的人均GDP水平开始进入一个足以诱致报刊价格迅猛增长的阶段。不过,这样一个依照各国统计经验由人均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率决定的文化产品需求迅猛增长的阶段,恰好陷入一个艰难的处境。金融危机导致了经济萧条,大众的收入远低于预期。而对期刊的需求,收入弹性通常较高。也就是说,消费者的收入下降百分之一,可导致期刊销量下降超过百分之一。记者和编辑如何应付这种困境呢?与我们周围发生的其它事情一样,不难推测,他们会为期刊的文章“掺水”,例如,以90%的比率掺水。
由此看来,《启迪》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一定很辛苦。因为,据我的观察,他们收入并不高。他们编辑的杂志,完全没有广告,而且文字的掺水比率很低,例如,低于30%。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呢?首先,我很可以借梁先生的话,说这是一种要以出家的精神来做的编辑工作。其次,我发现他们发表的文字多是从其它报章杂志摘编的。今天,在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切不可轻视了摘编的工作。我以前论证过,为什么在这样的时代,大众早已无暇读书甚至无暇思考。大约十年前,我们的期刊编辑及优秀记者就开始承担替大众读书和思考的任务了。若要这几位年轻人每两星期将一份几十页的刊物(以不低于70%的概率)装满被我称为“出色”的文字——从那些过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世界并惟其如此而被普遍忽视了的无数报刊里筛选出来的文字,谈何容易!
“很多人一辈子读《红楼梦》,每次都看到不一样的意思,古人反复读为的不是这个,他是每次都读到同一个意思。他是要再三地提醒自己,比如,‘当一个人对你做错事之后,你不要愤怒,你反而要去想他为善或为恶的理由,然后你就不会愤怒了’,容不容易懂?做不做得到?这种书不是要你明白它的意思,是要你去做。所以真正读书读得好的人都会被某一本书变成另外一个人。古代读书人一定要是一个好人,如果不是一个好人证明书没有读好。所以读书是一种修炼,……我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我发现今天大家只是把读书当作一个工具,通过它拿到什么东西。读书其实是一种精神修炼,是我们已经失落的一个传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恢复它,找一本书去修炼自己,追求自己的变化”(《启迪》2009年5月上半月刊第14页)。这段十分口语化的文字,是梁文道说的,摘自《城市画报》。
写到此处,我不能不继续引述梁漱溟那篇讲词里其余的文字,接着上面的引文:“此时即如出家和尚出家时,觉得世人都在梦中,而自己甚为孤独,……在普通和尚很少这样激动,这样决心,自动发愿出家;如果那样的出家,等于未出家,他虽出了家,不过随随便便念念经,其生活是同世人一样的无聊。这样的生活是无味的生活。如果乡村运动者不是自动出家,在内心没起了激动,仍系鬼混度日,这是最冤枉最无味的生活。如果我们真是发愿而来,我们应当真的像和尚一样感到孤独,常常念着众生,……一个人很容易一阵明白,一阵糊涂;明白时很容易明了他的责任,糊涂时便恍惚忘记了。这只有常常提醒自己,要问出一个很真切的心来。如果不是真想干,干脆的不如不干;如果真想干,那么应该很深沉的内决于心,虽有时糊涂恍惚,也可觉醒的。”
谨以此文向赵婕和她的编辑们致敬,向每一位以出家的精神从事教育事业的同仁致敬。
《财经网》网友:
xiexie
2009-06-11 18:21:43
《财经网》网友:
致敬!我女儿长大了,也会她订一份。
分享 | 评论 (0) | 阅读 (273) | 固定链接 | 发表于 21:49
该日志已被搜狐博客录用:http://blog.sohu.com/stock/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