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胡因梦演讲稿
内心暴力
人欲横流。我们被消费、广告、名牌所刺激,被不断想要变得更好的想法所刺激,欲望越来越多。我们没有看到广告是在利用人心脆弱的一面做陷阱,落入这个陷阱之后,我们就只能跟随经济发展的趋势,完全无法用清明的头脑面对这个世界,于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极端物化,我们生命的运作模式就建构在对物化需求的满足上,并且这个需求被刺激得越来越复杂。十年前二十年前,大家可能已经觉得生活条件不错,可是,当我们逐渐习惯于有过滤水和冷气等方便设备的环境,可以让自己活在一个舒适状态的时候,我们就被宠坏了,变成一种非常害怕生活不方便的生物。这时候就容易造成心理学所说的,人会因为种种的不方便,或者种种舒适生活没有办法实现,而产生挑剔、挣扎等种种内心波动。在一个禅定者看来,这些波动就是内心暴力。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人就开始误入歧途,从单纯的、祥和的、与大自然相融合的自然人,变成多病的文明人,这些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身心失衡、内分泌失调等等。
惯性模式
我们以为我们惧怕的是外在的天灾人祸,是生命的不可掌控与无常,但事实上我们真正不能掌控的是自己。这话怎么讲?因为深深关照我们诶一个起心动念,会发现每一个念头都不简单,其底端都有一些从小到大养成的某种观念、概念,或者由过往经验留下的一些回忆,它们驱使我们产生更多无法控制的念头。
我们待人的惯性模式与我们长期积累养成的某种心态有关,它造成与他人之间的纠葛。譬如说一个人不喜欢笑,就会引起周围人的一些反应,譬如排斥、压力和敌对,而不喜欢笑这件事可能与原生家庭的某种教育方式有关。所以如果我们任由惯性模式发展,不去研究它,也不去揭露它,就会一直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影响;而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探索自己,就会看到很多真相,进而改变惯性模式。
克里希那穆提讲过一句话,所有问题全部都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我们容易有一个错觉,以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有一个区隔,但事实上内在世界在改变着外在世界。
恐惧与逃避
恐惧跟人的焦虑有关。西方世界很有影响的一位比丘尼 佩玛丘卓指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本焦虑,因为人对死亡有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会让人感到自己是孤独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是一个孤岛,我这个孤岛是有界分的,你是你,我是我。我希望我这个孤岛能和你融合在一起,不要再有这些防范,不要再有这些队里。但是由于这个肉体形成的障碍,肉体里的小我怕自己受到伤害,这种自保机制就会让我们时时刻刻觉得不安全,我们似乎需要时时刻刻得到别人的认同、赞同和共鸣,内在的焦虑不安才能得到纾解。这种内在焦虑让我们没有办法安静,它让人产生一种欲望,就是逃避自己。
我们的逃避方式非常多,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人类整个文明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一场自我逃避的活动。人们发明了电影娱乐,在视觉幻觉里逃避自我存在的焦虑感。我们看电影其实就是为了逃避生活的乏味和无聊。虽然乏味和无聊使我们存在的本质,但人类奋力挣扎,不想让自己活在这个本质里,就制造出一些五颜六色的文化,以逃脱对无聊的焦虑。然而,我们制造的娱乐越多,离自己也就越远。时下我们热衷于网聊和微博,这种沟通的欲望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逃避孤独、寂寞、乏味和无聊。
我
每个人都有一个“我”,可是没有多少人真正彻底地检查过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大部分人都是在盲目地跟随外界过日子。然而当我们把外在活动停下来,审视自己,就会发现自我原来是由一层一层的认同,跟一层一层的意识形态包裹而成的,当中并没有一个实质性东西。
人欲横流。我们被消费、广告、名牌所刺激,被不断想要变得更好的想法所刺激,欲望越来越多。我们没有看到广告是在利用人心脆弱的一面做陷阱,落入这个陷阱之后,我们就只能跟随经济发展的趋势,完全无法用清明的头脑面对这个世界,于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极端物化,我们生命的运作模式就建构在对物化需求的满足上,并且这个需求被刺激得越来越复杂。十年前二十年前,大家可能已经觉得生活条件不错,可是,当我们逐渐习惯于有过滤水和冷气等方便设备的环境,可以让自己活在一个舒适状态的时候,我们就被宠坏了,变成一种非常害怕生活不方便的生物。这时候就容易造成心理学所说的,人会因为种种的不方便,或者种种舒适生活没有办法实现,而产生挑剔、挣扎等种种内心波动。在一个禅定者看来,这些波动就是内心暴力。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人就开始误入歧途,从单纯的、祥和的、与大自然相融合的自然人,变成多病的文明人,这些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身心失衡、内分泌失调等等。
惯性模式
我们以为我们惧怕的是外在的天灾人祸,是生命的不可掌控与无常,但事实上我们真正不能掌控的是自己。这话怎么讲?因为深深关照我们诶一个起心动念,会发现每一个念头都不简单,其底端都有一些从小到大养成的某种观念、概念,或者由过往经验留下的一些回忆,它们驱使我们产生更多无法控制的念头。
我们待人的惯性模式与我们长期积累养成的某种心态有关,它造成与他人之间的纠葛。譬如说一个人不喜欢笑,就会引起周围人的一些反应,譬如排斥、压力和敌对,而不喜欢笑这件事可能与原生家庭的某种教育方式有关。所以如果我们任由惯性模式发展,不去研究它,也不去揭露它,就会一直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影响;而如果我们回过头来探索自己,就会看到很多真相,进而改变惯性模式。
克里希那穆提讲过一句话,所有问题全部都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我们容易有一个错觉,以为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有一个区隔,但事实上内在世界在改变着外在世界。
恐惧与逃避
恐惧跟人的焦虑有关。西方世界很有影响的一位比丘尼 佩玛丘卓指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根本焦虑,因为人对死亡有自觉意识,这种意识会让人感到自己是孤独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是一个孤岛,我这个孤岛是有界分的,你是你,我是我。我希望我这个孤岛能和你融合在一起,不要再有这些防范,不要再有这些队里。但是由于这个肉体形成的障碍,肉体里的小我怕自己受到伤害,这种自保机制就会让我们时时刻刻觉得不安全,我们似乎需要时时刻刻得到别人的认同、赞同和共鸣,内在的焦虑不安才能得到纾解。这种内在焦虑让我们没有办法安静,它让人产生一种欲望,就是逃避自己。
我们的逃避方式非常多,所以克里希那穆提说,人类整个文明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一场自我逃避的活动。人们发明了电影娱乐,在视觉幻觉里逃避自我存在的焦虑感。我们看电影其实就是为了逃避生活的乏味和无聊。虽然乏味和无聊使我们存在的本质,但人类奋力挣扎,不想让自己活在这个本质里,就制造出一些五颜六色的文化,以逃脱对无聊的焦虑。然而,我们制造的娱乐越多,离自己也就越远。时下我们热衷于网聊和微博,这种沟通的欲望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为了逃避孤独、寂寞、乏味和无聊。
我
每个人都有一个“我”,可是没有多少人真正彻底地检查过这个“我”到底是什么,大部分人都是在盲目地跟随外界过日子。然而当我们把外在活动停下来,审视自己,就会发现自我原来是由一层一层的认同,跟一层一层的意识形态包裹而成的,当中并没有一个实质性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