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莎拉.布莱曼的艺术生涯与其歌曲
莎拉.布莱曼,来自英国的跨界音乐女高音歌唱家,世界古典跨界唱法的历史革命者。她在中国被称为“月光女神”,在欧洲被称为“The angel of music”,在日本她被冠上了“世界の歌姬”的称号。她是继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后世界乐坛涌现出的另一个天后级人物,她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位在两届奥运会开闭幕式上演唱过主题曲的女歌唱家。她还将有望在2015年成为世界上首位在太空放歌的专业歌手。她是世界古典跨界音乐的开创者和标志性艺人。在世界歌坛古典、流行、跨界音乐互相交融的今天,莎拉布莱曼无疑站在了这个潮流的最前沿。 她是格莱美最佳古典女艺人。1960年8月14日,莎拉出生于英国,从小她就目标明确地要成为一名艺术家。她3岁开始学习芭蕾舞并在当地的节日庆典中登台表演。11岁时,莎拉进入艺术学校学习爵士和表演。期间,有一次她由于被其他学生嘲笑而逃学,但她最后还是回到了学校。不过,到那个时候为止,包括她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坚信莎拉.布莱曼将成为一名职业舞蹈家。 母亲保拉至今记得,12岁那年,莎拉在学校的期末汇演上穿着吊带裙,演唱了《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一首歌曲。“我从来不知道她能唱得那么好,当她唱到高音的时候,所有人都为之倾倒。我相信,就从那一刻开始,她就与歌唱不可分离了”她妈妈自豪的说。仅仅一年之后,学校将小莎拉送去参加著名导演约翰·施莱辛格的新作、音乐剧《我和阿尔伯特》的选角,并获得了其中的两个角色。这次小小的成功不仅仅使得莎拉以13岁的年纪首次登上了皮卡迪利剧院的舞台,更激发了她对于舞台艺术长达一生的渴望。 13岁时在John Schlesinger的作品“I and Albert”中扮演维多利亚女王最大的女儿Vicky。她参加了伦敦皇家芭蕾舞学院的面试但却被淘汰。1976年,在莎拉16岁时,她加入了当时著名的BBC节目Pan's People作为舞蹈演员之一。一年后,她离开并加入另外一个组合Hot Gossip,与成员们在电视上表演音乐节目,18岁时发行第一首全英畅销单曲“I Lose My Heart to a Starship Trooper(我的心迷失在了星河之中)”,销量超过了50万并在全英单曲榜中名列第六。后来,莎拉作为Hot Gossip的主唱又出版了多张单曲,但都未能进入全英单曲榜。 1981-1989:音乐剧时期 1981年,莎拉参加当时音乐剧《猫》的面试,结果刚刚开口唱了两句就被打断了。有人通知她:该剧作曲者安德鲁·洛伊·韦伯请她第二天到家里去面谈。21岁的莎拉自然知道这次会面对自己的重要性。为了显示自己符合剧组招聘要求中“与众不同”的要求,她把自己精心打扮了一番,从上到下一身碧绿,还弄了个蓝色的莫希干头,就这样出现在韦伯面前,演唱了韦伯在1976年的作品《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几个月之后,她获得了杰米玛这一角色,杰米玛在剧中是一只非常天真可爱的小猫,而莎拉完全表现出来了这些特质,对于一个21岁的人来讲,能够表现出天真的样子很不容易,因此莎拉走红。在《猫》剧组待了1年之后,莎拉转到查尔斯·施特劳斯的儿童剧《夜莺》中担任主角。有一天晚上,韦伯决定去看一看她在剧中备受好评的表演,结果大吃一惊:这样一副上天赐予的好嗓音,自己竟然白白让她在自己的剧组里耗了一年!这个夜晚改变了韦伯和莎拉日后的事业和生活。他们到那一刻为止仍然保持的工作关系在那之后发生了变化。然而,虽然郎情妾意,两个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各自的婚姻——韦伯已有妻室;而莎拉的丈夫,则是她在Hot Gossip时结识的一位摇滚乐队经理人。一时间,他们的关系几乎成为英国报纸津津乐道的新闻,受到的关注仅次于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小姐的联姻。就在举国上下的沸沸扬扬之中,1984年3月23日韦伯生日当天,这一对有情人终于结为眷属,这也将莎拉的演唱事业一步步带向巅峰。此后,莎拉在多部韦伯的音乐剧中担任主演,包括《歌与舞》和与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合作的《安魂曲》,后者是韦伯专门为其声音创作的,莎拉凭借此作品得到了她第一个格莱美奖古典提名。 1986年,韦伯为莎拉创作了他一生中获得成就最大的音乐剧《歌剧魅影》,这是韦伯专门根据莎拉的音域而创作,莎拉在《歌剧魅影》中扮演女主角克莉丝汀,这一角色是韦伯为她量身定制的,并坚持由莎拉出演,后来当该剧登陆美国百老汇演出时,美国方面以知名度为由要求替换莎拉,韦伯为了让莎拉继续出演,甚至威胁停止上演该剧,最终,两方达成了妥协。至今,歌剧魅影走遍全球,红遍全球,成为世界上最卖座的音乐剧。《歌剧魅影》的故事蓝本,是20世纪初的法国小说家加斯通·勒鲁的同名小说,背景在是著名的巴黎歌剧院。巴黎歌剧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剧院之一,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上演过许多知名的歌剧和芭蕾舞剧。小说讲述了一个面容丑陋的音乐奇才,隐居在巴黎歌剧院的地下迷宫,出没如同鬼魅,他爱上了剧院里一个不起眼的女演员克里斯汀,决心扶植她为大明星。任何妨碍到克里斯汀成名的人,就会被他杀掉。可是他的爱情计划最终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克里斯汀深爱的人是青梅竹马的玩伴,二人至死也不愿分离……故事有着狂热的追求,执著的爱恋和惨痛的无奈。莎拉完全是克里斯汀的化身。安德鲁最懂得莎拉,她是他的克里斯汀,他要让她在自己的音乐中熠熠发光。莎拉具有古典特质的嗓音,与克里斯汀的角色完美融合,古典女高音幽婉、晶莹、透澈,直穿听觉器官,侵占人的内心与灵魂。《歌剧魅影》在一夜之间轰动伦敦,整整一年的门票在短短几天内就预售一空。1988年又征服了美国百老汇,该剧至今仍在上演,据说依然一票难求。《歌剧魅影》中,男主人公魅影为克里斯汀铺垫了成功之路;现实中,安德鲁则成了莎拉成功背后的好男人。《歌剧魅影》让夫妻两人的事业到达巅峰,两人携手步入美国的百老汇,成为耀眼的夫妻档明星。但爱情在事业的顶峰变得稀薄,月光女神也有了爱情高原反应。莎拉厌倦了“妻凭夫贵”的社会报道和舆论评议,她很沮丧。她血液里流淌的独立和自由一天比一天更强烈地折磨着她。此外,莎拉还经历了两次流产。除了不能忍受生活在韦伯的阴影下,莎拉和韦伯的另一个矛盾就是对家庭和孩子的要求,韦伯希望莎拉为他生儿育女,而莎拉却想去做更多巡演。数年后,她无可奈何地公开诉说当时的心情:评论家和媒体“从来不会就我个人的表现来评判我的成绩,不论我的表现有多好”。她感到“在这段婚姻生活中过得十分辛苦”,也许自己太好强。共同的语言——音乐,使两颗心契合了;不同的语言——个性,又让两颗心分开了。“安德鲁,我不想再做你的莎拉了。”有着一张少女面庞的莎拉直接得近乎残忍。1990年,莎拉和韦伯结束了6年的婚姻生活。在这场离婚中,韦伯分给莎拉600万英镑的赡养费和财产,但莎拉说自己对此“毫不动心”并曾试图还给韦伯,但遭后者拒绝。离婚后,两人保持了“朋友关系”。1990年,莎拉与韦伯离婚。但离婚后,莎拉仍然在韦伯的音乐剧《爱的观点》的伦敦卡司中担任女主角。离开《歌剧魅影》后,莎拉参与了在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韦伯作品巡演,并在苏联上演了安魂曲。同时,她也出版了录音室专辑,包括韦伯的音乐剧《爱的观点》的单曲“Anything but Lonely”和两张个人专辑:1988年的《天籁森林》与1989年的音乐剧歌曲集《遗忘的歌声》。 笔者自从儿时就开始喜欢莎拉布莱曼,喜欢她的歌曲,喜欢她的唱法,喜欢她的艺术风格。据记载,莎拉二十一岁面试《猫》的时候,是属于十九世纪末期。而十九世纪的时候,出现了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当时对“浪漫”的诠释是这样的:“浪漫”一词来自拉丁方言及古代法兰西语“romance”,是指中世纪一种叫做“传奇”的民间文学体裁。从时间上讲,音乐上浪漫主义界定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二十世纪初的音乐。所以,联想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笔者认为,莎拉布莱曼的歌曲应该是含有早期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 1990年代至今:个人音乐风格时期 离开音乐剧舞台后,莎拉在洛杉矶开始了其个人事业追求。1992年,她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卡雷拉斯在巴塞罗那奥运会闭幕式上演唱了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主题曲《永远的朋友》,这首歌曲也是由韦伯创作的,两人这次的合作也被传为一时佳话。在不经意间,莎拉听了德国组合Enigma的专辑后,莎拉希望与之合作。她的请求在1991年获得了肯定的答复。她来到德国并见到了制作人弗兰克·彼得森。他们合作的第一张专辑是“Dive”,一张以“水”为主题的流行专辑,该张专辑除了在加拿大获得成功外,其余地区都未达到想要的结果,但这张专辑是她第一次不被评论为成功的“成功”! 整张专辑围绕标题《Dive》展开。是一张比较完备的概念专辑。1994年赴日本与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戈举办巡回演唱会。1995年的摇滚专辑《飞》,是莎拉和彼得森合作的第二张专辑,这是一张以摇滚为主题的专辑,当中的主打歌曲《名誉至上》提高了莎拉在欧洲的知名度。这首歌曲是莎拉跨界音乐的独特形式,歌曲的开头和结尾都以歌剧选段《La wally》用美声唱法演唱,歌曲的高潮部分用巧妙地方式将流行部分天衣无缝地衔接起来,让人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唱法的融合。莎拉与克里斯汤普森在此专辑中演唱了How can heaven love me。1997年,一首《告别时刻》(Time to Say Goodbye)创造了跨界音乐上的一个奇迹,在1996年,德国著名拳王亨利.马斯克为准备结束自己具有传奇生涯的运动经历而筹备了一场告别拳赛,他特意找到自己非常钟爱的歌手莎拉布莱曼,邀请她在自己的告别赛上进行演唱。莎拉欣然接受,而后经过精心筹划、挑选,最终选中了这首《Time to Say Goodbye》莎拉还邀请到波切利与自己联合演出。然而在当年11月份举行的拳赛上,亨利.马斯克却意外落败,令人感叹不已。而当此时《Time to Say Goodbye》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旋律响起时,当莎拉和波切利开始倾情演唱时,此情此景令闻者无不动容!而《Time to Say Goodbye》以及莎拉布莱曼的名字,则深深印入听众们的心中。后来有媒体甚至将之形容为“一个拳王传奇的告别造就了另一个音乐传奇!” 次年,以这首曲目为主打的个人专辑一发行便以万钧雷霆之势,横扫古典流行跨界音乐领域,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赞誉,曾经登上欧洲冠军歌曲宝座,更在全世界获得了其他古典音乐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发行量。由莎拉布莱曼和安德烈·波切利的演唱 ,这首歌曲仅在德国的销量在短时间内就突破了300万,成为德国史上最畅销的单曲,同时在许多国家也取得了成功。因此,1996年“Fly”再版时,加入了“Time to Say Goodbye”作为第一首曲目。 1997年出版的个人录音室专辑《永志不渝》后在美国发行时为“Time to Say Goodbye”,专辑随着主打曲目《Time to Say Goodbye》的爆红而流传甚久,不久就在许多国家地区获得了黄金唱片的荣誉。而这张唱片的精彩之处远不止这一首曲子,整张专辑充满了迷人的气质和整体艺术感,管弦乐配器部分由世界著名的伦敦交响乐团演奏,体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大气与宏大。除了和波切利的合作,莎拉布莱曼还与阿根廷男高音杰希.库拉合作演出了两首水平极高的曲目:《爱的箴言》和《为我守侯》。还有其他古典风格的曲目,并翻唱了如《谁想永生》与《你将归来》等经典歌曲。由此张专辑,莎拉在世界的知名度空前提升。1997年,莎拉在伦敦的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举办了个人音乐会“Sarah Bright man In Concert”,嘉宾包括安德鲁·洛伊·韦伯和安德烈·波切利等。这场演唱会主要是演唱的古典作品。随后举行在欧洲部分国家的“A timeless evening with Sarah Bright man”巡演,这是莎拉对个人巡演展开的第一次尝试。 1998年-1999年,莎拉的新专辑Eden(伊甸园/重返失乐园)逐渐在全球发行,这是一张带有莎拉的”幻想“的专辑,以翻唱为主,是莎拉对“莎拉式”跨界专辑的第一次尝试。 一曲神秘色彩的“ in pa radium”《在天堂里》揭开了专辑的帷幕。这是她和彼特森合作之作,演绎了异国风情的人间祈祷。主打歌“EDEN”《伊甸园》将声音电子效果化,莎拉拉性感的声音和背景中的格里高利圣咏交织在一起,仿似游走在迷离的时空之中。古典和流行再度完美融合,充满热情的表白“so many things”《如此多的事》莎拉亲自填词。以擅唱音乐剧的她当然不会忘记精选出经典的歌剧片断。大胆地演绎了迄今为此仍以男高音主称的普西尼《图兰朵》中的经典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以及亨德尔抒情咏叹调《让我痛哭吧》。 此张专辑中还收入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抒情歌,坎斯纳斯的民谣《风中之尘》、 绝美典藏意大利美声版之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拯救我》、法国电影配乐名家嘉布烈尔亚赫精心制作 《有一天他将回来》、电影《教会》经典主题、唯一作曲者授权演唱版《幻梦之中》。1999年开展重返失乐园巡演 ,并在南非太阳城录制了巡演现场DVD,随后发行成“One night in Eden”DVD。 笔者自小就听莎拉布莱曼的歌曲,从听觉上,笔者认为莎拉布莱曼的歌曲曲风多样,艺术情感丰富,表现力极为强大。她的歌曲有英语歌曲、法语歌曲、意大利通俗歌曲、意大利歌剧以及英意混搭的歌曲。堪称多种多样。 笔者喜欢她的每一种以音乐,笔者是一名美声学者,专业方面与莎拉有很大联系。美声注重意大利歌剧。莎拉所演唱的有亨德尔时期的歌曲,例如《让我痛哭吧》以及歌剧咏叹调《今夜无人入睡》,她有能力让自己把歌曲表现的淋漓尽致。从笔者的知识层面来看,歌剧在意大利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反映了各个阶层的文化生活。在十九世纪下半叶,意大利歌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莎拉布莱曼对歌剧的诠释,可以说是再次将经典推举出来,将经典进行了一场革命。 2000-2003:主流音乐领域的成功 1999-2000年,莎拉的千禧年新专辑《la luna》(月光女神)发行,此专辑给人营造了一种神秘、飘然的感觉,是以月亮为主题的一张专辑。其中的主打同名曲《la luna》是选自歌剧《水仙女》的一段咏叹调,并由莎拉亲自重新填词的力作,翻唱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抒情曲、奥斯卡金奖电影《毕业生》插曲的《斯卡布罗集市》更成为中国乐迷们最熟悉的旋律,专辑中还有改编自贝多芬交响乐的“迷失的孩子”,有西班牙最受欢迎的合唱团“Meoano”1988年的畅销金曲“Hijo De La Luna(月亮之子)”的全新演绎,有全球网友推荐的最具“神秘色彩”的单曲《忧郁的星期天》,让人惊诧高音演绎的忧伤同样婉约和美丽,莎拉还翻唱了有着古典摇滚音乐里程碑作品之称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苍白的浅影)。最后一首是《moon river》,那熟悉的旋律,让人沉醉在逝去的年代。或许世纪之交是宜于怀旧的,在莎拉的歌声的引领下,听者与歌者跨越时空的阻隔,相约在音乐的国度。2000年底至2001年,莎拉陆续开展自己新专辑的新一轮全球巡演( la luna tour)。足迹遍达美国,加拿大,欧洲,特邀Josh Groban与她合唱爱情合唱曲《there for me》,这次在美国的巡回演出票房达到了1220万美元。 2001年,莎拉出版了古典风格的精选专辑《金选》,对其前几年古典跨界的音乐探索做了总结,并且首次演唱了许多经典的古典作品,例如《Ave Maria(舒伯特)》(圣母玛利亚)1993年电影《秘密花园》主题曲《winter light》冬之光等。2001年还出版了《encore》 主要收录音乐剧时期的作品,《苍白的浅影》收录两首歌的许多混音版本。 2003年,莎拉出版了Harem,这张专辑莎拉开拓新的音乐领域:舞曲风格的中东音乐。这张专辑以中东传说和音乐为素材全新创作,在编曲部分加入了中东特色乐器、恢宏庞大的弦乐队、时尚的电子音乐元素,配上她莎拉举世无双的天籁歌声,营造出奇妙神秘的梦幻色彩。听这张唱片,就仿佛是一次从远古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奇幻旅行,令人心旷神怡、浑然物外。莎拉自己虽为欧美人,但这张专辑一点都不是人感到丝毫异感,莎拉曾也表示:“在《Harem》中,我希望能够营造出一些中东的味道,加强节奏感,我对于一些描述阿拉伯景致的电影,像是《阿拉伯之夜》或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等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广袤沙漠、无垠空间以及那种平和与充满灵性的感觉十分着迷,这本来是我创作这张新专辑的出发点,但当我沉浸在土耳其以及中东音乐里-尤其是最近中东地区新创作的舞曲之后,我对这张新专辑的整体概念才成型,我希望能够透过音乐表现出影像的感觉,这些音乐与灵感为我搭建出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创意的巨幅空间架构。” 在这张专辑中,莎拉挑战了自己,打开专辑首先到来的是专辑同名曲《 harem》,改编自《cannon do mar》,勾勒出了整张专辑的情境与想像空间,莎拉还大胆用流行音乐风格全新演绎了爵士名曲《What a wonderful world》,使得这首歌曲带给人们更多地感受和焕然一新的感觉。改编自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一段咏叹调的跨界经典:《It's a beautiful day》,让人感到一位女子等候丈夫多年却未归的绝望悲感。曲名即明显反映出歌曲意义的《The War Is Over》传达出要以爱解决冲突的讯息;莎拉与伊拉克歌手卡珊·艾尔撒希尔的歌声在甘乃迪悠扬的小提琴伴奏中,精巧而感人地融合在一起。肯尼迪同时也在此专辑另一首歌曲《Free》里担任演出,这首歌曲的灵感来自於一首法国抒情诗,热爱自由的意念回荡於整首歌曲间,这同时也是整张专辑的核心概念。莎拉的想像力也为一些经典老歌着上新的色彩,她将这些经典歌曲浸在启发她的东方氛围中,像是《Stranger in Paradise》藉由丰润的管弦乐回响出性感艳丽的鞑靼舞曲气息,衬托着莎拉闪烁微光的美妙歌喉;《Harem》专辑同时也以一系列优美的新曲回旋出启发整张专辑的灵感源头,像是《Beautiful》、《Arabian Nights》、《What You Never Know》《Mysterious Days》、《Until The End Of Time》、《The Journey Home》等等,这些歌曲全由印度电影配乐大师拉曼所谱写。此外,莎拉之前录制过的《You Take My Breath Away》在此也有另一番全新的诠释。《harem》是以中东传说为基底所编织而成的一次音乐奇想之旅,整张专辑呈现出来的是广袤沙漠、无垠空间以及那种平和与充满灵性的感觉。这张专辑可能是莎拉到目前为止最独特且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harem》在Billboard 200榜单中最高排名29,跨界榜单第一名。2004年发行《harem》专辑的MV合辑:“A desert fantasy”,莎拉远赴中东参与MV的摄制。2004-2005年的Harem world tour巡演,其全球票房达到6000万美元,其中在北美地区取得了1500万美元。这次巡演莎拉首次到了中国大陆开展。这次巡演是莎拉个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世界巡演,从精心设计的六芒星舞台到每首曲目顺序的安排,再到令人赞叹不已的“特技”,都能看出莎拉布莱曼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艺人,巡演中小范围非公开发行稀有专辑《the harem tour》。 笔者是客观的看待莎拉的发展,虽说是客观,但是莎拉的成长看在眼里,只能说是她是一个自信的女子、优雅的女子、奋斗的女子。她不止是唱别人的歌曲,她还创作自己的歌曲,属于自己“革命经典”以后的自我歌曲。笔者认为艺术创新,首先必须是观念的更新,技巧是其次的。这两方面莎拉都做到了,观念的更新,她对经典的革命便体现出来了。技巧更不用说,一直以来的成长,完整的诠释了莎拉独有的技巧与曲风。 2006-2011:打开亚洲、拉美音乐市场 2006年初,莎拉在北京新年音乐会上演唱了:《卡迪斯少女》“Les Filles De Cadiz”、《随时随处》“Anytime Anywhere”、音乐剧《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选曲《感受美丽》“I Feel Pretty”和《今夜》“Tonight”、《告别时刻》“Time to say goodbye”、音乐剧《窈窕淑女》选段《我可以整夜跳舞》“ I Could Have Danced All Night”。2006年出版了她出道以来第一张MV精选合集“Diva: The Video Collection”。同时,一张收录她畅销单曲的精选集“Diva: The Singles Collection”也一起面世,并再次登上了美国Billboard跨界榜单的榜首。2006年10月25日,莎拉在南宁大地飞歌的演唱会上演唱了:《随时随处》“Anytime Anywhere”、《告别的时刻》“Time to say goodbye”、音乐剧《艾薇塔》(Evita)选段《阿根廷别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2007年7月,莎拉参加了《纪念戴安娜王妃逝世10周年音乐会》的演出,与美国古典跨界歌王Josh Groban合作演唱著名音乐剧《歌剧魅影》中的著名唱段:《我对你唯一的要求》“All I Ask Of You",全英国有超过1500万观众通过转播观看了这场演出。2007年7月,她来到中国上海参加了Live Earth的义演,她演唱了:《今夜无人入睡》、《月亮》“La Luna”和《告别时刻》“Time to say goodbye”。但这次演唱中途现场音响突然失灵,传不出莎拉的声音,莎拉却还是在舞台上冒着大雨演唱完了所有曲目,让人心生敬佩这样一位漂洋过海不计酬劳的异国好友。可现场的乐团也频发“意外”-----《告别时刻》拉慢了拍子,莎拉只好硬撑着气演唱了下来。2007年8月,莎拉在日本大阪的世界田径锦标赛开幕式上演唱了主题曲《奔驰》。2008年1月,莎拉发行了她自《harem》以来的第一张新录音室专辑——略带哥特风格的《真爱传奇》“Symphony”,专辑主打曲《Fleur's Du Mal》(恶之花)以带一点悬疑的管风琴,哥特摇滚磅薄气势拉开整张专辑的序幕,同名歌《Symphony》(交响曲)翻唱自德国Silbermond 乐队的《Symphonie》,是该专辑主打情歌;《Canto Della Terra》是与跨界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等待十年的再度合作;《Sanvean》翻唱自暗潮团体 Dead Can Dance 的《Sanvean (I'm Your Shadow)》;《I Will Be With You(Where The Lost Ones Go)》(我将与你同在)翻唱自挪威女歌手Sissel Kyrkjebo的同名曲,是口袋妖怪10周年动画剧场版电影的主题片尾曲,在发行的单曲版本和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个人演唱会里是与 Chris Thompson (克里斯汤普森)合作的,而在本专辑是与 Kiss 的主唱 Paul Stanley重新录制了一个版本;《Schwere Tr?ume》(沉重的梦)改编自奥地利作曲家和指挥家 Mahler 的作品;《Sarai Qui》(你定会在那里)翻唱自 Faith Hill 演唱的电影《珍珠港》主题曲《There You'll Be》,与意大利男高音Alessandro Safina用意大利语合唱,比原曲更加大气磅礴;《Storia D'amore》(爱的故事)是一首古典作品,貌似来自意大利的同名电影;《Let It Rain》(下雨吧)是原创的都市格调情歌;《Attesa》(期待)则是一首从 Pietro Mascagni 的《Cavalleria Rusticana》中得到灵感重新创作的古典作品;再次体现莎拉高音领域的繁荣。《Running》这个单曲改编自 霍斯特 的《The Planets》,在这张让人等待五年之久的专辑中,莎拉的声线始终还是如此出类拔萃,除了赞叹,唯有倾听!该专辑也创造了莎拉发行专辑在Billboard 200榜单中的最高名次——第13位,其同名巡演也在2008年十一月于墨西哥展开,此次巡演在北美地区的总票房超过了1000万美元,成为了2008年度北美地区最成功的巡演之一,此次巡演在 2009年2月至4月转赴东亚地区,中国大陆的巡演城市包括北京、南京、上海和广州,香港与台北也是此次的巡演城市。那次巡演无论是从灯光舞美,还是莎拉的表现,无疑成为观众们一生中难忘的回忆,奇特的镜面反射舞台让人随时都准备惊呼!但唯一遗憾的是,这场世界巡演并没出版任何发行物,官方称当时因为舞台设计和曲目安排特技等拍不出来舞台的效果。2008年1月中旬在奥地利维也纳的斯蒂芬大教堂举行了一场小型演唱会。主要预习年底巡演曲目。2008年8月8日,布莱曼与中国歌手刘欢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英文和中文共同演唱了本届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You and Me)。11月4日,莎拉发行了她首张圣诞节日专辑“A Winter Symphony”。同年底,她还在由同名的摇滚音乐剧改编的电影“Repo! The Genetic Opera”(遗传学歌剧)出演了角色:Blind Mag。2009年1月,莎拉又被任命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EXPO在英国的宣传大使。2009年7月,在日本富士电视台建台50周年的特别制作——电影“Amalfi: Megami No 50-Byou”中,莎拉出演了她自己的同名角色。同时,日本也发行了一张莎拉的精选集——“Amalfi - Sarah Brightman Love Songs”同年,莎拉在苏格兰拍摄了喜剧爱情音乐电影“Cosi”,在其中饰演一名女指挥家。2010年2月莎拉布莱曼的新单曲献上了最诚挚的祝福,这是她在冬季奥运与某厂商合作献唱的歌曲《Shall be done》,MV里有声音从森林里穿过山间,越过田野,来到了孩子们的耳边。有孩子打开窗探出了头、而有孩子停下脚步转过了身,每个人好奇著那飘渺的声音是在何方,各各朝著那神秘的森林里走去,去寻找那声音的源头,欢迎您一探那森林里的秘境,2011年参加中国湖南卫视小年夜春晚。献唱斯卡布罗集市、今夜无人入睡。2012年末 公开发行最新专辑《Dream Chaser》(追梦者)第一张单曲《Angel》(天使)的歌曲和MV,同年通过医学检测,预计在2015年10月或11月搭乘“联盟”号飞船进入太空,前往国际空间站。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太空发声的专业歌唱家。2013年一月中旬,在日本先行发售最新专辑《dream chaser》(梦追人),这是一张充满美好希望的专辑,里面装着一个美丽的梦,而且不只是一个梦这么简单,这个梦快要实现了。这是莎拉的一个美丽的即将实现的梦想,这是她为自己做的一张能记录自己表达自己梦想的专辑,也想和她的粉丝们来分享她的快乐。作为一个在欧美乐坛非主流性的歌手,相比新专辑更多的新闻就是她为她的太空之行全面做准备的一系列报道,不知道什么时候莎拉布莱曼在心里早已埋下了太空梦的种子,上一张比较贴近太空概念的专辑应该是《La luna》,但在她拍摄的新专首单MV中我们好像看到飞往太空是Sarah从小的一个梦想,仔细想想我们何曾不是在小时候也梦想过自己能像鸟儿一样飞翔,飞到最高最远的地方,让自己置身迷幻的星星与月亮的海洋中,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有多少人还会坚持着自己儿时一直期盼的那个梦?可Sarah此时做到了,至少她能记得这个在别人看来稚嫩但又神往的梦想·高强度痛苦的体能训练并没有磨灭掉这颗“宇宙女神”的宇宙梦。一张好的专辑不仅仅要有好的音乐更要有好的意义,不管是商业上的精神上的还是个人上的,在描述美好梦境的《Dream chaser》里Sarah做到了!这又是一张好专辑!《Dream chaser》是一张比较自我的专辑,因为这里面装的是莎拉的梦。2013年6月起从中国起跑"dream chaser world tour"(梦追人世界巡演)。2013年底公布将演唱日本电影《神的病历簿2》主题曲:《神的病历簿~Keep the light~》由钢琴家辻井伸行(25岁)作曲,小说《神的病历簿》原作者夏川草介作词,曾为TBS系日剧《半泽直树》等作品作曲的服部隆之(48岁)担任编曲。这是莎拉首次专门为电影献唱,她充满干劲地表示“我将用心唱好这首歌”。 2014年3月19日,新精选集《Voce-Sarah Brightman beutiful songs》在日本独占发售,主打曲便是日本电影《神的病历簿2》主题曲《The chart of love-keep the light》,此外还收录了2010年未公开发行的单曲《Done》,整张专辑的选曲都与日本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也是莎拉对日本多年来支持她的歌迷们送上的一份薄礼。 笔者一直很喜欢莎拉布莱曼,可以说是从小就喜欢,笔者学习的是美声歌曲演唱,一直和莎拉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以上笔者说到的莎拉布莱曼的简史中,她所有的歌曲,翻唱的也好,原唱的也好,都是歌剧类美声类经典类,不是专业的,莎拉是不碰的。这让笔者更加敬佩她。莎拉从小就热爱艺术,热爱歌唱,她的歌,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意大利歌剧中,她带有自己的一丝独特的轻巧、空灵。她的英文歌曲里大多带有意大利语,将歌曲的韵味通过语言的对比而表现出来。莎拉的通俗歌曲,不仅仅是通俗的大喊大叫,而是带有经典的味道,更带有自己独特的唱腔。《毕业生》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斯卡保罗集市》是笔者最喜欢的一首歌曲。歌词意境美,歌者歌声动听。将思念之情得到很好的表达。同张专辑里还有一首是笔者比较喜欢的《winter in July》,这首歌曲的节奏以及音乐非常的美,动感上更带有奇特。 以笔者多年来对莎拉的了解,笔者认为莎拉的曲风将会一直保持下去,艺术特色可能会稍稍变动,但是主题围绕的永远会是创新。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希望莎拉可以一直坚持她的音乐梦想,一直走下去。笔者作为一直关注莎拉的人,笔者会永远支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