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号鸟
人没法回到过去,所以会追悔那些已逝去的;没法跳跃到未来,所以会期待那些还未曾到来的。人的身体活在现在,而心却时常徜徉于过去和未来。很多不幸其根源就在于此。还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那只寒号鸟吧?当时大家都认为她很笨,非常非常的笨。怎么整天只想着明天磊窝呢?为什么心里只有明天而没有今天呢?现在想来,每个人不也都是一只寒号鸟吗。我们总是期待着下一顿丰盛的大餐,下一次感情,下一份工作,下一次与朋友亲人的团聚甚至下一世的人生,却不把心真正放在当下的这一次上。回想一下,是不是在每次旅游开始的时候,都在期待着目的地,而没去观赏路上的景色;而到了目的地,又总是还没游完一个景点,心里已经盘算着下一个景点了。陪同的导游,为了游客的安全,总是会善意的提醒: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只可惜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无法让自己的脚步停滞,若不抽出身来留意周边的美景,只恐怕到了路的尽头回首往来时,记忆里留下的只有一双一双零落苍白的脚印。
人的意识来源于感官经验。因此,意识的运作必然受到感觉系统的限制。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身体运动的感知,不是来源于运动后的结果,而是来源于运动前的预测。大脑的预测准确率很高且会根据遍布周身的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迅速修正预测。只有当预测与其后的反馈之间出现重大的偏差时,大脑才会将获得的反馈信号转换为对身体的感知。这是一种非常节省大脑资源的做法。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以预测为主的意识结构,使人们的思维习惯偏向于未来,而非现在。
同样的一种感悟生发于不同时空里有着完全不同经历和思想的人们.
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难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夏元鼎:"崆峒访道至湘湖 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
无名氏:"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罗丹:"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其中最为中国普通大众所熟悉的,非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莫属.我没有细读过钱老先生的这部书,但我觉得下面引用的这个评论比较忠实的描述了他的想法:"《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写到这儿,诸多罗密欧朱丽叶或泰坦尼克号式的爱情故事又浮现在了脑海里.他们对爱情的执着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追求真爱的过程总是充满了期待与不安,惊喜与沮丧.情节的起伏强烈的激荡着观众的情绪.这样的故事总是以悲剧结尾,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故事的创作者或许正是想以此来避免他笔下的主人公进入那个"金漆的鸟笼".
从大学到硕博,专业换了,不变的是对真理的追求.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因为我缺乏对一个课题穷根究底式的探索.在这方面,我也是一只寒号鸟.总认为想要找到的真理就在下一个还未探知的领域.可在那儿刚刚得到一些肤浅的了解,又忙不迭的奔走了.恩格斯说人类对真理的探索只能走一条从相对到绝对的无限接近的道路.如果真是这样,人生短短的几十年,有怎能实现这个理想呢?那些晚年转向哲学以致宗教的科学巨人们,或许也源于这样的感叹以至于遁入形而上学的领域以此寻求人生最后的慰藉吧.
以有涯随无涯,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
人的意识来源于感官经验。因此,意识的运作必然受到感觉系统的限制。最新的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对身体运动的感知,不是来源于运动后的结果,而是来源于运动前的预测。大脑的预测准确率很高且会根据遍布周身的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迅速修正预测。只有当预测与其后的反馈之间出现重大的偏差时,大脑才会将获得的反馈信号转换为对身体的感知。这是一种非常节省大脑资源的做法。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以预测为主的意识结构,使人们的思维习惯偏向于未来,而非现在。
同样的一种感悟生发于不同时空里有着完全不同经历和思想的人们.
苏轼:"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难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夏元鼎:"崆峒访道至湘湖 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工夫 "
无名氏:"尽日寻春不见春 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罗丹:"生活中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而其中最为中国普通大众所熟悉的,非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莫属.我没有细读过钱老先生的这部书,但我觉得下面引用的这个评论比较忠实的描述了他的想法:"《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写到这儿,诸多罗密欧朱丽叶或泰坦尼克号式的爱情故事又浮现在了脑海里.他们对爱情的执着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追求真爱的过程总是充满了期待与不安,惊喜与沮丧.情节的起伏强烈的激荡着观众的情绪.这样的故事总是以悲剧结尾,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而故事的创作者或许正是想以此来避免他笔下的主人公进入那个"金漆的鸟笼".
从大学到硕博,专业换了,不变的是对真理的追求.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因为我缺乏对一个课题穷根究底式的探索.在这方面,我也是一只寒号鸟.总认为想要找到的真理就在下一个还未探知的领域.可在那儿刚刚得到一些肤浅的了解,又忙不迭的奔走了.恩格斯说人类对真理的探索只能走一条从相对到绝对的无限接近的道路.如果真是这样,人生短短的几十年,有怎能实现这个理想呢?那些晚年转向哲学以致宗教的科学巨人们,或许也源于这样的感叹以至于遁入形而上学的领域以此寻求人生最后的慰藉吧.
以有涯随无涯,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