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们去哪儿?
“爸爸,我们去哪儿?
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
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
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
我们去圣米歇尔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
这个《爸爸,我们去哪儿?》不是那个炙手可热的“爸爸去哪儿”,法文名为“Ou on Va, Papa?”。这本书的中译本出版于2010年,作者让-路易?傅尼叶(Jean-Louis Fournier)是法国知名作家及电视剧编导。他曾获得多项国际艺术电影大奖,从一九九二年起,傅尼叶开始文字创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说、剧本,他幽默诙谐的笔法,令众多法国读者为之着迷。虽然经常受邀上媒体谈论作品,但关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是傅尼叶避言谈起的话题。直到他七十岁,也就是二〇〇八年,他才出版《爸爸,我们去哪儿?》,首度写出身为两个残障儿父亲的心声。他说:“过去不提,不是因为怕丢脸、怕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承受的痛楚。”
整个书的质感和颜色都非常好看,开本小小的,忍不住马上就读起来了。我们家前面就有一个为这种特殊孩子建立的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上学,放学,做操。每次一看到,总会下意识地移开目光。作为一个普通人,总觉得任何的好奇都是对他们的伤害。
但是从来没想过,有人是不可以移开他们的目光的。那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必须在这些孩子的旁边,他们心里是甘之如饴吗?作者说出了真实的心声,显然不是的。他们会恨自己,恨配偶,恨所有正常人和正常孩子。而这一切的恨,根源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现实的命运。对于人生中出现的所有痛苦,我们是怎么对待的?如果承受对自己来说有好处,可以忍一忍,忍无可忍,绝不再忍。如果承受对自己来说没有好处,大抵是要躲开的。因为不喜欢痛苦,所以虽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所有的慈悲和爱心,也很短暂,很有限,而且有条件。对没有利益冲突的人可以慈悲,对老人小孩可以慈悲,对动物可以慈悲;对于触犯到自己利益的人,对于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人,很难慈悲,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但是爸爸和妈妈,他们要像天使一样守护着孩子,孩子还会吐在天使身上。他们还要生活,带着这一切挫折感和愤怒,他们还是要去给出爱,只因为顶了父母的这个职称,他们就不能辞职,不能退休地干下去。曾经我认为那是父母应该做的,因为他们生了孩子。在2010年曾经写道:“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有一天会死。这就是父母欠孩子的。”但是现在我发现没有孩子之前,父母天生是父母吗?不是的,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只是关系深一些、住得久一些的客人罢了。但只要顶着这个名称的一天,他们就不断付出下去了,甚至付出得不合时宜,付出得让人感觉不舒服。
父亲节,不想再过多地歌颂父亲的伟大,只想重新认识,这个名称叫父亲的人,为我们做的一切。一路上,辛苦了,谢谢!
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
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
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
我们去圣米歇尔山。在流沙上散步,然后陷进去,一直陷到地狱里。”
这个《爸爸,我们去哪儿?》不是那个炙手可热的“爸爸去哪儿”,法文名为“Ou on Va, Papa?”。这本书的中译本出版于2010年,作者让-路易?傅尼叶(Jean-Louis Fournier)是法国知名作家及电视剧编导。他曾获得多项国际艺术电影大奖,从一九九二年起,傅尼叶开始文字创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说、剧本,他幽默诙谐的笔法,令众多法国读者为之着迷。虽然经常受邀上媒体谈论作品,但关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是傅尼叶避言谈起的话题。直到他七十岁,也就是二〇〇八年,他才出版《爸爸,我们去哪儿?》,首度写出身为两个残障儿父亲的心声。他说:“过去不提,不是因为怕丢脸、怕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承受的痛楚。”
整个书的质感和颜色都非常好看,开本小小的,忍不住马上就读起来了。我们家前面就有一个为这种特殊孩子建立的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孩子上学,放学,做操。每次一看到,总会下意识地移开目光。作为一个普通人,总觉得任何的好奇都是对他们的伤害。
但是从来没想过,有人是不可以移开他们的目光的。那就是这些孩子的父母。每天都必须在这些孩子的旁边,他们心里是甘之如饴吗?作者说出了真实的心声,显然不是的。他们会恨自己,恨配偶,恨所有正常人和正常孩子。而这一切的恨,根源是无法理解和接受现实的命运。对于人生中出现的所有痛苦,我们是怎么对待的?如果承受对自己来说有好处,可以忍一忍,忍无可忍,绝不再忍。如果承受对自己来说没有好处,大抵是要躲开的。因为不喜欢痛苦,所以虽然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但所有的慈悲和爱心,也很短暂,很有限,而且有条件。对没有利益冲突的人可以慈悲,对老人小孩可以慈悲,对动物可以慈悲;对于触犯到自己利益的人,对于不符合自己观念的人,很难慈悲,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但是爸爸和妈妈,他们要像天使一样守护着孩子,孩子还会吐在天使身上。他们还要生活,带着这一切挫折感和愤怒,他们还是要去给出爱,只因为顶了父母的这个职称,他们就不能辞职,不能退休地干下去。曾经我认为那是父母应该做的,因为他们生了孩子。在2010年曾经写道:“人一生下来就注定有一天会死。这就是父母欠孩子的。”但是现在我发现没有孩子之前,父母天生是父母吗?不是的,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只是关系深一些、住得久一些的客人罢了。但只要顶着这个名称的一天,他们就不断付出下去了,甚至付出得不合时宜,付出得让人感觉不舒服。
父亲节,不想再过多地歌颂父亲的伟大,只想重新认识,这个名称叫父亲的人,为我们做的一切。一路上,辛苦了,谢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