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2杂

距离上一次我在键盘上敲写东西,已过了一年。许是对生活的激情已然褪去,许是对经历的反思早就断绝,一个人一旦放下一个爱好、一个习惯、抑或一个人,那么所有曾经谙熟于心的一切,都将被迫变得无比陌生,甚至没了想要重拾的勇气和意念。每月返家,经久不见,爷爷风烛残年的模样叫我印象深刻;总觉得自己该写点日记,将每见老人的情形记录于案,然又因懒惰成性而不了了之。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我可能再也写不出几年前那样的文字,然而沉郁的基调,应是不变的。 一、大学与大学城 闲暇之时,我喜欢逛大学校园。从山城的各个片区,至假期旅游所去的若干城市,校园总是行程安排上的重头戏。钟爱畅游大学,一是缘自生来节俭的习惯,二是因于不喜喧哗的个性。在这偌大的社会里,我是个稚气而又平凡的个体,从骨子里拒绝浮躁和名利;这种拒绝造就了自身某种程度的偏狭,且在初中时就给周遭的人留下不止拘谨、还很“清高”的印象;性格与际遇继而相辅相成,不经世事间,我已将人生的三分之一献给了校园。 各地游历的校园多了,心中自有喜恶评判;投身于学校的日子一久,不得不有所褒贬。今年五四期间,感怀于见闻,我曾写如下文字: 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然今世反其道而行之:大师不存,教无章法;上行下效,本末倒置。形骸尽丧,风骨全无;土木既兴,堂皇无度。心浮气燥,挥金如土;乌合之众,数典忘祖。扪心自问,谁之五四?既无自由与民主,又何谈学术?哀其不耻,怒其不孙。缚鸡之力,能奈他何?凭栏一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 除首句出于清华校长梅贻琦、末句引自清末才子陈三立,其余尽是我这一年来的心患之忧。打小便是个“自讨苦吃”的人,当别人都挤向明耀刺眼的地方享受阳光时,我则安于阴暗逼仄的角落孤自痴妄。若说人生真谛在于“难得糊涂”,那我就是活得太“糊里糊涂”,这么些年都没有看开;真正看开的应是那些及时行乐抑或淡然处之的人,我一贯杞人忧天,所以总是钻进死胡同里。对于如今世上之事,我愈发的不敢细想,尤其是时刻身在其中的校园,我可谓又爱又恨:爱的是它所带给我的远大理想,恨的是与理想相差甚远的咫尺现实。 如今几乎所有本科院校都在扩张,不论是招生人数还是新建校区;盲目地追求数据上的浮夸,牺牲最多的是教育质量(每年的高校就业比例何尝不是如此)。高校扩招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遗憾的是,大多数涌进象牙塔的人只是图谋一纸学历而非真的想要在其所学领域有所深造;学历一经贬值再难复还,如今培养人才也更注重“证书等身”而非“修身正心”。至于诸多职业院校,本就没有历史沉淀和学术追求可言,于是便假造虚名、张扬声势,不惜一切吸引那些高考不力的学生家长将孩子扭送进自己金玉其外的校园中,其“花大钱买学历”的真面目也是赫然于世。 在去过那么多大学与所谓的大学城后,我发现自己最为神往的还是那些人文浓厚、历史悠久的老校园:北大清华的深邃,西南联大的峥嵘,川外重师的精致……我理想的校园,不需有什么欧式经典的高楼台柱,不需是什么国家认证的AAA景区,不需靠着每日哗众取宠的头条来博取不明真相的百姓眼球;它应该摒弃这些浮华的外表和虚名,极力挖掘与展示其学术实力和人文关怀,它的吸引力和名声是潜移默化而不言自明的。而理想的大学城,万不是几所大学聚在一起造作经营、各大楼盘商家争名逐利竞相环绕便能以“城”相称。 大学城应该以其学术研究的深度与自由民主的魅力吸引人们前来求学与安家,它应敞开自己的大门欢迎每一个爱智求知的平民而非投机取巧的商户。好学的百姓可以自由的进入教室旁听课程,并不会遭到白眼和拒绝;而任何学生走出校园,都能时刻注意言行,不为自己与大学抹上污名。大学城里不能只有门面花哨的衣馆鞋店、热闹非凡的酒吧餐厅,它应该更多地开设宁静祥和的公园、馆藏丰富的图书馆与设备完善的运动场。走在大学城的路上,不能与走在灯红酒绿的繁华闹市一样,眼前尽是手握各种美食饮料、无所事事的闲荡游魂;进入大学校园,不能像闯入纸醉金迷的夜店那般,迎面而来的皆为造型奇特、袒胸露背的痴男怨女。大学城里居住的人们应该对大学怀有一种向往与敬重,而非仅仅把其当做晨练跳舞的场地、售价便宜的食堂抑或路过内急便近路借用的厕所;偶坐在校园一处,听到的不该全是女孩子叽叽喳喳的探讨流行时装、八卦新闻和娱乐节目,而是学生们自发的学业探讨与心得交流。大学城中人们不遗余力地保护环境、爱惜公物,为一同营造真正的和谐自觉达成共识;校园里,各类健康积极的社团和大师汇聚的讲座应接不暇,师生都能尽心融入每日的学习与生活中…… 骄阳透过浓密的枝叶在冗长的林荫道上点缀着斑驳金光,力争向上的爬山虎染绿了上世纪典型的老式教学楼,湖心亭里朗读的学生与健身的老人于一静一动中达成默契,运动场上各类比赛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图书馆的静谧中翻阅的悉索声此起彼伏地回响,教室里学生的仔细聆听着教师的并做着笔记……这便是我钟爱的校园与学校生活,它与我所钟爱的异性类型一样,质朴无华、博学爱智、修身正性、沉默稳重,踏实地在学术上研究深造、悉心教导莘莘学子,不求名利、只为良心。 二、江与湖 言之“江湖”,却非是要对市民社会、三教九流有所评判;我一介贫弱书生、不通人情事理,又了解什么呢?此处的“江”与“湖”,只是假喻阴阳、象征男女罢了。可对于男女,我竟也知之甚少;从来凭借一己偏见,评说大千世界。男人如江河,女人似湖海,前者奔流不息、激流勇进,后者安然自处、包容万千。男人的脾气如江河一般来去匆匆、不会执着于一个问题而钻牛角尖;女人的脾气像湖海一样日夜沉积,需要与江河疏通交流才能保持平稳。江河历经诸多湖泊池塘,与其交融一体、暂时安于一地,但他最终的目标却是抵达大海;而湖泊池塘与大海的不同之处,并不在于她们想尽办法让江河适应并塑成自己各式各样的形状,而是心胸之别。心若大海,便能汇聚江河;心如湖泊,只能暂留江河于朝夕,而眼看着满溢之后的远行。 三、戏 社会发展愈快,信息传递愈迅猛,人们之间的接触愈简易,心的距离似乎就愈远。遥想古时雁帛尺素,铸就两地相思地久天长。如今各类通讯渠道不一而足,彼此相守不离不弃却难再有。科技带给世界发展以福音,却让人际深交渐行渐远。网络通讯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年复一年推陈出新,让饱受恩惠的我们应接不暇;今天在这个网站上注册会员认识同好,明天去那个社区里与陌生人畅聊交换意见,后天和另个通信平台上的异性互生情愫……我们在更换心情刷新页面的同时,也将自己对过往人和事的那份持久的倾注力消耗殆尽。 不要相信空间或微博里的心灵鸡汤,我们用文字感伤神往,绝不是切实地念旧、只是在佯装。如今人人都是戏子,角色与场面随时更换,大家乐此不疲地演着多面人,将同一段话复制给不同的对象,将同一个狗血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与不同的他(她)重演。每日更新自拍与心情的人沉浸在求关注、求安慰的自恋之中,想要与特定人交流突然变得困难起来,因为那样不含蓄、那样太直接;我们被逼无奈,得拐弯抹角地、像是在网上贴出不经意间暴露旁边名牌包的新手机照那样,去利用强势的网络力量威逼其他人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开口交谈的时候,满嘴都是浅显片面的俗话;当我们通过文字信息传递思绪时,凝重的辞藻却让别人喘不过气来而使得听众推辞走开。 也许兵荒马乱、交通滞缓才孕育真的相思之苦。通讯不发达的时候,人对万事万物的情感隽永且真挚,待到弹指一瞬就能发表连篇情话、与多人视频聊天的现代,我们却无法长久专情。对于那些带给自己肤浅快乐的人,我们想尽各种办法去了解去接触,对他们嘘寒问暖;而那些真正交心的知己,我们却极力避免、选择漠视,毕竟人生到头来尽是苦痛,及时行乐成为最实在的消遣。 其实戏还是同一套戏,只是与你演对手的角色更换罢了。“朝秦暮楚”不再是什么不齿的事,毕竟当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一多,彼此间的关系反而越发隐秘——你可以同时在网上和若干人情投意合,也可以让同一条热情的短信展示在几个心仪异性的屏幕上、博取他(她)们的会心一笑,更可以左手抱着美人、右手握着手机与另一佳丽谈天说地好不快乐——如此,我们似乎突然之间有了更多选择,反正通过这样那般的渠道,没有人知道你究竟有多少个备胎,也许所有人都是配角,我们始终最爱的还是自己。 既然人际交流的时间被缩短,不用翘首以盼、茶饭不思地等待一封回信、一句问候、一个答案,那么人们就更加肆无忌惮地挥霍着自己的青春,情愿将大量时间花在精挑细选、前斟后酌或者走马观花上,而不想过早的就全情投入于一个对象,毕竟后来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谁也说不准。所以人们便也这么蹉跎下去,幻想着下一次的更好。这世上的人那么多,鼠标一点就重新开始一段人生、头像一拉黑就彻底成为过去,我们不再需要不断地磨合与培养,没有必要为了一片枯叶、放弃整片森林。 只有少数人能够一遍遍将那些滚瓜烂熟的台词说与同一个人听也不觉厌烦,更多人则必须不时地替换新搭档,才不会在重蹈覆辙中感到乏味。这个世界上的演员太多了,如果一不小心就闯入别人已然导好的戏,就只能沦为无人问津的路人。
仲秋月含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08.17 此间有追忆,欲恋已无盐
- 2025.08.09 畸人自有天相? (1人喜欢)
- 2025.08.05 闹夏思
- 2025.07.20 Only a Dreamer (1人喜欢)
- 2025.06.02 Et tu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