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
焦虑症即通常所称的焦虑状态,全称为焦虑性神经病。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发病于青壮年期,男女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焦虑症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处于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遭遇不幸或难以承担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等。
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焦虑症状也见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癔症、器质性意识模糊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所以广义的“焦虑症”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这里所说的焦虑症是狭义的,在正式诊断中称为一般性焦虑症。目前认为,只有焦虑的原因不明显或和程度不相称,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也不明显,且延续时间较长时才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的发病原因
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
我认为,既然焦虑是积极应激的本能,那么应激行为,包括应激准备是焦虑成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信息缺失),会出现刺激-反应的错误联结,或者程度的控制不当,使应激准备过程中积累或调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持续紧张、心慌等,影响到后续行为,而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和紧张情绪有关的激素的分泌紊乱(过量)则对以上过程有放大作用。至于担心,多疑,也是思维能量过度的标志。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恐惧预感,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胸闷、心跳、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手抖,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阳萎等。有些患者为上述躯体不适感而焦虑不安。常自扪脉搏是否增快,心跳是否停止,呼吸是否还有,皮肤颜色是否已经改变,为此而情绪紧张。检查时患者焦虑,双眉紧锁,肌张力增加,反射活跃,常伴有不安的动作,如不断的眨眼,敲打手指或捶手顿足等。
患者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容易激怒。注意力无法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因担忧严重失眠。肌肉紧张。容易疲劳。由于过分紧张或担心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了理智时应有的思维和决策,而且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出现。这些都是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急性焦虑发作时除情绪惊恐外,常有胸闷、窒息感心跳剧烈、面手发麻、有“要死去”的感觉,或“要发疯”、“要晕倒”的感觉,常以为心脏病发作去急诊。
所谓焦虑性歇斯底里,见于部分焦虑症患者,可有阵发性恐惧发作,表现心情极度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喉部有窒息感,出冷汗,全身颤抖以及晕眩和飘浮不稳感等。患者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濒死的感觉,它与歇斯底里的区别,在于发作间期仍有上述焦虑,紧张情绪存在。
焦虑症的鉴别
神经衰弱患者可有焦虑症状,但焦虑症的焦虑紧张情绪较一般神经衰弱的症状更为突出。恐怖症多表现为对某一物体,某疾病或某种环境的恐惧和严重不安,且常伴有其他强迫观念和行为,虽伴发焦虑,但与焦虑症有区别。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多继发于疑病症状,而疑病症状又与自身内部特殊不适感受和以往生活经历、联想或暗示等有关,因而应与焦虑症相鉴别。忧郁症与焦虑症不同,前者的焦虑必然与他的疑病和自罪等妄想观念有关,这类患者的焦虑发作的背后,忧伤情绪总是存在的;若一个原来适应性很强的人突然发生焦虑发作,则应在排除器质性因素后首先考虑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在早期也可有严重的焦虑或焦虑疑病,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时,鉴别并不困难。有一些器质性脑病的患者,当临床上尚无明显的痴呆症状时,可能有焦虑或焦虑发作。另外,也有许多药物中毒或戒断症状是以焦虑开始的,应根据病史及检查进行鉴别。
对于一般性焦虑症,一般都是紧张、不安、担心在较长时间的持续。所以对某一事物,比如学习、工作的担心超过半年,就构成焦虑症。焦虑和担心的内容,如果是关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应该适用对应的心理障碍。但也可以用治疗焦虑的某些措施缓和情绪,消除紧张。如果焦虑是由疾病、药物(包括酒精、毒品)引起的生理作用,则以消除这些问题为主。
治疗
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首先是心理治疗。
以同情的心情去关心体贴患者,协助其消除病因,对病因有正确的认识,解决具体困难,并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的解释。焦虑的性质是一种心理反应,虽然焦虑时有各种身体症状,但不是身体发生了严重疾病,因此不要害怕。焦虑反应消退后不会留下任何严重后果。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包括听轻松音乐、打球、跳舞,能迅速减轻焦虑。
个性胆怯、自信不足的人易有焦虑,所以讲究心理卫生,提高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因素,敢于面对现实,在预防焦虑方面有重要意义。
配合给以适量的抗焦虑药物。许多药物也有迅速、安全地控制焦虑的效果,应按医嘱使用。
如利眠宁10~20mg或安定2.5~7.5mg每日3次口服。
有人报道心得安10~30mg,每日3次口服有一定疗效。
胰岛素低血糖疗法有镇静作用,当焦虑症状与忧郁症状同时存在时,三环类抗忧郁药可与利眠宁类药合并应用。
焦虑症是焦虑神经症的简称,是一种功能性或心理障碍。身体各系统并无疾病,也没有任何危险性,不会危及生命。如何自我防治焦虑症呢?
(1)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不应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4)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5)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6) 适应用抗焦虑药,如安定10mg,每晚口服1次;多虑平25mg,每日2次口服;或氯丙咪嗪25mg ,每日2次口服。
(7)生物反馈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老年人身上也存在着焦虑过多的现象,这常称为老年焦虑症,但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心理疾病,而把原因归结到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中去,认为是这些疾病的症状
焦虑症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焦虑时一定会有不合理的思维存在,正是其不合理的思维维持着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不正常反应。也可以说,不合理思维是焦虑的本质。
焦虑与自我的防御机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德标准。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焦虑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强大“自我”的人能够有效应付各种有威胁的环境状况,对本能冲动能够控制并能够提供有益的释放,并对所知的价值和标准进行考虑。对于这样的人,焦虑起一种有用的信号作用,它表示某中需求 ---环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于是作出行动,焦虑在达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
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并不总是这样顺利工作的。多数人至少需要暂时的防御来抵挡焦虑以解决困难的经历。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很理智的对待自己,不能以现实的方式对待生活。当我们采取不现实的方法来对待环境,冲动或良心时,就是在运用防御机制。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应用防御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焦虑侵袭,对防御机制的运用表明自我的减弱---这一状态可能是轻微的,暂时的,也可能是严重的,持续的。防御机制是对实际状况的歪曲,而且是无意识进行的,如果长期运用,个体的功能会严重受到影响;当情况恶化时需要建立更极端的防御,因为逃避了真实的应对。总之,运用一些防御机制是常见的,如果他们成为对不愉快的内部或外部的典型反映,则可能会伤害有效的功能?
常常提到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形成,取消,投射,合理化,否认,认同,转移,固结,回归。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自我将它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意识之外。不愉快或不合要求的冲动,思想,情感,或记忆,被留或投入无意识之中,因为他们可能会引起焦虑。自我必须运用能量阻止这些材料进入意识水平。
反向形成指在意识中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思想或情感转变为相反的东西。恨转变为爱,怨恨转变为热情,性要求转换为“纯洁”的关心,等等。但是,最初的冲动,思想,情感,并未失去,它只是一相反的表达在意识中隐藏起来。反向形成可以通过相反情感的表达强度察觉出来。例如,防御的个体对他人表现出比一般情况过多的爱,热情和关心,使得接受者感到不安和有落入圈套的感觉。
取消是自我重新构件以前的行动使它产生较少焦虑的努力,如果一个行为或其后果不能被接受,软弱的自我会以幻想它消失和使情况安定来取消这一行动,因而让这一行动不轨造成过多的不快。在取消过程中事实回受到严重的扭曲,当事人在意识水平上也许真的相信他从未以不可接受的方式作过什么事。
投射指把自己的无法接受的特点给以别人来消除自己的这一特点的努力。好像一个人在说“这不是我的情感,思维或冲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进行投射的人会认为其他无辜的人恨他,希望他受到伤害,想要利用他,认为别人是罪恶的,敌意的,等等,而实际上正是他有着这些情感或思想。
合理化指对不合理的,不能接受的行为给以合理解释,让非理智的东西对自己或他人显得理智。如果个体作出了以后感到后悔的冲动的事情,他可能不接受自己作出了冲动的行为这一解释,于是对这一行为找出“好的理由”。合理化还用以解释奋斗目标的失败。例如说“我没有认真去做”,或在做事前做事后装成很随便的样子,这是个体免遭由于未成功和丧失自尊产生的焦虑。
否认指自我不能直接处理目前的环境中的威胁现实,因而不承认这一情况的真实性。环境中的某些情况太不愉快让人无法面对;否认这一现实的存在可以消除焦虑,至少暂时地消除。伴随否认得的还有可能对现实的幻想。例如,某人会否认他爱的人死去的这一事实,用保存去世的人的物品或把屋子保留成去世人生前是的样子来使幻想存在。在另外的情况中,已婚夫妇可能回无意识的排斥婚姻不和的迹象,仍然表现出关系很好很幸福的样子。
认同是对他人特点的接受。它可以达到消除对更强大的人恐惧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它可以被成为认同侵犯者。例如,为了消除俄狄普斯情结产生的阉割恐惧,男孩通常会认同父亲。还有“丢失物体认同”,这是企图重新得到或恢复失去喜爱的物体或人。这也许就是小女孩对她所排斥的母亲人体能够以解决伊莱莎情结的基础。有些人还会表现出离开或死去亲人或自己渴望的人的特点,无意识地企图在自己身上使亲人爱人重新出现或得到。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认同可以是个体消除威胁和不安,不用直接面对它们。
转移是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满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动中,因为最直接最满意的出口可能不存在或可能被禁止的。通常我们都是不能直接释放最基本的性和攻能量的。然而,如果不给以出口,会出现无法忍受的挫折感。转移可以将最直接的满足形式转换成某种替代的满足形式。个体对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不能占有或攻击通常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身上,或用其他方式来使用这一能量。如果转移的结果是做出了让社会接受的,有益的活动,就称为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进展来源与升华,在升华中原始的,本能驱力被导向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中。
固结和回归是有关联的防御机制。在心理性发展中,个体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固结在不同的阶段上。过多的挫折(也许因为过少的满足)或对发展下一步骤过多的焦虑(也许因为过于受宠)回导致儿童的自我按兵不动来保护自己,导致个性发展的障碍。以后,当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体验时,个体很可能不会有效地处理;作为对不适情境的防御,个体将回归,即回到有前一发展阶段特点的行为上,由于固结,对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挫折的足够的处理方式得不到发展;当个体面对困难的现实时,倾向与回到他所知道的唯一应对方式R桓龃竽泻⒃诿娑岳亚榫笆笨赡芑夭欢纤笔种富虿卦诼杪枞棺雍竺妗R晃荒昵岬男履?
当见到婚姻不和的第一个迹象时就会跑回父母家中寻求安全。一位开始一个新的,困难的工作的男人也许会生病,要求呆在家中受到妻子的照顾,回归的一个较轻微的情况(与口唇阶段的固结有关)是处于压力下时咬指甲。
多数防御机制对人类活动有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建立强大的“自我”。
引发焦虑的原因
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焦虑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焦虑分为两种类型:①状态性焦虑。由于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但有时某种情境很特殊,产生的焦虑十分强烈,有可能产生短暂的人格变化。②特质性焦虑。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与众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绪反应的频度和强度也与众不同。例如,在与陌生人相处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出现这种特质性焦虑。
焦虑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只是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或程度不同。只有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产生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
①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
②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等;
③社会因素,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植物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发病于青壮年期,男女两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焦虑症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处于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遭遇不幸或难以承担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等。
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焦虑症状也见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癔症、器质性意识模糊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所以广义的“焦虑症”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这里所说的焦虑症是狭义的,在正式诊断中称为一般性焦虑症。目前认为,只有焦虑的原因不明显或和程度不相称,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也不明显,且延续时间较长时才诊断为焦虑症。
焦虑症的发病原因
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
我认为,既然焦虑是积极应激的本能,那么应激行为,包括应激准备是焦虑成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信息缺失),会出现刺激-反应的错误联结,或者程度的控制不当,使应激准备过程中积累或调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持续紧张、心慌等,影响到后续行为,而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和紧张情绪有关的激素的分泌紊乱(过量)则对以上过程有放大作用。至于担心,多疑,也是思维能量过度的标志。
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恐惧预感,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胸闷、心跳、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手抖,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阳萎等。有些患者为上述躯体不适感而焦虑不安。常自扪脉搏是否增快,心跳是否停止,呼吸是否还有,皮肤颜色是否已经改变,为此而情绪紧张。检查时患者焦虑,双眉紧锁,肌张力增加,反射活跃,常伴有不安的动作,如不断的眨眼,敲打手指或捶手顿足等。
患者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容易激怒。注意力无法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因担忧严重失眠。肌肉紧张。容易疲劳。由于过分紧张或担心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了理智时应有的思维和决策,而且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出现。这些都是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急性焦虑发作时除情绪惊恐外,常有胸闷、窒息感心跳剧烈、面手发麻、有“要死去”的感觉,或“要发疯”、“要晕倒”的感觉,常以为心脏病发作去急诊。
所谓焦虑性歇斯底里,见于部分焦虑症患者,可有阵发性恐惧发作,表现心情极度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喉部有窒息感,出冷汗,全身颤抖以及晕眩和飘浮不稳感等。患者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濒死的感觉,它与歇斯底里的区别,在于发作间期仍有上述焦虑,紧张情绪存在。
焦虑症的鉴别
神经衰弱患者可有焦虑症状,但焦虑症的焦虑紧张情绪较一般神经衰弱的症状更为突出。恐怖症多表现为对某一物体,某疾病或某种环境的恐惧和严重不安,且常伴有其他强迫观念和行为,虽伴发焦虑,但与焦虑症有区别。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多继发于疑病症状,而疑病症状又与自身内部特殊不适感受和以往生活经历、联想或暗示等有关,因而应与焦虑症相鉴别。忧郁症与焦虑症不同,前者的焦虑必然与他的疑病和自罪等妄想观念有关,这类患者的焦虑发作的背后,忧伤情绪总是存在的;若一个原来适应性很强的人突然发生焦虑发作,则应在排除器质性因素后首先考虑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在早期也可有严重的焦虑或焦虑疑病,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时,鉴别并不困难。有一些器质性脑病的患者,当临床上尚无明显的痴呆症状时,可能有焦虑或焦虑发作。另外,也有许多药物中毒或戒断症状是以焦虑开始的,应根据病史及检查进行鉴别。
对于一般性焦虑症,一般都是紧张、不安、担心在较长时间的持续。所以对某一事物,比如学习、工作的担心超过半年,就构成焦虑症。焦虑和担心的内容,如果是关于被细菌感染(强迫症)、惊恐发作(惊恐症)、当众出丑(社交恐怖症)、长胖(神经性厌食症)、严重疾病(疑病性神经症(疑病症)),应该适用对应的心理障碍。但也可以用治疗焦虑的某些措施缓和情绪,消除紧张。如果焦虑是由疾病、药物(包括酒精、毒品)引起的生理作用,则以消除这些问题为主。
治疗
对焦虑症患者的治疗,首先是心理治疗。
以同情的心情去关心体贴患者,协助其消除病因,对病因有正确的认识,解决具体困难,并对疾病的性质加以科学的解释。焦虑的性质是一种心理反应,虽然焦虑时有各种身体症状,但不是身体发生了严重疾病,因此不要害怕。焦虑反应消退后不会留下任何严重后果。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包括听轻松音乐、打球、跳舞,能迅速减轻焦虑。
个性胆怯、自信不足的人易有焦虑,所以讲究心理卫生,提高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因素,敢于面对现实,在预防焦虑方面有重要意义。
配合给以适量的抗焦虑药物。许多药物也有迅速、安全地控制焦虑的效果,应按医嘱使用。
如利眠宁10~20mg或安定2.5~7.5mg每日3次口服。
有人报道心得安10~30mg,每日3次口服有一定疗效。
胰岛素低血糖疗法有镇静作用,当焦虑症状与忧郁症状同时存在时,三环类抗忧郁药可与利眠宁类药合并应用。
焦虑症是焦虑神经症的简称,是一种功能性或心理障碍。身体各系统并无疾病,也没有任何危险性,不会危及生命。如何自我防治焦虑症呢?
(1)应充分认识到焦虑症不是器质性疾病,对人的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因此病人不应有任何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2)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坚信自己所担心的事情是根本不存在的,经过适当的治疗,此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3)在医生的指导下学会调节情绪和自我控制,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以达到顺其自然,泰然处之的境界。
(4)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
(5)在可能的情况下争取家属、同事、组织上的关照、支持,解决好可引起焦虑的具体问题。
(6) 适应用抗焦虑药,如安定10mg,每晚口服1次;多虑平25mg,每日2次口服;或氯丙咪嗪25mg ,每日2次口服。
(7)生物反馈治疗,也有较好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老年人身上也存在着焦虑过多的现象,这常称为老年焦虑症,但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心理疾病,而把原因归结到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中去,认为是这些疾病的症状
焦虑症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
焦虑时一定会有不合理的思维存在,正是其不合理的思维维持着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不正常反应。也可以说,不合理思维是焦虑的本质。
焦虑与自我的防御机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道德焦虑产生与“超我”的影响,即当个体的思维,感觉或行为违反了自己最初的价值或道德标准。当个体做错事(甚至只是认为做错事时)超我会制造出内疚,羞愧以及自卑感。道德焦虑是对来自自己良心的惩罚的恐惧。(焦虑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强大“自我”的人能够有效应付各种有威胁的环境状况,对本能冲动能够控制并能够提供有益的释放,并对所知的价值和标准进行考虑。对于这样的人,焦虑起一种有用的信号作用,它表示某中需求 ---环境的本能的,道德的---存在而且要求注意。于是作出行动,焦虑在达到高水平之前被降低。
然而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一过程并不总是这样顺利工作的。多数人至少需要暂时的防御来抵挡焦虑以解决困难的经历。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很理智的对待自己,不能以现实的方式对待生活。当我们采取不现实的方法来对待环境,冲动或良心时,就是在运用防御机制。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自我应用防御机制来保护个体不受焦虑侵袭,对防御机制的运用表明自我的减弱---这一状态可能是轻微的,暂时的,也可能是严重的,持续的。防御机制是对实际状况的歪曲,而且是无意识进行的,如果长期运用,个体的功能会严重受到影响;当情况恶化时需要建立更极端的防御,因为逃避了真实的应对。总之,运用一些防御机制是常见的,如果他们成为对不愉快的内部或外部的典型反映,则可能会伤害有效的功能?
常常提到的防御机制有:压抑,反向形成,取消,投射,合理化,否认,认同,转移,固结,回归。
压抑是最基本的防御机制,自我将它不能接受的东西排除出意识之外。不愉快或不合要求的冲动,思想,情感,或记忆,被留或投入无意识之中,因为他们可能会引起焦虑。自我必须运用能量阻止这些材料进入意识水平。
反向形成指在意识中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思想或情感转变为相反的东西。恨转变为爱,怨恨转变为热情,性要求转换为“纯洁”的关心,等等。但是,最初的冲动,思想,情感,并未失去,它只是一相反的表达在意识中隐藏起来。反向形成可以通过相反情感的表达强度察觉出来。例如,防御的个体对他人表现出比一般情况过多的爱,热情和关心,使得接受者感到不安和有落入圈套的感觉。
取消是自我重新构件以前的行动使它产生较少焦虑的努力,如果一个行为或其后果不能被接受,软弱的自我会以幻想它消失和使情况安定来取消这一行动,因而让这一行动不轨造成过多的不快。在取消过程中事实回受到严重的扭曲,当事人在意识水平上也许真的相信他从未以不可接受的方式作过什么事。
投射指把自己的无法接受的特点给以别人来消除自己的这一特点的努力。好像一个人在说“这不是我的情感,思维或冲动,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进行投射的人会认为其他无辜的人恨他,希望他受到伤害,想要利用他,认为别人是罪恶的,敌意的,等等,而实际上正是他有着这些情感或思想。
合理化指对不合理的,不能接受的行为给以合理解释,让非理智的东西对自己或他人显得理智。如果个体作出了以后感到后悔的冲动的事情,他可能不接受自己作出了冲动的行为这一解释,于是对这一行为找出“好的理由”。合理化还用以解释奋斗目标的失败。例如说“我没有认真去做”,或在做事前做事后装成很随便的样子,这是个体免遭由于未成功和丧失自尊产生的焦虑。
否认指自我不能直接处理目前的环境中的威胁现实,因而不承认这一情况的真实性。环境中的某些情况太不愉快让人无法面对;否认这一现实的存在可以消除焦虑,至少暂时地消除。伴随否认得的还有可能对现实的幻想。例如,某人会否认他爱的人死去的这一事实,用保存去世的人的物品或把屋子保留成去世人生前是的样子来使幻想存在。在另外的情况中,已婚夫妇可能回无意识的排斥婚姻不和的迹象,仍然表现出关系很好很幸福的样子。
认同是对他人特点的接受。它可以达到消除对更强大的人恐惧的目的。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它可以被成为认同侵犯者。例如,为了消除俄狄普斯情结产生的阉割恐惧,男孩通常会认同父亲。还有“丢失物体认同”,这是企图重新得到或恢复失去喜爱的物体或人。这也许就是小女孩对她所排斥的母亲人体能够以解决伊莱莎情结的基础。有些人还会表现出离开或死去亲人或自己渴望的人的特点,无意识地企图在自己身上使亲人爱人重新出现或得到。与其他防御机制一样,认同可以是个体消除威胁和不安,不用直接面对它们。
转移是把本能能量放入最直接最满意的替代出口的活动中,因为最直接最满意的出口可能不存在或可能被禁止的。通常我们都是不能直接释放最基本的性和攻能量的。然而,如果不给以出口,会出现无法忍受的挫折感。转移可以将最直接的满足形式转换成某种替代的满足形式。个体对自己最渴望或最恨的人不能占有或攻击通常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某一可以替代的人身上,或用其他方式来使用这一能量。如果转移的结果是做出了让社会接受的,有益的活动,就称为升华。弗洛伊德认为文明的进展来源与升华,在升华中原始的,本能驱力被导向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活动中。
固结和回归是有关联的防御机制。在心理性发展中,个体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固结在不同的阶段上。过多的挫折(也许因为过少的满足)或对发展下一步骤过多的焦虑(也许因为过于受宠)回导致儿童的自我按兵不动来保护自己,导致个性发展的障碍。以后,当遇到某种不愉快的体验时,个体很可能不会有效地处理;作为对不适情境的防御,个体将回归,即回到有前一发展阶段特点的行为上,由于固结,对不断增长的复杂性和挫折的足够的处理方式得不到发展;当个体面对困难的现实时,倾向与回到他所知道的唯一应对方式R桓龃竽泻⒃诿娑岳亚榫笆笨赡芑夭欢纤笔种富虿卦诼杪枞棺雍竺妗R晃荒昵岬男履?
当见到婚姻不和的第一个迹象时就会跑回父母家中寻求安全。一位开始一个新的,困难的工作的男人也许会生病,要求呆在家中受到妻子的照顾,回归的一个较轻微的情况(与口唇阶段的固结有关)是处于压力下时咬指甲。
多数防御机制对人类活动有消极影响。我们必须学会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应该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建立强大的“自我”。
引发焦虑的原因
人们预感到不利情景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担忧、紧张、不安、恐惧、不愉快等的综合情绪体验。焦虑伴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尤其是植物神经活动的变化。表现为血液内肾上腺素浓度增加、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加深加快、肌张力降低、皮肤苍白、失眠、尿频、腹泻,等等。焦虑分为两种类型:①状态性焦虑。由于某一种情境而引起的焦虑,情境改变时,焦虑随之消失。但有时某种情境很特殊,产生的焦虑十分强烈,有可能产生短暂的人格变化。②特质性焦虑。由于一个人的人格特点与众不同,在相同的情境中,其情绪反应的频度和强度也与众不同。例如,在与陌生人相处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出现这种特质性焦虑。
焦虑是人们对情境中的一些特殊刺激而产生的正常心理反应,只是每个人经历的时间长短不一或程度不同。只有当焦虑原因不存在或不明显,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不突出,焦虑的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超过一定的范围,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时,才可以认为患了焦虑症,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产生焦虑症的原因主要有:
①生物学因素,如遗传影响与生理因素;
②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等;
③社会因素,如城市过密、居住空间拥挤、环境污染、紧张、工作压力过大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