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雨
今天看朋友转发,萧敬腾说:“不错,我又到北京了。”
6月,北京的暴雨是乌云翻滚,雷声阵阵,风摇雨骤的。前戏则很长,早起就是气闷的阴天,天空的颜色是深深浅浅的灰白,紫外线从浅处漏出来,皮肤是黏黏的灼热。然后这阵雨是要一直闷到下午的,起码两点以后,好像躲猫猫的小鬼,不把人憋得气急败坏,是绝对不会露脸的。
伴随着一声惊雷,那雨下起来是毫不留情。天空像被撕裂开来一样,疯狂地倾泻,雨大得不由分说,雷暴啊,闪电啊,通通在宣泄情绪。在头几秒里,一阵热气伴随着土腥味儿扑鼻而来,为初夏的暴雨增加了多种感官的注脚。然后雨会越下越大,像是憋了整一年的水汽要在此时此刻全部注入江河湖海。
其实最早体验北京夏季暴雨,还是在老舍的文章里。初中课文里的《骆驼祥子》节选,老舍对那场暴雨的描述不知耗费了语文老师多少口舌,同时也奠定了我对北京城最初的想象和情结。幸运的是以后果真有机会能够一睹这如北京城般大气的北京的暴雨,和偶像的作品产生共鸣和通感,更幸运的是我爱这雨。
初夏的暴雨是一部制造强烈反差感的好莱坞大片。它先浇灭发烫的柏油路,在氤氲一阵烟气后,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期间剧情跌宕起伏,高潮的到来因每个人的脚本不同早早晚晚地发生着。这个高潮,最美的是因情绪而起的。而结尾往往又是最和美喜乐的,潮湿的空气伴随着北京满是华灯的夜,雨已停,凉爽湿润的气氛却胀起来,让人心变得美好。
虽然已过了好几年,我对北京暴雨中的自我情绪体验却仍然念念不忘。有三个片段最美好,毫无情节可言,彼时的情绪却让我最长情。
2008年的初夏,好友来学校看我。那时是傍晚,暴雨骤起,我们被困在学校门口的餐厅里。再过十分钟又是很重要的班级会议,必须穿过长长的路,去三教开会。雨是不会停了,闪电反而越来越频繁,重重的雷声就响在耳边。“走吧!”她说,“把鞋脱了,赤脚去。”她是义无反顾的,虽然那是我要开的会,而她穿的是新鞋。于是我们就成了两个打赤脚的丫头,在狂风暴雨中唧唧哇哇地惊叫着,摇摇摆摆地蹒跚着,接受躲雨人的注目礼,很狼狈,也很刺激。到了教室,竟然只有一二人,那些“胆小鬼”自然已是被暴雨的淫威所震慑,我真想学美国人翻个白眼顺口溜个“of course”。会后,我们去五道口的小咖啡馆,成府路上到处都是从北语出动的三三两两的留学生,路灯下树影斑驳,空气香甜。五道口的小咖啡馆、小酒馆、小书店、小面包房的灯光闪闪烁烁,车已不多,留学生的电驴肆意穿梭,我们酔在初夏的夜风里。
2009年的暑假,我在北京一家城市杂志社实习,中午前上班,傍晚下班,常常做的就是发掘北京城好玩的小玩意儿和做人物访谈,也算过了把文青的瘾。上班的地方在东三环,学校在北四环往西,日日地铁穿梭,吃独食。小小年纪,却感觉自己已是名副其实的上班族,在忙碌的城市随着人潮潮起潮落,靠微薄的稿费吃单位附近的高级快餐。那天下班,适逢暴雨,我打着伞护着电脑在雨中疯狂奔跑,其实全身早已湿透。伞被风吹破了一角,滑稽地翘起,雨水便从这个方向侵袭我。恰逢我又一脚踩在水坑里,便是一鞋的水,渗进脚和袜子之间,袜子和鞋底之间,走路便是吱呀吱呀的,让人满心烦躁。当时我想,真的应该扔掉伞,光脚在雨中奔跑。反正已经湿透,何苦死死拽着这把可笑的破伞,反而掣制了双手。或者干脆摔倒,索性狼狈到底,淋个透湿,便可借机不打伞,轻装上阵对付这暴雨。总之,一场雨打散了我之前辛苦树立的所有的关于文青的自我感觉,那些小清新的、慢思条理的、井然有序的、悠然文雅的。回去后,我在又一个凉爽舒适的夏夜写了一篇《雨中,当弃伞》的小文,文章中的心境现在想来还是那么真实可爱,那是另一种顿悟,从此我不再假装迷茫,假装腔调。是的,人生需要拆穿。
2011年,已是我离开北京的前夕。有那么几晚,夜夜难寐,夜深人静时脑海中不停地闪过四年来的各种桥段,像默片电影。那天,是我们要拍毕业照片。大家一水儿的学士服,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相庆。那会儿,身边的同学都沉浸在结果的欢欣中,离别的愁绪还没有侵袭校园。两个朋友来学校为我献花,与我合影,庆祝我顺利毕业。傍晚时节,又是大雨滂沱,不幸的我们已经坐在去中关村的公车上。暴雨时节坐公车就意味着无尽的等待。整个北京的交通像被按了暂停键,只有雨哗哗地在下,司机焦急地等待。好不容易挪到了北京理工附近的一个车站上,我们赶紧下车。此时,雨已经小了很多,类似毛毛雨,气温比上午下降了10余度,凉风阵阵,我们无言地走在绿荫道上。空气里满是清新的味道,路边小店的防雨篷上水嘀嘀地往下落,不应打伞。一路走,天是一路黑,应该是我们三人最后一次在北京闲逛了。谈的什么话早已忘记,只记得当时有一种强烈的不舍在重重地敲着心门——青春即将散场。
北京的雨,热烈、奔放、猝不及防,一场雨下有千万个故事,和无数种心绪。于我,它裹挟着青春的味道,让我深深怀念。
6月,北京的暴雨是乌云翻滚,雷声阵阵,风摇雨骤的。前戏则很长,早起就是气闷的阴天,天空的颜色是深深浅浅的灰白,紫外线从浅处漏出来,皮肤是黏黏的灼热。然后这阵雨是要一直闷到下午的,起码两点以后,好像躲猫猫的小鬼,不把人憋得气急败坏,是绝对不会露脸的。
伴随着一声惊雷,那雨下起来是毫不留情。天空像被撕裂开来一样,疯狂地倾泻,雨大得不由分说,雷暴啊,闪电啊,通通在宣泄情绪。在头几秒里,一阵热气伴随着土腥味儿扑鼻而来,为初夏的暴雨增加了多种感官的注脚。然后雨会越下越大,像是憋了整一年的水汽要在此时此刻全部注入江河湖海。
其实最早体验北京夏季暴雨,还是在老舍的文章里。初中课文里的《骆驼祥子》节选,老舍对那场暴雨的描述不知耗费了语文老师多少口舌,同时也奠定了我对北京城最初的想象和情结。幸运的是以后果真有机会能够一睹这如北京城般大气的北京的暴雨,和偶像的作品产生共鸣和通感,更幸运的是我爱这雨。
初夏的暴雨是一部制造强烈反差感的好莱坞大片。它先浇灭发烫的柏油路,在氤氲一阵烟气后,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期间剧情跌宕起伏,高潮的到来因每个人的脚本不同早早晚晚地发生着。这个高潮,最美的是因情绪而起的。而结尾往往又是最和美喜乐的,潮湿的空气伴随着北京满是华灯的夜,雨已停,凉爽湿润的气氛却胀起来,让人心变得美好。
虽然已过了好几年,我对北京暴雨中的自我情绪体验却仍然念念不忘。有三个片段最美好,毫无情节可言,彼时的情绪却让我最长情。
2008年的初夏,好友来学校看我。那时是傍晚,暴雨骤起,我们被困在学校门口的餐厅里。再过十分钟又是很重要的班级会议,必须穿过长长的路,去三教开会。雨是不会停了,闪电反而越来越频繁,重重的雷声就响在耳边。“走吧!”她说,“把鞋脱了,赤脚去。”她是义无反顾的,虽然那是我要开的会,而她穿的是新鞋。于是我们就成了两个打赤脚的丫头,在狂风暴雨中唧唧哇哇地惊叫着,摇摇摆摆地蹒跚着,接受躲雨人的注目礼,很狼狈,也很刺激。到了教室,竟然只有一二人,那些“胆小鬼”自然已是被暴雨的淫威所震慑,我真想学美国人翻个白眼顺口溜个“of course”。会后,我们去五道口的小咖啡馆,成府路上到处都是从北语出动的三三两两的留学生,路灯下树影斑驳,空气香甜。五道口的小咖啡馆、小酒馆、小书店、小面包房的灯光闪闪烁烁,车已不多,留学生的电驴肆意穿梭,我们酔在初夏的夜风里。
2009年的暑假,我在北京一家城市杂志社实习,中午前上班,傍晚下班,常常做的就是发掘北京城好玩的小玩意儿和做人物访谈,也算过了把文青的瘾。上班的地方在东三环,学校在北四环往西,日日地铁穿梭,吃独食。小小年纪,却感觉自己已是名副其实的上班族,在忙碌的城市随着人潮潮起潮落,靠微薄的稿费吃单位附近的高级快餐。那天下班,适逢暴雨,我打着伞护着电脑在雨中疯狂奔跑,其实全身早已湿透。伞被风吹破了一角,滑稽地翘起,雨水便从这个方向侵袭我。恰逢我又一脚踩在水坑里,便是一鞋的水,渗进脚和袜子之间,袜子和鞋底之间,走路便是吱呀吱呀的,让人满心烦躁。当时我想,真的应该扔掉伞,光脚在雨中奔跑。反正已经湿透,何苦死死拽着这把可笑的破伞,反而掣制了双手。或者干脆摔倒,索性狼狈到底,淋个透湿,便可借机不打伞,轻装上阵对付这暴雨。总之,一场雨打散了我之前辛苦树立的所有的关于文青的自我感觉,那些小清新的、慢思条理的、井然有序的、悠然文雅的。回去后,我在又一个凉爽舒适的夏夜写了一篇《雨中,当弃伞》的小文,文章中的心境现在想来还是那么真实可爱,那是另一种顿悟,从此我不再假装迷茫,假装腔调。是的,人生需要拆穿。
2011年,已是我离开北京的前夕。有那么几晚,夜夜难寐,夜深人静时脑海中不停地闪过四年来的各种桥段,像默片电影。那天,是我们要拍毕业照片。大家一水儿的学士服,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相庆。那会儿,身边的同学都沉浸在结果的欢欣中,离别的愁绪还没有侵袭校园。两个朋友来学校为我献花,与我合影,庆祝我顺利毕业。傍晚时节,又是大雨滂沱,不幸的我们已经坐在去中关村的公车上。暴雨时节坐公车就意味着无尽的等待。整个北京的交通像被按了暂停键,只有雨哗哗地在下,司机焦急地等待。好不容易挪到了北京理工附近的一个车站上,我们赶紧下车。此时,雨已经小了很多,类似毛毛雨,气温比上午下降了10余度,凉风阵阵,我们无言地走在绿荫道上。空气里满是清新的味道,路边小店的防雨篷上水嘀嘀地往下落,不应打伞。一路走,天是一路黑,应该是我们三人最后一次在北京闲逛了。谈的什么话早已忘记,只记得当时有一种强烈的不舍在重重地敲着心门——青春即将散场。
北京的雨,热烈、奔放、猝不及防,一场雨下有千万个故事,和无数种心绪。于我,它裹挟着青春的味道,让我深深怀念。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