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留学记
好人是不会总把“我是好人”挂在嘴边的,所以请闭上嘴好好做个人。用你自己生命的眼睛去分析什么是“高贵”。
〈花头〉
卞阿姨四十好几,先是一人到海外A国打拼,从最低微的工作做起到有能力把丈夫册先生和孩子都接到A国一同生活。
针对现在网络世界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个知识分子拿国内文凭无论再有学历,到了海外也不一定能吃自己原来的那碗饭。可是秉承着华人历来的优良传统 - 勤劳,又吃得起苦头的精神,卞阿姨与册先生在兢兢业业的二十年后总算干上自己的老本行 - 音乐。他们开了家音乐学校兼商店,生意尚算不错,也有固定的生源。
人有上进精神固然可嘉。卞阿姨与册先生本身就很爱自己的本行,也以这一行当为荣。难免嘛,音乐身为艺术的一分子,而艺术又是这茫茫宇宙中一个迷人又高级的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新世界。在这么一个连接下,一些吃饱饭的人们也就把艺术视为他们突显身份的一个好寄托。所以卞阿姨与册先生在判断一个人有无素质的情况下总会问他人有无学过音乐,而在批评或评价一个人的内容里也是以音乐艺术来作为一个背景。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以下一些内容:
“哦哟,这个人一看就档次不高的咯,所以懂音乐跟不懂音乐的人就是不一样。”
“他们说我儿子气质好,那是当然的,他从小学音乐,他们想学我儿子那种绅士的气质怎么可能,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
“我一看这些人就是不懂音乐来捣浆糊的,不用理他们。”
“有些做生意的人都不懂音乐的,一般在那种场合我根本就不愿意搭理他们。”
......
既然那么懂艺术,自己又是干跟艺术搭旮的工作,因学生的关系认识一些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的家长,自己的生活水平尚算不错,再加上上进的精神。卞阿姨与册先生怎么都要往上流社会里挤一挤,不求完全进入吧,沾个边角也是必须的。结果有未达到不晓得,至少他们是这么对一个刚从国内来A国的灰头灰脑的留学生这么说的:
“我们住的这个地区算是有钱人的地区,我跟你说,你的那个地区不怎么样,以后还是要往好的地区搬一搬,你知道的,人以群分嘛。”
“我儿子女儿都要上最好的私校,我儿子那个学校哦,不是一般人能进的,都是有钱人啊或者有权人家的孩子才能进的。”
......
因为一次国际乐器展的原因,卞阿姨回了次国,顺便见见那个灰头灰脸留学生的父母和之间共同的朋友。期间灰头灰脸留学生的父母热情招待了一回卞阿姨,好吃好喝招待着,小车接接送送伺候着。毕竟卞阿姨在海外那么多年也算是个拿外籍的正规华人,而自己的孩子在遥远的海外也好有个照应,尽地主之谊也是份人之常情。在吃饭谈笑间卞阿姨也不忘介绍介绍自己,谈谈自己在海外的生活情况:
“我们啊,现在讲究的是这个贵族的生活和精神......”
“一般人在A国都是做餐饮啊超市啊什么的,我们那个音乐学校算是特别的,接触的人的层面都比较高。”
“我们的那个店和其他的乐器店不一样,装修啊什么的都很上档次的。”
......
关于“贵族”的话题是老生常谈啦。按理说,口气都大成这样了,他们的生活应该就是这么惬意,这么高层次的吧。没人会那么小心眼去怀疑什么的,毕竟以艺术的背景说话,普通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而卞阿姨于册先生今天的成就也绝对是他们一路来努力劳作的成果,这个是值得尊敬的。留学生的父母和在场朋友们都点头笑笑说是,顺便赏脸的也回应几句“你们真是不容易啊”什么的客套话。但总这么一个话题也似乎有些嚼而无味了,卞阿姨挺会察言观色的,随即巧妙的进入了另一个话题。
“虽然我们都挺努力做这个店的,但我们也老了,你看看我们都不年轻了,是伐....”
还没讲完,懂得客套的人都会在这个时候来上一句。
“不老啊,才四十多岁还年轻着类,你看你还那么健康。”
卞阿姨哈哈哈笑了个一阵,摆着手说:
“哪里哪里,体力真的不如以前了,现在啊我跟我老公都做不动了,你说我们还有个女儿上中学,我又要照顾她又要照顾店的,忙不过来。”
这么一个诚恳的自白似乎跟前面的口气不太一个调子,众人都有点疑惑此话重点在哪,所以大家一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卞阿姨接着又说:
“其实A国养老挺好的,你们有想过移民伐?我知道,现在国内发展的也很好,但是A国的福利政策对老人很优惠。”
饭局中一人问了一句:
“现在不是经济危机嘛?说移民政策都缩紧了啊。”
卞阿姨没看那人,对着留学生的父母说道:
“说是这么说,但这个政策只是针对那些学生啊技术移民什么的,对投资移民是大大有好处的,你们做生意的嘛,刚好符合这一点。”
留学生的母亲用为难的表情回答道:
“说是这么说,我们又不会讲英语,又没亲戚的,去那里做什么?”
卞阿姨随即说:
“这又没什么的呀,你们只是要移民又不是非要做什么,就象征的买个生意,比如什么超市啊餐厅啊,也不用你们亲自打理,只要请个人,然后在以下的几年里,你们国内海外两头跑都不影响的。”
留学生的父母听了此话更为难了,因为他们实在没有这个念头。于是打哈哈道:
“只怕我们没这个钱啊,你也知道供个孩子不容易,哪来的钱来做这件事。”
此话一出,卞阿姨随即兴趣减半,但仍继续道:
“那你们有没什么生意上的朋友有这个移民的打算伐?像其实我有朋友可以帮这个忙的,他们在A国做移民都很信得过的,我好几个亲戚朋友都托他们做的。像其实我嘛这次回国,也想看看有些什么人对我那个音乐学校的生意感兴趣......”
话语到此,饭桌上的众人都大概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于是大家在这一场晚餐中都只好默默的听卞阿姨口沫横飞,激情四溢。反正饭局结束,各奔东西。
卞阿姨回到A国后,打电话邀请灰头灰脸留学生上家里吃饭,在做饭之前拉留学生一道去买超市买菜,说道:
“你父母都很热情的,招待的挺好的,我看你爸爸好像人脉挺广的嘛。”
灰头灰脸留学生微笑道:
“是吗.. 我爸还好拉。”
卞阿姨瞥了一眼灰头灰脸留学生的名牌包,又看着迎面走来的亚洲女生,说道:
“现在这些中国小姑娘哦都打扮的漂漂亮亮,浑身名牌,那些老外都知道打劫中国人了,他们认为现在全世界就中国人最有钱类。”
留学生很尴尬,不知道回答什么。
卞阿姨继续讲:
“你们现在这帮留学生起点真是不知道比我们当时高多少,诶你现在有打工伐?”
留学生答:
“有在鱼薯店面店打过几天工。”
卞阿姨大声说:
“你那种哪算打工,就蜻蜓点水的,你知道打工是要有工资的伐?你说你现在每周工资多少?”
留学生十分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只好低着头继续走路。一路上不敢多话,都在听卞阿姨高谈阔论,等卞阿姨买完菜帮提东西。
吃罢晚饭,卞阿姨又开始问留学生道:
“你有想过在这里买房子伐?你知道伐在这里买房子到时候你读完书卖出去你学费都等于赚回来类。”
留学生有些小兴奋问:
“是吗?”
“是啊!” 有人回应,卞阿姨也兴奋了起来。
“我告诉你个移民的方法,你想知道伐?到时候你父母移民过来了,你的学费什么的也比你现在做国际学生便宜多了!”
涉世未深的留学生的热情完全被挑了起来。
卞阿姨把之前在国内饭桌所讲的那一套又对留学生宣传了一遍,然后加上了一些新的内容:
“其实你可以叫你爸妈投资阿姨的生意的,阿姨和叔叔也老了,真的不想做了,你看我们那些事情都很容易做的,就是繁琐,你这种年轻人最适合做这种事了,比那些餐厅超市有档次多了,而且学生你绝对不用担心,教育这种事是永远都会存在的,你知道的......”
讲话期间再加上一些忍痛割爱的表情,让蠢蠢的留学生以为这真是个大便宜,阿姨叔叔对自己实在是太好了,怎么这么为自己着想,感动啊。
一番讲谈后,也差不多该回家了,卞阿姨册先生亲自开车送留学生回家,还叮嘱留学生可以好好考虑一下他们所讲的内容。留学生早已按奈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一回房间,马上打电话跟父母说今天卞阿姨所说的内容,并加上“卞阿姨他们真是好人”的思想贯穿主题。一通激动后,留学生的母亲冷静的说道:
“这些话你不用多说了,我们是不会移民的,而你说的那些上次卞阿姨来这里时早就讲过了。你以为我不知道我们的情况吗?而你真以为这些都是可行的吗?......”
渐渐的,留学生也冷静了,沉淀了。开始思考这里面的“奥妙”了。
而这一场好笑的闹剧应该开始有些明目了吧?恩,有那么些小花头值得想一想,毕竟出来社会怎能那么平静无事。呵呵。
〈花头〉
卞阿姨四十好几,先是一人到海外A国打拼,从最低微的工作做起到有能力把丈夫册先生和孩子都接到A国一同生活。
针对现在网络世界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大家都心知肚明一个知识分子拿国内文凭无论再有学历,到了海外也不一定能吃自己原来的那碗饭。可是秉承着华人历来的优良传统 - 勤劳,又吃得起苦头的精神,卞阿姨与册先生在兢兢业业的二十年后总算干上自己的老本行 - 音乐。他们开了家音乐学校兼商店,生意尚算不错,也有固定的生源。
人有上进精神固然可嘉。卞阿姨与册先生本身就很爱自己的本行,也以这一行当为荣。难免嘛,音乐身为艺术的一分子,而艺术又是这茫茫宇宙中一个迷人又高级的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新世界。在这么一个连接下,一些吃饱饭的人们也就把艺术视为他们突显身份的一个好寄托。所以卞阿姨与册先生在判断一个人有无素质的情况下总会问他人有无学过音乐,而在批评或评价一个人的内容里也是以音乐艺术来作为一个背景。所以我们经常能听到以下一些内容:
“哦哟,这个人一看就档次不高的咯,所以懂音乐跟不懂音乐的人就是不一样。”
“他们说我儿子气质好,那是当然的,他从小学音乐,他们想学我儿子那种绅士的气质怎么可能,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
“我一看这些人就是不懂音乐来捣浆糊的,不用理他们。”
“有些做生意的人都不懂音乐的,一般在那种场合我根本就不愿意搭理他们。”
......
既然那么懂艺术,自己又是干跟艺术搭旮的工作,因学生的关系认识一些在当地算是有头有脸的家长,自己的生活水平尚算不错,再加上上进的精神。卞阿姨与册先生怎么都要往上流社会里挤一挤,不求完全进入吧,沾个边角也是必须的。结果有未达到不晓得,至少他们是这么对一个刚从国内来A国的灰头灰脑的留学生这么说的:
“我们住的这个地区算是有钱人的地区,我跟你说,你的那个地区不怎么样,以后还是要往好的地区搬一搬,你知道的,人以群分嘛。”
“我儿子女儿都要上最好的私校,我儿子那个学校哦,不是一般人能进的,都是有钱人啊或者有权人家的孩子才能进的。”
......
因为一次国际乐器展的原因,卞阿姨回了次国,顺便见见那个灰头灰脸留学生的父母和之间共同的朋友。期间灰头灰脸留学生的父母热情招待了一回卞阿姨,好吃好喝招待着,小车接接送送伺候着。毕竟卞阿姨在海外那么多年也算是个拿外籍的正规华人,而自己的孩子在遥远的海外也好有个照应,尽地主之谊也是份人之常情。在吃饭谈笑间卞阿姨也不忘介绍介绍自己,谈谈自己在海外的生活情况:
“我们啊,现在讲究的是这个贵族的生活和精神......”
“一般人在A国都是做餐饮啊超市啊什么的,我们那个音乐学校算是特别的,接触的人的层面都比较高。”
“我们的那个店和其他的乐器店不一样,装修啊什么的都很上档次的。”
......
关于“贵族”的话题是老生常谈啦。按理说,口气都大成这样了,他们的生活应该就是这么惬意,这么高层次的吧。没人会那么小心眼去怀疑什么的,毕竟以艺术的背景说话,普通老百姓是可以理解的。而卞阿姨于册先生今天的成就也绝对是他们一路来努力劳作的成果,这个是值得尊敬的。留学生的父母和在场朋友们都点头笑笑说是,顺便赏脸的也回应几句“你们真是不容易啊”什么的客套话。但总这么一个话题也似乎有些嚼而无味了,卞阿姨挺会察言观色的,随即巧妙的进入了另一个话题。
“虽然我们都挺努力做这个店的,但我们也老了,你看看我们都不年轻了,是伐....”
还没讲完,懂得客套的人都会在这个时候来上一句。
“不老啊,才四十多岁还年轻着类,你看你还那么健康。”
卞阿姨哈哈哈笑了个一阵,摆着手说:
“哪里哪里,体力真的不如以前了,现在啊我跟我老公都做不动了,你说我们还有个女儿上中学,我又要照顾她又要照顾店的,忙不过来。”
这么一个诚恳的自白似乎跟前面的口气不太一个调子,众人都有点疑惑此话重点在哪,所以大家一时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
卞阿姨接着又说:
“其实A国养老挺好的,你们有想过移民伐?我知道,现在国内发展的也很好,但是A国的福利政策对老人很优惠。”
饭局中一人问了一句:
“现在不是经济危机嘛?说移民政策都缩紧了啊。”
卞阿姨没看那人,对着留学生的父母说道:
“说是这么说,但这个政策只是针对那些学生啊技术移民什么的,对投资移民是大大有好处的,你们做生意的嘛,刚好符合这一点。”
留学生的母亲用为难的表情回答道:
“说是这么说,我们又不会讲英语,又没亲戚的,去那里做什么?”
卞阿姨随即说:
“这又没什么的呀,你们只是要移民又不是非要做什么,就象征的买个生意,比如什么超市啊餐厅啊,也不用你们亲自打理,只要请个人,然后在以下的几年里,你们国内海外两头跑都不影响的。”
留学生的父母听了此话更为难了,因为他们实在没有这个念头。于是打哈哈道:
“只怕我们没这个钱啊,你也知道供个孩子不容易,哪来的钱来做这件事。”
此话一出,卞阿姨随即兴趣减半,但仍继续道:
“那你们有没什么生意上的朋友有这个移民的打算伐?像其实我有朋友可以帮这个忙的,他们在A国做移民都很信得过的,我好几个亲戚朋友都托他们做的。像其实我嘛这次回国,也想看看有些什么人对我那个音乐学校的生意感兴趣......”
话语到此,饭桌上的众人都大概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了。于是大家在这一场晚餐中都只好默默的听卞阿姨口沫横飞,激情四溢。反正饭局结束,各奔东西。
卞阿姨回到A国后,打电话邀请灰头灰脸留学生上家里吃饭,在做饭之前拉留学生一道去买超市买菜,说道:
“你父母都很热情的,招待的挺好的,我看你爸爸好像人脉挺广的嘛。”
灰头灰脸留学生微笑道:
“是吗.. 我爸还好拉。”
卞阿姨瞥了一眼灰头灰脸留学生的名牌包,又看着迎面走来的亚洲女生,说道:
“现在这些中国小姑娘哦都打扮的漂漂亮亮,浑身名牌,那些老外都知道打劫中国人了,他们认为现在全世界就中国人最有钱类。”
留学生很尴尬,不知道回答什么。
卞阿姨继续讲:
“你们现在这帮留学生起点真是不知道比我们当时高多少,诶你现在有打工伐?”
留学生答:
“有在鱼薯店面店打过几天工。”
卞阿姨大声说:
“你那种哪算打工,就蜻蜓点水的,你知道打工是要有工资的伐?你说你现在每周工资多少?”
留学生十分尴尬,不知道说什么。只好低着头继续走路。一路上不敢多话,都在听卞阿姨高谈阔论,等卞阿姨买完菜帮提东西。
吃罢晚饭,卞阿姨又开始问留学生道:
“你有想过在这里买房子伐?你知道伐在这里买房子到时候你读完书卖出去你学费都等于赚回来类。”
留学生有些小兴奋问:
“是吗?”
“是啊!” 有人回应,卞阿姨也兴奋了起来。
“我告诉你个移民的方法,你想知道伐?到时候你父母移民过来了,你的学费什么的也比你现在做国际学生便宜多了!”
涉世未深的留学生的热情完全被挑了起来。
卞阿姨把之前在国内饭桌所讲的那一套又对留学生宣传了一遍,然后加上了一些新的内容:
“其实你可以叫你爸妈投资阿姨的生意的,阿姨和叔叔也老了,真的不想做了,你看我们那些事情都很容易做的,就是繁琐,你这种年轻人最适合做这种事了,比那些餐厅超市有档次多了,而且学生你绝对不用担心,教育这种事是永远都会存在的,你知道的......”
讲话期间再加上一些忍痛割爱的表情,让蠢蠢的留学生以为这真是个大便宜,阿姨叔叔对自己实在是太好了,怎么这么为自己着想,感动啊。
一番讲谈后,也差不多该回家了,卞阿姨册先生亲自开车送留学生回家,还叮嘱留学生可以好好考虑一下他们所讲的内容。留学生早已按奈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一回房间,马上打电话跟父母说今天卞阿姨所说的内容,并加上“卞阿姨他们真是好人”的思想贯穿主题。一通激动后,留学生的母亲冷静的说道:
“这些话你不用多说了,我们是不会移民的,而你说的那些上次卞阿姨来这里时早就讲过了。你以为我不知道我们的情况吗?而你真以为这些都是可行的吗?......”
渐渐的,留学生也冷静了,沉淀了。开始思考这里面的“奥妙”了。
而这一场好笑的闹剧应该开始有些明目了吧?恩,有那么些小花头值得想一想,毕竟出来社会怎能那么平静无事。呵呵。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