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法迹寻踪——大都会观远山庄珍藏书法展
“收藏,是一段旅程,无关特定终点,”杨致远(Jerry Yang)在《法迹:观远山庄珍藏法书选》的序言中回溯心路历程:“对于收藏的热情本是苦差事。回到70年代的台北,那时我只是个背着书法工具包的小孩,无论晴雨,乘巴士去上书法课。我问自己为什么我要学习这门枯燥乏味的传统艺术:无穷无尽地重复笔法,临摹‘晦涩难懂’的古籍典范,以及不断研磨砚台墨汁,体会毛笔在宣纸上的触感。”来到美国后他逐渐远离了书法,最终将注意力放在科技创新上,成立雅虎,更关注未来而非缅怀过去。与书法之缘在1998年再续。在朋友的建议下,杨致远从佳士得拍卖行购得董其昌的草书《临古帖》。在收藏时并没有深思,展开手卷时一眼便被延绵的笔法感动,童年练习书法的回忆又重新回到脑海,此时感受已不再是苦差事,而是对久远的年代文人气节的欣赏和认可。后由学者李慧闻考证,《临古帖》应作于1599年或1600年,亦即董其昌第一次告病隐居松江期间,或是海外现存最早的董其昌书法。
16年以来,杨致远和妻子山崎明子(Akiko Yamazaki)建立起“观远山庄”收藏,由近300幅书法作品组成,包括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邓石如、王铎、张瑞图、金农、伊秉绶等从元到晚清的众多书法名家的经典之作,还在不断增加。“观远山庄”由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Jay Xu)命名,包含夫妇两人的名字,亦暗示他们旧金山四面环山的寓所。杨致远不仅花费大量精力对所藏作品深入研究,也希望将自己作为收藏家的趣味分享给更多观众,因此在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倪明昆(Michael Knight),张子宁(Joseph Chang),以及大都会博物馆策展人何慕文(Maxwell Hearn),史耀华(Joseph Scheier-Dolberg)的支持下,推出“法迹:观远山庄珍藏法书选”展览。
展览从概念的形成到准备实施花费两年时间,由来自北美、大陆和台湾的学者挑选出四十多件珍品,并在何绍基基金会的支持下请徐冰专门创作五频水墨动画《汉字的性格》,将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语境联系在一起。去年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后,于今年巡展到大都会博物馆。据策展人史耀华介绍,展出的作品会和亚洲艺术博物馆稍有区别,除《临古帖》外,还收录了董其昌于不同时期创作的其余三幅作品,包括最新收藏的一幅临米芾帖。在主题划分和布展方式也有不同,大都会展览作品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分为“字体”、“书法的社交功能”、“明代苏州和文徵明的世界”、“十七世纪对大和粗猛的追求”、“十七、十八世纪扬州书家”、“铜器和石碑的启发:十八、十九世纪金石派书法”、“徐冰《汉字的性格》五频道动画”八个厅。在书法之外,还从大都会的收藏中选取了文房四宝、文人石、家具等器物同时呈现,让观众能真正感受古典的生活环境。
史耀华说,展览不仅针对熟悉书法艺术的行家来,也要起到教育公众的作用。第一个展厅通过书法家蔡星仪的演示录像、展示牌、明信片等多种形式介绍了五种书法字体:篆、隶、行、草、楷,并匠心独具地选取了来自五幅竖轴,呈现书家的不同字体。对面是展览的重点作品,元代书法家和画家赵孟頫小楷《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三》。根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以及其他文献著录,法华经原本七卷,是赵孟頫62岁时为佛门之师中峰明本所书,后经不同时期的收藏家如郭世南、王世懋、王鸿绪、卞永誉、高士奇等收藏,后散佚。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在展览画册的论文中详细考证了七卷的流传过程,认为此卷虽无名款和题跋,但应属真迹,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为国家购藏,为杨致远收藏。后来第五卷现身,终为故宫所得。这件作品也是观远山庄的珍品,杨致远说自己曾经复制临摹这幅书法,从书法的形态到内容本身都能带给他心灵的平静。而追溯这幅手卷的历史,也使得他能够与曾经传承这幅作品的收藏家在不同时空相遇。
相遇,是杨致远经常提到的话题。他在自述中说:“中国书法让我与不同时空的中国文人相遇,从不同层面上与一群难以置信的人建立联系。收藏家,策展人,艺术经纪商,如果不是因为书法,我永远不会认识这些人,并成为我最亲近的朋友。”作为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特别提到了中国文人社交圈和现代科技社交媒体之间的联系。观远山庄收藏明代吴门书派的作品较为丰富,几乎囊括了其中最重要的书家作品,包括《十三家行书屋舟篇》,由当时政治、哲学、文学、书法界十三位名人,为江苏镇江一位钱姓医生撰书的诗文合集,大意是夸赞其造船屋,体现了文人向往的隐逸境界。杨致远钟爱这件手卷,称其为“社交媒体前的社群活动”。古代文人雅集,以及手卷上书法家题跋,都是类似的社交网络,可以延展,并且让后人与古人跨时空对话。
晚明时期是收藏的重点关注时期之一。市场需求增加,书写材料改变以及建筑形式改革,都使得立轴形制的书法大规模出现。明末时局动荡,吏治失序,战乱频繁,文人通过书法和绘画抒写胸中戾气,也导致了创作风格的改变。薛龙春指出,这一时期的书家多喜写行草大轴,形成了晚明书法气势挥霍的整体特色。张瑞图的行书《王维诗句》轴是一幅节奏明快的作品,这幅巨大的立轴题写王维诗句“闭户著书多风月,种松皆做老龙鳞,”体现了书写的空间感。杨致远特意将它与西方抽象艺术家马克•托比(Mark Tobey)和布莱斯•马顿(Brice Marden)的作品做比较,认为留白和书法的互相作用体现了抽象空间美学变化。近年来美国各大博物馆常以明末清初的书画收藏为题策展,如大都会博物馆2011年举办的“明月清风——至乐楼藏明末清初书画展”,纽约亚洲协会和圣塔芭芭拉美术馆共同策划的“招隐:十七世纪中国的诗画与政治”。史耀华指出有三个原因。首先,明末清初社会的复杂性使得艺术充满了变化和活力;其次,宋元作品多散佚,明清作品相对易得;最后,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明清作品相对容易理解,是“入门”的好方法,法家的姿态,笔触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都便于与西方现当代艺术建立联系。
除传统书法外,杨致远及夫人还收藏新日本陶瓷,亚洲家具及当代水墨。徐冰的五频水墨动画《汉字的性格》无疑给这个传统书法展注入了当代气息。由何弘毅家庭基金会支持,亚洲艺术博物馆委托徐冰创作,动画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开始,加入了电线杆、苹果电脑等现代文明图像符号,表达了对文明冲突、环境破坏和消费主义的反思,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策展人史耀华采取各种方法刻意消除五频之间的界限,最终录像看起来如同一幅书画长卷,绵绵展开,从历史寻踪,冀望未来。
图:“观远山庄”藏元代赵孟頫《大乘妙法莲华经,卷第三》(局部)
图:“观远山庄”藏文徵明《行书自书诗》(局部)
图:“观远山庄”藏董其昌《行书临古帖》(局部)
图:“观远山庄”藏董其昌《仿米芾书王维诗》(局部)
原文载于《艺术新闻(中文版)》2014年5月香港艺术博览会特刊,作者:何雨,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nchinese.com/NC87NC82Njc0Nw==.html
16年以来,杨致远和妻子山崎明子(Akiko Yamazaki)建立起“观远山庄”收藏,由近300幅书法作品组成,包括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邓石如、王铎、张瑞图、金农、伊秉绶等从元到晚清的众多书法名家的经典之作,还在不断增加。“观远山庄”由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Jay Xu)命名,包含夫妇两人的名字,亦暗示他们旧金山四面环山的寓所。杨致远不仅花费大量精力对所藏作品深入研究,也希望将自己作为收藏家的趣味分享给更多观众,因此在亚洲艺术博物馆的策展人倪明昆(Michael Knight),张子宁(Joseph Chang),以及大都会博物馆策展人何慕文(Maxwell Hearn),史耀华(Joseph Scheier-Dolberg)的支持下,推出“法迹:观远山庄珍藏法书选”展览。
展览从概念的形成到准备实施花费两年时间,由来自北美、大陆和台湾的学者挑选出四十多件珍品,并在何绍基基金会的支持下请徐冰专门创作五频水墨动画《汉字的性格》,将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语境联系在一起。去年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出后,于今年巡展到大都会博物馆。据策展人史耀华介绍,展出的作品会和亚洲艺术博物馆稍有区别,除《临古帖》外,还收录了董其昌于不同时期创作的其余三幅作品,包括最新收藏的一幅临米芾帖。在主题划分和布展方式也有不同,大都会展览作品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分为“字体”、“书法的社交功能”、“明代苏州和文徵明的世界”、“十七世纪对大和粗猛的追求”、“十七、十八世纪扬州书家”、“铜器和石碑的启发:十八、十九世纪金石派书法”、“徐冰《汉字的性格》五频道动画”八个厅。在书法之外,还从大都会的收藏中选取了文房四宝、文人石、家具等器物同时呈现,让观众能真正感受古典的生活环境。
史耀华说,展览不仅针对熟悉书法艺术的行家来,也要起到教育公众的作用。第一个展厅通过书法家蔡星仪的演示录像、展示牌、明信片等多种形式介绍了五种书法字体:篆、隶、行、草、楷,并匠心独具地选取了来自五幅竖轴,呈现书家的不同字体。对面是展览的重点作品,元代书法家和画家赵孟頫小楷《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三》。根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以及其他文献著录,法华经原本七卷,是赵孟頫62岁时为佛门之师中峰明本所书,后经不同时期的收藏家如郭世南、王世懋、王鸿绪、卞永誉、高士奇等收藏,后散佚。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在展览画册的论文中详细考证了七卷的流传过程,认为此卷虽无名款和题跋,但应属真迹,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未能为国家购藏,为杨致远收藏。后来第五卷现身,终为故宫所得。这件作品也是观远山庄的珍品,杨致远说自己曾经复制临摹这幅书法,从书法的形态到内容本身都能带给他心灵的平静。而追溯这幅手卷的历史,也使得他能够与曾经传承这幅作品的收藏家在不同时空相遇。
相遇,是杨致远经常提到的话题。他在自述中说:“中国书法让我与不同时空的中国文人相遇,从不同层面上与一群难以置信的人建立联系。收藏家,策展人,艺术经纪商,如果不是因为书法,我永远不会认识这些人,并成为我最亲近的朋友。”作为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他特别提到了中国文人社交圈和现代科技社交媒体之间的联系。观远山庄收藏明代吴门书派的作品较为丰富,几乎囊括了其中最重要的书家作品,包括《十三家行书屋舟篇》,由当时政治、哲学、文学、书法界十三位名人,为江苏镇江一位钱姓医生撰书的诗文合集,大意是夸赞其造船屋,体现了文人向往的隐逸境界。杨致远钟爱这件手卷,称其为“社交媒体前的社群活动”。古代文人雅集,以及手卷上书法家题跋,都是类似的社交网络,可以延展,并且让后人与古人跨时空对话。
晚明时期是收藏的重点关注时期之一。市场需求增加,书写材料改变以及建筑形式改革,都使得立轴形制的书法大规模出现。明末时局动荡,吏治失序,战乱频繁,文人通过书法和绘画抒写胸中戾气,也导致了创作风格的改变。薛龙春指出,这一时期的书家多喜写行草大轴,形成了晚明书法气势挥霍的整体特色。张瑞图的行书《王维诗句》轴是一幅节奏明快的作品,这幅巨大的立轴题写王维诗句“闭户著书多风月,种松皆做老龙鳞,”体现了书写的空间感。杨致远特意将它与西方抽象艺术家马克•托比(Mark Tobey)和布莱斯•马顿(Brice Marden)的作品做比较,认为留白和书法的互相作用体现了抽象空间美学变化。近年来美国各大博物馆常以明末清初的书画收藏为题策展,如大都会博物馆2011年举办的“明月清风——至乐楼藏明末清初书画展”,纽约亚洲协会和圣塔芭芭拉美术馆共同策划的“招隐:十七世纪中国的诗画与政治”。史耀华指出有三个原因。首先,明末清初社会的复杂性使得艺术充满了变化和活力;其次,宋元作品多散佚,明清作品相对易得;最后,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明清作品相对容易理解,是“入门”的好方法,法家的姿态,笔触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都便于与西方现当代艺术建立联系。
除传统书法外,杨致远及夫人还收藏新日本陶瓷,亚洲家具及当代水墨。徐冰的五频水墨动画《汉字的性格》无疑给这个传统书法展注入了当代气息。由何弘毅家庭基金会支持,亚洲艺术博物馆委托徐冰创作,动画从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开始,加入了电线杆、苹果电脑等现代文明图像符号,表达了对文明冲突、环境破坏和消费主义的反思,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策展人史耀华采取各种方法刻意消除五频之间的界限,最终录像看起来如同一幅书画长卷,绵绵展开,从历史寻踪,冀望未来。
![]() |
图:“观远山庄”藏元代赵孟頫《大乘妙法莲华经,卷第三》(局部)
![]() |
图:“观远山庄”藏文徵明《行书自书诗》(局部)
![]() |
图:“观远山庄”藏董其昌《行书临古帖》(局部)
![]() |
图:“观远山庄”藏董其昌《仿米芾书王维诗》(局部)
原文载于《艺术新闻(中文版)》2014年5月香港艺术博览会特刊,作者:何雨,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anchinese.com/NC87NC82Njc0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