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纪录片看的就是质朴本相
By 大大妮
纪录片看的就是质朴本相
——简评《船工》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2》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一股美食纪录片的热潮,无论赞誉也好,批评也罢,纪录片这个专业化极高且小众得近乎偏门的词汇还是渐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片中对传统美食技法的追记和一群典型人物非虚构的刻画,更是让大家印象深刻。在此,小编给大家推荐一部质朴动人的生态人文纪录片——《船工》。或许,看完船工,留在你脑海的不再是那些娴熟得几乎机械的拍摄技巧,而是一个简单质朴,但又感动人心的故事,无关技巧,只在质朴本相。
纪录片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记录方式和表现方式,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采用“非虚构”的手法真实地还原了现实生活。区别于第三代纪录片“小作坊”、平民化视角,中国第四代纪录片选材范围广泛,镜头语言质朴而大气,这一切都流露出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作为中国第四代纪录片代表作的《船工》,就是一部取材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即三峡库区搬迁与建设,真实记录一位90多岁高龄、土生土长的三峡老船工——谭邦武一家的故事。片中以“造船”与“刻碑文”这两根主轴,串起大量的生活细节;以1995年至2003年这近十年的时间跨度,纪录了三峡移民大搬迁和“高峡出平湖”的历史过程;纪录了沧桑巨变中老船工和儿孙们的生存状态、情感振荡;也纪录了三峡船工的艰辛历史和顽强的生存意志。整个片子的制作手法也堪称精良——固定机位拍摄,画面真切而凝重;声效上,质朴的“船工号子”,苍劲而悠远,更是成为本片另一个关键的看点。而这一切,似乎正是导演姚松平透过《船工》向观众传达出——对一种将要逝去的文化形态、生存状态朴素而深远的人文主义关怀。
《船工》开片就由一段苍劲有力的原生态“船工号子”带入,分别叙述了三峡库区蓄水后,91岁高龄的老船工谭邦武老人一家准备打造一条新船搞特色旅游,和为谭老为着死去快一年的老伴立墓碑的事。在记录三峡库区蓄水带来的移民变化时,片头部分,采用了一小段经过特殊处理的泛黄的影像资料,突出历史变迁的凝重感,过去与现今两者衔接流畅,也便于交代时代背景。此后的记录中,泛黄的旧照片和影像资料播放一共采用了4至5次,内容上,有三峡截流现场记录;有官渡口拆迁、三峡库区建设的珍贵影像;也有老伴生前的生活场景等。不仅生动地记述出时代变迁的关键节点,也用一种模糊写意的方式,表达了谭老一家对固有家园的眷恋及难舍难分的浓郁亲情。
片中不仅有经特殊处理、寓意丰富的泛黄旧影像,还有几组表征意义强烈的画面及造型元素。其中,用固定镜头、多以大远景呈现的现代化机动汽船就是其中之一。片中一共七次出现机动汽船。除了作为故事片段的过度画面以外,在开头部分,谭邦武老人由于和造船师傅意见不合,一个人独自拿着树枝在沙坝上画着船的造型时,远处江面上第一次轰轰驶来了汽船,古朴与现代,近远景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显出了老人孤独的情绪和无奈的处境。这之后,当谭老与造船工匠矛盾激化,汽船又一次出现,导演再次用近远景虚幻,大小构图的方法,突显二者的对比。而当老人一人独坐在高高的沙坝上时,不合视觉常理的画面构图,再次深化了老者的孤独和无奈,令人感同身受。导演紧接着把画面切换,再次用江面上漂浮的小木船和远处轰隆行驶的现代汽船同时切入镜头,和之前高高的沙坝和弱小、孤单的老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精妙之处,意味深远。再着,就是打碑文的特写镜头和巫峡口一带清晨和旁晚的空镜头。两者同样的功效是作为专场画面,让人无不为传统工艺的精湛拍案惊呼;近似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般的巫峡口远景,静默而悠远,令观众在品读影片故事的同时,内心也浸受着“江山如画”的美的体验。而全篇里,打碑文和巫峡口远景两者画面切换的速度慢,像极了一位安静的见证者,看着时代轰隆剧烈的变化,却默默地守着属于传统和原始那一份质朴。最后,就是多次出现的谭邦武老伴的遗照,它的每次出现几乎在家庭变迁,老人无奈神情的特写之后,生与死、现实与过去,坚持与无奈等命题,透过这张遗照,总是给人深深的思考和无限的感触。
再着,本片精妙之处还在于——固定镜头的使用所呈现的凝重画面、突出的特写镜头和对比效果强烈的中远景构图。同样在片子的开头部分,老人在向二儿子叙述老伴临终前的嘱托,老人哭的像个孩子,这时镜头完全固定,没有特写或是其他景别的镜头移动变化,令观者不受干扰,一同和老人陷入至亲离去的伤痛中,全然真实、恸人心扉。不仅如此,谭邦武老人一家在造船过程中多次出现矛盾,导演在表达老人的独孤与无奈中,也多次使用固定镜头。其中,有一段老人的自我辩解,用时之长,无景别变化,真切感人。
突出的特写镜头,纤绳痕迹是集中标志。片中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谭老与儿子划船带着儿孙和游客去看纤绳被淹的过程。特写镜头一边是河水不断上涨,纤绳最后被淹,一边是老人静默的忧伤表情。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当下船工无助个体生存状态的冲突,所引发的内心情感冲击,总给人一种割舍不断,又无可奈何的纠葛与深沉哀伤。而对比效果强烈的中远景构图,在片中全家缝布帆和片尾老人坐在刻好的生死双人墓碑旁,看着远方机动汽船驶过长江江面的这两处场景中,都有极深的蕴意。前者镜头逐渐被拉开,视角扩大,人为手工的单薄脆弱和自然之大而险的对比,又一次把船工艰难生活和现代变迁的压力交织重叠。而老人、墓碑、汽船的组合画面,大小景别的配合,再次将个体生命过去与现今的生存状态和时代变迁相结合,将关注生命的人文主义基本命题再次展现于观众视角中,震撼人心也令人深思。
这就是《船工》,取材宏大,画面细节感人,生动质朴中处处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之情。这成为第四代纪录片精湛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诗词一般,言志抒情于具象的画面中,真是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时代在前进,我们个体生命的生存处境却面临诸多挑战,冲击中除了感伤就是无奈。或许,我们可以怀着一种“仪式”般的敬畏,用纪录片质朴的本相去追寻一份“挽歌”似的绚烂,用以祭奠过去,回应生命!
注:
* 作者大大妮下个月8号会奉上的是舌尖二的相关精彩评论,敬请期待哈!有兴趣者请加微信:写写作作!
*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和网址。
【日曰:痕迹的烙印,是烙在心间~】
写写作作的功能是:边学边写~分享干货~开开心心~共同进步~
微信号,请搜索 xiexiezuozuo 可进行添加~
微信账号名称:写写作作
文章微信滴链接!
纪录片看的就是质朴本相
——简评《船工》
最近,《舌尖上的中国2》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一股美食纪录片的热潮,无论赞誉也好,批评也罢,纪录片这个专业化极高且小众得近乎偏门的词汇还是渐入平民百姓的生活,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片中对传统美食技法的追记和一群典型人物非虚构的刻画,更是让大家印象深刻。在此,小编给大家推荐一部质朴动人的生态人文纪录片——《船工》。或许,看完船工,留在你脑海的不再是那些娴熟得几乎机械的拍摄技巧,而是一个简单质朴,但又感动人心的故事,无关技巧,只在质朴本相。
纪录片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记录方式和表现方式,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采用“非虚构”的手法真实地还原了现实生活。区别于第三代纪录片“小作坊”、平民化视角,中国第四代纪录片选材范围广泛,镜头语言质朴而大气,这一切都流露出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作为中国第四代纪录片代表作的《船工》,就是一部取材于宏大的历史背景——即三峡库区搬迁与建设,真实记录一位90多岁高龄、土生土长的三峡老船工——谭邦武一家的故事。片中以“造船”与“刻碑文”这两根主轴,串起大量的生活细节;以1995年至2003年这近十年的时间跨度,纪录了三峡移民大搬迁和“高峡出平湖”的历史过程;纪录了沧桑巨变中老船工和儿孙们的生存状态、情感振荡;也纪录了三峡船工的艰辛历史和顽强的生存意志。整个片子的制作手法也堪称精良——固定机位拍摄,画面真切而凝重;声效上,质朴的“船工号子”,苍劲而悠远,更是成为本片另一个关键的看点。而这一切,似乎正是导演姚松平透过《船工》向观众传达出——对一种将要逝去的文化形态、生存状态朴素而深远的人文主义关怀。
《船工》开片就由一段苍劲有力的原生态“船工号子”带入,分别叙述了三峡库区蓄水后,91岁高龄的老船工谭邦武老人一家准备打造一条新船搞特色旅游,和为谭老为着死去快一年的老伴立墓碑的事。在记录三峡库区蓄水带来的移民变化时,片头部分,采用了一小段经过特殊处理的泛黄的影像资料,突出历史变迁的凝重感,过去与现今两者衔接流畅,也便于交代时代背景。此后的记录中,泛黄的旧照片和影像资料播放一共采用了4至5次,内容上,有三峡截流现场记录;有官渡口拆迁、三峡库区建设的珍贵影像;也有老伴生前的生活场景等。不仅生动地记述出时代变迁的关键节点,也用一种模糊写意的方式,表达了谭老一家对固有家园的眷恋及难舍难分的浓郁亲情。
片中不仅有经特殊处理、寓意丰富的泛黄旧影像,还有几组表征意义强烈的画面及造型元素。其中,用固定镜头、多以大远景呈现的现代化机动汽船就是其中之一。片中一共七次出现机动汽船。除了作为故事片段的过度画面以外,在开头部分,谭邦武老人由于和造船师傅意见不合,一个人独自拿着树枝在沙坝上画着船的造型时,远处江面上第一次轰轰驶来了汽船,古朴与现代,近远景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显出了老人孤独的情绪和无奈的处境。这之后,当谭老与造船工匠矛盾激化,汽船又一次出现,导演再次用近远景虚幻,大小构图的方法,突显二者的对比。而当老人一人独坐在高高的沙坝上时,不合视觉常理的画面构图,再次深化了老者的孤独和无奈,令人感同身受。导演紧接着把画面切换,再次用江面上漂浮的小木船和远处轰隆行驶的现代汽船同时切入镜头,和之前高高的沙坝和弱小、孤单的老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精妙之处,意味深远。再着,就是打碑文的特写镜头和巫峡口一带清晨和旁晚的空镜头。两者同样的功效是作为专场画面,让人无不为传统工艺的精湛拍案惊呼;近似于中国传统山水画一般的巫峡口远景,静默而悠远,令观众在品读影片故事的同时,内心也浸受着“江山如画”的美的体验。而全篇里,打碑文和巫峡口远景两者画面切换的速度慢,像极了一位安静的见证者,看着时代轰隆剧烈的变化,却默默地守着属于传统和原始那一份质朴。最后,就是多次出现的谭邦武老伴的遗照,它的每次出现几乎在家庭变迁,老人无奈神情的特写之后,生与死、现实与过去,坚持与无奈等命题,透过这张遗照,总是给人深深的思考和无限的感触。
再着,本片精妙之处还在于——固定镜头的使用所呈现的凝重画面、突出的特写镜头和对比效果强烈的中远景构图。同样在片子的开头部分,老人在向二儿子叙述老伴临终前的嘱托,老人哭的像个孩子,这时镜头完全固定,没有特写或是其他景别的镜头移动变化,令观者不受干扰,一同和老人陷入至亲离去的伤痛中,全然真实、恸人心扉。不仅如此,谭邦武老人一家在造船过程中多次出现矛盾,导演在表达老人的独孤与无奈中,也多次使用固定镜头。其中,有一段老人的自我辩解,用时之长,无景别变化,真切感人。
突出的特写镜头,纤绳痕迹是集中标志。片中较为完整地记录了谭老与儿子划船带着儿孙和游客去看纤绳被淹的过程。特写镜头一边是河水不断上涨,纤绳最后被淹,一边是老人静默的忧伤表情。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当下船工无助个体生存状态的冲突,所引发的内心情感冲击,总给人一种割舍不断,又无可奈何的纠葛与深沉哀伤。而对比效果强烈的中远景构图,在片中全家缝布帆和片尾老人坐在刻好的生死双人墓碑旁,看着远方机动汽船驶过长江江面的这两处场景中,都有极深的蕴意。前者镜头逐渐被拉开,视角扩大,人为手工的单薄脆弱和自然之大而险的对比,又一次把船工艰难生活和现代变迁的压力交织重叠。而老人、墓碑、汽船的组合画面,大小景别的配合,再次将个体生命过去与现今的生存状态和时代变迁相结合,将关注生命的人文主义基本命题再次展现于观众视角中,震撼人心也令人深思。
这就是《船工》,取材宏大,画面细节感人,生动质朴中处处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之情。这成为第四代纪录片精湛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诗词一般,言志抒情于具象的画面中,真是巧夺天工,匠心独运。时代在前进,我们个体生命的生存处境却面临诸多挑战,冲击中除了感伤就是无奈。或许,我们可以怀着一种“仪式”般的敬畏,用纪录片质朴的本相去追寻一份“挽歌”似的绚烂,用以祭奠过去,回应生命!
注:
* 作者大大妮下个月8号会奉上的是舌尖二的相关精彩评论,敬请期待哈!有兴趣者请加微信:写写作作!
* 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和网址。
【日曰:痕迹的烙印,是烙在心间~】
写写作作的功能是:边学边写~分享干货~开开心心~共同进步~
微信号,请搜索 xiexiezuozuo 可进行添加~
微信账号名称:写写作作
![]() |
写写作作二维码,可以扫一扫哟~ |
文章微信滴链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