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
若干有意思的话题,不过也很值得进一步深入。
问题呢,一来逻辑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很清楚,二是作者的熟悉似乎太局限于吴语区及附近,三是大家的问题,只用部分重要词汇做比较似乎不够。
86页
但是北方经汉末丧乱、三国纷争、五胡十六国混战,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数量都很大。这种历史背景促使了北方汉语的混化,后来经过隋唐宋三代的长期稳定发展,北方汉语进一步互相融合,内部一致性大为增强了。
按:似乎这段话需要太多证据。乱世融合的可能很大,那么治世相应的就该有分化吧。何况,乱世固然有移民,却也有坞堡。总之,这一章循环论证的嫌隙不小。
169页
周瑞家的听了道:“......你且家去等我......”(第七回)其中的“家去”是回家的意思。据统计“家去”这个词在《红楼梦》中共出现近七十次。仅扬州方言仍是把“回家”说成“家去”。
按:作者用包括这个在内的四条证据说明《红楼梦》具有扬州方言成分。至少这条,恐怕有问题。吾乡向来说“家去(读若“弃”)”、“家走”。逻辑上,某方言有此成分,并不能证明用此成分的书就跟该方言有关,因为其他方言同样可能有之。类似,若干地方可以看出二位先生对吴语闽语很熟悉,而对北方话隔阂不小。
171页
可+动词或形容词
书后附读者来信说,淮河以北也用之。
按:我在合肥听到这个句式不要太多。“同学,可打游四?”
175页
北部吴语称“坏、不好”为“恘”。《广韵》平声尤韵:“恘,戾也。”去秋切。
:终于知道“糗了”本字是什么了。
186页
福州一带有丧家亲友送布吊孝的习俗。这幅布福州方言叫[ty]。据《礼记.檀弓》的记载,古代的习俗,亲友要助丧家以覆棺之布。这块布就叫做“帱”,这正是福州方言[ty]的本字。以布覆棺的旧俗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这个词至今仍在使用。
按:这块布吾乡称作“幛子”,也是历来的习俗。或者,此习俗消失并不很久。
200页
:原来“八哥”也是外来语。
216页
...桔子在荷兰、德国就一直成为中国苹果。
按:据说山寨版苹果就叫做橘子。
问题呢,一来逻辑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很清楚,二是作者的熟悉似乎太局限于吴语区及附近,三是大家的问题,只用部分重要词汇做比较似乎不够。
86页
但是北方经汉末丧乱、三国纷争、五胡十六国混战,人口流动的规模和数量都很大。这种历史背景促使了北方汉语的混化,后来经过隋唐宋三代的长期稳定发展,北方汉语进一步互相融合,内部一致性大为增强了。
按:似乎这段话需要太多证据。乱世融合的可能很大,那么治世相应的就该有分化吧。何况,乱世固然有移民,却也有坞堡。总之,这一章循环论证的嫌隙不小。
169页
周瑞家的听了道:“......你且家去等我......”(第七回)其中的“家去”是回家的意思。据统计“家去”这个词在《红楼梦》中共出现近七十次。仅扬州方言仍是把“回家”说成“家去”。
按:作者用包括这个在内的四条证据说明《红楼梦》具有扬州方言成分。至少这条,恐怕有问题。吾乡向来说“家去(读若“弃”)”、“家走”。逻辑上,某方言有此成分,并不能证明用此成分的书就跟该方言有关,因为其他方言同样可能有之。类似,若干地方可以看出二位先生对吴语闽语很熟悉,而对北方话隔阂不小。
171页
可+动词或形容词
书后附读者来信说,淮河以北也用之。
按:我在合肥听到这个句式不要太多。“同学,可打游四?”
175页
北部吴语称“坏、不好”为“恘”。《广韵》平声尤韵:“恘,戾也。”去秋切。
:终于知道“糗了”本字是什么了。
186页
福州一带有丧家亲友送布吊孝的习俗。这幅布福州方言叫[ty]。据《礼记.檀弓》的记载,古代的习俗,亲友要助丧家以覆棺之布。这块布就叫做“帱”,这正是福州方言[ty]的本字。以布覆棺的旧俗虽然已经荡然无存,但是这个词至今仍在使用。
按:这块布吾乡称作“幛子”,也是历来的习俗。或者,此习俗消失并不很久。
200页
:原来“八哥”也是外来语。
216页
...桔子在荷兰、德国就一直成为中国苹果。
按:据说山寨版苹果就叫做橘子。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