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学习心得二
从第四章开始,本书就进入了比较高深的心理学领域。作者开始通过细小的现象,发掘那些令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人性本质。
这一部分的总结,我决定按照这一个个效应来归纳。当然,其实也就是作者的目录啦!
【第四章和第五章】
一:【道德许可效应】的可怕逻辑
解释: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这就意味着,当你取得成功、进步之类的【善事】,那么你就可能纵容自己来作为这些【善事】的奖励。你会想:“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 也就因此,我们忘记了真正的目标,向诱惑屈服。
1.任何让你对自己的美德感到满意的事,即便只是想想你做过的善事,都会允许我们冲动行事。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动力室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那么每当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你就会放弃自控。
解决办法:不从道德角度思考自己面对的意志力挑战,定义好与道德无关的必须做的事,完成这些事的奖励不是自己额外放纵给予的。是一开始就明确的奖励。 e.g: 健身==>很棒的身体,我去跑了3000米,不代表我已经完成了健身;时刻谨记得为什么要去跑这3000米,我的目标是一个很棒的身体啊!
2.不要想着今天犯错,明天补救。今天先放纵一下,明天好好学习;但实际上,明天你也不会学习。
解决办法:当你想改变某种行为时,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就是说,不要想着今天玩5个小时,学习1个小时,明天再学习5个小时,只玩一个小时;而是今天玩多久、学多久,以后每天都按今天的标准来,这样一来不会有【未来许可】的借口。把今天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不要问自己是“今天做还是明天做?” 而是要问:“我是不是想承担永远拖延下去的恶果”。
3.光环效应。只要是你放纵的东西和使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就会产生光环效应;导致你获得放纵的许可,为自己放弃抵抗作辩护。
例子:出于慈善目的的购买巧克力的人,会吃更多的巧克力来奖励自己的善行;标有【零脂肪】、【有机】等词汇的饼干,会使那些节食者更多的去吃饼干;标有【打折】的商品,会使消费者更多的购买。
解决办法:你需要找到最具体的测量标准(比如卡路里、花费或浪费的时间),以此判断这个选择是否和你的目标相符。
总结:如果只按照【正确】和【错误】来判断做过的事,而不是牢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会带来与目标相抵触的冲动,并允许我们做出妨碍自己的行动。想要始终如一,我们要【认同目标本身】,而不是我们做善事时的光环。
二:大脑的谎言,把渴望当做幸福。
解释:人脑中有一块关于【奖励承诺】的区域,可以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可以控制行动。任何我们觉得会让自己高兴的东西都会刺激奖励系统。大脑正是靠对快乐的承诺让你不停的去狩猎、采集野果、工作和求爱,而不是让你直接感受到快乐。多巴胺还可以向大脑的压力区域发出信号,你同时还会感到焦虑。
那些异性图片、LOL、小说,对我而言就是能使我多巴胺神经元不停燃烧,给了奖励承诺,强迫我去寻求满足感。如果能过合理利用,把那些让我觉得不愉快,所以总是拖延着不去做的事,和这些能让多巴胺燃烧的事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自己去做。
e.g:一边YY自己如何牛叉的纵横异世,一边去写那些枯燥的一天6000字。
要把这个分为两方面来看待:
1.坏处:大量分泌多巴胺会放大“及时行乐”的快感,让你不再关心长期的后果。那些营销商会利用这一点来诱惑你和你口袋里的钱。【气味营销学】、【神经营销学】等等。
2.好处:就是这些快感的需求,让我们对生活有所期待,如果你想不出任何一种让你感觉良好的事,你就很难从床上爬起来做事了。
总结:大脑错把奖励的承诺当做快乐的保证,所以,我们会从不可能带来满足的事物中寻找满足感。善用利用多巴胺去完成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避免被多巴胺牵引去做那些无意义的满足。学会区分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真实奖励和让我们分散精力、上瘾的虚假奖励。
这一部分的总结,我决定按照这一个个效应来归纳。当然,其实也就是作者的目录啦!
【第四章和第五章】
一:【道德许可效应】的可怕逻辑
解释: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这就意味着,当你取得成功、进步之类的【善事】,那么你就可能纵容自己来作为这些【善事】的奖励。你会想:“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 也就因此,我们忘记了真正的目标,向诱惑屈服。
1.任何让你对自己的美德感到满意的事,即便只是想想你做过的善事,都会允许我们冲动行事。如果你自控的唯一动力室成为一个足够【好】的人,那么每当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你就会放弃自控。
解决办法:不从道德角度思考自己面对的意志力挑战,定义好与道德无关的必须做的事,完成这些事的奖励不是自己额外放纵给予的。是一开始就明确的奖励。 e.g: 健身==>很棒的身体,我去跑了3000米,不代表我已经完成了健身;时刻谨记得为什么要去跑这3000米,我的目标是一个很棒的身体啊!
2.不要想着今天犯错,明天补救。今天先放纵一下,明天好好学习;但实际上,明天你也不会学习。
解决办法:当你想改变某种行为时,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就是说,不要想着今天玩5个小时,学习1个小时,明天再学习5个小时,只玩一个小时;而是今天玩多久、学多久,以后每天都按今天的标准来,这样一来不会有【未来许可】的借口。把今天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不要问自己是“今天做还是明天做?” 而是要问:“我是不是想承担永远拖延下去的恶果”。
3.光环效应。只要是你放纵的东西和使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就会产生光环效应;导致你获得放纵的许可,为自己放弃抵抗作辩护。
例子:出于慈善目的的购买巧克力的人,会吃更多的巧克力来奖励自己的善行;标有【零脂肪】、【有机】等词汇的饼干,会使那些节食者更多的去吃饼干;标有【打折】的商品,会使消费者更多的购买。
解决办法:你需要找到最具体的测量标准(比如卡路里、花费或浪费的时间),以此判断这个选择是否和你的目标相符。
总结:如果只按照【正确】和【错误】来判断做过的事,而不是牢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会带来与目标相抵触的冲动,并允许我们做出妨碍自己的行动。想要始终如一,我们要【认同目标本身】,而不是我们做善事时的光环。
二:大脑的谎言,把渴望当做幸福。
解释:人脑中有一块关于【奖励承诺】的区域,可以分泌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可以控制行动。任何我们觉得会让自己高兴的东西都会刺激奖励系统。大脑正是靠对快乐的承诺让你不停的去狩猎、采集野果、工作和求爱,而不是让你直接感受到快乐。多巴胺还可以向大脑的压力区域发出信号,你同时还会感到焦虑。
那些异性图片、LOL、小说,对我而言就是能使我多巴胺神经元不停燃烧,给了奖励承诺,强迫我去寻求满足感。如果能过合理利用,把那些让我觉得不愉快,所以总是拖延着不去做的事,和这些能让多巴胺燃烧的事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自己去做。
e.g:一边YY自己如何牛叉的纵横异世,一边去写那些枯燥的一天6000字。
要把这个分为两方面来看待:
1.坏处:大量分泌多巴胺会放大“及时行乐”的快感,让你不再关心长期的后果。那些营销商会利用这一点来诱惑你和你口袋里的钱。【气味营销学】、【神经营销学】等等。
2.好处:就是这些快感的需求,让我们对生活有所期待,如果你想不出任何一种让你感觉良好的事,你就很难从床上爬起来做事了。
总结:大脑错把奖励的承诺当做快乐的保证,所以,我们会从不可能带来满足的事物中寻找满足感。善用利用多巴胺去完成那些自己不想做的事,避免被多巴胺牵引去做那些无意义的满足。学会区分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真实奖励和让我们分散精力、上瘾的虚假奖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