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自留(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背景:
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早期最著名的音乐家,其华丽炫技的风格集中体现在他的早期与中期作品中,同时,将不同种类的器乐歌剧主题作品改编为钢琴作品,将不同器乐特色融会贯通,通过钢琴的特殊演奏技巧来表达出来,也都是李斯特在钢琴改编曲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将钢琴作品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分析他的钢琴作品,可以非常鲜明地感受到李斯特内心所受的浪漫主义情怀及华彩绚丽的演绎创作热情。
《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是他的中期创作作品,但其中的第三首《钟》的历史意义尤为特殊,这首曲子改编自同为炫技派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曲,原曲为回旋曲式,李斯特选取了原曲回旋曲中的叠部音乐材料,进行了扩充,将其发展为两个主题的变奏曲式,并通过对A主题与B主题的反复变奏加花与织体变化,为我们展现了其在钢琴创作领域强大而充满灵气的艺术素养。
意义:
李斯特的《钟》与其原作帕格尼尼的《钟》双双流传于世,至今仍被许多年轻的钢琴家们选作其演奏会上的保留作品,足以体现这首曲子的历史地位。因此本文选择这首李斯特的《钟》作为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例,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音响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总结,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类分析资料的欠缺,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作品细致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方式的说明,达到更透彻地理解该曲的目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从李斯特《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的历史背景谈起,首先简要介绍当时兴起的钢琴改编曲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并介绍李斯特创作这一首曲子的前后社会背景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切实体验感受钢琴改编曲这一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器乐演奏技法融会贯通的思想内涵。从乐曲织体及和声进行的变化中对钢琴改编曲对钢琴作品表现力的突破有更清晰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加深对这首钢琴改编作品的理解,将这之中体现出来的技法创新和思想体会融合入今后的创作及编曲过程中去,为自己创作中选择的器乐组合及演奏技巧变化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将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归类与整合,以及自己对该领域知识的补充学习,归纳总结,并参考现有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分析成果与观点,探寻该作品是如何体现钢琴改编曲的典型音乐音响风格的。最后结合自身的对音响资料的听辨鉴赏,通过举例、分析等方法,对该曲做出具体的曲式与音乐语言分析,由表及里,从而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该钢琴改编曲的特点。
技术路线:
1、了解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2、收集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料、谱例及音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整合。
3、把握选题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对要写的文章理清思路。
4、仔细阅读谱例,根据《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理论课上学过的知识,对谱例做出细致的音乐分析。
5、总结概括,在分析中进一步加入自己的见解,综合归纳形成新的观点。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3年12月17日 论文开题。
2、2013年12月18日~2013年1月20日 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3、2014年1月21日~2014年3月15日 完成论文的初稿。
4、2014年3月15日~2014年4月30日 论文完成。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晶.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技术特点[J].吉林艺术学院报.2008,(2)
[5]侯康为.李斯特钢琴语汇风格中的轮指技法研究[J].音乐研究.2002,(6)
[6]宋洁. 论钢琴改编曲的魅力--以李斯特的钢琴曲《钟》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张雪雁.浅谈李斯特的钢琴独奏曲《钟》及其演奏技巧[J].艺术研究.2012,(101).
[8]杜恩云.李斯特钢琴音乐的个性特征 [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9]李翰.浅析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8,(10).
[10]刘小静. 浅谈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及演奏技巧.[J].江汉大学学报.2008.12
[11]王永振,陈霖.外国钢琴练习曲的发展及演变 [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1).
[12]朱晓玲.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
[13]廖小雄. 十九世纪炫技派大师——帕格尼尼和李斯特[J].音响技术.1996,(2).
[14]刘颖. 论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和声与调式思维的发展变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2)
[15]张式谷,潘一飞编著.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16]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著,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7] (俄)亚科夫·米尔什坦著,张玉芝等译.李斯特[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8] (匈)约瑟夫·迦特著,刁绍华,姜长斌译.钢琴演奏技巧[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19] 廖明. 李斯特及其钢琴改编曲[J]. 钢琴艺术. 1997(03)
背景:
李斯特作为浪漫主义早期最著名的音乐家,其华丽炫技的风格集中体现在他的早期与中期作品中,同时,将不同种类的器乐歌剧主题作品改编为钢琴作品,将不同器乐特色融会贯通,通过钢琴的特殊演奏技巧来表达出来,也都是李斯特在钢琴改编曲上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将钢琴作品在音乐作品中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通过分析他的钢琴作品,可以非常鲜明地感受到李斯特内心所受的浪漫主义情怀及华彩绚丽的演绎创作热情。
《6首帕格尼尼大练习曲》是他的中期创作作品,但其中的第三首《钟》的历史意义尤为特殊,这首曲子改编自同为炫技派的帕格尼尼小提琴曲,原曲为回旋曲式,李斯特选取了原曲回旋曲中的叠部音乐材料,进行了扩充,将其发展为两个主题的变奏曲式,并通过对A主题与B主题的反复变奏加花与织体变化,为我们展现了其在钢琴创作领域强大而充满灵气的艺术素养。
意义:
李斯特的《钟》与其原作帕格尼尼的《钟》双双流传于世,至今仍被许多年轻的钢琴家们选作其演奏会上的保留作品,足以体现这首曲子的历史地位。因此本文选择这首李斯特的《钟》作为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一例,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音响材料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与总结,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类分析资料的欠缺,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作品细致的音乐分析和演奏方式的说明,达到更透彻地理解该曲的目的。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将从李斯特《依据帕格尼尼的“钟”而作的华丽的大幻想曲》的历史背景谈起,首先简要介绍当时兴起的钢琴改编曲的历史意义与价值,并介绍李斯特创作这一首曲子的前后社会背景及其历史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切实体验感受钢琴改编曲这一音乐作品中体现出的器乐演奏技法融会贯通的思想内涵。从乐曲织体及和声进行的变化中对钢琴改编曲对钢琴作品表现力的突破有更清晰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加深对这首钢琴改编作品的理解,将这之中体现出来的技法创新和思想体会融合入今后的创作及编曲过程中去,为自己创作中选择的器乐组合及演奏技巧变化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将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归类与整合,以及自己对该领域知识的补充学习,归纳总结,并参考现有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分析成果与观点,探寻该作品是如何体现钢琴改编曲的典型音乐音响风格的。最后结合自身的对音响资料的听辨鉴赏,通过举例、分析等方法,对该曲做出具体的曲式与音乐语言分析,由表及里,从而准确的把握与理解该钢琴改编曲的特点。
技术路线:
1、了解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2、收集所有相关的文献资料、谱例及音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整合。
3、把握选题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对要写的文章理清思路。
4、仔细阅读谱例,根据《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理论课上学过的知识,对谱例做出细致的音乐分析。
5、总结概括,在分析中进一步加入自己的见解,综合归纳形成新的观点。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3年12月17日 论文开题。
2、2013年12月18日~2013年1月20日 论文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
3、2014年1月21日~2014年3月15日 完成论文的初稿。
4、2014年3月15日~2014年4月30日 论文完成。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晶.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技术特点[J].吉林艺术学院报.2008,(2)
[5]侯康为.李斯特钢琴语汇风格中的轮指技法研究[J].音乐研究.2002,(6)
[6]宋洁. 论钢琴改编曲的魅力--以李斯特的钢琴曲《钟》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张雪雁.浅谈李斯特的钢琴独奏曲《钟》及其演奏技巧[J].艺术研究.2012,(101).
[8]杜恩云.李斯特钢琴音乐的个性特征 [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9]李翰.浅析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特点.[J].科教文汇.2008,(10).
[10]刘小静. 浅谈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及演奏技巧.[J].江汉大学学报.2008.12
[11]王永振,陈霖.外国钢琴练习曲的发展及演变 [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1).
[12]朱晓玲.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
[13]廖小雄. 十九世纪炫技派大师——帕格尼尼和李斯特[J].音响技术.1996,(2).
[14]刘颖. 论欧洲古典—浪漫主义音乐——和声与调式思维的发展变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2)
[15]张式谷,潘一飞编著.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16]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著,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7] (俄)亚科夫·米尔什坦著,张玉芝等译.李斯特[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8] (匈)约瑟夫·迦特著,刁绍华,姜长斌译.钢琴演奏技巧[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19] 廖明. 李斯特及其钢琴改编曲[J]. 钢琴艺术. 1997(03)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