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纯也的与众不同
昨天公司请了个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来做讲座,据说这人三十五岁就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奖,看照片很文艺那种,见到真人果然清新,不惑之年,而立的状态。建筑看来也不都是老人天下。他做了几个很纤细的东西,成名作一个学校的制作中心,在一个45*45的房子里做了256根非常纤细,方向各异的柱子,大概四五十mm厚,形成一片森林景象,人可以在里边随意分割空间。还有一个学校的活动场所,屋面板才8mm厚钢板,家具设计有一张长9.7m宽三米多的餐桌,用的3mm厚的铝板,加了预应力。
他做的有些东西确实对材料的性能挑战到了极限,这样营造空间氛围也与众不同。特别通透,无遮挡。有一股想要在其中穿行的冲动。虽然外形还是很简单,就是方盒子,方方正正的东西还是可以做出新意。关键是打破常规,只有自己有自己的逻辑,没什么不可以的东西。那张桌子他自己还分析了下受力,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简支梁加上预应力,力学知识好可以帮你更大空间发挥。上图
他还有几个作品也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个在一个公共建筑里做了一个几吨重的金属盒子,但是它并不是落地的,而是浮在空中,因为里面充满了氦气,盒子很巨大,一进屋就占据人的视觉中心,一直在屋里飘荡。他想通过这个不断漂浮的物体来形成不断变化的空间,造成不同的趣味。能接受这想法的甲方也挺前卫的,因为这完全没功能的东西简直就是个极大浪费为了吊装这个盒子,连起重机都开到房子里面去了,下面那个是盒子在工厂施工时候景象。异想天开的想法。
最后还有个有意思的项目。一般我们盖房子在一块地上面先挖土,打桩,做地基,砌墙,加楼板,一层层往上叠加。这个项目正好反过来,先在地面挖几个洞,洞的大小尺寸根据他自己绘图设计确定,然后再洞里填满混凝土,等混凝土养护好后,再挖图把混凝土之间的图都挖掉,这样建筑空间就形成了。然后从混凝土底部挖出一条通向地面的坡道,这样人可以直接从地面走到建筑底部,整个从外面看上去房子埋在了地下,近看是一片混凝土山峦。正负形的逻辑
建筑的顶视图和平面剖切图,顶视图想不想CS里面的匪徒面罩
内部形成的形态各异的空间还有几个他的作品,下次有空再贴吧。石上做的几个东西确实思路与众不同,不仅是一般的我们往常的做个独特的形式,搞个奇特造型。设计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向考虑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比较单一,大家都是在固定的框架下面操作,千人一面。难怪同济章明教授看完之后说对她冲击比较大是不知道怎么回去教学生,有些不行的东西他这里做出来了。不过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功能主导的方向性建筑还是主流,开发商政府主导下的建筑师还是相对弱势,生存空间狭小,努力坚持,只能求稍有突破,遇上一个好甲方,自己也有好的想法就算很幸运的事。要么除了拼命赚钱实在看不到别的形式。
他做的有些东西确实对材料的性能挑战到了极限,这样营造空间氛围也与众不同。特别通透,无遮挡。有一股想要在其中穿行的冲动。虽然外形还是很简单,就是方盒子,方方正正的东西还是可以做出新意。关键是打破常规,只有自己有自己的逻辑,没什么不可以的东西。那张桌子他自己还分析了下受力,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简支梁加上预应力,力学知识好可以帮你更大空间发挥。上图
他还有几个作品也令人印象深刻,有一个在一个公共建筑里做了一个几吨重的金属盒子,但是它并不是落地的,而是浮在空中,因为里面充满了氦气,盒子很巨大,一进屋就占据人的视觉中心,一直在屋里飘荡。他想通过这个不断漂浮的物体来形成不断变化的空间,造成不同的趣味。能接受这想法的甲方也挺前卫的,因为这完全没功能的东西简直就是个极大浪费为了吊装这个盒子,连起重机都开到房子里面去了,下面那个是盒子在工厂施工时候景象。异想天开的想法。
最后还有个有意思的项目。一般我们盖房子在一块地上面先挖土,打桩,做地基,砌墙,加楼板,一层层往上叠加。这个项目正好反过来,先在地面挖几个洞,洞的大小尺寸根据他自己绘图设计确定,然后再洞里填满混凝土,等混凝土养护好后,再挖图把混凝土之间的图都挖掉,这样建筑空间就形成了。然后从混凝土底部挖出一条通向地面的坡道,这样人可以直接从地面走到建筑底部,整个从外面看上去房子埋在了地下,近看是一片混凝土山峦。正负形的逻辑
建筑的顶视图和平面剖切图,顶视图想不想CS里面的匪徒面罩
内部形成的形态各异的空间还有几个他的作品,下次有空再贴吧。石上做的几个东西确实思路与众不同,不仅是一般的我们往常的做个独特的形式,搞个奇特造型。设计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从很多不同的方向考虑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比较单一,大家都是在固定的框架下面操作,千人一面。难怪同济章明教授看完之后说对她冲击比较大是不知道怎么回去教学生,有些不行的东西他这里做出来了。不过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功能主导的方向性建筑还是主流,开发商政府主导下的建筑师还是相对弱势,生存空间狭小,努力坚持,只能求稍有突破,遇上一个好甲方,自己也有好的想法就算很幸运的事。要么除了拼命赚钱实在看不到别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