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亞邊境上掙扎求存的高加索三國 (文匯報:2014年6月2日)
![]() |
《邊境》
作者:沃伊切赫‧古瑞茨基
譯者:粘肖晶
出版:允實文化(2014年2月)
今年2月台灣翻譯出版了記者暨作家古瑞茨基的《邊境》。作者以多年生活在高加索三國的經歷(他在阿塞拜疆更生活了五年!)寫出這本媲美前輩作家卡普欽斯基作品的地方遊記。高加索的歷史、民族和社會面貌錯綜複雜,尤其是阿塞拜疆,這個擁有多民族、多語言的新興共和國,本來就是古代波斯的邊陲省份。她不像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擁有久遠的立國歷史,還很早與古希臘羅馬甚至基督教世界接觸(兩國比羅馬帝國更早接受基督教)。這三國總是被延綿的山脈所囿限,而兩個立國甚早的基督教國家一直無法建立強大有力的國家,以對抗波斯、土耳其甚至俄羅斯的侵略和統治,而原為波斯屬國阿爾巴尼亞(Albania)的阿塞拜疆,在突厥人入主以後,雖信奉伊斯蘭教,卻依然在俄國(歐洲)和伊斯蘭世界(亞洲)的板塊邊緣上掙扎求存。
歷史與社會問題千絲萬縷,該由地緣政治學者或歷史學家來梳理,而古瑞茨基作為波蘭記者和作家,卻以關懷的目光,記下沿路採訪的人物,各地古老的風俗,還有從蘇聯統治前至今日的社會面貌。古瑞茨基最熟悉的國家是阿塞拜疆,這裡也表現了歐亞混雜特質和徘徊在古代和現代之間的時空錯置感,以及在民主與獨裁、民族主義與國際化之間徘徊不已的國家性格。巴庫在總統阿里耶夫父子的經營下,成為暴富城市和西方資本主義其中一個注目點。但在巴庫以外的許多市鎮,卻保留很古老、落後的面貌。本書一開始,作者就走到巴庫市郊的戈布斯坦斯克山區,那裡不單有火山群,也有逃避卡拉巴赫戰火的難民,當中有作者拜訪的克林一家。受西式教育的克林和他那接受伊斯蘭教育、東方思想的兄弟阿緒曼,正好代表了這處於歐亞橋樑上的國家的兩面性。
由於地處歐亞邊緣,又是中亞、近東、俄國和西方的橋樑,然而處處山地阻隔,使高加索地區有複雜的語言和民族特性,令這三個高加索國家的民族認同變得複雜起來,或建國舉步維艱。像阿塞拜疆人有許多祖先,古代的阿爾巴尼亞人和波斯邊省阿特羅帕斯尼王國(Atropatene),還有中世紀稍晚入侵的塞爾柱突厥人。由於突厥人成為這裡的主流民族,故與同源於突厥、同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友好,然而除了世居巴庫的德國人、猶太人、俄國人、亞美尼亞人等不同民族外,還有不少更古老的民族,像作者曾到過一個叫希那魯格(Xinaliq或Khinalug)地方,那裡又居住着一支在阿爾巴尼亞王國時代即為野蠻人的古老民族,講自己獨特的語言。
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的歷史爭端永無休止,阿爾巴尼亞王國爭論和卡拉巴赫問題只是其中一些環節,而阿塞拜疆與土耳其的親緣關係與土耳其在二十世紀初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更讓這兩個國家互不咬弦。亞美尼亞在孤立的情況下只有投靠俄羅斯和土耳其的死敵伊朗,但親俄的經濟效益不彰。不管是自視為高加索大國的格魯吉亞,抑或曾經強盛但被土耳其人殺戮吞併大片國土的歷史古國亞美尼亞,還是站在歐亞邊緣努力建立身份認同的阿塞拜疆,都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艱難地邁出每一步。
不得不佩服波蘭作家對歷史脈絡、時事局勢和小人物故事之間取得平衡的敘事技巧。不管是卡普欽斯基還是古瑞茨基,這種介乎紀實文學和記者遊記的書寫,能令對各國歷史有興趣和基本理解的讀者感到趣味。
說來,卡普欽斯基的啟蒙書籍是希羅多德的《歷史》,但他的許多書寫始終圍繞在神話化的歷史事件上作文學性書寫,而古瑞茨基更能在不同人物的生活中,體現出歷史、文化的脈絡。因此寫到平凡民眾的生活時,更能呈現出傳統的面貌及與現代世界的衝突。像讀到格魯吉亞鄉間的祝酒儀式,或被作者譽為格魯吉亞西西里的斯凡內提亞(Svaneti)山區家族設堡寨和塔樓守衛的情景,甚至本書開頭那兩個在不同教育下成長的阿塞拜疆兄弟,又能讓讀者明白傳統如何抵禦外來勢力和文化的入侵,因而能在最遙遠的山脈角落,保全流傳了幾千年的歷史、語言、文化,一如古代阿爾巴尼亞和格魯吉亞王國如何在突厥軍隊入侵下,仍保留不少古代典籍,以及古老的宗教、禮儀和風俗習慣。
http://paper.wenweipo.com/2014/06/02/BK1406020002.htm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