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雄绝命词
伍子胥,项羽,都是楚人,两人前后相距三百年。生为人杰,叱咤风云;死为鬼雄,千载名存。同样力能扛鼎,同样自刎身亡,总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点。两个传奇人物,两个悲剧英雄,也是两个备受剧作家青睐的人物。
自元明以来,杂剧中,伍子胥有《伍子胥鞭伏柳盗跖》、《十八国临潼斗宝》、《伍子胥力伏十虎将》、《伍子胥弃子走樊城》、《采石渡渔父辞剑》、《浣纱女抱石投江》、《说专诸伍员吹箫》、《楚昭王疏者下船》、《申包胥兴兵完楚》,项羽有《兴刘灭项》、《霸王垓下别虞姬》、《荥阳城火烧纪信》、《火烧阿房宫》;传奇中,伍子胥有《临潼记》、《临潼会》、《五鼎记》、《昭关记》、《二胥记》、《合襟记》、《浣纱记》,项羽有《千金记》、《歌风记》、《虞兮梦》。然而,剧坛上曾热闹过的英雄人物,在昆曲中竟逐渐淡出。现在昆曲涉及到伍子胥的只一本《浣纱记》,涉及到项羽的只一本《千金记》,且都不以其为主角。
《浣纱记》中伍子胥有八出戏,即《伐越》、《允降》、《谈义》、《论侠》、《寄子》、《见王》、《死忠》、《显圣》,现在只有一折《寄子》可以偶尔搬演,曲社倒是喜欢经常唱唱。《千金记》中项羽的戏被《昆曲集净》收入的有《起霸》、《鸿门》、《撇斗》、《夜宴》、《楚歌》、《别姬》、《乌江》,加上《十面》,也是八个折子,但现在昆曲几乎不演。
沈采约于正德三年(1508)前后在世,《千金记》便是此时创作的作品,梁辰鱼《浣沙记》创作于嘉靖末年(1562-1566),晚于《千金记》约60年。以《浣纱记》与《千金记》相较,伍子胥之《寄子》犹项羽之《别姬》,英雄末路,生离死别,令人扼腕。其实更悲壮的应是伍子胥和项羽之死,一是赐剑而亡,一是拔剑自刎。《浣纱记》第三十二出《死忠》一折写伍子胥之死,《纳书楹曲谱》和《集成曲谱》都改为《赐剑》收入,作者用【南吕•一枝花】套七支曲子来抒写伍子胥的内心世界,苍凉悲愤,读之令人泪下。
《千金记》第四十一出《灭项》一折写项羽之死,后世流传者多将《灭项》与前一折《问津》合为《跌霸》,然戏中项羽只几支零散曲子,无法完整的表现其悲壮之声情及内心世界,读之若有所失。所幸明代庚生子所撰传奇《歌风记》有一个完整的折子《困羽》写项羽自刎,保存在《万壑清音》和《怡春锦》内。
此折也用了【南吕•一枝花】套七支曲子,套内曲牌与《浣纱记 死忠》(《赐剑》)全同。从文词看,二者也十分相似。
《歌风记》和《浣纱记》孰先孰后,不是很清楚,因此不知是谁借鉴了谁。不过《歌风记》中有两句对白值得注意:“〔末贴〕韩元帅有命,要大王早早自裁,小将回话者。〔净〕不消催逼,我自尽也。”仔细想想,项羽自刎是他自我选择,并非听从所谓韩元帅之命。话说回来,如果真有韩元帅这句话,项羽会不会从命自裁呢?我想肯定不会。这大概是剧作家“临摹”一时大意,把不该摹写的文词转写下来了。请看《浣纱记》原文中的两处对白:“〔內鳴鑼催介,衆〕大王爺催迫。求老相國早早自盡。”“〔內催介〕老相國早早自盡。大王爺專等囘報。〔外〕你不要慌。我是個好漢。就去了。”在《集成曲谱》中,这两处对话又改成:“〔二生〕大王爺催迫。求老相國早早自裁,不得迟滞。〔外〕不劳催迫,俺就去也。”“〔二生〕老相国请早些自裁,大王爷專等汇报。〔外〕唉,我也是一条好汉,谁要你们催迫,俺就去也。”很明显,《歌风记》是抄袭了《浣纱记》,吴王要伍子胥自裁是合乎情理的,韩信要项羽自裁就有点不可思议了。有趣的是,《集成曲谱》的对白的声口反倒接近《歌风记》了,可见戏班在演出时大概受程式化影响,故而逐渐趋同。也是,这两折戏相似点太多了。戏曲史上有著名的“女弹”和“男弹”,现在又有了这“伍刎”和“项刎”,可见古代戏曲作家创作时,往往习惯利用现有的套曲“蓝本”的,“依样画葫芦”甚至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只要有才情,文词好,“摹本”未必输与“真迹”。
有了《歌风记》这套曲,庶几可补《千金记》项羽绝命词过简之憾了。《浣纱记 赐剑》中的曲子,《纳书楹曲谱》和《集成曲谱》有谱,可唱。《歌风记 困羽》曲词虽全,然无谱。若无有能谱者,恐怕真的要成为绝响了。
自元明以来,杂剧中,伍子胥有《伍子胥鞭伏柳盗跖》、《十八国临潼斗宝》、《伍子胥力伏十虎将》、《伍子胥弃子走樊城》、《采石渡渔父辞剑》、《浣纱女抱石投江》、《说专诸伍员吹箫》、《楚昭王疏者下船》、《申包胥兴兵完楚》,项羽有《兴刘灭项》、《霸王垓下别虞姬》、《荥阳城火烧纪信》、《火烧阿房宫》;传奇中,伍子胥有《临潼记》、《临潼会》、《五鼎记》、《昭关记》、《二胥记》、《合襟记》、《浣纱记》,项羽有《千金记》、《歌风记》、《虞兮梦》。然而,剧坛上曾热闹过的英雄人物,在昆曲中竟逐渐淡出。现在昆曲涉及到伍子胥的只一本《浣纱记》,涉及到项羽的只一本《千金记》,且都不以其为主角。
《浣纱记》中伍子胥有八出戏,即《伐越》、《允降》、《谈义》、《论侠》、《寄子》、《见王》、《死忠》、《显圣》,现在只有一折《寄子》可以偶尔搬演,曲社倒是喜欢经常唱唱。《千金记》中项羽的戏被《昆曲集净》收入的有《起霸》、《鸿门》、《撇斗》、《夜宴》、《楚歌》、《别姬》、《乌江》,加上《十面》,也是八个折子,但现在昆曲几乎不演。
沈采约于正德三年(1508)前后在世,《千金记》便是此时创作的作品,梁辰鱼《浣沙记》创作于嘉靖末年(1562-1566),晚于《千金记》约60年。以《浣纱记》与《千金记》相较,伍子胥之《寄子》犹项羽之《别姬》,英雄末路,生离死别,令人扼腕。其实更悲壮的应是伍子胥和项羽之死,一是赐剑而亡,一是拔剑自刎。《浣纱记》第三十二出《死忠》一折写伍子胥之死,《纳书楹曲谱》和《集成曲谱》都改为《赐剑》收入,作者用【南吕•一枝花】套七支曲子来抒写伍子胥的内心世界,苍凉悲愤,读之令人泪下。
![]() |
![]() |
![]() |
![]() |
《千金记》第四十一出《灭项》一折写项羽之死,后世流传者多将《灭项》与前一折《问津》合为《跌霸》,然戏中项羽只几支零散曲子,无法完整的表现其悲壮之声情及内心世界,读之若有所失。所幸明代庚生子所撰传奇《歌风记》有一个完整的折子《困羽》写项羽自刎,保存在《万壑清音》和《怡春锦》内。
![]() |
![]() |
![]() |
![]() |
此折也用了【南吕•一枝花】套七支曲子,套内曲牌与《浣纱记 死忠》(《赐剑》)全同。从文词看,二者也十分相似。
![]() |
《歌风记》和《浣纱记》孰先孰后,不是很清楚,因此不知是谁借鉴了谁。不过《歌风记》中有两句对白值得注意:“〔末贴〕韩元帅有命,要大王早早自裁,小将回话者。〔净〕不消催逼,我自尽也。”仔细想想,项羽自刎是他自我选择,并非听从所谓韩元帅之命。话说回来,如果真有韩元帅这句话,项羽会不会从命自裁呢?我想肯定不会。这大概是剧作家“临摹”一时大意,把不该摹写的文词转写下来了。请看《浣纱记》原文中的两处对白:“〔內鳴鑼催介,衆〕大王爺催迫。求老相國早早自盡。”“〔內催介〕老相國早早自盡。大王爺專等囘報。〔外〕你不要慌。我是個好漢。就去了。”在《集成曲谱》中,这两处对话又改成:“〔二生〕大王爺催迫。求老相國早早自裁,不得迟滞。〔外〕不劳催迫,俺就去也。”“〔二生〕老相国请早些自裁,大王爷專等汇报。〔外〕唉,我也是一条好汉,谁要你们催迫,俺就去也。”很明显,《歌风记》是抄袭了《浣纱记》,吴王要伍子胥自裁是合乎情理的,韩信要项羽自裁就有点不可思议了。有趣的是,《集成曲谱》的对白的声口反倒接近《歌风记》了,可见戏班在演出时大概受程式化影响,故而逐渐趋同。也是,这两折戏相似点太多了。戏曲史上有著名的“女弹”和“男弹”,现在又有了这“伍刎”和“项刎”,可见古代戏曲作家创作时,往往习惯利用现有的套曲“蓝本”的,“依样画葫芦”甚至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只要有才情,文词好,“摹本”未必输与“真迹”。
有了《歌风记》这套曲,庶几可补《千金记》项羽绝命词过简之憾了。《浣纱记 赐剑》中的曲子,《纳书楹曲谱》和《集成曲谱》有谱,可唱。《歌风记 困羽》曲词虽全,然无谱。若无有能谱者,恐怕真的要成为绝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