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 20140601 关于“永生”这件事
“永生”。
大概是因为远招事件,所以才会让她又想起多年前那个在参团香港游时遇到的耶和华见证人。她说,那时只是觉得“永生”这件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期待,也不觉得应该为了它而去做一些努力或者足份的追求。当时就是想着,不要。于是,便越来越少的跟那个见证人,维持联系。
我想起那一年的我,听到她回来讲《圣经》时,心里只是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哦,她终于开始读了《圣经》。那时她也把它递给我,说,你有时间可以读读。我真的读了,没有任何的戒心,但却很奇怪的对“说有光,就有了光”的这一段很是不认同。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只是有一些东西,好像心里就是有答案一般,不认同的东西,就是不能靠近的东西。后来虽然还是用读一则故事,就像读《西游记》、《红楼梦》那样的心绪,来读《圣经》吧, 可是很奇怪,就是读不进去。
过了好几年之后,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里提到他对《圣经》的解读。也许,可以再尝试一下,用读故事书的方法来看待这本名著。但实在不如去读荷马呢。这都是后话了。
至于她后来为什么没有再跟着那个见证人学习《圣经》。她现在才缓缓给出了答案。其实,有一个答案很明白的已经给到她了:1)读不进去。2)为什么为了永生而学习《圣经》。3)《圣经》要用学的吗?
学习能力超能的她,只需要1个判断标准就可以处理好很多事情,包括学习上遇到的难题:要,与不要。
她大抵就是在很坚定的“不要”的想法下,才会那么很淡定的把这段偶遇的关系放下了。虽然常常还会因为同样的事物,比如说看到教堂,比如说遇到别人在读《圣经》,比如说刚好又有人在传教,比如说这次的招远事件,她便会想起以前遇到那位见证人的情形,也会对当初可能只是懵懂的发自心底的不喜欢、不想要的拒绝,而现在却很清晰,是因为他们所认定的做某件事情的意义或初衷,并没有获得非同道中人的自己的认可。
同道中人,这个词都不知道是谁造的。可是造得真好。因为意识到不是同道中人,所以很快的分道扬镳。嗯,只有这个结局。
知道这世界上没有永生这件事情,是因为相信生命的生生不息。虽然轮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可是人类并不独有的灵魂性却实实在在的常常在自己的眼前发生着。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情,都莫名的说,“我不知道,可是我就是这么做了”——不知道,而下意识地去做某件事情,究竟是出于人性的本能,还是根本就有灵魂界的说法呢?动物性为逃避危害而大肆搬迁的做法,也是出于本能吧。
因为也知道生死有别。经历了两回亲人的离逝之后,已经很清楚,生命大概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就算是很艰难、很不愉快、可能也会很难以置信的生活,又会怎么样呢?始终是活下去,才是正确的。活下去,才能看得见,上帝给予的生命,可以有什么的惊喜。有时摊开手掌,那些掌纹常常会在自说自话,你看我就这么长,就这么乱,就这么与众不同,所以,你也会与众不同。却会慌张,怎么办,要与别的人与众不同。可是,家里的那位已经离开的老人说,能怎么办呢,血缘啊,还是要顾及的呢。
那么艰难的日子,一个人,顾一家子,就这么顾过来了。不是都走过来了吗,还有什么是更难的呢。
他最后离开的时候,相信已经是交待完所有的事情了。听说,在出事之前的几个礼拜里, 他一个去喝早茶,放了两双碗筷。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连相熟的服务员都觉得奇怪。“那一天早上,不管是谁打电话给他,他都没有接。后来才知道他去喝了早茶。然后又过了好几天,有家人遇到那个服务员时,她自己跑上来把这些情况说了一通。说要留意一下。但是,还是没有家人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说这些话的那个女人,是他的小女儿,她住在离他有几百公里远的省会城市里,一年也就回那么两三次,“但是,怎么会有人留心呢,爸爸想念妈妈,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吗?”
其实,不正常的是,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里,老人何曾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过对亡妻的思念呢。只有最初的那几年吧。她说,“他风雨无阻的上山找她,坐在她的旁边,跟她絮絮叨叨着家里的很多事情,小孩子的事情,档口的事情,还有他对她的想念。”
奇怪的是,家里再没有一个谁,那么认真的对待过爱情,相信、依赖着在爱情里的另一方。
永生,如果是指肉体的永生。如果他不曾拥有过,那么,这件事情存在的可能性便为零。可如果是指灵魂的永生。我想,那不过是调换了概念,把本来存在的东西,演变成了他们的教派独有的东西罢了。
是的。大概加强对灵魂的信任,是源于老人离逝之时及之后,托付于梦中的一些事情真实的发生并且可取的情况之下之外,还一直记得《看见真相的男孩》里的一些论断。灵魂是存在的,但它与永生的概念不同。人的每一生其实都是带着任务而来的,是为了实践某样东西而来的。所以“小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可是后来他们都没有了”,这句出自宫崎骏老先生的可惜之语,心底该是多么的荒凉。
从此不必为一些篇单或文字里写的“人生该做的五十件事”、“世界上不能错过的100美景”、“该为父母做的20件事”等等而心绪难过、或者反思自己原来从不曾对这个世界有过渴求或之类种种的情绪。你知道吗,当你关注到每一个当下,你便做到了这所有你曾以为不会有时间去做到的事情。
比如。该说的谢谢。该道的赞美。该说的抱歉。该及时的帮助。本来就是该做的事,把它们做好了,心情便会舒畅而愉快,生活怎么还会是以为的灰色呢。你看,天本来也是蓝色的啊。
所以。永生。那不过是藉口罢了。
大概是因为远招事件,所以才会让她又想起多年前那个在参团香港游时遇到的耶和华见证人。她说,那时只是觉得“永生”这件事情,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期待,也不觉得应该为了它而去做一些努力或者足份的追求。当时就是想着,不要。于是,便越来越少的跟那个见证人,维持联系。
我想起那一年的我,听到她回来讲《圣经》时,心里只是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哦,她终于开始读了《圣经》。那时她也把它递给我,说,你有时间可以读读。我真的读了,没有任何的戒心,但却很奇怪的对“说有光,就有了光”的这一段很是不认同。我不是唯心主义者,也不是唯物主义者,只是有一些东西,好像心里就是有答案一般,不认同的东西,就是不能靠近的东西。后来虽然还是用读一则故事,就像读《西游记》、《红楼梦》那样的心绪,来读《圣经》吧, 可是很奇怪,就是读不进去。
过了好几年之后,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里提到他对《圣经》的解读。也许,可以再尝试一下,用读故事书的方法来看待这本名著。但实在不如去读荷马呢。这都是后话了。
至于她后来为什么没有再跟着那个见证人学习《圣经》。她现在才缓缓给出了答案。其实,有一个答案很明白的已经给到她了:1)读不进去。2)为什么为了永生而学习《圣经》。3)《圣经》要用学的吗?
学习能力超能的她,只需要1个判断标准就可以处理好很多事情,包括学习上遇到的难题:要,与不要。
她大抵就是在很坚定的“不要”的想法下,才会那么很淡定的把这段偶遇的关系放下了。虽然常常还会因为同样的事物,比如说看到教堂,比如说遇到别人在读《圣经》,比如说刚好又有人在传教,比如说这次的招远事件,她便会想起以前遇到那位见证人的情形,也会对当初可能只是懵懂的发自心底的不喜欢、不想要的拒绝,而现在却很清晰,是因为他们所认定的做某件事情的意义或初衷,并没有获得非同道中人的自己的认可。
同道中人,这个词都不知道是谁造的。可是造得真好。因为意识到不是同道中人,所以很快的分道扬镳。嗯,只有这个结局。
知道这世界上没有永生这件事情,是因为相信生命的生生不息。虽然轮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可是人类并不独有的灵魂性却实实在在的常常在自己的眼前发生着。很多人遇到很多事情,都莫名的说,“我不知道,可是我就是这么做了”——不知道,而下意识地去做某件事情,究竟是出于人性的本能,还是根本就有灵魂界的说法呢?动物性为逃避危害而大肆搬迁的做法,也是出于本能吧。
因为也知道生死有别。经历了两回亲人的离逝之后,已经很清楚,生命大概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就算是很艰难、很不愉快、可能也会很难以置信的生活,又会怎么样呢?始终是活下去,才是正确的。活下去,才能看得见,上帝给予的生命,可以有什么的惊喜。有时摊开手掌,那些掌纹常常会在自说自话,你看我就这么长,就这么乱,就这么与众不同,所以,你也会与众不同。却会慌张,怎么办,要与别的人与众不同。可是,家里的那位已经离开的老人说,能怎么办呢,血缘啊,还是要顾及的呢。
那么艰难的日子,一个人,顾一家子,就这么顾过来了。不是都走过来了吗,还有什么是更难的呢。
他最后离开的时候,相信已经是交待完所有的事情了。听说,在出事之前的几个礼拜里, 他一个去喝早茶,放了两双碗筷。一个人在那里自言自语,连相熟的服务员都觉得奇怪。“那一天早上,不管是谁打电话给他,他都没有接。后来才知道他去喝了早茶。然后又过了好几天,有家人遇到那个服务员时,她自己跑上来把这些情况说了一通。说要留意一下。但是,还是没有家人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说这些话的那个女人,是他的小女儿,她住在离他有几百公里远的省会城市里,一年也就回那么两三次,“但是,怎么会有人留心呢,爸爸想念妈妈,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吗?”
其实,不正常的是,二十年来的点点滴滴里,老人何曾用同样的方式表达过对亡妻的思念呢。只有最初的那几年吧。她说,“他风雨无阻的上山找她,坐在她的旁边,跟她絮絮叨叨着家里的很多事情,小孩子的事情,档口的事情,还有他对她的想念。”
奇怪的是,家里再没有一个谁,那么认真的对待过爱情,相信、依赖着在爱情里的另一方。
永生,如果是指肉体的永生。如果他不曾拥有过,那么,这件事情存在的可能性便为零。可如果是指灵魂的永生。我想,那不过是调换了概念,把本来存在的东西,演变成了他们的教派独有的东西罢了。
是的。大概加强对灵魂的信任,是源于老人离逝之时及之后,托付于梦中的一些事情真实的发生并且可取的情况之下之外,还一直记得《看见真相的男孩》里的一些论断。灵魂是存在的,但它与永生的概念不同。人的每一生其实都是带着任务而来的,是为了实践某样东西而来的。所以“小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可是后来他们都没有了”,这句出自宫崎骏老先生的可惜之语,心底该是多么的荒凉。
从此不必为一些篇单或文字里写的“人生该做的五十件事”、“世界上不能错过的100美景”、“该为父母做的20件事”等等而心绪难过、或者反思自己原来从不曾对这个世界有过渴求或之类种种的情绪。你知道吗,当你关注到每一个当下,你便做到了这所有你曾以为不会有时间去做到的事情。
比如。该说的谢谢。该道的赞美。该说的抱歉。该及时的帮助。本来就是该做的事,把它们做好了,心情便会舒畅而愉快,生活怎么还会是以为的灰色呢。你看,天本来也是蓝色的啊。
所以。永生。那不过是藉口罢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