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悠远,独自西行【城固——西安——天水——张掖——敦煌——吐鲁番——嘉峪关】7
7.神女生涯原是梦
到敦煌的火车终于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旅游淡季。少之又少的旅客,也让我终于有机会看看窗外的景色。
戈壁,一望无际的戈壁,寸草不生一片死寂的戈壁,这是我对于窗外景色的第一印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中,人很难不产生一种孤独而压抑的感受。
直到耳机中传来了故乡的民歌“八月洞庭鱼米乡”。
出发之前,神奇般地将这首老歌放入了mp3内。现在才恍然觉得这首歌仿佛是命运为了这一刻而准备的。
就在听到歌声的那一刻,窗外连天的戈壁也化作了一汪碧水,湖中波光粼粼,莲叶田田。原本微微亮的天空也突然明朗了起来,明亮的颜色使得本来已经意兴阑珊的我不禁抬头往远处的山峰上望去。原来,太阳已经悄悄地爬出了地平线,大而圆的日轮正突兀地印在蓝色的幕布上,温暖而绚烂。
火车继续行进,戈壁的尽头却不再是一片茫茫,雪山的出现阻断了天地的迷惘。这种由深沉的黑灰向晶莹的白色的过渡,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圣洁感。大片大片的枯黄而发黑的岩石沙砾曾像死亡一样压迫着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尽头的白雪却如同开在绝境之上的莲花,高贵而纯洁。忽然间,一切的死寂变得生机勃勃,一切的荒芜也跟着丰富生动了起来。
恍然大悟,原来孤绝死寂便是通往圣洁的路,原来戈壁的尽头不是死亡,而是圣境!地狱即是修行,尽头便为极乐。一切仿佛没有出路,没有止境,却又在抬起头的一瞬间,看见了心中从未熄灭的纯真与圣洁。
耳边的歌声此时却像智者的箴言:不要犹豫,无需彷徨,跟着心底最深处曾被忽略了的自己坚定地向前走吧!穿过荒芜,穿过戈壁,脚下的黄沙与碎石成就的是一条通往圣殿的路,所谓朝圣者的孤独与苦痛,是为了踏出一条比记忆深刻,比时间永恒的路!
前方是敦煌,是朝圣者的殿堂,是艺术家的乐园。
我丝毫不会怀疑,人们即使不知道丝绸之路,也知道在这偏远的荒漠上有着这样一座绮丽的梦的天堂。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也有美称“东方卢浮宫”。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此外,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还曾保存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还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莫高窟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不论是身临其境还是梦中相会,世界各地的人们从来不曾吝啬词组以表达自己对于敦煌的神往,对于莫高窟的赞美。
只是,任何的介绍总是隔着重帏看美景,任何的描述都不能准确而完整地表达人们对敦煌的情感。
我素来不爱往人多的地方跑,但是莫高窟的确是一个例外,从决定踏上丝绸之路的那一刻起,我便从不曾犹豫。
堪称为菁华的文书和经卷,冠绝世界的壁画和彩塑,还有历朝历代人们寄托在此的期许,以及一位位画工用信念做笔,用心血为颜料所绘出的希望。
敦煌,大而盛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面断崖上承载的艺术与文化,梦想与期盼。
即使是淡季,来莫高窟参观的游人依旧不少。随着导游走马观花地逛过一个接一个的洞窟,出来时却只觉得脑中浑浑噩噩。各种颜色、各种形象杂糅脑中,无法忘怀却又整理不出一个头绪,或许是狭小的脑袋装载不了这过多的精华,过重的历史。
于是,只好再跟着另外的几位导游,又走了好几次。
几乎将莫高窟所有的导游都跟了一遍,终于,我还是被淹没在了艺术的浩瀚,文化的瑰丽之中,身体虚浮,脚步踉跄。
北魏的浑厚凝重,隋唐的精细传神,宋代的拘谨克制不断地在我脑海中跳跃,缠绕,心仿佛被抽离,身体也像是被揉碎,揉碎成矿粉,在画壁上印染出淡淡的忧愁与悲伤。
这壮观的画壁上显现的分明不是单纯的菩萨画像,其中还饱含着供养人对于未来的期盼,还有画工们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梦想。
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戈壁之中断崖之上,默默地忍受着无尽的寂寞。
金钱也许可以驱使人忍受一时的单调,这世上却只有信仰能激励人不惧怕生生世世的孤独。时间掩埋的是名望,是富贵,却无法磨灭信仰。这种精神层面上的高度,是金钱所无法企及的。在时间,在信仰面前,金钱总是显得过于单薄而羸弱。
到了莫高窟,我才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词汇是多么的贫乏,语言是多么的无力。有时我甚至会觉得我的每一句赞美都是对她的一种亵渎。她的博大与美丽早已超出了语言可以描述的范围,这种宏大的宗教艺术之美是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用心体味,才能感受其中之一二的。
当然,在莫高窟里脚步虚浮的远不止我一人,至少还有一位从兰州来的大叔。大叔是在回市区的车上遇见的。在车上,他一直在抱怨这里的洞窟和壁画看得人头晕得厉害。什么极乐世界,什么三世诸佛,他统统听不懂,至于艺术的精妙,在他看来亦是大同小异,不过是用颜料涂在墙上,然后画出了跟真人长得差不多的菩萨而已,最可恶的是里面又不能拍照竟然还敢把票价定得那么高。
闻言,车上的人都笑了起来。这大叔大概是慕名而来的,只可惜莫高窟里精绝的技艺,虔诚的气氛似乎并没有触动到他的心。
莫高窟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地方,在这里,知道的越多的人,越容易发现自己的无知与单薄,从而表现出一种极致的虔诚甚至卑微的姿态,而一无所知者不过走马观花,浪费票价而已。
于我,敦煌总是一个遥远而又如此真实的梦想。
到敦煌的火车终于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旅游淡季。少之又少的旅客,也让我终于有机会看看窗外的景色。
戈壁,一望无际的戈壁,寸草不生一片死寂的戈壁,这是我对于窗外景色的第一印象。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中,人很难不产生一种孤独而压抑的感受。
直到耳机中传来了故乡的民歌“八月洞庭鱼米乡”。
出发之前,神奇般地将这首老歌放入了mp3内。现在才恍然觉得这首歌仿佛是命运为了这一刻而准备的。
就在听到歌声的那一刻,窗外连天的戈壁也化作了一汪碧水,湖中波光粼粼,莲叶田田。原本微微亮的天空也突然明朗了起来,明亮的颜色使得本来已经意兴阑珊的我不禁抬头往远处的山峰上望去。原来,太阳已经悄悄地爬出了地平线,大而圆的日轮正突兀地印在蓝色的幕布上,温暖而绚烂。
火车继续行进,戈壁的尽头却不再是一片茫茫,雪山的出现阻断了天地的迷惘。这种由深沉的黑灰向晶莹的白色的过渡,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圣洁感。大片大片的枯黄而发黑的岩石沙砾曾像死亡一样压迫着脆弱而敏感的神经,尽头的白雪却如同开在绝境之上的莲花,高贵而纯洁。忽然间,一切的死寂变得生机勃勃,一切的荒芜也跟着丰富生动了起来。
恍然大悟,原来孤绝死寂便是通往圣洁的路,原来戈壁的尽头不是死亡,而是圣境!地狱即是修行,尽头便为极乐。一切仿佛没有出路,没有止境,却又在抬起头的一瞬间,看见了心中从未熄灭的纯真与圣洁。
耳边的歌声此时却像智者的箴言:不要犹豫,无需彷徨,跟着心底最深处曾被忽略了的自己坚定地向前走吧!穿过荒芜,穿过戈壁,脚下的黄沙与碎石成就的是一条通往圣殿的路,所谓朝圣者的孤独与苦痛,是为了踏出一条比记忆深刻,比时间永恒的路!
前方是敦煌,是朝圣者的殿堂,是艺术家的乐园。
我丝毫不会怀疑,人们即使不知道丝绸之路,也知道在这偏远的荒漠上有着这样一座绮丽的梦的天堂。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也有美称“东方卢浮宫”。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此外,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还曾保存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还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莫高窟早在1961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不论是身临其境还是梦中相会,世界各地的人们从来不曾吝啬词组以表达自己对于敦煌的神往,对于莫高窟的赞美。
只是,任何的介绍总是隔着重帏看美景,任何的描述都不能准确而完整地表达人们对敦煌的情感。
我素来不爱往人多的地方跑,但是莫高窟的确是一个例外,从决定踏上丝绸之路的那一刻起,我便从不曾犹豫。
堪称为菁华的文书和经卷,冠绝世界的壁画和彩塑,还有历朝历代人们寄托在此的期许,以及一位位画工用信念做笔,用心血为颜料所绘出的希望。
敦煌,大而盛的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面断崖上承载的艺术与文化,梦想与期盼。
即使是淡季,来莫高窟参观的游人依旧不少。随着导游走马观花地逛过一个接一个的洞窟,出来时却只觉得脑中浑浑噩噩。各种颜色、各种形象杂糅脑中,无法忘怀却又整理不出一个头绪,或许是狭小的脑袋装载不了这过多的精华,过重的历史。
于是,只好再跟着另外的几位导游,又走了好几次。
几乎将莫高窟所有的导游都跟了一遍,终于,我还是被淹没在了艺术的浩瀚,文化的瑰丽之中,身体虚浮,脚步踉跄。
北魏的浑厚凝重,隋唐的精细传神,宋代的拘谨克制不断地在我脑海中跳跃,缠绕,心仿佛被抽离,身体也像是被揉碎,揉碎成矿粉,在画壁上印染出淡淡的忧愁与悲伤。
这壮观的画壁上显现的分明不是单纯的菩萨画像,其中还饱含着供养人对于未来的期盼,还有画工们无数个日夜的坚持与梦想。
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信仰。只有这样,才能在这戈壁之中断崖之上,默默地忍受着无尽的寂寞。
金钱也许可以驱使人忍受一时的单调,这世上却只有信仰能激励人不惧怕生生世世的孤独。时间掩埋的是名望,是富贵,却无法磨灭信仰。这种精神层面上的高度,是金钱所无法企及的。在时间,在信仰面前,金钱总是显得过于单薄而羸弱。
到了莫高窟,我才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词汇是多么的贫乏,语言是多么的无力。有时我甚至会觉得我的每一句赞美都是对她的一种亵渎。她的博大与美丽早已超出了语言可以描述的范围,这种宏大的宗教艺术之美是需要花一辈子的时间去用心体味,才能感受其中之一二的。
当然,在莫高窟里脚步虚浮的远不止我一人,至少还有一位从兰州来的大叔。大叔是在回市区的车上遇见的。在车上,他一直在抱怨这里的洞窟和壁画看得人头晕得厉害。什么极乐世界,什么三世诸佛,他统统听不懂,至于艺术的精妙,在他看来亦是大同小异,不过是用颜料涂在墙上,然后画出了跟真人长得差不多的菩萨而已,最可恶的是里面又不能拍照竟然还敢把票价定得那么高。
闻言,车上的人都笑了起来。这大叔大概是慕名而来的,只可惜莫高窟里精绝的技艺,虔诚的气氛似乎并没有触动到他的心。
莫高窟其实是个很有趣的地方,在这里,知道的越多的人,越容易发现自己的无知与单薄,从而表现出一种极致的虔诚甚至卑微的姿态,而一无所知者不过走马观花,浪费票价而已。
于我,敦煌总是一个遥远而又如此真实的梦想。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