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末代皇帝』摄影分析
非本人创作,转载自网络
『末代皇帝溥仪』摄影师史托拉盧(VITTORIO STORARO)本身是意大利人,跟导演贝托鲁奇已合作过多部电影,如『同流者』、『巴黎最后探戈』、『1900』。史托拉盧的摄影秉承了意大利电影的摄影传统,今次与贝托鲁奇再度合作拍摄东方文明古国的皇朝故事,仍然保持着意大利式的摄影特质。而本篇特别访问前任教于浸会學院传理系的严维先生,是试图从技术角度及映像观念去剖析这个意大利摄影师眼中的东方皇朝,以及二者揉合所产生的化学作用。
每个地域国家都有它本身独特的映像传统,譬如英国摄影师通常都追求比较清晰的映像,并且以较长的景深来配合。而意大利的民族性及其地周围的环境,都是以<柔>的感觉为主。所以摄影上的光质处理都比较柔 ; 而周围都有退色的旧建筑物,构成一种粉色(PASTEL COLOR)的基调。所以在处理映像感觉时,多数的意大利电影都沿用这种光源或光质的方法。而史托拉盧处理『末代皇帝溥仪』亦秉承这种方法,以柔光和粉色为基本。
『末代皇帝溥仪』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能够拍摄出中国皇宫那种缺乏现代灯饰的效果,用一种低调的处理,有意地将一个似乎表现风光辉煌的世界,用自己压抑的映像手法来呈现。以慈禧太后架崩一场为例,表面上金璧辉煌,似乎是一个隆重的场面,光由窗门射进室内,透过烟雾造成一种有方向性(DIRECTIONAL)而柔和(DIFFUSED)的光线,而柔化了的光暗反差(CONTRAST)却给人一定程度的压抑感觉 ; 另一方面,在人面上亦同样以柔和而侧斜的光配合。史托拉盧用这两种不同的光质体系(方向性光及柔光)来構成画面的布光效果,亦显示他在传统意大利摄影上作出一定的突破。
在色调方面,史托拉盧运用了两种不同色调系统。大部份皇宫内的场面都用一种夕阳的感觉――橙黄色而侧斜的光线,比较暖和,而诉诸观众一种光华残盡的感觉,令人想像着一切快将逝去。而溥仪在东北被押解及劳改营的段落中,就用一种冷调,以藍色配合一种破陋阴沉的感觉。
不过,这种冷调仍然保持着一种人观念中对过去的情怀感觉。人对过去的事物在映像上的表达都是<不结实>、<不清晰>的。而史托拉盧就用这种人对过去世界的观念,贯串在冷和暖两种色调系统的场面中,造成一种基调統一的缅怀旧日世界的感觉。所以,『末代皇帝溥仪』的两种不同色调系统不过是表达两种不同的环境感觉而已,它们的基本怀旧调子是一致的,所采用的处理技巧亦是一致的。
在画面布局方面,『末代皇帝溥仪』能够反映出贝托鲁奇和史托拉盧眼中的中国皇宫,是<大而非空洞>的――在金光灿烂的前景有着很多精雕细琢的细节;而后景虽然比较暗,但仍然有很多细节,映像上空间深且远的,而完全配合中国画那种<若隐若现>的特质。我认为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摄影最成功之处。此外,为配合题材,『末代皇帝溥仪』采用濶银幕,将中国宫廷濶大的特征完全表现出来,而所采用的TECHNOVISION SYSTEM亦能够将画面边的扭曲现象减到最低。
在摄影机运动方面,溥仪在劳改营的段落中,镜头是比较静态和客观的,是一种直接的镜头,没有太大的摄影机运动。而在皇朝内,摄影机运动就表现着一种思想上的怀缅,是导演对于过去的,不能接近的皇朝的神住。而导演就通过史托拉盧的技巧和修养,将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表达出来,而摄影师的工作就是将导演的观点和感觉重现在映像上。
史托拉盧虽然很精细地处理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映像,但这些处理仍然非隐晦(SUBTLE)而配合主题,并没有故意突出或者誇张,这是很难得的。总之,电影摄影师基本上是协助电影创作而非純个人的创作,而史托拉盧憑『末代皇帝溥仪』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也是值得的。
『末代皇帝溥仪』摄影师史托拉盧(VITTORIO STORARO)本身是意大利人,跟导演贝托鲁奇已合作过多部电影,如『同流者』、『巴黎最后探戈』、『1900』。史托拉盧的摄影秉承了意大利电影的摄影传统,今次与贝托鲁奇再度合作拍摄东方文明古国的皇朝故事,仍然保持着意大利式的摄影特质。而本篇特别访问前任教于浸会學院传理系的严维先生,是试图从技术角度及映像观念去剖析这个意大利摄影师眼中的东方皇朝,以及二者揉合所产生的化学作用。
每个地域国家都有它本身独特的映像传统,譬如英国摄影师通常都追求比较清晰的映像,并且以较长的景深来配合。而意大利的民族性及其地周围的环境,都是以<柔>的感觉为主。所以摄影上的光质处理都比较柔 ; 而周围都有退色的旧建筑物,构成一种粉色(PASTEL COLOR)的基调。所以在处理映像感觉时,多数的意大利电影都沿用这种光源或光质的方法。而史托拉盧处理『末代皇帝溥仪』亦秉承这种方法,以柔光和粉色为基本。
『末代皇帝溥仪』所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能够拍摄出中国皇宫那种缺乏现代灯饰的效果,用一种低调的处理,有意地将一个似乎表现风光辉煌的世界,用自己压抑的映像手法来呈现。以慈禧太后架崩一场为例,表面上金璧辉煌,似乎是一个隆重的场面,光由窗门射进室内,透过烟雾造成一种有方向性(DIRECTIONAL)而柔和(DIFFUSED)的光线,而柔化了的光暗反差(CONTRAST)却给人一定程度的压抑感觉 ; 另一方面,在人面上亦同样以柔和而侧斜的光配合。史托拉盧用这两种不同的光质体系(方向性光及柔光)来構成画面的布光效果,亦显示他在传统意大利摄影上作出一定的突破。
在色调方面,史托拉盧运用了两种不同色调系统。大部份皇宫内的场面都用一种夕阳的感觉――橙黄色而侧斜的光线,比较暖和,而诉诸观众一种光华残盡的感觉,令人想像着一切快将逝去。而溥仪在东北被押解及劳改营的段落中,就用一种冷调,以藍色配合一种破陋阴沉的感觉。
不过,这种冷调仍然保持着一种人观念中对过去的情怀感觉。人对过去的事物在映像上的表达都是<不结实>、<不清晰>的。而史托拉盧就用这种人对过去世界的观念,贯串在冷和暖两种色调系统的场面中,造成一种基调統一的缅怀旧日世界的感觉。所以,『末代皇帝溥仪』的两种不同色调系统不过是表达两种不同的环境感觉而已,它们的基本怀旧调子是一致的,所采用的处理技巧亦是一致的。
在画面布局方面,『末代皇帝溥仪』能够反映出贝托鲁奇和史托拉盧眼中的中国皇宫,是<大而非空洞>的――在金光灿烂的前景有着很多精雕细琢的细节;而后景虽然比较暗,但仍然有很多细节,映像上空间深且远的,而完全配合中国画那种<若隐若现>的特质。我认为这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摄影最成功之处。此外,为配合题材,『末代皇帝溥仪』采用濶银幕,将中国宫廷濶大的特征完全表现出来,而所采用的TECHNOVISION SYSTEM亦能够将画面边的扭曲现象减到最低。
在摄影机运动方面,溥仪在劳改营的段落中,镜头是比较静态和客观的,是一种直接的镜头,没有太大的摄影机运动。而在皇朝内,摄影机运动就表现着一种思想上的怀缅,是导演对于过去的,不能接近的皇朝的神住。而导演就通过史托拉盧的技巧和修养,将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表达出来,而摄影师的工作就是将导演的观点和感觉重现在映像上。
史托拉盧虽然很精细地处理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映像,但这些处理仍然非隐晦(SUBTLE)而配合主题,并没有故意突出或者誇张,这是很难得的。总之,电影摄影师基本上是协助电影创作而非純个人的创作,而史托拉盧憑『末代皇帝溥仪』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