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蕖
【十一月•初二】
医馆里来了一个有些瘸脚的男人,支着一对翠色竹拐。问起,便说是今年秋冬时节来得格外急的缘故,又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常在外头奔波,双腿便寒上了,走路不大利索。
他择了最西边的一间阁子住下。爹爹说,这寒疾落下有段日子了,不仅仅是腿脚上的毛病,肺腑也沾染了些寒气,怕是不太好治。
【十一月•既望】
医馆里送药的小僮阿陆回家了。他青州那边的母亲给他找了一个小户人家的端庄姑娘,走的时候我仍旧觉得他长了一副来时的孩子模样,却已到了成家的年岁了。而这送药的差事就暂时落在了我的肩上。
一路的梅花香气嗅到尽头,便能走到医馆的最西边。简单倚在半老的园墙上,阁子并不宽敞,也无甚特别。爹爹说,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岁里,只要没有被荡为寒烟都是万幸的。
“这汤药须得趁热喝,”我探了探瓷碗的温度,“一路走过来耽误了时辰,好在还温着。”
男人躺在床上,半月过去,他的脸色还是不大好看,同来时一般的憔悴。因着这味药里掺了发散风寒的苍耳子和麻黄的缘故,格外苦些。所以来时我给这味药配了两三蜜饯,兑着吃服大概会容易些,而他接过我手里的药碗后便直直喝下了,放下药碗时只是微抿了抿唇,神色并无多大变化。
于是我同他聊起了一些事。眼下时局并不太平,他没有像东边阁子里那位枯燥的老先生一样讲的尽是些我不懂的家国大事,只是同我说了说他家乡的景致和玩趣,还有就是先前送药的小僮阿陆。我十分好奇地听他说起那些我从未见过的南方景致,温软的春雨、冬雪,好闻的芙蕖花香。
他自己的事,说得极少。他叫伍笙,家里经营了一座不大不小的绸缎庄。
【十二月•初十】
伍笙的病总不见得有好转,因此我也很着急。医馆里来了新的小药僮,模样憨憨的,叫阿瞿。他很吃得苦,有什么事情都抢着去干,于是我又成了医馆里的第一闲人,馆西边我也就跑得格外勤些。爹爹因为我和落着寒疾的伍笙走得特别近而十分不高兴,好在他也没有闲暇管我。近日城里总有人家上医馆说吃了医馆药郎先生的药,身体愈加地不利索。而我们医馆从未支使过什么药郎先生在外头倒卖,爹爹因此十分头疼。
冬天将医馆里唯一的一方池子给冻结了,我十分向往有朝一日我们医馆的池子里也能开满芙蕖。想罢,抽了抽鼻子,我又给伍笙抱去额外的一捆炭。
“阿笙,你来这里一段时间,南边不曾给你来过些书信么?”
“今年冬天分外冷,绸缎庄里约摸是忙得顾不及我了。”
“哦。你总不见得好些,今年元旦怕是回不了家要和我们一同过了。不过没关系,每年元旦,大哥都把医馆布置得很热闹,不像现在这样的冷清。”
“也好。家里总是太忙。”
我把炭炉摆置好,搓搓手,忍不住问他:“这里平常最凄清,倚着园墙又很冷,怎么偏要住在西边呢?”
“安静。”
我觉得有些无趣,便走了。
【二月•廿一】
大约是爹爹的新房子用得好的缘故,伍笙的病总算有了起色。天气也开始回温,我开始带着伍笙在医馆里四处转转,爹爹说这对他的腿疾有好处。
“记得先前我同你讲的药郎先生么?爹爹昨日上街时给碰上了,原是个江湖药货郎。”
“是么?打着医馆的名号,胃口和胆子都颇不小。”
“说到底还真是有些许关系的。爹爹揪住他回了馆里,他总算承认冒用名号的事,道了原委才知晓是咱们医馆里有人手脚不干净,从西南园角的小洞里同他做了些见不得光的买卖,其中还有几味致人生疾的恶药。自此他便打着咱们医馆的名帜在外头胡乱倒药。”
“这药货郎倒是懂得取巧。”
“大哥说是咱们医馆里新来的人手脚不干净,所以将阿瞿给赶走了。他那样一个老实的人,我怎么也不愿意相信。”
“你没出去过,不知道外头道貌岸然的人是什么虚伪模样。”伍笙笑道,“南方的桃花大抵也要到了粉枝的时节了。”
“唔……”
“你倒还不如那取巧的药郎先生聪慧些。”
【四月•初九】
春日明丽盎然,人们都依着时节多多少少减了些衣裳,却忘了春寒料峭,寒意最易侵人肌骨,故而医馆近日比往常忙些。
爹爹说我今日高兴得有些得意忘形,我自然没有告诉他缘由。伍笙家里托人给他捎了包裹。这样兵荒马乱的年岁,伍笙的包裹却每次都来得很及时。包裹里捎了下两月的医用费,一封书信。信里仍是千篇一律的望他的腿疾早些好起的寒暄之辞。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家里边还捎了两枝桃花。虽是干花,花朵又褶又小,可依着些想象,大约还是能睹出些江南风光的。
我让阿笙给我戴上。
平日里他用两只手撑着的竹拐此刻用单手撑着,手指的骨节因为抓得过于用力而有些发白,那并不利索的脚也被吃力地踮起,腾出的右手拈了一枝桃花,轻轻地把它插进我耳后的侧鬓间。
“琴子,你真好看。”
于是我心里便盈了满满的欢喜。
“阿笙,你的腿什么时候才能好呢?”
他只是瞧着我,并不说话。我感到世界安静得可以将风吹过的声音都听得清晰。月白色的袍子被风吹动,他沐着日光,立在青石板上,嘴角似乎噙了那么一抹温温的笑意,而这笑意是给我的。又或许是我瞧错了呢?也许他就只是立在那儿,静静地瞧着我而已。
阿笙,你真好看。
【七月•初三】
“为什么总愁着脸?”
“因为你的腿怎么也不见要好啊。”
“可我就一直卧在这里,在这儿陪着你不好么?”
我私心里自然是希望他能一直陪我的,可是他终归还是要回南方去的,他绸缎庄里的家人还在等着他好起,“好是好……可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想到这,我有点难过。
“嗯。”
他似乎懂了我在想什么。
于是我想换个话题,可是转换话题的能力又十分的蹩脚,“阿笙,为什么你总喜欢穿着月白色的袍子呢?”
“干净。”
【十月•望】
每日我都照着方子给他熬煮汤药,晨昏三时,不曾废离。阿笙的腿疾也终于给医好了。他挺拔的模样更加好看。我心里不知是高兴还是伤悲。因为也到了他回家的日子。
“我得走了。”
“哦。那你还回来吗?”
“说不太准。”
我感到眼角有微微的凉意。
“嗯。待我回去同家里商量过后,便请人来给你爹爹下聘书。”
我感到脸颊在发烫,“胡说什么……爹爹听到了要不高兴的。我才十五……”
“我得走了。”
他月白色的袍子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我眼角的凉意已经浸到了整张脸颊。那抹月白色最后还是消失不见了,我有些不可思议地揉了揉眼睛,然后我看到手背上开出了一朵怪好看的水花。
【三年后】
我从未告诉过伍笙,我想把他的腿疾医好后,便让他带我去南方。“江,南”,单单读这两个字,就温软得要溢出水来一般。三月草长莺飞,我们可以去苏堤边上放风筝。八月,我们就一起去看芙蕖。我嗅惯了医馆里寒冷的梅花香气,却从未闻过他说的芙蕖花香。到了九月,便让他驮着我去摘石榴花,戴在头上,必然好看。他同我经历了北边的薄凉四季,我却还未曾陪他见识过南方那些温润的春雨冬雪,红桃白梨。
这些本来都是想在他走时告诉他的,可他说要回来娶我,我心里惶惶热热的,便咽下了。
我没有等到伍笙。
后来城里来过一个南方来的货郎,我从他那买了一袋芙蕖种子。
北方的气候又干又冷,不太适合芙蕖生长,我种了两年都不曾存活一株。后来许是上天念我诚心,今年总算成活了一批。翠色的浮萍填满了池面,在我的想象里,该是满池的喜人粉色,长出来却是病怏怏的月牙白色,不过勉力活了几朵而已,花朵也小,更没有沁人的香味。我有些伤心。
今年爹爹给我订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个老实的读书人,家底干净,家境也裕实。虽然我还不知道他的样貌,但爹爹说他会写极好的文章,明年春末便把我嫁到那边去。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教人把最西边的那间阁子封了。
我今年十八了。我瞧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自己仍旧长了一副阿笙走时十五及笄的孩子模样,却也已到了成家的年岁了。
【番外】
十分热闹的,街上车水马龙,叫卖吆喝不绝于耳。
“琴子小姐?”
我微怔住。回头看到了一个眉目清秀的男人,模样瞧着有些熟悉。
“我是阿陆。”
我望着眼前这个男人有些害羞的模样,确是和我记忆里的眉眼印叠在了一起,只是他再也不像走时的那个小药僮了,长成了一个男人,顶天立地的,能保护人了。
我和他一道去了一家最近的茶馆。我很喜欢这家茶馆的糯米茶饼,将江南的味道做到了极致。一楼在演折子戏,二楼相比就清幽了许多。我说:“阿陆,近来好么?”
“嗯。离开医馆后我回到这里娶了妻,女儿已经两岁大了。”
“哦,景况听来是不错的。”
“琴子小姐也来南方吗?”
“今年春末,爹爹将我嫁进了这儿的薛家。医馆那里,仍是爹爹与大哥照理着。”寒暄了几个来回,我始终有些心不在焉,终于还是忍不住去问:“阿陆,你还记得你走时,馆里有个叫伍笙的病人吗?”
“伍……笙……”阿陆极力思索着。
“便是那个瘸着腿脚,落下寒疾的白衣男人,他住在最西的那间阁子里。”
“我记得的,那个脾气暴躁,总穿着月白袍子的男人么?伍,笙,大约是这个名字罢。”阿陆这样说。我迟疑了一会儿,想起那个安静的阿笙,朝我温温笑着的阿笙,又问:“脾气暴躁?是么……你没记错吗?”
“事情隔了许久,可我总记得那个男人。从前我给他送药时,他总砸碎了药碗不喝。后来他不闹了,我还以为他转了性子,后来我就发觉西南园角那里总有药迹,晴思草枯了一大片,才知晓他常常在夜里支着竹拐去那里把药倒掉。”
我想起第一次见他时,他连配药的蜜饯都没动便直直喝下了那一大碗药汁。“他为什么要把药都倒尽呢。”
“琴子小姐,你不知晓吗?他原本是江南这一带开绸缎庄的。连年战争,兵源不足,朝廷来征兵。本来是该他去的,可是征兵的吏卒来敲门时,他还是怯了,将两个兄长支了出去,自己躲到庄后的池水里才逃过,寒疾便是这样落下的。至于腿疾,似乎是去寻了些令人生疾的恶药,使他下肢血液堵塞,于是才不能走路。
“他将绸缎庄关了业,祖上留下的产业和屋室全都被他倒卖了个干净,拿了银两之后便与了来点行的老爷作为通融,这才答应下推迟半年参军。
“他两个哥哥是被他亲手推了出去的,昆山一役,逆贼坑杀三千战俘,他两个哥哥也在里头。想来也是噩梦和恶疾日日缠身,这才去了咱们医馆。”
我不太说得清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渣滓,”阿陆的语气恨恨的,“杀了兄长,毁了祖业,倒想去北边寻心安吗么?他原先的庄子便是江南这带有名的沈氏缎庄。他……是叫伍笙这名字吗?我记得似乎是该姓沈的。”
我想起来到南方后的一些听闻。那沈氏缎庄的两位当家被捉去充了军。三公子沈骛是个执绔,不务正业,流连风月,常做些荒诞不经离经叛道之事,是个人人白眼的主。后来又残病了腿,倒了祖业,离开了江南之地,是江南人家茶余饭后的一大笑料。
我又想起那月白色的袍子,他沐着日光的模样,安静地站在那里,微微一笑作春温,夸我好看。
“琴子小姐,他后来怎么样了。”
“爹爹给他医好了身子和腿,拖拉了近一年才走。”
“哦,想来回去便参军了罢。”
与阿陆又聊了些他走以后医馆的事情,便散了。下楼时,有个卖花的姑娘叫住了我,问我要买花么。我问她都有什么花,她说红桃白梨都有,其中又是桃花卖得最俏。我问怎的。她说现在已经到了桃花粉枝的时节,情人们总买些桃花互相赠送。她又指了指自己耳后的那一朵,说是情郎送的,眼角唇边都盈了满满的笑意。
我知道,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岁里,只要没有被荡为寒烟都是万幸的。而我也再等不来沈骛了,我的阿笙。
医馆里来了一个有些瘸脚的男人,支着一对翠色竹拐。问起,便说是今年秋冬时节来得格外急的缘故,又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常在外头奔波,双腿便寒上了,走路不大利索。
他择了最西边的一间阁子住下。爹爹说,这寒疾落下有段日子了,不仅仅是腿脚上的毛病,肺腑也沾染了些寒气,怕是不太好治。
【十一月•既望】
医馆里送药的小僮阿陆回家了。他青州那边的母亲给他找了一个小户人家的端庄姑娘,走的时候我仍旧觉得他长了一副来时的孩子模样,却已到了成家的年岁了。而这送药的差事就暂时落在了我的肩上。
一路的梅花香气嗅到尽头,便能走到医馆的最西边。简单倚在半老的园墙上,阁子并不宽敞,也无甚特别。爹爹说,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岁里,只要没有被荡为寒烟都是万幸的。
“这汤药须得趁热喝,”我探了探瓷碗的温度,“一路走过来耽误了时辰,好在还温着。”
男人躺在床上,半月过去,他的脸色还是不大好看,同来时一般的憔悴。因着这味药里掺了发散风寒的苍耳子和麻黄的缘故,格外苦些。所以来时我给这味药配了两三蜜饯,兑着吃服大概会容易些,而他接过我手里的药碗后便直直喝下了,放下药碗时只是微抿了抿唇,神色并无多大变化。
于是我同他聊起了一些事。眼下时局并不太平,他没有像东边阁子里那位枯燥的老先生一样讲的尽是些我不懂的家国大事,只是同我说了说他家乡的景致和玩趣,还有就是先前送药的小僮阿陆。我十分好奇地听他说起那些我从未见过的南方景致,温软的春雨、冬雪,好闻的芙蕖花香。
他自己的事,说得极少。他叫伍笙,家里经营了一座不大不小的绸缎庄。
【十二月•初十】
伍笙的病总不见得有好转,因此我也很着急。医馆里来了新的小药僮,模样憨憨的,叫阿瞿。他很吃得苦,有什么事情都抢着去干,于是我又成了医馆里的第一闲人,馆西边我也就跑得格外勤些。爹爹因为我和落着寒疾的伍笙走得特别近而十分不高兴,好在他也没有闲暇管我。近日城里总有人家上医馆说吃了医馆药郎先生的药,身体愈加地不利索。而我们医馆从未支使过什么药郎先生在外头倒卖,爹爹因此十分头疼。
冬天将医馆里唯一的一方池子给冻结了,我十分向往有朝一日我们医馆的池子里也能开满芙蕖。想罢,抽了抽鼻子,我又给伍笙抱去额外的一捆炭。
“阿笙,你来这里一段时间,南边不曾给你来过些书信么?”
“今年冬天分外冷,绸缎庄里约摸是忙得顾不及我了。”
“哦。你总不见得好些,今年元旦怕是回不了家要和我们一同过了。不过没关系,每年元旦,大哥都把医馆布置得很热闹,不像现在这样的冷清。”
“也好。家里总是太忙。”
我把炭炉摆置好,搓搓手,忍不住问他:“这里平常最凄清,倚着园墙又很冷,怎么偏要住在西边呢?”
“安静。”
我觉得有些无趣,便走了。
【二月•廿一】
大约是爹爹的新房子用得好的缘故,伍笙的病总算有了起色。天气也开始回温,我开始带着伍笙在医馆里四处转转,爹爹说这对他的腿疾有好处。
“记得先前我同你讲的药郎先生么?爹爹昨日上街时给碰上了,原是个江湖药货郎。”
“是么?打着医馆的名号,胃口和胆子都颇不小。”
“说到底还真是有些许关系的。爹爹揪住他回了馆里,他总算承认冒用名号的事,道了原委才知晓是咱们医馆里有人手脚不干净,从西南园角的小洞里同他做了些见不得光的买卖,其中还有几味致人生疾的恶药。自此他便打着咱们医馆的名帜在外头胡乱倒药。”
“这药货郎倒是懂得取巧。”
“大哥说是咱们医馆里新来的人手脚不干净,所以将阿瞿给赶走了。他那样一个老实的人,我怎么也不愿意相信。”
“你没出去过,不知道外头道貌岸然的人是什么虚伪模样。”伍笙笑道,“南方的桃花大抵也要到了粉枝的时节了。”
“唔……”
“你倒还不如那取巧的药郎先生聪慧些。”
【四月•初九】
春日明丽盎然,人们都依着时节多多少少减了些衣裳,却忘了春寒料峭,寒意最易侵人肌骨,故而医馆近日比往常忙些。
爹爹说我今日高兴得有些得意忘形,我自然没有告诉他缘由。伍笙家里托人给他捎了包裹。这样兵荒马乱的年岁,伍笙的包裹却每次都来得很及时。包裹里捎了下两月的医用费,一封书信。信里仍是千篇一律的望他的腿疾早些好起的寒暄之辞。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家里边还捎了两枝桃花。虽是干花,花朵又褶又小,可依着些想象,大约还是能睹出些江南风光的。
我让阿笙给我戴上。
平日里他用两只手撑着的竹拐此刻用单手撑着,手指的骨节因为抓得过于用力而有些发白,那并不利索的脚也被吃力地踮起,腾出的右手拈了一枝桃花,轻轻地把它插进我耳后的侧鬓间。
“琴子,你真好看。”
于是我心里便盈了满满的欢喜。
“阿笙,你的腿什么时候才能好呢?”
他只是瞧着我,并不说话。我感到世界安静得可以将风吹过的声音都听得清晰。月白色的袍子被风吹动,他沐着日光,立在青石板上,嘴角似乎噙了那么一抹温温的笑意,而这笑意是给我的。又或许是我瞧错了呢?也许他就只是立在那儿,静静地瞧着我而已。
阿笙,你真好看。
【七月•初三】
“为什么总愁着脸?”
“因为你的腿怎么也不见要好啊。”
“可我就一直卧在这里,在这儿陪着你不好么?”
我私心里自然是希望他能一直陪我的,可是他终归还是要回南方去的,他绸缎庄里的家人还在等着他好起,“好是好……可我……”突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是想到这,我有点难过。
“嗯。”
他似乎懂了我在想什么。
于是我想换个话题,可是转换话题的能力又十分的蹩脚,“阿笙,为什么你总喜欢穿着月白色的袍子呢?”
“干净。”
【十月•望】
每日我都照着方子给他熬煮汤药,晨昏三时,不曾废离。阿笙的腿疾也终于给医好了。他挺拔的模样更加好看。我心里不知是高兴还是伤悲。因为也到了他回家的日子。
“我得走了。”
“哦。那你还回来吗?”
“说不太准。”
我感到眼角有微微的凉意。
“嗯。待我回去同家里商量过后,便请人来给你爹爹下聘书。”
我感到脸颊在发烫,“胡说什么……爹爹听到了要不高兴的。我才十五……”
“我得走了。”
他月白色的袍子越来越远,越来越小,我眼角的凉意已经浸到了整张脸颊。那抹月白色最后还是消失不见了,我有些不可思议地揉了揉眼睛,然后我看到手背上开出了一朵怪好看的水花。
【三年后】
我从未告诉过伍笙,我想把他的腿疾医好后,便让他带我去南方。“江,南”,单单读这两个字,就温软得要溢出水来一般。三月草长莺飞,我们可以去苏堤边上放风筝。八月,我们就一起去看芙蕖。我嗅惯了医馆里寒冷的梅花香气,却从未闻过他说的芙蕖花香。到了九月,便让他驮着我去摘石榴花,戴在头上,必然好看。他同我经历了北边的薄凉四季,我却还未曾陪他见识过南方那些温润的春雨冬雪,红桃白梨。
这些本来都是想在他走时告诉他的,可他说要回来娶我,我心里惶惶热热的,便咽下了。
我没有等到伍笙。
后来城里来过一个南方来的货郎,我从他那买了一袋芙蕖种子。
北方的气候又干又冷,不太适合芙蕖生长,我种了两年都不曾存活一株。后来许是上天念我诚心,今年总算成活了一批。翠色的浮萍填满了池面,在我的想象里,该是满池的喜人粉色,长出来却是病怏怏的月牙白色,不过勉力活了几朵而已,花朵也小,更没有沁人的香味。我有些伤心。
今年爹爹给我订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个老实的读书人,家底干净,家境也裕实。虽然我还不知道他的样貌,但爹爹说他会写极好的文章,明年春末便把我嫁到那边去。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教人把最西边的那间阁子封了。
我今年十八了。我瞧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自己仍旧长了一副阿笙走时十五及笄的孩子模样,却也已到了成家的年岁了。
【番外】
十分热闹的,街上车水马龙,叫卖吆喝不绝于耳。
“琴子小姐?”
我微怔住。回头看到了一个眉目清秀的男人,模样瞧着有些熟悉。
“我是阿陆。”
我望着眼前这个男人有些害羞的模样,确是和我记忆里的眉眼印叠在了一起,只是他再也不像走时的那个小药僮了,长成了一个男人,顶天立地的,能保护人了。
我和他一道去了一家最近的茶馆。我很喜欢这家茶馆的糯米茶饼,将江南的味道做到了极致。一楼在演折子戏,二楼相比就清幽了许多。我说:“阿陆,近来好么?”
“嗯。离开医馆后我回到这里娶了妻,女儿已经两岁大了。”
“哦,景况听来是不错的。”
“琴子小姐也来南方吗?”
“今年春末,爹爹将我嫁进了这儿的薛家。医馆那里,仍是爹爹与大哥照理着。”寒暄了几个来回,我始终有些心不在焉,终于还是忍不住去问:“阿陆,你还记得你走时,馆里有个叫伍笙的病人吗?”
“伍……笙……”阿陆极力思索着。
“便是那个瘸着腿脚,落下寒疾的白衣男人,他住在最西的那间阁子里。”
“我记得的,那个脾气暴躁,总穿着月白袍子的男人么?伍,笙,大约是这个名字罢。”阿陆这样说。我迟疑了一会儿,想起那个安静的阿笙,朝我温温笑着的阿笙,又问:“脾气暴躁?是么……你没记错吗?”
“事情隔了许久,可我总记得那个男人。从前我给他送药时,他总砸碎了药碗不喝。后来他不闹了,我还以为他转了性子,后来我就发觉西南园角那里总有药迹,晴思草枯了一大片,才知晓他常常在夜里支着竹拐去那里把药倒掉。”
我想起第一次见他时,他连配药的蜜饯都没动便直直喝下了那一大碗药汁。“他为什么要把药都倒尽呢。”
“琴子小姐,你不知晓吗?他原本是江南这一带开绸缎庄的。连年战争,兵源不足,朝廷来征兵。本来是该他去的,可是征兵的吏卒来敲门时,他还是怯了,将两个兄长支了出去,自己躲到庄后的池水里才逃过,寒疾便是这样落下的。至于腿疾,似乎是去寻了些令人生疾的恶药,使他下肢血液堵塞,于是才不能走路。
“他将绸缎庄关了业,祖上留下的产业和屋室全都被他倒卖了个干净,拿了银两之后便与了来点行的老爷作为通融,这才答应下推迟半年参军。
“他两个哥哥是被他亲手推了出去的,昆山一役,逆贼坑杀三千战俘,他两个哥哥也在里头。想来也是噩梦和恶疾日日缠身,这才去了咱们医馆。”
我不太说得清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骗子、渣滓,”阿陆的语气恨恨的,“杀了兄长,毁了祖业,倒想去北边寻心安吗么?他原先的庄子便是江南这带有名的沈氏缎庄。他……是叫伍笙这名字吗?我记得似乎是该姓沈的。”
我想起来到南方后的一些听闻。那沈氏缎庄的两位当家被捉去充了军。三公子沈骛是个执绔,不务正业,流连风月,常做些荒诞不经离经叛道之事,是个人人白眼的主。后来又残病了腿,倒了祖业,离开了江南之地,是江南人家茶余饭后的一大笑料。
我又想起那月白色的袍子,他沐着日光的模样,安静地站在那里,微微一笑作春温,夸我好看。
“琴子小姐,他后来怎么样了。”
“爹爹给他医好了身子和腿,拖拉了近一年才走。”
“哦,想来回去便参军了罢。”
与阿陆又聊了些他走以后医馆的事情,便散了。下楼时,有个卖花的姑娘叫住了我,问我要买花么。我问她都有什么花,她说红桃白梨都有,其中又是桃花卖得最俏。我问怎的。她说现在已经到了桃花粉枝的时节,情人们总买些桃花互相赠送。她又指了指自己耳后的那一朵,说是情郎送的,眼角唇边都盈了满满的笑意。
我知道,在这样兵荒马乱的年岁里,只要没有被荡为寒烟都是万幸的。而我也再等不来沈骛了,我的阿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