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南康
看到一句话:二零一五年你就三十五岁了。便联想起了那篇“等你到三十五岁”。
大概是在07、08年看的,那时候“耽美”热潮正兴起,在舍友的带领下,我便喜闻乐见刻不容缓地加入了大部队。同性恋对当时的我而言是那样一个新奇且新潮的词,而很多耽美的相关知识都是以小说的形式在我等广大腐女同志间普及,但小说总带着一层虚构的面纱,所有的内容总显得不真实,所以可想而知,在知道这样一个同性恋作家,看到他笔下所描绘的那个群体“真实”的生活,当时年幼的我是何等的激动和兴奋……
所以说童话里说的都是骗人的,光良诚不我欺。这位曾令我一度振奋不已的同志友人并不像众多小说里所说的那般和恋人终成眷属,这么说其实不算准确,他们曾成眷属,只可惜没有终(后来知道了这是传说中的BE),于是在相恋7年的恋人选择结婚后,便有了“等你到三十五岁”。
时隔这么多年,我早已忘了文章写了啥,大概记得是作者在表态愿等待恋人直到三十五岁,他当时约摸二十出头的样子,也就意味着他将要把最好的年华用来等待一个不确定,甚至未必等得到的答案。
搜索了一下名字,得到了结果居然是作者已经过世五年了。作者他是选择自己结束的他压抑的生活,在江中沉浮了十五日,将身上的烦忧洗尽,然后告别这一世的所有。对着电脑我楞了很久,当然不是说很矫情地伤心难过,只是感到一丢丢的压抑,感到有些可惜,或者还有些别的,没法全部形容出来。
本想再看一遍“等你到三十五岁”,或者搜索一下作者原本欲等待的恋人如今在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但最后还是作罢,一是出于我本身虐无能的属性,二则是如有人注销作者的天涯ID时所说的:斯人已逝,何堪回首。一切都只是徒增一声叹息罢矣。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何如此腐?当时我用了一套同性之间的爱恋是纯净无所图的理论来回答他。但之后细想下来,发觉这个答案并不严谨。因为发生在异性感情里的欺骗、功利、利用等瑕疵在同性感情里同样存在,尤其随着被耽美文化浸淫的80、90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后,同性之恋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并且在腐女大军的推波助澜之下,这个身份或者话题更多的时候被用以炒作,从而吸引眼球和谋取利益。
如果现在有人再问我一遍,我会这样回答他:因为我能够接受这样的“现象”,并且这是我所喜爱的一种“现象”,就跟我喜欢秋天一样。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和我一样的偏好,甚至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这种不能接受是历史遗留问题,并不是个人的过错,所以无从责究。正因为这样的无奈,这种“现象”被冠以“禁忌”“病态”等贬义的、侮辱性的头衔。我固然没有力量去改变这样的现状,我只是希望,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作者,或者有那样一个“哥哥”,我能够在他们终身一跃的时候拉他们一把,使他们不是在最好的年华里与世长辞。
大概是在07、08年看的,那时候“耽美”热潮正兴起,在舍友的带领下,我便喜闻乐见刻不容缓地加入了大部队。同性恋对当时的我而言是那样一个新奇且新潮的词,而很多耽美的相关知识都是以小说的形式在我等广大腐女同志间普及,但小说总带着一层虚构的面纱,所有的内容总显得不真实,所以可想而知,在知道这样一个同性恋作家,看到他笔下所描绘的那个群体“真实”的生活,当时年幼的我是何等的激动和兴奋……
所以说童话里说的都是骗人的,光良诚不我欺。这位曾令我一度振奋不已的同志友人并不像众多小说里所说的那般和恋人终成眷属,这么说其实不算准确,他们曾成眷属,只可惜没有终(后来知道了这是传说中的BE),于是在相恋7年的恋人选择结婚后,便有了“等你到三十五岁”。
时隔这么多年,我早已忘了文章写了啥,大概记得是作者在表态愿等待恋人直到三十五岁,他当时约摸二十出头的样子,也就意味着他将要把最好的年华用来等待一个不确定,甚至未必等得到的答案。
搜索了一下名字,得到了结果居然是作者已经过世五年了。作者他是选择自己结束的他压抑的生活,在江中沉浮了十五日,将身上的烦忧洗尽,然后告别这一世的所有。对着电脑我楞了很久,当然不是说很矫情地伤心难过,只是感到一丢丢的压抑,感到有些可惜,或者还有些别的,没法全部形容出来。
本想再看一遍“等你到三十五岁”,或者搜索一下作者原本欲等待的恋人如今在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但最后还是作罢,一是出于我本身虐无能的属性,二则是如有人注销作者的天涯ID时所说的:斯人已逝,何堪回首。一切都只是徒增一声叹息罢矣。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何如此腐?当时我用了一套同性之间的爱恋是纯净无所图的理论来回答他。但之后细想下来,发觉这个答案并不严谨。因为发生在异性感情里的欺骗、功利、利用等瑕疵在同性感情里同样存在,尤其随着被耽美文化浸淫的80、90后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人群后,同性之恋不再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并且在腐女大军的推波助澜之下,这个身份或者话题更多的时候被用以炒作,从而吸引眼球和谋取利益。
如果现在有人再问我一遍,我会这样回答他:因为我能够接受这样的“现象”,并且这是我所喜爱的一种“现象”,就跟我喜欢秋天一样。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和我一样的偏好,甚至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这种不能接受是历史遗留问题,并不是个人的过错,所以无从责究。正因为这样的无奈,这种“现象”被冠以“禁忌”“病态”等贬义的、侮辱性的头衔。我固然没有力量去改变这样的现状,我只是希望,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作者,或者有那样一个“哥哥”,我能够在他们终身一跃的时候拉他们一把,使他们不是在最好的年华里与世长辞。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