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语》——一个关于他人、自我与认知的社会实验
![]() |
《心语》——一个关于他人、自我与认知的社会实验 |
此图的大图版
![]() |
此图的大图版
更多案例图片(大图)
我是什么人?——这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问题,也是被无数人思考过的问题。从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的“认识你自己(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立、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再到现在的认知科学。——作为一种具有自我认知功能的物种,人类自古以来都在认识自己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作为社会动物,就个体而言,人类对自我的认知离不开他人的评价与影响。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我构思了这个创作,对于我个人而言,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他人对我的看法,同时本次创作也激发了我思考诸如“我们如何认识自己?他人又如何认识我们?我所认识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吗?他人认识的我是真正的我吗?”等问题。
方案:
我让我的多位小伙伴们描述我是什么样的人,记录成文本,然后我把文本做成平面设计,在画面上,文字放置按螺旋形分布,按照我认为的描述准确度来设定位置,离中心越近,描述越准确、越抓得住重点,离中心越远,描述越模糊失真、无关紧要。文本字体颜色可设置从高饱和度到低饱和低,以关系的亲密度作为衡量标准(关系越好、颜色饱和度越高)。
用不同的颜色表现不同的关系:
直系血亲 大红
旁系血亲 朱红
朋友 蓝色
恋人 粉红
同学 绿色
熟人 黄色
关系亲密度分为五个等级(从高到低:1、2、3、4、5)
一些相关思考:
【如何放置文字】我放置文字的原则在于:离中心越近,描述越准确、越抓得住重点,离中心越远,描述越模糊失真、无关紧要。那么如何判断他人的描述的准确性和重要性就是个重要的问题,这种判断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对于自我的认知的,我倾向于把那些能够准确描述我的性格特征和三观的描述放置在中心,因为相比琐碎的生活习惯,我更看重个人的性格特征和三观状况。当然,因为最后出来的作品是图像,我在放置文字时也会考虑到颜色与排版的问题并据此在不改变原则的情况下对文字放置进行一些调整。
【为什么不同人对我有截然相反的描述】
在收集描述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同人对我有截然相反的描述。比如说有人形容我是“悲情的”、“忧郁的”、“悲观的”,这也正符合我对自己的认知,而一个与我认识多年、也交流不少的网友竟然形容我为“乐观的孩子”,而现实里的确也有不少人评价我是“乐观的”,他对我如此评价,一方面是因为的确没有多么认真地去了解过我,另一方面,我乐于交流,不讲话会死、笑点低、肢体语言丰富的行为特征大概影响了这些人对我的印象。
【认识与语言】
收集描述的过程中,我验证了一个看法:一个人只可能用其学会使用的词语去形容他人,一个人对他人的描述与其日常用语习惯息息相关。
【对他人的认知与交际】
在收集描述的过程中,我发现个别原来被我忽视的亲友给出的描述竟十分符合我心意,而另一些认识多年、交流也不少的朋友给出的描述却十分片面,这对我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一些微妙影响。
描述之最:
最符合我心意的描述:“不时流露出叔本华式的忧郁和悲情,且带有像维特根斯坦的那种“源于完美主义的克制和焦虑”。对理性的考究可以用坡的那句“真理的要求是严肃的,它对长春花毫无同情”来形容,这种考究的表现之一是冷而严肃地追问价值判断的起源,并在努力追思这种起源时暂时遗忘内心深处对存在荒谬感的体悟。”
(这个描述来自我最好的朋友、豆瓣的沉寂的向量场君,他准确并且生动地概况了我的性格气质和思维方式,他试图全面描述我,因此他最初的描述非常长,为了方便排版,我把他的描述砍掉了一大段。)
最扯淡的描述:“胸大无脑。”
(这个描述来自我的朋友,豆瓣的大洋七世君,之所以说是扯淡,是因为大洋七世君并没有见过我就能得出如此结果,这完全是扯淡。)
最搞笑的描述:“为求与众不同已经走入了恶心变态的邪路。”
(这个描述来自我的朋友,豆瓣的伟光正大郎,当年我们相识时我还没写过诸如《如何培养你孩子的恋父母情结》之类的毁三观指南,而我愈发地在毁三观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后,他给了我如此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
最神奇的描述:“有一道不可直视的神光。”
(这个描述来自我认识十多年的老乡,这个描述的神奇之处在于其并不像是描述一个正常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