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一日
去波士顿的目的,就是为了去哈佛。
比及纽约街道的整饬,波士顿更像一个斜着摊开的城市,街道歪歪斜斜的,在城市的核心地带还有起伏,金顶的州议会大楼在一个小山包上,有那么点权力至高无上的意思。
过了查尔斯河,先是麻省后是哈佛,对麻省无兴趣,看看医学院的大楼就忍不住想拔腿走,建筑严肃得像数列,在它面前,有要考数学的感觉了。
从北美最古老的地铁往前走两站,冒出来就是哈佛广场了。广场小得不行,顶多算一街心花园,倒是和哈佛的小校门很成比例。哈佛的小校门再小,哈佛人也不走正门,要从更小的侧门走,因为走正门据说毕不了业。哈佛的迷信的就是这样莫名其妙,校门面对的哈佛先生像,有一只光亮的左脚,是迷信之另一种,大考之前来此一摸,才有好运。
从小校门进去,才会明白哈佛是个越摊越大,越来越深入的学校,这种肌理就像是学问的陷阱,掉到最深处,或许顺着地下的暗河就漂走了。
哈佛的学生看起来都似乎若有所思,脸上的朝气和深沉粘连在一起,这样的情形,让人联想起多年前游走于北大的三角地。国内的名校走过不少,只有北大的学生看起来最形而上学,这还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哈佛的这种表情不知自诞生起已经延续了多少年,料想肯定不会比三百多年的校史长,因为这是传统贴在脸上的结果,据说哈佛的校徽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真理有关,不知那些表情,是不是校徽挂在身上的必然结果。
惭愧的是,一头扎进哈佛的哲学系,看见一坐着的铜像,铜像衣襟的右下角,写着名字和雕塑者,拼了半天,居然不知道这老哥是哲学界的哪位“尊神”,出过怀特海和蒯因的哈佛哲学系曾经是美国分析哲学的重镇,由此联想到大学时生吞活剥西方哲学,真是一塌糊涂,是虚妄主义投射在身上的恶果,深邃的哲学远不如大教室里的真皮座椅、沉重的大门、缓慢磁实的电梯真实,也不如藏身于三楼的洗手间那么有效而“方便”。
从哲学系出来,就惦记着去东亚研究中心的燕京学社瞅瞅,因为曾经的那套哈佛燕京文丛让我知道了什么叫高山仰止。当然,顺便去瞅瞅田晓菲与宇文所安的办公地,也蛮符合我等八卦人士的趣味。
东亚研究中心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楼,燕京学社自然是小楼里更小的所在。田晓菲的名字刻在一进门的铜牌上,办公室是215,忘记了宇文所安的英文名字,所以在哪办公就由他去吧,王德威的拼音还是认识,但办公室里坐着不是他。更喜欢墙上徐世昌大总统和陈垣的字,徐世昌的“居今识古”力道和意味不言而喻,陈垣曾是燕京学社北平国学研究所的所长,据说因为不擅管理,致使研究所的注册学生骤减而招致改组,但他的书法还是散发出了不可割裂的传统意味。
燕京学社据说最牛的是图书馆,里面的中文期刊和珍善本,因为不对外开放无缘得以一阅。
从东亚中心出来,在门口坐了良久,好像让时间在弥合一种不可亲近的距离吧。
比及纽约街道的整饬,波士顿更像一个斜着摊开的城市,街道歪歪斜斜的,在城市的核心地带还有起伏,金顶的州议会大楼在一个小山包上,有那么点权力至高无上的意思。
过了查尔斯河,先是麻省后是哈佛,对麻省无兴趣,看看医学院的大楼就忍不住想拔腿走,建筑严肃得像数列,在它面前,有要考数学的感觉了。
从北美最古老的地铁往前走两站,冒出来就是哈佛广场了。广场小得不行,顶多算一街心花园,倒是和哈佛的小校门很成比例。哈佛的小校门再小,哈佛人也不走正门,要从更小的侧门走,因为走正门据说毕不了业。哈佛的迷信的就是这样莫名其妙,校门面对的哈佛先生像,有一只光亮的左脚,是迷信之另一种,大考之前来此一摸,才有好运。
从小校门进去,才会明白哈佛是个越摊越大,越来越深入的学校,这种肌理就像是学问的陷阱,掉到最深处,或许顺着地下的暗河就漂走了。
哈佛的学生看起来都似乎若有所思,脸上的朝气和深沉粘连在一起,这样的情形,让人联想起多年前游走于北大的三角地。国内的名校走过不少,只有北大的学生看起来最形而上学,这还是多年以前的事了。哈佛的这种表情不知自诞生起已经延续了多少年,料想肯定不会比三百多年的校史长,因为这是传统贴在脸上的结果,据说哈佛的校徽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真理有关,不知那些表情,是不是校徽挂在身上的必然结果。
惭愧的是,一头扎进哈佛的哲学系,看见一坐着的铜像,铜像衣襟的右下角,写着名字和雕塑者,拼了半天,居然不知道这老哥是哲学界的哪位“尊神”,出过怀特海和蒯因的哈佛哲学系曾经是美国分析哲学的重镇,由此联想到大学时生吞活剥西方哲学,真是一塌糊涂,是虚妄主义投射在身上的恶果,深邃的哲学远不如大教室里的真皮座椅、沉重的大门、缓慢磁实的电梯真实,也不如藏身于三楼的洗手间那么有效而“方便”。
从哲学系出来,就惦记着去东亚研究中心的燕京学社瞅瞅,因为曾经的那套哈佛燕京文丛让我知道了什么叫高山仰止。当然,顺便去瞅瞅田晓菲与宇文所安的办公地,也蛮符合我等八卦人士的趣味。
东亚研究中心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楼,燕京学社自然是小楼里更小的所在。田晓菲的名字刻在一进门的铜牌上,办公室是215,忘记了宇文所安的英文名字,所以在哪办公就由他去吧,王德威的拼音还是认识,但办公室里坐着不是他。更喜欢墙上徐世昌大总统和陈垣的字,徐世昌的“居今识古”力道和意味不言而喻,陈垣曾是燕京学社北平国学研究所的所长,据说因为不擅管理,致使研究所的注册学生骤减而招致改组,但他的书法还是散发出了不可割裂的传统意味。
燕京学社据说最牛的是图书馆,里面的中文期刊和珍善本,因为不对外开放无缘得以一阅。
从东亚中心出来,在门口坐了良久,好像让时间在弥合一种不可亲近的距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