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ving on Foot】10 孔庙&国子监&雍和宫&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南锣鼓巷
今天虽然有个毒毒的大太阳,但是我收获颇丰。
对于孔庙和国子监,我没有太多要说的。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和祭拜孔子的地方,无非就是那个年代的建筑,了解了那个年代教育部的办公环境如何。清净倒是不假,笔墨味很浓重,连带着整条国子监街都很有学术氛围,不亚于牛津和剑桥。唯一可惜的就是,这些地方现在仅供游客参观而不再继续使用。
昨天去了道教的白云观,今天到访了藏传佛教的雍和宫,很明显看到了两个教派的风格和地位。藏传佛教依旧是佛教的金碧辉煌,琉璃瓦片,红色柱子,蓝色大牌匾,金色、铜色雕像,再加上喇嘛身上红黄的批单,正好是清代喜爱的富丽堂皇,显示了皇族的雍容华贵。来这里拜佛的人络绎不绝,这大概就是这里香火旺盛的原因和结果吧。这样看来,道教过于朴素,确实在清代是个被边缘化的宗教。可是,我们生活中提及更多的神啊仙啊,更多的则是来源于道教。顿时为道教感到惋惜。
今天的余力又用于逛胡同了。顺藤摸瓜,从旧鼓楼大街穿过几个小胡同,来到了烟袋斜街。俨然一副小磁器口的样子,但是更文艺,管理更加有序。顺着就走到了鼎鼎大名的帽儿胡同。现在的帽儿胡同虽然是整修过的,但是整体的感觉还是不错。这里有保留完整的四合院,这里有给游人讲趣闻的“老北京”,这里有现代的北京胡同生活,这里还有一种较大栅栏那里胡同更为贵气的胡同氛围。如果说大栅栏那里是平民百姓生活的胡同,那帽儿胡同就是中产阶级生活的地方。从这里藏在角落的几个名人故居就可以看出,一般人是住不起这里四合院的。而这里的四合院构造也与大栅栏的略有差别:这里的四合院的大门多为红色,而大栅栏那里的几乎都是木头本色;帽儿胡同的四合院大门一开,影壁直接映入眼帘;而大栅栏的四合院在影壁和大门之间总有一个拐角,或者有物件挡着,或者直接就是一个拐弯;大、高、宽是帽儿胡同四合院的整体特点,小、矮、窄则是大栅栏胡同中四合院的共同点。总之,一个高大上,一个屌丝气质。
对于南锣鼓巷我不想评论太多,现在文艺小青年必去的地方。不过又是一个被商业了地方,或许这里很适合这样被商业。你情我愿,何乐而不为呢?
又过了一天。每每到了一个地方,就会勾起我读书的愿望。感觉自己太浅薄,了解的太少就不可能知道其中的一二三四五。
对于孔庙和国子监,我没有太多要说的。元明清三代最高学府和祭拜孔子的地方,无非就是那个年代的建筑,了解了那个年代教育部的办公环境如何。清净倒是不假,笔墨味很浓重,连带着整条国子监街都很有学术氛围,不亚于牛津和剑桥。唯一可惜的就是,这些地方现在仅供游客参观而不再继续使用。
昨天去了道教的白云观,今天到访了藏传佛教的雍和宫,很明显看到了两个教派的风格和地位。藏传佛教依旧是佛教的金碧辉煌,琉璃瓦片,红色柱子,蓝色大牌匾,金色、铜色雕像,再加上喇嘛身上红黄的批单,正好是清代喜爱的富丽堂皇,显示了皇族的雍容华贵。来这里拜佛的人络绎不绝,这大概就是这里香火旺盛的原因和结果吧。这样看来,道教过于朴素,确实在清代是个被边缘化的宗教。可是,我们生活中提及更多的神啊仙啊,更多的则是来源于道教。顿时为道教感到惋惜。
今天的余力又用于逛胡同了。顺藤摸瓜,从旧鼓楼大街穿过几个小胡同,来到了烟袋斜街。俨然一副小磁器口的样子,但是更文艺,管理更加有序。顺着就走到了鼎鼎大名的帽儿胡同。现在的帽儿胡同虽然是整修过的,但是整体的感觉还是不错。这里有保留完整的四合院,这里有给游人讲趣闻的“老北京”,这里有现代的北京胡同生活,这里还有一种较大栅栏那里胡同更为贵气的胡同氛围。如果说大栅栏那里是平民百姓生活的胡同,那帽儿胡同就是中产阶级生活的地方。从这里藏在角落的几个名人故居就可以看出,一般人是住不起这里四合院的。而这里的四合院构造也与大栅栏的略有差别:这里的四合院的大门多为红色,而大栅栏那里的几乎都是木头本色;帽儿胡同的四合院大门一开,影壁直接映入眼帘;而大栅栏的四合院在影壁和大门之间总有一个拐角,或者有物件挡着,或者直接就是一个拐弯;大、高、宽是帽儿胡同四合院的整体特点,小、矮、窄则是大栅栏胡同中四合院的共同点。总之,一个高大上,一个屌丝气质。
对于南锣鼓巷我不想评论太多,现在文艺小青年必去的地方。不过又是一个被商业了地方,或许这里很适合这样被商业。你情我愿,何乐而不为呢?
又过了一天。每每到了一个地方,就会勾起我读书的愿望。感觉自己太浅薄,了解的太少就不可能知道其中的一二三四五。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