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仙馆
广州街区史话—海山仙馆
岭南第一名园“海山仙馆”。经过多年变迁,当年的风貌已荡然无存。而历史上构筑于荔枝湾内的园林建筑。如南汉王朝花园,“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昌华苑,明代兵部右侍郎黄衷的晚景园等……到了清代,又相继出现了广州绅士丘熙的唐荔园(虬珠园),蔡廷蕙的环翠园,以及清末民初的荔香园。广州富商及文化名人潘仕成建于道光年间的“海上神山、仙人旧馆”——海山仙馆。海山仙馆曾是潘仕成的别墅豪宅.坐落在荔枝湾的一座特大私人园林.海山仙馆无论是其所处的风水宝境,抑或辽阔轩昂的占地面积,都在当时广东岭南的园林建筑中堪称“巨无霸”,也可谓得天独厚,威领风骚,阵压群芳的“南园范典”。
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对海山仙馆的文字载述并不多见。目前反映其真迹史况的珍贵资料,主要有广州美术馆收藏的清代著名画家夏銮应潘仕成之邀所绘的《海山仙馆图》,它为今人提供了昔日海山仙馆的精致全貌;还有19世纪中叶十三行画商庭呱所作的纸本水粉画《广州泮塘之清华池馆》,介绍了海山仙馆的局部园林景致。另外,法国人于勒·埃及尔于1844年拍摄的一组海山仙馆亭台楼阁的照片;美国人亨特于1885年出版的《旧中国杂记》(该书1993年在香港再版);还有从当时文人墨客余洵庆撰写的《荷廊笔记》及李宝嘉撰写的《南亭四话》等著作中,我们得以窥探海山仙馆的园林建筑特色与风貌:如“园景淡雅”,“不徒以华妙胜”;又如“妙有江南炯水意,却添湾上荔枝多”。
位于广州市法政路30号三号楼的阅览室内,原是汪精卫旧宅“湖海亭”的遗址。现存镶嵌于壁上的石刻59石,每块约32cm×88cm(入墙石边未计),分15行五排,每行五石或一石不等,整齐布列在东西南北墙壁上。由此可以判断,海山仙馆园林建筑的主调特征,是利用了荔枝湾畔的荔枝林,从而使岭南固有的枝藤缠蔓、幽幽静默、森森渺渺、温静纤细的文化传承、地域特色与田园景观三者之录副揉交合,情景互衬,天人合一,进而昭示并呈现出岭南园林艺术最高超的境界与神髓——素雅及精致。海山仙馆之所以受到人们由衷的惜宠喜爱,并非仅仅缘于它的园林美景、红荔云色,更重要是它积淀着丰硕的经典文化内涵。
今天,为了宏扬西关传统文化和发展商贸旅游事业,荔湾区人民政府要在荔湾湖公园内重建海山仙馆,于是,令人神思遐想、仰首祈叹之人对“海山仙馆”只识其名、不知其踪的惆怅与遗憾了。广州“海山仙馆”石刻,自晚清迄今150多年来,久为近代文人墨客、金石专家和方志学者所津津乐道,却以当年馆址湮没无存,石刻支离散失而深感惋惜,探索无门。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院资料室提供信息,并得资料室同志的热情帮助,得以顺利观览“海山仙馆”《尺素遗芬》的石刻真迹全貌。
石刻手书作者初计113人,全是清代鸦片战争前后的名宦显贵、地方政要和科第才子。他们大多与潘仕成有公私往还,过从颇密。石刻文字共计130余篇,主要是书信短文、旧体诗和对联等。当年潘氏对这帮贵交的书信异常珍爱,特选出“归道山者”(即死去的)拓木行世,美之曰《尺素遗芬》。详述无多,可是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均有涉及,不失为填补广州近代历史空白的地方文献。石刻书法有楷、行、隶、篆、草五体,以草书、行书为多。每篇文字一般为指头大小,也有蝇头小楷。由于这百余手书人多属舞文弄墨的文人,所以石刻中不乏文采与书法兼优的佳作。这批石刻辗转流离,却幸长期处于室内珍藏,所以至今完好如初。这比日常所见久经风雨侵蚀,字迹模糊不清,文词和刻工粗糙的金石碑刻,更形优胜,故有不少可以列入珍品。由于辗转相传,最后流入汪精卫家宅。可以证实这是石刻真迹,富有史料、书法和文学价值,堪称为研究广州近代史的无声人证。
岭南第一名园“海山仙馆”。经过多年变迁,当年的风貌已荡然无存。而历史上构筑于荔枝湾内的园林建筑。如南汉王朝花园,“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昌华苑,明代兵部右侍郎黄衷的晚景园等……到了清代,又相继出现了广州绅士丘熙的唐荔园(虬珠园),蔡廷蕙的环翠园,以及清末民初的荔香园。广州富商及文化名人潘仕成建于道光年间的“海上神山、仙人旧馆”——海山仙馆。海山仙馆曾是潘仕成的别墅豪宅.坐落在荔枝湾的一座特大私人园林.海山仙馆无论是其所处的风水宝境,抑或辽阔轩昂的占地面积,都在当时广东岭南的园林建筑中堪称“巨无霸”,也可谓得天独厚,威领风骚,阵压群芳的“南园范典”。
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对海山仙馆的文字载述并不多见。目前反映其真迹史况的珍贵资料,主要有广州美术馆收藏的清代著名画家夏銮应潘仕成之邀所绘的《海山仙馆图》,它为今人提供了昔日海山仙馆的精致全貌;还有19世纪中叶十三行画商庭呱所作的纸本水粉画《广州泮塘之清华池馆》,介绍了海山仙馆的局部园林景致。另外,法国人于勒·埃及尔于1844年拍摄的一组海山仙馆亭台楼阁的照片;美国人亨特于1885年出版的《旧中国杂记》(该书1993年在香港再版);还有从当时文人墨客余洵庆撰写的《荷廊笔记》及李宝嘉撰写的《南亭四话》等著作中,我们得以窥探海山仙馆的园林建筑特色与风貌:如“园景淡雅”,“不徒以华妙胜”;又如“妙有江南炯水意,却添湾上荔枝多”。
位于广州市法政路30号三号楼的阅览室内,原是汪精卫旧宅“湖海亭”的遗址。现存镶嵌于壁上的石刻59石,每块约32cm×88cm(入墙石边未计),分15行五排,每行五石或一石不等,整齐布列在东西南北墙壁上。由此可以判断,海山仙馆园林建筑的主调特征,是利用了荔枝湾畔的荔枝林,从而使岭南固有的枝藤缠蔓、幽幽静默、森森渺渺、温静纤细的文化传承、地域特色与田园景观三者之录副揉交合,情景互衬,天人合一,进而昭示并呈现出岭南园林艺术最高超的境界与神髓——素雅及精致。海山仙馆之所以受到人们由衷的惜宠喜爱,并非仅仅缘于它的园林美景、红荔云色,更重要是它积淀着丰硕的经典文化内涵。
今天,为了宏扬西关传统文化和发展商贸旅游事业,荔湾区人民政府要在荔湾湖公园内重建海山仙馆,于是,令人神思遐想、仰首祈叹之人对“海山仙馆”只识其名、不知其踪的惆怅与遗憾了。广州“海山仙馆”石刻,自晚清迄今150多年来,久为近代文人墨客、金石专家和方志学者所津津乐道,却以当年馆址湮没无存,石刻支离散失而深感惋惜,探索无门。广州市社会科学研究院资料室提供信息,并得资料室同志的热情帮助,得以顺利观览“海山仙馆”《尺素遗芬》的石刻真迹全貌。
石刻手书作者初计113人,全是清代鸦片战争前后的名宦显贵、地方政要和科第才子。他们大多与潘仕成有公私往还,过从颇密。石刻文字共计130余篇,主要是书信短文、旧体诗和对联等。当年潘氏对这帮贵交的书信异常珍爱,特选出“归道山者”(即死去的)拓木行世,美之曰《尺素遗芬》。详述无多,可是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均有涉及,不失为填补广州近代历史空白的地方文献。石刻书法有楷、行、隶、篆、草五体,以草书、行书为多。每篇文字一般为指头大小,也有蝇头小楷。由于这百余手书人多属舞文弄墨的文人,所以石刻中不乏文采与书法兼优的佳作。这批石刻辗转流离,却幸长期处于室内珍藏,所以至今完好如初。这比日常所见久经风雨侵蚀,字迹模糊不清,文词和刻工粗糙的金石碑刻,更形优胜,故有不少可以列入珍品。由于辗转相传,最后流入汪精卫家宅。可以证实这是石刻真迹,富有史料、书法和文学价值,堪称为研究广州近代史的无声人证。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