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迪·艾伦谈戈登·威利斯
摘自《戏假情真:伍迪·艾伦的电影人生》
Woody Allen :A Biography
Eric Lax 著/曾伟祯等 译
伍迪表示:“人人艳羡美国摄影师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在电影上的成就,在众多电影中他却以《变色龙》(Zelig)获奥斯卡提名。当然,技术上的成就固然归因于他,而同时也是冲印厂和剪接的功劳,它是众志成城的成果。然而,虽然他在许多部电影中表现极佳,却未因《教父》或《曼哈顿》而提名奥斯卡。对这样的体制,你能说什么?你如何会有好感?整件事有何信用可言?我发现自己很难接受他们所赞美的,以及他们所忽略。”
……
当伍迪开始和威利斯合作时,他只拍了五部电影。他一直边拍边学,希望提升自己和整部电影。
“我常常对发展图像感到兴趣,而非仅仅是功能性地拍摄,”伍迪说,“我会和戈登去现场,我告诉他我想怎么拍,大部分的时侯他会同意我的意见。但有时他会说:‘不行,如果我们这么做,将会很做作。’或者‘待会儿看起来会很寒酸。’然后他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想,通常他是对的。我很少会觉得他没有道理,我会用两种方式都各拍一遍,或是在每天看过毛片之后,再拍一次。但是他的直觉很好,几乎所有他改正的情况,都改得很对。(“伍迪和我好恶相同,”威利斯说:“我们的心意相互配合得很好。”)我很幸运,从他那儿学了很多,也从(剪接)拉弗·罗森布伦处学到很多。他们在他们的特殊领域中,是两位大师。”
……
伍迪同时也会毫不犹豫地让演员在镜头外说台词,这通常在好莱坞电影中是没听说过的。制片及片厂会觉得,人们是付钱来看明星的,电影中应该充满了特写镜头,才会让人觉得值回票价。但是伍迪会拍摄演员入镜又出镜的镜头。拍这样的镜头时,他不顾传统的看法,认为喜剧必须在强光下及整个镜头内开玩笑,或者在任何电影中,都应该看到演员的观念。他归功于摄影师戈登·威利斯,在拍《安妮·霍尔》时,教导他演员在镜头外的效果。
……
伍迪需要借重威利斯和奈克维斯的地方,许多方面完全相反。威利斯看整个画面,并不特别关注演员。而奈克维斯因为长期与伯格曼合作,对演员相当重视,这是与伯格曼合作的必要条件。每一个镜头都被催眠,并打亮他们的面孔,这种拍摄风格,奈克维斯称之为“两张脸与一只茶杯”。威利斯、奈克维斯和狄·帕玛的方式都不同,部分原因是,欧洲导演拍电影的经费较少,时间也较短,因此没有时间来经营镜头。
“戈登是非常美式作风的,”伍迪说,“那样很棒,他原本可以和约翰·福特之类的导演合作而成名。他的镜头打光出色,像林布兰,他喜以光作画。”
……
不论摄影是谁,伍迪坚持不在直接的太阳光下拍片,那样会减低反差的深度,即使在阴天等待转晴的时间上成本也过高。拍摄《百老汇的丹尼·罗斯》时,他和威利斯花了一个上午拍摄丹尼·罗斯一个有趣的镜头:他驾著车,企图超越一辆满载著鸡的卡车,笨拙又装模作样,就像在喜剧片中的角色。新泽西洲一条河畔的大路,有四分之三英里被警察封闭来拍片。午餐时间,伍迪和戈登去餐厅用餐,那段时间,太阳正好被遮住。由于他们需要万里无云的天空,他们决定再逗留一杯酒的时间,不必急著上工。而同时,他们也忘了事先说明自己的去向。格林哈特这时正好来探班,此时午餐应该结束了,该叫警察和七十五位工作人员待命,一段高速公路被封锁,而导演和摄影师都不见了,他的脸色很难看。从此以后,副导雷利被指定陪著伍迪午餐,确定并报告他们的行踪;这项任务一直持续至今。
Woody Allen :A Biography
Eric Lax 著/曾伟祯等 译
![]() |
伍迪表示:“人人艳羡美国摄影师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在电影上的成就,在众多电影中他却以《变色龙》(Zelig)获奥斯卡提名。当然,技术上的成就固然归因于他,而同时也是冲印厂和剪接的功劳,它是众志成城的成果。然而,虽然他在许多部电影中表现极佳,却未因《教父》或《曼哈顿》而提名奥斯卡。对这样的体制,你能说什么?你如何会有好感?整件事有何信用可言?我发现自己很难接受他们所赞美的,以及他们所忽略。”
……
当伍迪开始和威利斯合作时,他只拍了五部电影。他一直边拍边学,希望提升自己和整部电影。
“我常常对发展图像感到兴趣,而非仅仅是功能性地拍摄,”伍迪说,“我会和戈登去现场,我告诉他我想怎么拍,大部分的时侯他会同意我的意见。但有时他会说:‘不行,如果我们这么做,将会很做作。’或者‘待会儿看起来会很寒酸。’然后他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想,通常他是对的。我很少会觉得他没有道理,我会用两种方式都各拍一遍,或是在每天看过毛片之后,再拍一次。但是他的直觉很好,几乎所有他改正的情况,都改得很对。(“伍迪和我好恶相同,”威利斯说:“我们的心意相互配合得很好。”)我很幸运,从他那儿学了很多,也从(剪接)拉弗·罗森布伦处学到很多。他们在他们的特殊领域中,是两位大师。”
……
伍迪同时也会毫不犹豫地让演员在镜头外说台词,这通常在好莱坞电影中是没听说过的。制片及片厂会觉得,人们是付钱来看明星的,电影中应该充满了特写镜头,才会让人觉得值回票价。但是伍迪会拍摄演员入镜又出镜的镜头。拍这样的镜头时,他不顾传统的看法,认为喜剧必须在强光下及整个镜头内开玩笑,或者在任何电影中,都应该看到演员的观念。他归功于摄影师戈登·威利斯,在拍《安妮·霍尔》时,教导他演员在镜头外的效果。
……
伍迪需要借重威利斯和奈克维斯的地方,许多方面完全相反。威利斯看整个画面,并不特别关注演员。而奈克维斯因为长期与伯格曼合作,对演员相当重视,这是与伯格曼合作的必要条件。每一个镜头都被催眠,并打亮他们的面孔,这种拍摄风格,奈克维斯称之为“两张脸与一只茶杯”。威利斯、奈克维斯和狄·帕玛的方式都不同,部分原因是,欧洲导演拍电影的经费较少,时间也较短,因此没有时间来经营镜头。
“戈登是非常美式作风的,”伍迪说,“那样很棒,他原本可以和约翰·福特之类的导演合作而成名。他的镜头打光出色,像林布兰,他喜以光作画。”
……
不论摄影是谁,伍迪坚持不在直接的太阳光下拍片,那样会减低反差的深度,即使在阴天等待转晴的时间上成本也过高。拍摄《百老汇的丹尼·罗斯》时,他和威利斯花了一个上午拍摄丹尼·罗斯一个有趣的镜头:他驾著车,企图超越一辆满载著鸡的卡车,笨拙又装模作样,就像在喜剧片中的角色。新泽西洲一条河畔的大路,有四分之三英里被警察封闭来拍片。午餐时间,伍迪和戈登去餐厅用餐,那段时间,太阳正好被遮住。由于他们需要万里无云的天空,他们决定再逗留一杯酒的时间,不必急著上工。而同时,他们也忘了事先说明自己的去向。格林哈特这时正好来探班,此时午餐应该结束了,该叫警察和七十五位工作人员待命,一段高速公路被封锁,而导演和摄影师都不见了,他的脸色很难看。从此以后,副导雷利被指定陪著伍迪午餐,确定并报告他们的行踪;这项任务一直持续至今。
-
海参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1 12:53:03
-
spellbou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6-06 14:02:55
-
涂笛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1-20 16:15:37
-
缺矿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6-05 01:32:37
-
Valent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21 17:10:32
-
就顾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21 02:41:55
-
柯嫘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21 00:56:25
-
早起的月亮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20 15:23:43
-
绿野仙踪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20 07:06:46
-
sam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9 22:59:08
-
日灼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9 22:55:3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9 22:47:1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5-19 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