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商榷
徐某道:
读书会虽在学院里,但不是辩论会,亦非学术会,是修身会,“阅读经典,修养身心”是我们的宗旨,是我们的目的,之所以研读经典,参考注疏,一皆是为了切己省身,反省自己,落实到自己的身心受用上来,而不是鹜外之研究。君子无所争,认可我们的宗旨就来,不认可自可去也。
这样一篇读书会的宗旨,在下实在不敢恭维。
《朱子语类》中记载朱熹教导弟子道:“诸公所以读书无长进,缘不会疑。某虽看至没紧要的事物,亦须致疑。才疑,便须理会得彻头。”(《朱子语类》卷一二一,页1745。)
一个读书会的宗旨,居然可以避开“怀疑”的精神,而大谈“阅读经典,修养身心”,“不是辩论会,亦非学术会,是修身会”,“君子无所争”,我想这不单有违孔、孟、朱的读书精神,也有违起码的治学规范。
吾友苏某道:
好的推理,要求具备两个条件:前提正确,推论有效(形式有效)。逻辑学主要关注后者,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人更多研究的是前提是什么,是否正确。
从一个错误的前提,按照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任何一个结果,这是罗素说的。Everything is implied by a fallacy,也称为“由任何一句假话都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
“由谬论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的概念是罗素最先提出的。他举了一个荒谬的例子“如果1+1=3,那么罗素是教皇”,并给出了“证明”:根据自然数3的定义,3=2+1,但已知1+1=3,所以1+1=2+1,利用等量公理得到1+1-1=2+1-1,即1=2;考虑集合{罗素,教皇},这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为2,但是已证1=2,所以也可以说这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为1,由此可以得出罗素=教皇,证毕。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提远比逻辑形式重要。比如由上帝是万能的出发,得出和感受出宗教的必要性。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追查前提的正确性,如果与逻辑形式结合,那就具备现代思维方式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由“人性本善”出发,善作为善恶二元对立中的一偏,这种差别于现代通识对人性本然复杂性的保守态度,会不会也是由一个“漏洞很大的前提”出发呢?而前提不稳固,后面的推论即使严密,是否也有很大的危险呢?更何况后面的推论同样缺乏严密性?
读书会虽在学院里,但不是辩论会,亦非学术会,是修身会,“阅读经典,修养身心”是我们的宗旨,是我们的目的,之所以研读经典,参考注疏,一皆是为了切己省身,反省自己,落实到自己的身心受用上来,而不是鹜外之研究。君子无所争,认可我们的宗旨就来,不认可自可去也。
这样一篇读书会的宗旨,在下实在不敢恭维。
《朱子语类》中记载朱熹教导弟子道:“诸公所以读书无长进,缘不会疑。某虽看至没紧要的事物,亦须致疑。才疑,便须理会得彻头。”(《朱子语类》卷一二一,页1745。)
一个读书会的宗旨,居然可以避开“怀疑”的精神,而大谈“阅读经典,修养身心”,“不是辩论会,亦非学术会,是修身会”,“君子无所争”,我想这不单有违孔、孟、朱的读书精神,也有违起码的治学规范。
吾友苏某道:
好的推理,要求具备两个条件:前提正确,推论有效(形式有效)。逻辑学主要关注后者,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等人更多研究的是前提是什么,是否正确。
从一个错误的前提,按照逻辑推理,可以得出任何一个结果,这是罗素说的。Everything is implied by a fallacy,也称为“由任何一句假话都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
“由谬论可以推出任何一句话”的概念是罗素最先提出的。他举了一个荒谬的例子“如果1+1=3,那么罗素是教皇”,并给出了“证明”:根据自然数3的定义,3=2+1,但已知1+1=3,所以1+1=2+1,利用等量公理得到1+1-1=2+1-1,即1=2;考虑集合{罗素,教皇},这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为2,但是已证1=2,所以也可以说这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为1,由此可以得出罗素=教皇,证毕。
从这个意义上说,前提远比逻辑形式重要。比如由上帝是万能的出发,得出和感受出宗教的必要性。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追查前提的正确性,如果与逻辑形式结合,那就具备现代思维方式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由“人性本善”出发,善作为善恶二元对立中的一偏,这种差别于现代通识对人性本然复杂性的保守态度,会不会也是由一个“漏洞很大的前提”出发呢?而前提不稳固,后面的推论即使严密,是否也有很大的危险呢?更何况后面的推论同样缺乏严密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