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与城市空间——暨《Der Zug》第二期征稿启事
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与城市空间
Architektur und Stadtraum als Kulturträger
——暨《Der Zug》第二期征稿启事
撰 文 / 刘 泉
《Der Zug》第二期主编
[壹] 主题征稿: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与城市空间
当今的建筑学,早已过了乌托邦的年代。
建筑亦不是艺术。在此,我赞同阿道夫·洛斯(Adolf Loos)百年之前发表的论断:“只有少数建筑属于建筑:坟墓和纪念碑。其它任何服务于实用目的的建筑,都应当排除在艺术之外。”(《论建筑/ Architektur》,1910)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建筑确具备这样的实用目的: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及传播的场所,作为某些意识形态、精神的容器。具有此种“实用功能”的建筑/城市空间,是否也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应如何解读?应如何对待?
文化的概念,似乎从未有过统一的定义。这个古老而又日新月异的话题,其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的变化与丰富之中。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提出一个重要词汇“文化工业”(Kulturindustrie, Theodor Adorno & Max Horkheimer, 1944);1960年代开始,“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成为一门学科,始于英国而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研究和讨论;千禧年的世纪之交,又有新的概念“文化创意产业”萌生(Culture & Creative Industry / Kultur- und Kreativwirtschaft, 1998)。当然,还有不可忽略的“文化行动”(Cultural Activism)和“艺术介入”(Art Intervention)。
出于对“文化”话题的极大兴趣,《Der Zug》建筑杂志第二期主题定为——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与城市空间。重点关注“文化”在德国(欧洲)城市中的空间实现方式、途径和结果。
试问,今日的城市之中,在文化及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德国(欧洲),文化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文化的传播需要怎样的展示空间和发展空间?文化发展的重点,是生产和创造(艺术家),还是消费和体验(观众)?文化/艺术介入城市空间有哪些可能性和方式?文化活动是曲高和寡而仅限于“圈内”艺术家的参与,还是开放的面向大众的精神生活?相较于艺术而言,民俗文化又需要怎样的传播和体验空间?
此话题大而广,笔者抛砖引玉,建议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讨论(但又绝不局限于此):
1. 文化建筑
剧场、影院、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等等,多类型的文化建筑矗立在城市之中。从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u, 1993-1997),到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由旧发电站改建而成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1994-2000),明星建筑师们为城市打造了一座座星光璀璨的文化建筑。无论是新建建筑,亦或旧建筑改造,成功的文化建筑,不仅丰富了当地市民的生活,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愉悦,同时也成为城市巨大的旅游资源,直接刺激和拉动着城市经济的增长。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宏大的文化建筑项目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巨额的投资。汉堡易北河音乐厅(Elbphilharmonie Hamburg, 2003-2016),自2007年动工以来,预算翻倍超额,工期数倍延长,数次推迟开放时间,已经成为汉堡“海港城”(Hafen City)中新闻不断、备受众议的项目。自2011年起,易北河音乐厅开始了施工现场导览服务,公众可购票参观。在过于漫长的建设过程中,这也不失为资金回笼及安抚民众的一种方式。2013年,LEGO公司推出极具讽刺意味的名为“失败的德国大型建筑”(Gescheiterte deutsche Großprojekte)系列LOGO玩具,汉堡易北河音乐厅位列其中。(另外两个项目是柏林BER机场和“斯图加特火车站21”。当然,购买此系列的LEGO玩具“基础包”,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建筑。)
值得思考的是,文化建筑是否趋向更大的规模、更多的投资、更雕塑化的造型,从而成为吸引人眼球的商品?明星式、地标式的建筑,是否已成为文化建筑效仿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而真正的“文化”需要怎样的建筑空间载体?那些小型甚至微型的文化建筑,如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公园的小剧场等,应如何设计和发展? 城市需要怎样的文化建筑,文化建筑又给城市带来了什么?
2. 文化区域
“文化”的载体不再仅仅是单独某栋或者作为偶像和地标而存在的文化建筑,而成为城市中具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所谓文化区域,往往包含多栋文化建筑以及其配套设施,有街道、甚或是城市广场等,共同构成城市中的具有文化(消费)功能的区域。
这里,同样也存在新建和更新改建文化区域两种情况。前者,例如柏林著名的博物馆岛(Museumsinsel)、“文化广场”(Kulturforum)等;后者,多是由城市中的旧工业区改建而成的文化和创意产业区,将昔日高大的车间厂房改建为今天的博物馆、酒吧、艺术市场、艺术家工作室……此类型的更新改造不发成功案例(例如德国埃Essen的矿业联盟/Zeche Zollverein更新保护项目),废弃的工业区域实现了功能置换,城市活力被激发,当然也不能忽视其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果说,超大型文化建筑承担着着高风险的话,那么,作为一片城市区域,在规划和设计文化区域时,应当特别注意和考虑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和多样。什么样的区域适宜发展成为文化区域?如何结合历史、文脉、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因素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定位和适宜的发展策略?文化的传播和体验式消费如何权衡?
此外,建筑/艺术双年展(及其它固定周期的大规模文化/艺术展)亦可放入这个层面来讨论。关于艺术展片区对于城市的作用和影响,文化的展示、旅游的发展给本地市民生活带来的利益与危机,等等,有许多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3.“非建筑”&“非规划”:文化属性的“空间占领”
上述两个层面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塑造,大多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过程,即政府或者大集团作为业主,委托负有盛名的、经验丰富的建筑师或设计集团。关于即将展览讨论的这第三个层面,我试图用现有的词汇来将其总结和概况,然而,“文化行动”(Cultural Activism)、“艺术介入城市”(Art Intervention City)、“过渡功能”(Zwischennutzung)等已有的词汇,都不足以准确表达。也许,这第三个层面本就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各种有共性和差异的“叙事”。
河边空地被设计为露天的小剧场、舞池;社区里空置的庭院被建设成为休闲小公园,兼有移动图书馆、小舞台;城市广场或者宽广的街道在周末成为艺术市场;废弃的建筑(如工业厂房)被艺术家拿来做临时的展览和聚会;甚至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放置的雕塑,亦可对城市有巨大的影响和改变(例如Münster市)。
这些小而微的实践,宛若给城市施以“针灸”疗法,切中要点,行之有效。
似乎,可以将具有文化属性的“空间占领”归结为:在公共的城市/建筑空间中,在一定时期内,以文化的创造、传播、体验、消费为目的而进行的空间设计和使用。
这些“空间占领”的活动/项目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这些空间实践者们有建筑师、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当地市民等。
“合法”的项目均能得到政府/土地所有者的支持,并且产生直接的效用。这些活动可以被看作“自下而上”(bottom-up)的城市策略。 与“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不同,此类型的空间实践者往往能够发现并利用城市中废弃/空置的建筑/土地,使用少量的建设投资和低廉的建设造价,采用低技术手段,或者以实现低技术的物资循环利用,并且能够成功吸引市民的参与,具有极强的可达性(或处在社区中,或处在交通便利的地段)。因为更关注市民切实的需求、眼前的近期的效用,往往可以更直接作用并改变市民生活甚至城市面貌。
在欧洲其他国家与城市,如法国、英国、荷兰、奥地利等,均有如此的实践与研究。有些“行动者”(Activist)宣称自己的理论来源是德勒兹(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1972),有些坦言受到Michel De Certeau的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 Arts de Faire》, 1980)……无论是再往前追溯到“达达主义”(Dadaismus),亦或广泛的来自1968年运动的影响,对“空间占领”现象的理论评析,也是一个有趣的讨论层面。
我相信,“文化”以某种空间为依托和载体,可以影响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城市和生活。
特别指出的是,不仅局限于建筑/城市研究者,非常欢迎艺术家、文艺工作者以及所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的参与。期待您独特的、异于建筑师/规划师的视角和见解!
———————————————————————————————————————————
[贰] 专栏征稿
1. 建筑教育:德国/德语区大学建筑学教育相关内容
2. 建筑历史:德国/德语区建筑历史研究和讨论
3. 译 文:重要德语文献的翻译
———————————————————————————————————————————
[叁] 征稿要求
可在网上下载《投稿模版》:http://1drv.ms/1gdfY5g
或按照按如下顺序、具有如下内容,以word或pdf文档编辑,排版格式不限:
1. 作者姓名
2. 工作单位/学校 & 职业/学历
3. 电子邮件
4. 其它联系方式(电话、微信、豆瓣等,可不填)
5. 稿件类型(主题征稿、建筑历史、建筑教育、译文、其它)
6. 拟写文章题目
7. 拟写文章摘要及关键词(关键词3至6个,摘要500-1000字)
8. 备注(如有其它想要与编辑组交流的内容,可在此补充,也可不填。)
摘要截稿时间:2014年7月15日
摘要录用通知:2014年7月31日
全文截稿时间:2014年10月15日
投稿方式:
稿件请发送至电子邮箱 spring.quanquanliu@gmail.com
所有投稿者个人信息不会被Der Zug编辑组擅自公开或用作自它用途。未按照“征稿要求”中条目书写的投稿一律视作无效投稿,不予回复。
对《Der Zug》有任何看法、建议和意见的朋友,也欢迎来信讨论!
———————————————————————————————————————————
[肆] 附录
《Der Zug》建筑杂志简介:http://www.douban.com/note/332170409/
《Der Zug》第一期在线阅读暨下载:
1. issuu在线阅读暨下载:http://issuu.com/hangsu9/docs/der_zug_vol.1__________
2. 百度云盘:http://pan.baidu.com/s/1i3yY3wL
3. OneDrive: https://onedrive.live.com/redir?resid=122130FE9EB1730B%21120
4. Dropbox:https://www.dropbox.com/sh/2p3atamlonclwca/eF3cnTp5wM
《Der Zug》第二期征稿启事pdf版本:http://1drv.ms/1gdfY5g
Architektur und Stadtraum als Kulturträger
——暨《Der Zug》第二期征稿启事
撰 文 / 刘 泉
《Der Zug》第二期主编
[壹] 主题征稿: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与城市空间
当今的建筑学,早已过了乌托邦的年代。
建筑亦不是艺术。在此,我赞同阿道夫·洛斯(Adolf Loos)百年之前发表的论断:“只有少数建筑属于建筑:坟墓和纪念碑。其它任何服务于实用目的的建筑,都应当排除在艺术之外。”(《论建筑/ Architektur》,1910)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建筑确具备这样的实用目的:作为“文化/艺术”的载体及传播的场所,作为某些意识形态、精神的容器。具有此种“实用功能”的建筑/城市空间,是否也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一部分?应如何解读?应如何对待?
文化的概念,似乎从未有过统一的定义。这个古老而又日新月异的话题,其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的变化与丰富之中。20世纪中叶,德国哲学家提出一个重要词汇“文化工业”(Kulturindustrie, Theodor Adorno & Max Horkheimer, 1944);1960年代开始,“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成为一门学科,始于英国而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研究和讨论;千禧年的世纪之交,又有新的概念“文化创意产业”萌生(Culture & Creative Industry / Kultur- und Kreativwirtschaft, 1998)。当然,还有不可忽略的“文化行动”(Cultural Activism)和“艺术介入”(Art Intervention)。
出于对“文化”话题的极大兴趣,《Der Zug》建筑杂志第二期主题定为——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与城市空间。重点关注“文化”在德国(欧洲)城市中的空间实现方式、途径和结果。
试问,今日的城市之中,在文化及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德国(欧洲),文化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文化的传播需要怎样的展示空间和发展空间?文化发展的重点,是生产和创造(艺术家),还是消费和体验(观众)?文化/艺术介入城市空间有哪些可能性和方式?文化活动是曲高和寡而仅限于“圈内”艺术家的参与,还是开放的面向大众的精神生活?相较于艺术而言,民俗文化又需要怎样的传播和体验空间?
此话题大而广,笔者抛砖引玉,建议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讨论(但又绝不局限于此):
1. 文化建筑
剧场、影院、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中心,等等,多类型的文化建筑矗立在城市之中。从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u, 1993-1997),到坐落在伦敦泰晤士河畔、由旧发电站改建而成的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 1994-2000),明星建筑师们为城市打造了一座座星光璀璨的文化建筑。无论是新建建筑,亦或旧建筑改造,成功的文化建筑,不仅丰富了当地市民的生活,给人以精神的启迪和愉悦,同时也成为城市巨大的旅游资源,直接刺激和拉动着城市经济的增长。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宏大的文化建筑项目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巨额的投资。汉堡易北河音乐厅(Elbphilharmonie Hamburg, 2003-2016),自2007年动工以来,预算翻倍超额,工期数倍延长,数次推迟开放时间,已经成为汉堡“海港城”(Hafen City)中新闻不断、备受众议的项目。自2011年起,易北河音乐厅开始了施工现场导览服务,公众可购票参观。在过于漫长的建设过程中,这也不失为资金回笼及安抚民众的一种方式。2013年,LEGO公司推出极具讽刺意味的名为“失败的德国大型建筑”(Gescheiterte deutsche Großprojekte)系列LOGO玩具,汉堡易北河音乐厅位列其中。(另外两个项目是柏林BER机场和“斯图加特火车站21”。当然,购买此系列的LEGO玩具“基础包”,并不能拼出一个完整的建筑。)
值得思考的是,文化建筑是否趋向更大的规模、更多的投资、更雕塑化的造型,从而成为吸引人眼球的商品?明星式、地标式的建筑,是否已成为文化建筑效仿的榜样和发展的方向?而真正的“文化”需要怎样的建筑空间载体?那些小型甚至微型的文化建筑,如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公园的小剧场等,应如何设计和发展? 城市需要怎样的文化建筑,文化建筑又给城市带来了什么?
2. 文化区域
“文化”的载体不再仅仅是单独某栋或者作为偶像和地标而存在的文化建筑,而成为城市中具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所谓文化区域,往往包含多栋文化建筑以及其配套设施,有街道、甚或是城市广场等,共同构成城市中的具有文化(消费)功能的区域。
这里,同样也存在新建和更新改建文化区域两种情况。前者,例如柏林著名的博物馆岛(Museumsinsel)、“文化广场”(Kulturforum)等;后者,多是由城市中的旧工业区改建而成的文化和创意产业区,将昔日高大的车间厂房改建为今天的博物馆、酒吧、艺术市场、艺术家工作室……此类型的更新改造不发成功案例(例如德国埃Essen的矿业联盟/Zeche Zollverein更新保护项目),废弃的工业区域实现了功能置换,城市活力被激发,当然也不能忽视其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果说,超大型文化建筑承担着着高风险的话,那么,作为一片城市区域,在规划和设计文化区域时,应当特别注意和考虑的问题则更为复杂和多样。什么样的区域适宜发展成为文化区域?如何结合历史、文脉、地理、政治、经济等多方因素综合分析,从而得出准确的定位和适宜的发展策略?文化的传播和体验式消费如何权衡?
此外,建筑/艺术双年展(及其它固定周期的大规模文化/艺术展)亦可放入这个层面来讨论。关于艺术展片区对于城市的作用和影响,文化的展示、旅游的发展给本地市民生活带来的利益与危机,等等,有许多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3.“非建筑”&“非规划”:文化属性的“空间占领”
上述两个层面的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塑造,大多是“自上而下”(top-down)的过程,即政府或者大集团作为业主,委托负有盛名的、经验丰富的建筑师或设计集团。关于即将展览讨论的这第三个层面,我试图用现有的词汇来将其总结和概况,然而,“文化行动”(Cultural Activism)、“艺术介入城市”(Art Intervention City)、“过渡功能”(Zwischennutzung)等已有的词汇,都不足以准确表达。也许,这第三个层面本就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各种有共性和差异的“叙事”。
河边空地被设计为露天的小剧场、舞池;社区里空置的庭院被建设成为休闲小公园,兼有移动图书馆、小舞台;城市广场或者宽广的街道在周末成为艺术市场;废弃的建筑(如工业厂房)被艺术家拿来做临时的展览和聚会;甚至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放置的雕塑,亦可对城市有巨大的影响和改变(例如Münster市)。
这些小而微的实践,宛若给城市施以“针灸”疗法,切中要点,行之有效。
似乎,可以将具有文化属性的“空间占领”归结为:在公共的城市/建筑空间中,在一定时期内,以文化的创造、传播、体验、消费为目的而进行的空间设计和使用。
这些“空间占领”的活动/项目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这些空间实践者们有建筑师、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当地市民等。
“合法”的项目均能得到政府/土地所有者的支持,并且产生直接的效用。这些活动可以被看作“自下而上”(bottom-up)的城市策略。 与“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不同,此类型的空间实践者往往能够发现并利用城市中废弃/空置的建筑/土地,使用少量的建设投资和低廉的建设造价,采用低技术手段,或者以实现低技术的物资循环利用,并且能够成功吸引市民的参与,具有极强的可达性(或处在社区中,或处在交通便利的地段)。因为更关注市民切实的需求、眼前的近期的效用,往往可以更直接作用并改变市民生活甚至城市面貌。
在欧洲其他国家与城市,如法国、英国、荷兰、奥地利等,均有如此的实践与研究。有些“行动者”(Activist)宣称自己的理论来源是德勒兹(Gilles Deleuze and Félix Guattari, Anti-Oedipus, 1972),有些坦言受到Michel De Certeau的影响(《日常生活的实践/ Arts de Faire》, 1980)……无论是再往前追溯到“达达主义”(Dadaismus),亦或广泛的来自1968年运动的影响,对“空间占领”现象的理论评析,也是一个有趣的讨论层面。
我相信,“文化”以某种空间为依托和载体,可以影响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城市和生活。
特别指出的是,不仅局限于建筑/城市研究者,非常欢迎艺术家、文艺工作者以及所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朋友的参与。期待您独特的、异于建筑师/规划师的视角和见解!
———————————————————————————————————————————
[贰] 专栏征稿
1. 建筑教育:德国/德语区大学建筑学教育相关内容
2. 建筑历史:德国/德语区建筑历史研究和讨论
3. 译 文:重要德语文献的翻译
———————————————————————————————————————————
[叁] 征稿要求
可在网上下载《投稿模版》:http://1drv.ms/1gdfY5g
或按照按如下顺序、具有如下内容,以word或pdf文档编辑,排版格式不限:
1. 作者姓名
2. 工作单位/学校 & 职业/学历
3. 电子邮件
4. 其它联系方式(电话、微信、豆瓣等,可不填)
5. 稿件类型(主题征稿、建筑历史、建筑教育、译文、其它)
6. 拟写文章题目
7. 拟写文章摘要及关键词(关键词3至6个,摘要500-1000字)
8. 备注(如有其它想要与编辑组交流的内容,可在此补充,也可不填。)
摘要截稿时间:2014年7月15日
摘要录用通知:2014年7月31日
全文截稿时间:2014年10月15日
投稿方式:
稿件请发送至电子邮箱 spring.quanquanliu@gmail.com
所有投稿者个人信息不会被Der Zug编辑组擅自公开或用作自它用途。未按照“征稿要求”中条目书写的投稿一律视作无效投稿,不予回复。
对《Der Zug》有任何看法、建议和意见的朋友,也欢迎来信讨论!
———————————————————————————————————————————
[肆] 附录
《Der Zug》建筑杂志简介:http://www.douban.com/note/332170409/
《Der Zug》第一期在线阅读暨下载:
1. issuu在线阅读暨下载:http://issuu.com/hangsu9/docs/der_zug_vol.1__________
2. 百度云盘:http://pan.baidu.com/s/1i3yY3wL
3. OneDrive: https://onedrive.live.com/redir?resid=122130FE9EB1730B%21120
4. Dropbox:https://www.dropbox.com/sh/2p3atamlonclwca/eF3cnTp5wM
《Der Zug》第二期征稿启事pdf版本:http://1drv.ms/1gdfY5g